蔡氏渊源

name origin

  蔡姓是中华姓氏之一,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主要源自姬姓、姞姓及少数民族改姓。西周时期的蔡仲为蔡姓始祖。蔡姓在宋版《百家姓》中位列第一百五十五位。现今人口约五百五十多万,排在第三十八位。蔡姓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广东、浙江、江苏三省,全国形成了东南沿海地区高比率的蔡姓区域。

蔡氏图腾

  【释义】蔡字由艹和祭组成,为会意字。蔡的本意是祭。



蔡氏渊源
姓氏由来

【得姓始祖】

  蔡叔度:蔡氏得姓之祖,为周武王弟叔度,封于蔡国,因以为姓,后国除封绝,子孙散尽,而居梁之陈留者为最盛,世称济阳蔡氏。是为河南始祖蔡氏开派各省通祖。

  蔡仲:姬姓名胡,又称蔡仲胡,周文王之孙,蔡叔度之子,西周时期诸侯国蔡国第二任国君。蔡仲也被后人尊为蔡姓的得姓始祖。

  各支始祖

  蔡兴祖:元末由福建建阳迁丹徒城南。是为丹徒蔡氏始祖。

  蔡东晖:原籍泰兴,明中叶迁居丹阳,子孙散居丹徒、武进、江阴各地。是为江苏蔡氏始祖。


姓氏衍生

【起源源流】

  源流一

  源于姞姓,出自黄帝支裔姞姓封地,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据史籍《国语·晋语四》记载,“黄帝二十五宗,得姓者十四人,为十二姓,姬、酉、祁、己、滕、任、荀、葴、僖、姞、儇、依是也。”根据《潜夫论·志氏姓》的记载,“姞姓封于燕……姞氏之别有阚、严、蔡、光、鲁、雍、断、须密氏。”“蔡”,在远古时代就是“龟”的代名词,在史籍《左传》中有这样的记载:“大蔡,大龟也,一言龟出蔡地,因以为名。”而且在诸多史籍中记载,古蔡地“生蓍草,画卦于蔡河之滨,遂名其地为蔡。”显然,该姞姓族人原来的分封地名叫做“祭”,因以为氏,称祭氏。而该地除了盛产大龟,还盛产蓍草,就是传说中伏羲画八卦所用的神草,是与龟甲一起用来占卜的重要器物。“祭”地有大龟河,畔有蓍草,因此将“祭”冠以“草”,成“蔡”字,用来称龟、地名、祭司人群。其时,“蔡”字就是“祭”字,蔡氏就是祭氏,姓氏起源与祭祀活动有非常密切的关系。

  该支蔡氏古读音作jì(ㄐㄧˋ),今读cài(ㄘㄞˋ)亦可。

  源流二

  源于姬姓,出自周文王的后裔叔度之封地,属于以国名为氏。据史籍《姓氏考略》、《华亭蔡氏新谱序》、《元和姓纂》、《通志·氏族略·以国为氏》等有关资料所载,出自姬姓,为周文王姬昌的的后裔,以国为氏。周灭商后,周武王姬发封周文王第五子叔度于蔡(今河南新乡卫辉),让他与管叔、霍叔一起监管殷得遗民,称为“三监”。蔡国之祚延传二十三代,历二十四君,立国六百多年,最终在周贞定王姬介二十二年(楚惠王熊章四十二年,公元前447年)被楚国攻灭,王族子孙和国民散居于楚(今湖北)、秦(今陕西)、晋(今山西)、齐(今山东)等各诸侯国,皆以故国名为姓氏,称蔡氏,世代相传至今,史称蔡氏正宗。

  该支蔡氏古读音作jì(ㄐㄧˋ),今读cài(ㄘㄞˋ)亦可。

  源流三

  源于地名。相传伏羲帝画卦于今河南上蔡一带,这里盛产祭祀用的蓍草,其地遂名祭,古时“蔡”、“祭”二字通用,当地居民便以地名蔡为姓。

  源流四

  源于鲜卑族,出自南北朝时期鲜卑拓拔部,属于汉化改姓为氏。南北朝时期,北魏孝文帝拓拔宏(元宏)的二哥为普氏,建有普氏氏族部落,属下一著名裨将普锺蔡。在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大力推行汉化改革政策,普氏多改汉姓为周氏,而普锺蔡在率军进攻方州(今江西赣州)之时,被南朝刘宋政权的军队击败并俘虏。后两方互换俘虏,普锺蔡被释放回来后不得归周氏,改汉姓为蔡氏,其子孙后代世代相传蔡氏至今。

  该支蔡氏读音读cài(ㄘㄞˋ)亦可。

  源流五

  源于蒙古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蒙古族撒勒只兀惕氏,源出蒙古乃蛮部的不合秃撒勒只氏族部落的一个分支。据史籍《蒙古秘史》中的记载,不合秃撒勒只原为蒙古族的五个远祖之一,别勒古讷台成了别勒古讷惕氏创氏祖先,不古讷台成了不古讷惕氏创氏祖先,不忽合塔吉成了合塔斤氏创氏祖先,不合秃撒勒只成了撒勒只兀惕氏创氏祖先,孛端察儿成了孛儿只斤氏创氏祖先。后来,撒勒只兀惕氏成为蒙古乃蛮部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成吉思汗统一蒙古诸部的过程中,吞灭了乃蛮部,撒勒只兀惕氏族部落归顺蒙古部。到了明朝时期,该氏族即冠汉姓为蔡氏、马氏等。

  该支蔡氏正确读音作cài(ㄘㄞˋ)。

  源流六

  源于鄂温克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黑龙江志稿·氏族》记载:鄂温克族布喇穆氏,亦称博拉木氏、比渣穆氏、卜拉木氏,世居黑龙江汉古河(今黑龙江中下游)、布特哈(今嫩江流域和大小兴安岭)、呼伦贝尔(今内蒙古呼伦贝尔)等地。后有满族、鄂伦春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Bulamu Hala。清朝中叶以后,鄂温克族、满足、鄂伦春族布喇穆氏所冠汉姓多为蔡氏、卜氏等。

  该支蔡氏正确读音作cài(ㄘㄞˋ)。

  源流七

  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⑴.满族乌灵阿氏,亦称吴尔达氏、乌林答氏、乌尔达氏,源出唐朝末期女真“通用三十姓”之一的乌陵部,在金过时期称乌林答部,以部为氏,满语为Ulinga Hala、Urda Hala,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世居巴林(今黑龙江伯力、俄罗斯哈布罗夫斯克)、叶赫(今吉林叶赫河、伊通河、伊丹河、东辽河流域)、吉林乌喇(今吉林永吉)等地,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后多冠汉姓为蔡氏、吴氏。

  ⑵.满族蔡佳氏,满语为Caigiya Hala,祖先原为汉族,东汉末期被辽东鲜卑乌桓部虏携,融入鲜卑,后逐渐演化为辽东女真,世居费尔塔哈村(今吉林市西南二百五十公里处)。后有锡伯族引为姓氏者。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蔡氏。

  ⑶.满族萨玛喇氏,亦称萨密喇氏、塞米喇氏,满语为Samala Hala,汉义“大木碗”,世居宁古塔(今黑龙江宁安)、苏完(今吉林双阳双阳河流域)、黑龙江图拉屯(今黑龙江宁安),所冠汉姓即为蔡氏。

  满族、锡伯族蔡氏读音皆作cài(ㄘㄞˋ)。

  源流八

  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今回族、苗族、土家族、彝族、傣族、瑶族、壮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蔡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蔡氏,世代相传至今。

迁徙分布

【迁徙分布】

  迁徙

  先秦时期,蔡氏主要是在今河南、安徽境内发展繁衍,也有到外地做官留居当地者。战国时,蔡泽曾取代范雎任秦国相,封刚成君。此外,齐国有大夫蔡朝,楚国有大夫蔡鸠居,晋国有太史蔡墨。同时期,蔡姓族人由湖北蔡甸出发向南进入湖南常德,并沿沅江进入贵州,与当地土著混居,成为当今苗、土家、瑶、布依等族蔡姓先民。

  秦汉时期,蔡姓主要分布于中原地区,在豫东与鲁西一带形成了济阳蔡姓,这是蔡姓历史上最为辉煌的时期,名人辈出,影响深远。汉代,已有蔡姓人居于今江苏、浙江,如西汉蔡千秋为沛(今江苏沛县)人,东汉与陈留蔡邕同时,上虞(今属浙江)还有一个“以孝行闻”的蔡邕,但河南仍是蔡氏的主要聚居区,直至南北朝时期,陈留圉一直是蔡氏的发展繁衍中心。因西晋惠帝时分陈留郡置济阳郡(治所在今河南兰考县东北堌阳镇),圉属济阳,故《百家姓》列蔡氏郡望为“济阳”。汉末,蔡丕任五原(治所在今内蒙古包头市西北)太守,在当地安家,其子孙居住在朔方(今内蒙古杭锦旗西北)一带。后又有蔡姓人徙居于今宁夏、甘肃境内。

  两晋之际,蔡氏有族人随中原士族南渡,居于江、浙一带。蔡氏移居福建、广东,则始于唐初, 此支 是 福建 蔡姓主流 。

  唐末,中原战乱,河南蔡氏又有随王潮、王审知入闽者,先居于福建宁化县,二传又迁至广东梅州。明末,郑成功收复台湾,有蔡姓部属随从,后留台湾垦荒,此后,又有大批的蔡姓人从福建、广东到台湾开基,有的移居东南亚及欧美诸国。

  分布

  宋朝时期,蔡姓大约有44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57%,排在第三十六位。福建为蔡姓的第一大省,约占全国蔡姓总人口的21.2%。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福建、山东、河南,这三省蔡姓占蔡姓总人口的51%,其次分布于江西、浙江、河北、湖北、江苏五省。全国形成了闽赣浙苏东南沿海区域、鲁豫冀鄂中原地区两个蔡姓人口聚集中心。

  明朝时期,蔡姓大约有46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49%,为明朝第四十六位姓氏。浙江为蔡姓第一大省,约占蔡姓总人口的20.2%。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浙江、江西、福建、江苏,这四省蔡姓大约占蔡姓总人口的63%,其次分布于广东、湖南二省。宋元明期间,蔡姓人口主要由北方向东南、南方迁移,特别是向江浙闽沿海地区移民。全国重新形成了浙、赣、闽、苏蔡姓人口聚集地区。

  当代蔡姓的人口已达550多万,为全国第三十八位姓氏,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40%。蔡姓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广东、浙江、江苏三省,大约占蔡姓总人口的35%;其次分布于四川、湖北、台湾、安徽、福建,这五省又集中了32%。广东居住了蔡姓总人口的13.7%,为蔡姓第一大省,占省总人口的1%。全国形成了东南沿海地区高比率的蔡姓区域。在近600年中,蔡姓人口流动的程度和方向与宋、元、明期间的流动有些区别,虽存在向华中、华北的回迁情况,但向东南移民仍是主流,同时也出现了向西、以及东北的移民。

  现今详细分布

  今江西省的赣州、九江市瑞昌县、瑞金市,广东省的广州市从化县、海丰市、陆丰市、雷州市、佛山市、普宁市、惠来县,揭西县、阳春县、阳江市、惠东县、深圳市、东莞市、饶平市、河源市紫金县、罗定县、潮安市,湖北省的武汉市黄陂区、黄冈市、武穴市、黄梅县、浠水县、蕲春县、英山县、麻城市、宜昌市夷陵经济开发区、房县、咸宁市、襄樊市、荆门市钟祥市、枝江市、荆州市、竹溪县、潜江市,浙江省的泰顺市、台州市玉环县、湖州市德清县、温州市乐清县、台州市,山东省的济南市、烟台市、青岛市、潍坊市、淄博市、济宁市泗水县、梁山县蔡楼村、临沂市、菏泽市单县、日照市东港区、枣庄市、济阳市,,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博白市那林县、河池市,河北省的容城县、泊头市、邯郸市广平县、保定市高碑店、河间县、定州市、石家庄市寿县,江苏省的南京市、宿迁市、常州市、盱眙县、如东县、泰州市、盐城市,四川省的成都市、内江市、广安市、广元市、乐山市、巴中市、宜宾市、安岳县、郫县、江油县,安徽省的合肥市长丰县、无为县、安庆市太湖县、宿州市、宣城市、蚌埠市、五河县、霍邱县、淮南市,湖南省的长沙市、常德市、华容县、岳阳市、郴州市、麻阳市、株洲市,河南省的鹤壁市、开封市兰考县、长垣县、上蔡县、邓州市、光洲市,陕西省的西安市、汉中市洋县、安康市,商州市,贵州省的贵阳市、兴仁县,福建省的福州市、漳州市平和县、龙岩市连城县、龙岩市上杭县、泉州市石狮市、莆田市、厦门市、长乐县、三明市尤溪县,海南省的琼海市龙江县,北京市,上海市,天津市的蓟县,重庆市的江北区、彭水县、开县、奉节县,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台湾省的台北市,马来西亚古晋市等地,均有蔡氏族人分布。

  【迁徙入闽】

  东汉就有蔡氏入闽。永嘉之乱时入闽,“及晋东迁,衣冠南渡,或东或西或南或北,或温陵之兴化。”蔡天师入闽传道,子孙播迁闽东各地。

  唐总章二年(669)从归德将军陈政父子入闽者有陈、张、李、王、吴、蔡、杨、许、郑等共58姓。唐垂拱二年(686)有蔡氏族人随陈元光入闽,有蔡长眉、蔡德明等,居于漳州、浦州,又迁念都鸿儒屿,其后子孙繁衍,分别迁往龙溪、赤岭及广东广州等地,后裔在漳州、厦门以及广东,进而播迁海内外。开基南闽之兴化军。蔡氏《梅州松源开基谱》说:“蔡允恭,字大中,蔡叔二十四世裔,于唐高祖时擢赐进士,出身廷试,对策翰林为十八学士之长,恭参军政事兼左丞相,赠银青光禄大夫,河南济阳开基,后(裔)迁徙福建。”被尊为入闽开漳始祖。其后裔迁漳州、泉州、长乐、长汀、武平,再派衍于粤东。入汀州始祖是蔡允恭裔蔡七郎,于明初迁入汀州府长汀县蔡坊,裔迁上杭。另一支是清顺治年间,漳州蔡天成迁武平县中山。

  唐朝德宗贞元十九年(803年),金门成为朝廷准奏的牧马区,福建观察使在烈屿设牧马寨,牧马侯陈渊带领蔡、许、翁、李、张、黄、王、吕、刘、洪、林、萧十二姓氏族人在金门庵前村丰莲山一带牧马,大家同心协力,马匹千百成群,金门因为陈渊与十二氏族的拓垦,逐渐繁荣起来。后代为感谢陈渊,尊称他为“开浯恩主”。

  唐大中元年(859)蔡镐入闽击贼,封兵马使,居莆田、泉州、惠安港干之北山。唐乾宁三年(896)蔡用元、蔡用明炉从王审知入闽。乾宁四年蔡炉带53姓开业建州。

  唐大中元年(859年)蔡镐入闽击贼,封兵马使,居莆田、泉州、惠安港干之北山。据明嘉靖张岳《惠安县志·卷十·典祀》记载:蔡镐,唐代官吏,生卒年月无可考,“济阳蔡四使庙,在十都吴山之南(今惠安南埔镇沙格的湄洲湾边)唐大中(849-859年)兵马使。”

  唐咸通年间(860-874年),蔡一翁(即蔡用明)由固始入闽,授莆田尉,继仙游卜居晋邑南城外青阳村,传十三世,世辅,生三子,次子蔡让迁潮州;第三子蔡贵治迁居南溪。第十七世蔡智生子蔡信。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第十九世孙蔡振吾迁居福建明溪城关,为明溪蔡氏开基始祖。蔡振有3个儿子:蔡廷缵、蔡廷绍、蔡廷纲;其中,次子蔡廷绍又有6个儿子:蔡学孟、蔡学颜、蔡学圭、蔡学元、蔡学程、蔡学朱。幼子蔡学朱的裔孙蔡胜忠(又名华新)迁居三元区星桥。后来,又有后裔迁居明溪瀚仙石珩。(见明溪雪峰《济阳蔡氏族谱》)

  唐乾宁三年(896年)河南蔡姓又有随王潮、王审知闽王入闽。蔡用元、蔡用明分别开拓仙邑与晋江。

  乾宁四年(897年)蔡炉开业建州。建阳谱记载:蔡炉“乃戈阳郡光州固始县人,乾宁四年为建阳县长官,同妹夫刘翱,西河节度使翁郜,率五十三姓入闽”,“越二年择建阳县麻沙而居”;后世又迁至广东梅州。

  唐末,为避战乱,有蔡氏诸子孙侄分散而居宁化。(见《崇正同人系谱》)台湾《蔡氏族谱》载:先祖有李通者,以与韩侂胄忤,宋庆元间(1195-1200年)窜道州,子孙分散。后自宁化迁梅州。

  江西《宁瑞蔡氏十二修族谱》:唐末五代初,蔡九承事号浚济公,由长安调任虔州教授,经石城场迁居虔化松上里坪山。宋代之后,迁宁化、长汀,继迁上杭、清流、仙游、兴宁、梅县等地。

  南宋初,蔡福粤迁居宁化。据《河婆风土志》载:以淑公为始祖(一世),传至二十五世福粤公,由河南汝上蔡迁居福建宁化赤岗高梧村。而后,继徙粤地程乡(也有族谱称迁居广东梅州松源)。福粤生二子:长禄兴返迁宁化;次禄星立基程乡,后衍河婆。

  【播迁海内外】

  福建蔡姓入粤,约在唐末或五代初。宋元更广泛播迁。宋时,蔡圣道由福建兴化仙游赤湖迁瑞曹村;一支原籍长溪,宋皇祷间迁居瑞城第二巷。还有一支仙游迁乐清云门,后迁乐成(乐清海口《蔡氏宗谱》)。蔡氏早年播迁广东、广西、海南、江西、浙江、湖南、四川、重庆、江苏、上海等地。福建的济阳、莆阳、青阳、西山、九峰等堂号成为中华蔡氏的重要堂号。蔡襄、蔡元定成为各地蔡氏家族的共祖。蔡姓迁海南始祖蔡成,福建莆田人,举人,历任建安令、建宁府判,户部给事、阁门纲使等职,宋隆兴年间(公元1163—1164年)同二、三门人侍从渡琼,后带眷族迁琼,落籍琼山叠里。近代及现代蔡姓又繁衍到世界各地,在侨胞、华人中分布的比例很大,是菲律宾、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及欧美日韩等国家中的华人华侨名门望族。形成蔡姓家族的多源性、多民族性和世界性。

  唐宋时期就有蔡姓家族去台经商以及福建晋江(今泉州)周氏、蔡姓等就有到台湾北港捕鱼的历史记载,《西山杂志》手稿记述:宋室遗臣与元兵在福建晋江东石、围头一带大战十二次,因元兵焚劫,闽南沿海,兵荒马乱,东石等地的陈、林、许、蔡、张等姓的居民大批迁居台湾和海外。元初汪大渊《岛夷志略》澎湖条也说:“泉人结茅为屋居之。……工商兴贩,以广其利。地隶泉州晋江县。”长期以来大陆的陶瓷、铁器、药材、茶叶、丝绸主要靠福建各个港口的海船运到台湾,台湾的大米、糖运到闽东南再转口各地,海上贸易十分频繁。台湾嘉义县布袋嘴蔡姓是晋江东石玉井的“莆阳衍派”,他们是明嘉靖初年(1522年)就在此开基,成为晋江东石最早踏上台湾的有记载的蔡姓人。明熹宗天启年间(1621-1627年)福建莆田人蔡文举渡海到达台湾,在台南市创设慎德堂,后迁居高雄岗山镇,是蔡姓入台最早者之一。台湾《蔡氏族谱》:先祖蔡李通,以与韩佗胄忤,宋元间,窜道州,子孙分散,后自宁化迁梅州,后裔迁台湾。郑成功父子治理台湾20多年间,闽粤各地蔡姓人追随而到,其中在郑氏部下任职者有礼官蔡政、掌稿参军蔡鸣雷、宗言司蔡济、左冲镇蔡文、副将蔡悄等,清以来有闽粤蔡姓不断入台开发,成为台湾大姓之一。台湾一度被荷兰侵占,至明末郑成功收复了台湾。随行的将领中有不少姓蔡的。蔡秉元(又名惟景、字炳寰),本是明末号称百万的大海商,郑氏起义,他即捐资助饷,并将他在凉下村的埭田,捐为郑军的屯田,后又将海船献出,率族随军东渡台湾,定居台湾,成为开发嘉义的又一先驱。

  《东石玉井宫蔡氏长房三延科公派家谱》记载其族人在康熙末年自十一世至十五世往台湾220多人,迁居嘉义县的布袋、新塭、东石、郭岑寮、虎尾寮等处,据闻仅仅这一支派的后裔现已发至四万多人。《东石玉井蔡氏长房三惟谅公派下家谱》记载康熙年间从十二世到十八世往台湾36人,定居点除嘉义外,还有笨港、台南、东港等处。《东石玉井蔡氏二房长守庆公派下家谱》记载:“去台定居的也有68人。从台湾的移民潮中,闽南占大多数,客家和其它较次之。

  台湾蔡求编著并注明:“贵山祖土城后裔,西霞蔡氏族谱”的台湾《蔡氏族谱》,详尽注明了、蔡姓的远祖源流考、蔡姓阖宗字行以及台湾鹿耳门虎尾寮蔡姓谱系,附有温陵晋邑十都龙江仙迹境西霞蔡氏谱图、长房三支五世至九世谱图、新塭派(由晋江县十八都)谱系等、济阳堂字行、金门琼林后营派谱系等。永历年间有蔡月等七人,居今高雄市旗后并建妈祖宫。康熙年间,有蔡廷和垦现在嘉义民雄。雍正年间,闽人蔡妈面入垦今云林县大埤乡。漳州蔡德建携眷进入今台北万华。道光年间,有蔡氏陛居今台南县盐水镇。光绪年间,蔡华光等入垦新竹县。

  琼林蔡氏族谱序载:先世自光州固始迁福建同安,再迁到浯州之许坑,有十七郎者,赘于金门琼林陈家。据安溪族谱记载:十七郎玄孙蔡景寿之五世孙蔡继贤赘于安溪陈家。另有族谱载明永乐年间,蔡永元与胞弟永德、堂弟尚玉白海澄白石迁入平和爽泽开基。另载,唐初陈元光入闽先居漳浦,后迁念都鸿儒屿,子孙于清康熙年间,迁居同安烈屿(今金门烈屿)。

  因此台湾的蔡姓宗亲多次组团回大陆寻根,台南市济阳柯蔡宗亲会河南上蔡县寻根考察后,由蔡忠雄撰写了《考察记实》,都认为蔡叔度、蔡仲、蔡襄、蔡忠烈(道宪)是其祖先。世界柯蔡宗亲总会则认同蔡仲始祖,蔡叔度为太始祖,蔡襄、蔡忠烈是其先祖。世界柯蔡宗亲总会宗长与专家们,长期探索研究、整理了现存的渡台38个大派系资料。自清康熙年间至乾隆年间(1700-1800年)止由大陆渡台者有24个派系。自清嘉庆年间至光绪年间(1800-1800年)有14支派。

  蔡姓家族在台湾是人口众多,人口超过60万,主要分布在以台南、嘉义为主的各个地区。台湾的蔡姓宗亲有强烈的爱国爱族爱乡的感情,很早就有自己的组织。许多蔡姓家族被迫举家迁回大陆和流向世界各地。近几十年来,台湾蔡姓宗亲在广大海外柯蔡侨胞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恢复了宗亲组织活动。现在有台北、高雄、基隆、桃园、新竹、苗栗、台中、南投、彰化、云林、北港、嘉义、台南、屏东、宜兰、花莲、彭湖等十八县市地区二十多个宗亲会和数十个活动场所。

  清雍正、乾隆年间的蔡天泽就读国学成了台湾的第一个太学生。他的孙子蔡士瞻秉承家训发奋攻读,被赐赠为正五品奉政大夫。蔡士瞻的儿子蔡光宗、蔡光烈均为太学生,亦赐赠奉政大夫。蔡光烈还被封为“文林郎”,官至知县。蔡光烈的儿子蔡凌霄于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以乡试第四名中举,步入仕途,先后任广东定安、澄海、英德、揭阳等县知县。至蔡光烈的孙子蔡钦孔,终将祖业推向极盛。蔡姓古宅缭绕着不绝的书香,亦记载着蔡姓家族百多年的沧桑。

  清朝武将有“平台二十功臣”之一的蔡攀龙家族。蔡攀龙,字君宠,又字君龙,祖籍同安人。以捕盗有功,升海坛游击,旋调澎湖右营,乾隆五十一年(1787年)领兵治台湾。时台湾总兵柴大纪驻军诸罗被困,他前往援救,遇伏兵败,与柴大纪守孤城。大军至才得解围。为嘉奖他能誓死坚守,改县名为嘉义。升为台湾总兵官,官至福建水师提督,卒后被列为紫光阁。还有祖籍晋江,清朝在台湾居住的有父子都督蔡蓍、蔡子龙,澎湖游击蔡威俊等。

  清朝文官最著名的是号称开澎进士的蔡廷蔺家族,据族谱记载是由漳浦迁入。还有一批清代名士,如:蔡志雅康熙四十四年乙酉科举人;凤山蔡一聪、蔡朝凤康熙四十七年戊子科举人;蔡联芳雍正元年恩科武举人;蔡正鹰乾隆元年丙辰恩科武举人;蔡迁懋乾隆五十九年甲寅恩科举人;蔡耀仁乾隆五十七年壬子科武举人;嘉义蔡廷炯乾隆六十年乙卯科举人;蔡志诗道光十七年举人;彰化蔡鸿献咸丰元年举人,嘉义蔡宗谟咸丰九年巳未恩正科举人;嘉义蔡大鹏、淡水蔡凤章、淡水蔡丕基、蔡景云等同治元年壬戍恩科举人;进士蔡鸿章,同治七年戊辰科。彰化蔡寿里光绪五年巳卯科举人;蔡国琳光绪八年乙酉科举人。这些人才文韬武略,为台湾的发展做了大量的贡献。另有著名画家蔡雪溪,原名荣其,台湾省台北人,自幼喜爱丹青,年轻时游历江南及名川,受到中原传统文化艺术的熏陶,后师从日本著名画家,融会中日绘画艺术于一体,又具有浓厚的民族艺术特色。清末台湾还有蔡九五等一批著名花鸟画家。

  当代蔡姓,在台湾是举足轻重的家族。蔡姓家族在工商、金融、科技、文教、卫生、社会事业各界更是人才辈出,名门望族林立,有著名的蔡永勋、蔡绍华、蔡崇伟、蔡万霖、蔡振锦、蔡万才等等家族。他们都是当代著名的家族,蔡万霖、蔡万才兄弟在台湾金融界、保险界的成就举世瞩目。

  明清时期,蔡姓播迁海外。蔡氏宗亲艰苦创业繁荣五洲,大都从福建、台湾播迁,东南亚地区、菲律宾的蔡氏家族、新加坡的蔡氏家族、印度尼西亚的蔡氏家族、马来西亚的蔡氏家族、文莱的蔡氏家族、泰国的蔡氏家族、印支半岛的,以及东北亚洲国家蔡氏家族、欧美澳国家世界其它地区的蔡氏家族。蔡氏海外宗亲会组织有:菲律宾济阳柯蔡宗亲总会、菲律宾辛柯蔡宗亲会、菲律宾宿务济阳柯蔡宗亲会、新加坡蔡氏公会、马来西亚济阳柯蔡宗亲会、韩国济阳柯蔡宗亲会、香港济阳柯蔡宗亲会、香港新界蔡氏宗亲会等100多个。

郡望堂号

【郡望堂号】

  郡望

  济阳郡:战国时期为魏国城邑,西汉时期改置为济阳县,治所在今河南省兰考县东北部。济阳县在唐朝初期并入冤句县。晋朝惠帝时将陈留郡的一部份划出来设置济阳郡,治所在济阳,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兰考县、山东省东明县以及定陶县一带地区,距今河南省正阳县不远。晋惠帝后来将陈留郡的一部份划出来设置济阳郡,治所在济阳,辖地在今河南省兰考县、山东省东明、定陶两县一带地区,距今河南省德正阳县不远。东晋后期晋室南渡后,济阳郡被废黜。

  洛阳郡:以今河南洛阳城为中心的河洛地区,历史上被称为“河南”,与“河东”、“河内”相对应,是华夏民族最早的政治活动中心。自从有历史记载以来,洛阳城一直是这一地区的政治中心。

  汝南郡:西汉高祖刘邦四年(戊戌,公元前203年)置郡,治所在上蔡(今河南上蔡),当时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颍河、淮河之间、京广铁路西侧一线以东、安徽省茨河、西淝河以西、淮河以北,包括偃城县、上蔡县、平舆县、项城县一带地区,治所在上蔡(今河南上蔡)。东汉时期(公元25~220年)移治至平舆(今河南平舆)。

  丹阳郡:丹阳又称润州、丹杨郡,是我国十分古老的地名,所指的地方迭有变动。先秦时期,共有三处以丹阳为名的地方,但一般主要是指豫鄣郡(今江西南昌)。汉朝时期实施郡县制度以后,先后又有许多以丹阳为名的郡和县。丹阳郡始建于西汉朝元狩二年(庚申,公元前121年),是由原豫鄣郡改置,治所在宛陵(今安徽宣城),下辖十七县,辖境相当于今安徽省长江以南,江苏大茅山及浙江省天目山脉以西、浙江省新安江支流武强溪以此地区。三国时期孙吴国移治到建康(今江苏南京),以后辖区缩小。到了南北朝的后魏时,又在河南省项城县的东北置了一个丹阳郡。隋朝灭后南朝陈国后曾废黜,后隋炀帝又置润州,治所在延陵(今江苏常州),再以蒋州(今江苏南京)为丹阳郡。唐朝时期移治到丹徒(今江苏镇江)。北宋政和年间(公元1111~1118年)升为镇江府。另外,古代楚国原在丹阳,即今湖北秭归一带,楚文王东迁至今湖北枝江,仍名其地为丹阳。还有,秦朝时期的丹阳县,亦称丹杨县,在今安徽省当涂县一带,唐朝时期被并入当涂县。明、清两朝乃至民国、现今的丹阳,只是个县级建制的城市,位于今江苏省溧阳市旁边,紧依长江,隶属于江苏省镇江市。

  高平郡:原为高平县(今宁夏固原),西晋朝泰始元年(乙酉,公元265年),将汉朝原有的山阳郡改为高平郡,治所昌邑(今山东巨野),辖七县,统辖范围包括今山东巨野、金乡、嘉祥、兖州、鱼台、邹县等地。两汉、十六国、北魏均有此县。北周改为平高郡(今宁夏固原)。汉朝时期有“高平第一城”之称,言其险固。北魏时期在这一带置军镇,置郡,皆称高平。南朝宋移治高平(今山东微山),北齐移治任城(今山东济宁),隋朝开皇初年废止。

  南阳郡:春秋战国时期称南阳的地区颇多。鲁国的南阳指泰山以南、汶水以北地。晋国的南阳指太行以南、黄河以北地区。战国时期魏国的南阳,一部分属韩国,伏牛山以南、汉水以北地亦称南阳,分属韩、楚两国。秦朝时期秦昭襄王三十五年(己丑,公元前272年),为秦国夺取楚国之地而设置南阳郡,治所在宛城(今河南南阳),后秦国大将白起在秦昭襄王四十四年(戊戌,公元前263年)进攻韩国克取了南阳,使韩国本土与上党郡被分隔。两汉之际,南阳郡辖二十六个县,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熊耳山以南叶县内乡之间和湖北省大洪山以北应山郧县之间的大部分地区,后逐渐缩小。隋朝开皇三年(癸卯,公元583年)被废黜,隋大业三年(丁卯,公元607年)复置。唐朝初期又被废黜,唐天宝初年(壬午,公元742年)曾改邓州南阳郡为良穰县(今河南邓县)治所。元、明、清诸朝,南阳府治皆在南阳,即汉朝的宛县、今河南省南阳市。

  朔方郡:西汉朝汉武帝时期(公元前140~前88年),大将卫青破匈奴,取黄河以南大片土地,遂置朔方郡,治所在朔方县(今内蒙古杭锦旗)。其时辖地在河套西北部及后套地区今陕西省靖边县一带。东汉时期废朔方县,移郡治于临戎(今内蒙古磴口)。

  洛阳郡: 东魏天平初改河南尹置,治洛阳县(今河南洛阳市东北)。

  堂号

  洛阳堂:以望立堂。

  济阳堂:以望立堂。

  汝南堂:以望立堂。

  丹阳堂:以望立堂。

  高平堂:以望立堂。

  南阳堂:以望立堂。

  朔方堂:以望立堂。

  九峰堂:宋朝蔡仲默,少年时跟朱熹学习。才三十岁就放弃科举,专攻理学。隐居在九峰,人们称他“九峰先生”,后人因以为堂号。

  龙亭堂:东汉蔡伦,发明造纸,对文化事业的发展,立了极大的功,封“龙亭侯”,后人因以为堂号。

  祗德堂:堂号的由来可追溯到蔡叔度之子,蔡氏二世蔡仲侯,名胡,不计前怨,率德驯善,克庸祗德,周公举为鲁卿士,出治鲁国有方。因此,周成王复封于蔡,以奉祀其父。周成王在其钦命“蔡仲之命”中,表彰蔡仲“克庸祗德”成为“祗德”一词之出处。以后蔡姓族人即以“祗德”为堂号。

  此外,还有福谦堂、九贤堂、惟寅堂、承启堂、亲贤堂、贺岁堂、克慎堂等。

  字辈

  康熙大帝御赐姬姓蔡氏字辈:“枝兴衍崇绪龙茂庆脉长广生忠厚嗣永远元正方至德开宏运孝达毓福祥礼教培家训信义作保障”。

  安徽宣城蔡氏字辈:“百世其昌文章道德”。

  安徽合肥蔡氏字辈:“邦家有庆继善传心学遵经训立观其成崇仁尚义锐志富强群安华泰英杰荣光”。

  安徽无为蔡氏字辈:“洪武多孝顺加德必昌盛”。

  安徽蚌埠蔡氏字辈:“文长仕为德”。

  福建闽侯蔡厝蔡氏辈序:“达天德祺维友圣,立人道可以为贤”。

  福建石狮蔡氏辈序:“洪德奕世种孝友敦宗本修业绵祖泽公候伯卿仕”。

  福建大宇蔡氏字辈:“一用士玉君国成家宗祖传守子孙式光伯仲昭烈孝友忠贞创垂功伟大启迪知深长云眜承远泽奕世庆其昌”。

  福建美林蔡氏字辈:“仰思乔日迪仁义礼智信纲常皆克己奕世少通卿”。

  四川内江蔡氏字辈:“俸承维应甲金廷子万文济阳肇先声汝安尔修其”。

  四川广安蔡氏字辈:“任天大洪中文广齐民心万年永兴隆”。

  广东罗定蔡氏字辈:“世伯日克七念万丈昌能亮性彦诚国于卿士善奕”。

  广东揭西蔡氏字辈:“始基贵丹山朝天守彩联 正宗彝纪定 振兴家美传 高明常眷佑 博厚永生全 燕翼诒谋远 缵成奕世贤”。

  湖北蔡氏一支字辈:“光明崇正大 礼义能问周”。

  江苏南京蔡氏字辈:“庆廷广远德登高望崇明”。

  江苏宿迁蔡氏字辈:“若丕家生崇效敦同以广宗统”。

  山东枣庄蔡氏字辈:“以邦赓法宪敦敬可承先世增祥继延政清国永灿忠厚传家远林秀蔚华天”。

  山东菏泽蔡氏字辈:“常之希化普尚成广治勤本自昭金锡乃尔庆锦鸿安修同延世钦宪建家祥”。

  浙江梓誉蔡氏字辈:“源远恩泽普 广启文宗得 世允思兆明 达光亨崇守成家传树德 经国肇元良 正有鸿名显 恒江大道昌 统宇伟道安 尚孝理学兴”。

  蔡氏一支字辈:“承其祖武克绍箕裘”。

  蔡氏一支字辈:“光明崇正大理育启文章”。

  蔡氏一支字辈:“官文蔡悦资丕承亭财万月尉崇彩本宏敦正学智清秀谊山川兆明呈先祖道德存兴志忠宇保朝廷纯修中立绾世裔良大开。

  广东汕头蔡氏字辈:士君振祥,裕镇安贤,仁义忠信,厚德绵长(祖籍福建莆田)。

福建龙岩连城县蔡屋(济阳堂)字辈:承世启士显超,大道中正,文运天开,永赐祯祥,嘉宗振远,积善昌隆。


楹联典故

【楹联典故】

  四言通用联

  孝隆东阁;

  经重石渠。

  ——佚名撰蔡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东汉安城人蔡顺,少年时丧父,对母亲极孝。一次,他出外打柴,突然有客人来,母亲等不着他,便咬一下手指,他马上心头一颤,赶紧回了家。母亲去世后还未安葬时,邻里失火,将要烧到他家时,他伏在棺上大哭,火果然绕过他家。母亲平时怕雷声,此后每次遇到雷震,他都绕着母亲的坟哭着说:“顺儿在这里!”后来举孝廉,他因守护母亲坟墓而不去做官。下联说西汉沛县人蔡千秋,字少君,曾跟从鲁人荣广学习《毂梁春秋》。宣帝时为郎,在石渠阁与《公羊春秋》学者同时讲学,升任谏议大夫、给事中,至郎中户将。为使他的学说不致断绝,宣帝还选派了十名郎跟他学习。

  桥留松荫;

  纸造桂阳。

  ——佚名撰蔡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说北宋大臣、书法家蔡襄,字君谟,兴化仙游人,天圣年间进士,历官知谏院、知制诰、以龙图阁直学士知开封府、福州知州、泉州知州、杭州知府,官至端明殿学士。在泉州任上时,主持建洛阳桥,长三百六十丈,以利通航,又在桥头种松树七百棵,当时人刻碑来纪念他。工书法,学唐代虞世南、颜真卿,并取法晋人,正楷端庄沉着,行书温淳婉媚,草书参用飞白法,为“宋四家”之一。下联说东汉造纸术发明家蔡伦,字敬仲,桂阳人,曾宫中常侍、尚方令等职,元初年间封龙亭侯。发明了用树皮、麻头、破布、旧渔网为原料造纸的方法,元兴初年奏报朝廷后在民间推广,所造的纸人称“蔡侯氏”。

  芳池月映;

  故宅风存。

  ——佚名撰蔡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湖南省耒阳市蔡侯(伦)祠联。蔡伦(?-121),东汉宦官,字敬仲,桂阳(今湖南郴州)人。他总结西汉以来用麻质纤维造纸的经验,创造用树皮、麻头、敝布、渔网造纸之法。时称“蔡侯纸”。蔡侯祠在耒阳城南蔡子池畔。

  三世劬学;

  六岁知音。

  ——佚名撰蔡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朝蔡元定,尝登西山绝顶忍饥读书,学者称“西山先生”。其父子俱以勤学闻世。下联典指东汉蔡邕,历迁中郎将,其女文姬,六岁知音律。

  纸造桂阳;

  桥留松荫。

  ——佚名撰蔡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东汉蔡伦,桂阳人,首创造纸。下联典指宋朝蔡襄,知泉州时,建洛阳桥,植松七百棵,闽人勒碑颂其德。

  孝隆东阁;

  经重石渠。

  ——佚名撰蔡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东汉蔡顺,性孝有德行,能化盗贼,后为东阁祭酒。下联典指西汉蔡千秋,为学甚笃,尝在石渠阁讲经。

  澹泊明南;

  夙夜在公。

  ——蔡锷撰蔡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近代军事家蔡锷自题联。

  铁血救国;

  耕读传家。

  ——萧子升撰蔡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萧子升赠中国共产党早期著名的无产阶级革命家蔡和森(1895-1931)联。

  五言通用联

  理学传程朱;

  著述授谷梁。

  ——佚名撰蔡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蔡元定,幼承庭训,长从朱熹游,熹叩其学,大惊曰:“此吾老友也,不当在弟子列。”遂于对榻讲论经义,常至夜分。下联典指汉蔡千秋,受《谷梁春秋》于鲁广荣,宣帝以千秋为郎中户将,选郎十人从其受学。

  七言通用联

  理学传程朱之脉;

  著述授谷梁之书。

  ——佚名撰蔡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南宋理学家蔡元定(1135-1198),幼承庭训,长从朱熹游,常与对榻讲论经义,每至夜分。四方求学者,必俾先从定元质正。有《律吕新书》、《大衍详说》等。下联典指汉代学者蔡千秋,字少君,沛人。受谷梁春秋于鲁荣广,为学最笃。宣帝时为郎,召见与公羊家并说,帝善谷梁说,擢为谏大夫给事中,后左迁,复求能为谷梁者,皆莫及千秋。帝鉴其学且绝,乃擢为郎中户将选十人从受学。

  平生慷慨班都护;

  万里间关马伏波。

  ——孙中山撰蔡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蔡锷祠(孙中山挽蔡锷)联。蔡锷(1882-1916),近代军事家,字松坡。湖南邵阳人。

  琴声字体中郎业;

  荔谱茶笺学士风。

  ——佚名撰蔡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东汉文学家、书法家蔡邕(132-192),字伯喈,陈留圉人。初因上书而获罪流放,董卓时,官至左中郎将。通经名、音律,天文,善散文辞赋。又工隶书,创“飞白”书,也善画。下联典指北宋书法家蔡襄(1012-1067),字群谟,兴化仙游人。官至端明殿学士。其楷、行、草书,皆独具特色,为“宋四家”之一。有《茶录》、《荔枝谱》等。

  耒将兰气冲皇泽;

  去引星文捧碧空。

  ——唐朝蔡希周撰蔡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唐代诗人蔡希周《奉和扈从温泉宫承恩刚浴》诗句联。蔡希周,曲阿人,官监察御史。

  惜竹不除当路笋;

  伐薪教护带巢枝。

  ——蔡元培撰蔡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近代教育家蔡元培(1868-1940)赠友联。蔡元培,字鹤卿,号孓民,浙江绍兴人。著作编有《蔡元培选集》。

  济阳衍派家声远,

  忠惠传芳世泽长。

  ——石狮容卿(洋坑)蔡氏家庙楹联。

  八言通用联及以上

  西山先生,三世劬学;

  中郎爱女,六岁知音。

  ——佚名撰蔡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朝蔡元定事典。下联典指东汉蔡琰,字文姬事典。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

  芝草无根,醴泉无源。

  ——清朝蔡之定撰蔡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清代诗人、书法家蔡之定撰书联。蔡之定,字麟昭,号生甫,乾隆进士,官侍讲学士。归田后,自号积谷山人,有《古今体诗》等。

  派本琼林(金门)原由固始,

  地名嶝屿宅定北门。

  ——同安大嶝北门蔡氏祠堂。

  宾客填门,倒履迎王粲;

  士卒分赐,布衣乏私财。

  ——佚名撰蔡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东汉文学家蔡邕的事典。下联典指汉代将领蔡遵的事典。

  自九峰别派龙峰,衍百代弘扬祖德;

  由仙里卜居犀里,至三世以嗣乡贤。

  ——佚名撰蔡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福建省莆田市(古称“兴化”,又称“莆阳”)蔡氏宗祠“建阳堂”联。

  温陵山水万重尽收入吾家眼界,

  青阳烟火千户独占此高峰顶头。

  ——晋江青阳蔡氏祠堂大厅楹联。

  相宝琼林历宋、历元、历明、历清,祖德千年不朽;

  敷功帝关为卿、为伯、为臬、为宪,孙谋百世长光。

  ——佚名撰蔡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台湾省金门岛双乳山下青山坪琼林村蔡氏家庙联。明熹宗天启年间,因琼林村进士蔡献臣学问纯正,皇帝御赐里名琼林,沿用至今。此联最能道尽琼林村的官宦门第。琼林村的聚落景观,以保有众多的古厝宗祠著名,传统民宅流露浓郁的文人气息。宅第式样从最小格局的一落二举到占地广大的双落双护龙、六路大厝都处处可见,而且琼林村民宅颇重细部雕琢,精细优美,表现了财富,也表现了品位。

  裔出周代,肇基唐代,官封宋代,长绵百代振家声;

  脉映济阳,支分莆阳,派衍青阳,好就三阳开泰运。

  ——此联概括了青阳蔡姓的源流和发展。溯本追源,青阳蔡氏根在济阳,后又传衍到福建莆阳,再由莆阳迁居青阳,故称三阳开泰。


  【祠堂古迹】

       青阳蔡氏家庙

  青阳蔡氏家庙,位于泉南晋江市青阳蔡厝乡内,是泉南一带较著名的宗祠建筑。是青阳蔡氏六世蔡常安于宋熙宁间(1068-1077)钦赐进士后而建的家庙。至十三世蔡贵时,家庙倒塌,于十四世蔡西往多方集资修建。明初重建,明嘉靖四十年(1561)遭倭乱焚毁。万历十二年重修,历代重建。宗祠坐北朝南,是一座五开间两进硬山顶砖石木结构的建筑,由门厅、正厅、后堂及二厢房组成,长32.13米,宽19.68米,建筑面积633.50平方米;其石埕长10.56米,宽19.68米,面积207.28平方米。祠堂外墙采用砖石格式,外墙下方为精雕细琢长方形石板,上层红砖白石相间而砌。屋顶是悬山式燕尾脊,雕塑飞禽走兽,覆盖红筒瓦。凹斗式大门外立着一对石狮子。大门外护廊与第二进各立着4根大石柱,石柱上皆刻有对联,石柱础为青草石。祠前隔着宽阔石埕,挺立一堵红砖并花照墙,墙顶燕尾高脊。正中大门额石匾大书金字“蔡氏家庙”,横批“自唐世家”,门镌联:“温陵山水万重尽收入吾家眼界;青阳烟火千户独占此高峰顶头。”左右边门上石匾分别“宝谟学士”、“父子都督”。大厅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内立“孝思堂”的神龛,龛前挂有列祖列宗画像。祠内石柱对联为:“派分莆阳世居青阳堂揖双阳好就三阳开泰运,裔出周代基肇唐代泽流昭代长绵百代振家声。”

青阳蔡氏家庙.jpeg

       福州蔡忠惠公祠

  福州蔡忠惠公祠,座落于福州市仓山区下藤路。始建明洪武年间(1368-1398),蔡襄第八代孙蔡伯起迁居福州下渡兴建。坐东朝西,占地面积585平方米,从西向东,依次为门楼、正殿、拜亭、祭厅、议事厅、厨房等,左右两侧有小门坊刻字清晰,周以封火墙。正殿面阔三间,进深五间,穿斗式木构架,单檐双坡顶,马鞍式山墙,石铺庭院。正门嵌石额上方,竖刻“蔡忠惠公祠”下者横刻“蔡氏宗祠”。主殿端座蔡襄铜塑像。前回廊两侧墙上嵌蔡襄楷、行、草体碑帖石刻。蔡襄曾经三度在福州为官,政绩斐然。北宋时期福州民众为纪念蔡襄,就在福州建蔡襄生祠。现存“蔡忠惠公祠”是闽台蔡氏后裔祭祀的重要祠堂。现为仓山区博物馆和蔡襄纪念馆。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福州蔡忠惠公祠.jpg

       建阳蔡氏宗祠

  建阳蔡氏宗祠,又称蔡氏九儒祠堂,座落于麻沙镇水南村,原是清朝乾隆年间的古建筑,2003年进行全面翻修,建成现在的建阳蔡氏大宗祠。坐西北朝东南,占地552平方米。大门保持原有的砖砌古门,书匾“蔡氏大宗祠”,大门两边红墙上浮嵌钛金镀制的由南宋理宗皇帝为表彰蔡元定、蔡沉著书有功而御书的“西山”、“庐峰”巨字。大门楹联“五经三注第,四世九贤家”意在表彰建阳蔡氏一门之内四世出九贤,注经卫道的贡献。用细石砌成的石阶直通“九贤堂”。内部分前后两堂,三直入进,十个开间,两个亭廊,前堂为“九贤堂”,正中建大红色的龛楼,供奉着蔡氏九儒神像,两边桂木制柱联曰:“图衍九畴,通易象春秋,天道人道九贤相继;书兼四代,朔商周虞夏,心法治法四世递承”。九贤堂的两壁高悬四个匾额“紫阳羽翼”、“学阐图畴”、“闽学干城”、“家传心学”。左右还悬挂十幅挂联,内容是理宗皇帝赞“九儒”;历代各臣赞“九儒”蔡氏九儒遗言。前堂左右还设有两个报德厅,后堂为“济阳堂”,正中有入闽始祖炉公像,还放有历代名祖和外迁归宗的祖先灵牌。两壁悬挂16幅古代名祖画像,让裔孙瞻仰祖先的功德。祠堂集“庐峰书院”、“九峰书院”、“西山书院”的精华,突出弘扬蔡氏九儒的光辉业绩。

建阳蔡氏宗祠.jpg

       蕉城蔡氏家庙

  蕉城蔡氏家庙,蕉城蔡氏的一个支祠,它是以漳浦蔡新后裔名义,依照文庙规制修建,主体建筑分三进,坐西朝东,砖木结构。附属建筑还有照墙、泮池、仪门、文昌阁等,布局顺地势前低后高,错落有序。家庙现存宗祠大门、文武门、泮池塘拱桥、仪门、回廊等。照墙花岗石匾额书日:“蔡氏家庙”。照墙左右为半圆形文、武门,上各书“入孝”、“出悌”。进入文武门,便是大天井,天井正中有一个半月形泮池,池旁环绕以石栏杆,池上有一座由四条青石板并列铺设的拱桥,又叫璧水桥。门厅成牌楼式样,重檐歇山顶,雕有各种人物、飞禽、走兽、花卉。前檐下饰有多层重叠斗拱。祠堂内悬挂清道光皇帝表彰蔡光坦、蔡光均兄弟所赐竖匾“奉旨旌表孝友”。正厅建筑规模为正面阔五间,进深四间,穿斗抬梁式砖木混合结构,正中高悬有内装圣旨的“诰命”木匣,正下方设蔡氏列祖列宗神位。正厅木构件上雕刻狮子戏球、仙鹤青松、刀马人物、描花鸟虫鱼。石柱础也刻有精美的花边图案,廊檐发戗起翘,筑吻兽连兽、小瓦、勾头滴水,在正厅屋柱刻有先人事迹的木制楹联。每年农历七月十五,蔡氏在此举行祭祀活动。

       塘东村东蔡家庙

  塘东村东蔡家庙,“塘东崎(陡),檗谷大”,其中,“塘东崎(陡)”指的是塘东村的“东蔡家庙”,屋脊斜度为泉南之最。“东蔡家庙”是塘东最早的蔡氏祖祠,大门悬挂有匾额“东蔡家庙”四字。据早期规定,须有乡人中进士,祖祠方可称家庙。塘东蔡缵,系明朝1541年进士,他于1548年创篡塘东族谱,估计宗祠建于此年代。“东蔡家庙”脊高二丈九尺九寸,深二丈三尺九寸,宽二丈三尺六寸,屋盖依急斜度而筑,固有“塘东崎(陡)”之誉。现家庙内悬挂有匾额“祖孙进士”、“国师”、“都督”、“孝子”等25方,昭显当年塘东先贤之多。

塘东村东蔡家庙.jpg

       大仑蔡氏家庙

  大仑蔡氏家庙,位于石狮市大仑村,以大仑始祖厚翁故居为祠,明嘉靖辛酉年岛夷犯境被焚。至清康熙乙丑年(1665年)重建,辛末年告成,挂门匾曰:蔡氏宗祠。清乾隆丁酉年(1777年)再建。历代重造,门匾改称“蔡氏家庙”。1995年族贤又集资重建,重建后的家庙金碧辉煌,颇具规模,总占地312.3平方米,主体祠宇为二进中天式木石结构,为明清皇宫式风格。大门前由上而下三个拜埕,均用精磨细切花岗岩石铺就,拜埕外还有开阔的活动场所。家庙整体由外至里逐次开高,布局严谨,家庙前殿面阔五间,中为大门,两边厢门,巨大的浮雕门神,屋顶燕尾脊,琉璃瓦。七彩龙凤硬山,正面神龛内安放着历代先人的牌位,四周布列“中顺大夫”、“左都督”、“太子太保威武伯”、“骠骑大将军”、“举人”、“进士”匾额,正面神龛上有“忠臣义士”。楹联“青阳祖籍传芳远,仑里宗支衍庆长。”

       石狮容卿蔡氏家庙

  石狮容卿(洋坑)蔡氏家庙,于明永乐年间(1403~1425)始建,万历乙己(1605)重修,清道光庚子(1840)由蔡庆宗重建,蔡本烈于道光廿一年辛丑(1841年)撰文立碑,民国辛未(1931)蔡培庆主持修葺,1995年重建,为二进三开间。 楹联有“济阳衍派家声远,忠惠传芳世泽长。”“派出济阳卜择灵峰麓蕃衍晋南望族,支分容里肇于日烨公蔚为中蔡世家。”

       石狮玉浦蔡氏宗祠

  石狮玉浦蔡氏宗祠,祠堂始建于明正德十六年(1521年)辛己春月,经越百余春秋,祖祠竟遭海氛兵焚之难,焚没无存,沿至清康熙卅九年(1700年)庚辰重建,岁久祠损,历尽沧桑,风雨侵蚀,破旧欲坠,诚不堪入目,今海内外有识之士毅然鸣倡建祠之举,得到全体宗亲欣诺,各争先解囊为快,几经筹措,资材毕集,于2000年端月择吉兴工,2001年告竣,宗祠座艮坤丑未,屹立福地,建筑规模仍仿古汉式三间张二进之结构。

       古山加曾寨蔡氏宗祠

  古山加曾寨蔡氏宗祠,始建于清初,地址在古山,二进三开间带护厝,埕前有旗杆,加曾寨至倒石埔交界有一墓道碑,系清诰封二品夫人蔡氏六代大母陈太夫人之墓道,碑立于清光绪二十五年腊月吉旦。长孙占骜及曾孙立。墓在十七、八都洪溪乡山麓,坐丑向末兼艮坤,分金辛丑辛末。现有祖厝二座,一曰下厝口,一曰南尾新厝。

       石狮祥芝蔡氏家庙

  石狮祥芝蔡氏家庙,建于康熙壬午年(1702年),由曾任都督的赓炽主事,雍正甲辰(1724年)由蔡积玉等主持重修。1995年于原址重建,1998年竣工。重建后的家庙坐北朝南,二进中天井前拜埕,木石结构。屋面红色琉璃瓦,彩绘硬山燕翅脊,面前绿琉璃双龙抢珠游顶,门庭流金垂拱,青石透雕,浮雕细砌墙面,赤色花岗岩薄板贴就的金字联两边排开。围墙两边各筑琉璃顶门亭。祠宇内饰朱镶金联额,二进为正堂,设龛供奉芝山蔡氏先祖牌位。庙中悬挂有“端明殿大学士”匾额以及“都督”、“解元”、“延平道台”。“恩授登侍郎”、“举人”、“选魁”、“贡元”匾,堂内金碧辉煌。楹联:派衍洛阳肇基祥澳蕃望族,支传容里创业芝山蔚世家。

       石狮莲塘蔡氏家庙

  石狮莲塘蔡氏家庙,莲塘位于石狮市东北部,辖属于石狮市蚶江镇.这里世代生息着一脉蔡氏族人.莲塘蔡氏始祖评事公由兴化(莆田)徙居莲塘.历经数百年繁衍生息,遂成石狮一大望族.莲塘蔡氏家庙自兴祖振塘公崇祀祠堂以来,历代修葺.最近一次重建于1990年,现家庙占地余500平方米.为二进中天井两廊石结构.家庙面前为细磨石板铺设的石埕,围栏,石埕上的一以旗杆精致异常,一对石狮雄踞门前,家庙两墙用精湛的浮雕,透雕及细刻线刻,圆雕相结合,内厅柱联罗列,匾额高挂,并设龛祀奉先祖.整体富丽堂皇,规格宏大,为石狮典型的祠堂建筑之一。

石狮莲塘蔡氏家庙.jpg

  金华蔡氏宗祠

  蔡氏宗祠(钟英堂、下厅民居)位于浙江省金华市磐安县双溪乡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梓誉村。蔡氏宗祠坐东北朝西南,左侧是钟英堂,再之是下厅民居,总占地面积1519.35平方米。宗祠始建于明万历二十五年(1597),钟英堂建于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下厅民居建于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历经数百年,总体布局和内部结构装修,均保留着原有的格局与特色。现为浙江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宗祠数百年来未曾易址,中轴线左右对称,院落关系明晰,建筑本体也沒有改头换面,其平面布局、形制特征、建筑材料和工艺技术等方面,均保留了历史原状。宗祠的祭祀功能,钟英堂、下厅民居的居住功能也没改变,均具有鲜明的婺州地区建筑的文化艺术特色。蔡氏宗祠是保存较为完整的明清期古建筑群。据《蔡氏宗谱》记载,蔡氏始祖是南宋著名理学家蔡元定后裔,这些建筑均是宝贵遗存,保留着明代、清代风格特色。宗祠建筑的工字型平面和三合院平面,结构特征以及通风采光,功能配置,都十分合理。是数百年来被普遍认同并传承至今的建筑模式。宗祠的木雕、砖雕、石雕与壁画等装修,画面绘制生动,雕刻技艺高超,布设位置合理,而且寓教于乐,是研究空间组合、建筑装修、雕刻技巧以及子孙后代培养等不可多得的明清朝实例。

  蔡氏宗祠是梓誉村蔡氏裔孙数百年来举行祭祖活动的重要场所,对研究蔡氏家族历史文化具有重要意义。钟英堂、下厅民居中规中矩的布局和寓意丰富的雕刻,是展示和传播当地循规守矩、勤俭持家等文化的重要载体,对研究地方建筑传承发展以及古代大家庭和睦聚居具有典型的意义。

金华蔡氏宗祠.jpeg

  宁波蔡氏宗祠

  蔡氏宗祠坐落在宁波市潘火桥畔的宁横路旁,建筑坐西朝东,体量恢宏气派。据蔡氏族谱记载:蔡氏宗祠始建于明万历十六年(1588),距今已有400多年,至清乾隆年间尚占地35亩。

  清同治十一年(1871)重修时建了女祠堂,男女祠堂按传统的男左女右设置,此格局一直保留至今。男祠主轴线为门厅、戏台、正厅、后殿及两厢,正厅五间二弄卷棚九檩抬梁式硬山顶结构,木石雕刻细巧,墙柱彩绘精美。南首的女祠堂依男祠而建,由门楼、前厅、后堂组成,建筑布局与雕饰图案略微比男祠逊色。两祠并排而立,合二为一,彰显男女平等理念。

  早在宋孝宗淳熙九年(1184),姜山镇有个叫蔡楷的青年人,年方十七,日日练功习武,还喜爱放养鸽子,但每天鸽子回笼时总是吃得鼓鼓的。不知缘由的他,一次骑马追鸽欲探个究竟,一直赶到潘火桥边,看着鸽子飞入一户人家楼台的花窗内。听说是王姓退仕御史的家,就登门拜谒。王公见进来一个英俊后生,顿生惜才之意,问明来意是为讨回鸽子,弄得他摸不着头脑,就叫丫环上楼去问小姐。不一会儿,后厅出来位亭亭玉立的清秀少女,她怀中正抱着那只白鸽。原来,王小姐常给飞来的鸽子喂食。由此,鸽子牵线,喜结良缘。王公膝下只一独养囡,蔡楷就入赘来到王家做了上门女婿,他就是潘火桥蔡家的开宗太公。后来,蔡楷考中武举,因捕海寇有功,至嘉定二年(1210),官封雷州府海康县知县。从此蔡姓之人就如潘火桥名,星火燎原,子孙浩繁,终成望族。后人为感恩王氏衍盛香火、人丁兴旺、名人辈出之功德,趁着重修宗祠的机会,同时也盖起了敬仰她的女祠堂。

  蔡氏宗祠由于年久失修,早些年部分建筑已成断垣残壁。市、区两级文保单位的领导专家到实地考察后,发现祠堂虽呈败落趋势,但主体布局仍完整。那些古代的石刻彩绘,都具有相当高的文物品质,男女祠堂并排而立,更是显示了一种男女同权的观念,出现在封建社会的年代难能可贵,是我市一处独特建制的祠堂遗存,具有非常珍贵的研究价值。经过几年艰苦努力,修整后的男女两祠已基本恢复原状,总体面貌焕然一新。作为我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新发现,蔡氏宗祠在全市400余个文保单位中,获得了首家揭牌的荣誉。

宁波蔡氏宗祠.jpeg

  晋江五店市蔡氏宗祠

  始建于宋熙宁年间(1067—1077),经历代葺修,1940年遭日机炸毁。1987年重建,1989年完工建好。蔡氏家庙座南朝北,为五开间二进硬山顶砖石木结构建筑,穿斗式与抬梁式构架,建筑面积1300平方米。三川脊顶装饰剪粘花鸟人物。门墙悉用青、白石料精雕拼装,檐下用多层栱斗烘托,雕饰繁复。天井中间铺有甬道,分左右为日月两井。祠堂正厅高敞,梁架壮硕。石柱多镌楹联,以传统道德训勉后人。

晋江五店市蔡氏宗祠.jpg

  【典故轶事】

  1:蔡襄造桥

  传说真武大帝得道成仙时,拔剑剖腹,将肠肚抛落在洛阳江中。

  后来,这些肠肚变成了龟精蛇怪,不时兴风作浪,危害过往船只。

  一日,一只渡船过江,龟蛇作怪,大风狂吼,浊浪翻滚,眼看渡

  船被弄得要翻过去。这时,天上传来了喊声: “蔡大人过江,休得无

  礼! ”龟蛇两怪听了,吓得钻入江底。只一会儿,江面又风平浪静。

  船上的客人很惊奇,相问谁是“蔡大人” ,全船没有一个姓蔡的,只

  有一个怀孕妇女, 丈夫姓蔡。那孕妇心里清楚,就对天暗暗许愿:“我

  这胎若能生下男孩子,长大后一定要叫他在洛阳江上修造一座大桥,

  便利过往客人。”

  那孕妇果然生个男孩,取名蔡襄,字君谟,号端。蔡襄从小聪明

  伶俐,二十岁那年中了进土, 后来授封端明殿大学士,很受皇帝的器

  重。他在京城时,挂念着建造洛阳桥之事。但当时朝廷有规定:不准

  文武官员回原籍做官。

  有一天,蔡襄要陪皇帝游玩御花园,事前,他暗中叫一个太监,

  预先在路边的芭蕉叶上, 用毛笔蘸蜂蜜写了八个大字,蚂蚁嗅着香甜

  味,都围来叮蜜, 排成了字阵。 皇帝经过这里便顺口念了芭蕉叶上的

  字:“蔡端蔡端,本府作官。 ”蔡襄赶紧跪下谢恩。皇带笑着说: “朕

  只是念叶子上的字,并非当真 ! ”蔡襄一直跪着不起来,说:“君无戏

  言,岂可失信于臣 ?”接着,又将母亲许愿造桥的事情对皇帝讲了一

  遍。皇帝也很感动,就派他到泉州府做太守了。后来,蔡襄就在洛阳

  江上修造一座大桥,这就是中外闻名的洛阳桥。

  2:乱世才女蔡文姬

  蔡文姬是东汉著名的女诗人,名蔡琰。相传《胡笳十八拍》为蔡文姬所作。其中第八拍这样写道:

  为天有眼兮何不见我独漂流?

  为神有灵兮何事处我天南海北头?

  我不负天兮天何配我殊匹?

  我不负神兮神何殛我越荒州?

  制兹八拍兮拟排忧,

  何知曲成兮心转愁。

  作者在呼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的满怀怨恨中,把苍天和神灵全骂到了。从中可知蔡文姬生活的坎坷和遭遇的不幸。

  蔡文姬是东汉著名文学家、书法家蔡邕的女儿。从小非常聪明,喜爱音乐。每次蔡邕弹琴时,文姬都是坐在一旁仔细听。有一次,她正陶醉在有如大珠小珠落玉盘的琴声之中。突然,“啪”的一声,琴弦断了。文姬回过神来,当场脱口而出:“父亲,第二根弦断了。”蔡邕低头一看,果不其然。看到女儿小小年纪这样聪明,十分高兴。他不仅把弹琴的技艺教授于文姬,还教她读书习字,学诗作文。

  然而,文姬只是度过了美好的童年和少年时代。以后接踵而至的灾难降临到这个才女的身上。

  一次,蔡邕上书论朝政阙失,遭诬陷,流放朔方。遇赦后,害怕宦官陷害,亡命江湖。文姬也随父亡命在外,十六岁嫁给河东人卫仲道,未生育儿女丈夫便夭折了,文姬只好重返娘家寡居。谁知这时父亲已被王允所捕,死于狱中。文姬这时的生活更加惨淡凄凉。

  汉末大乱,军阀混战。战乱中文姬被乱兵掳掠,辗转流落到南匈奴,与胡人结婚,成了匈奴左贤王的王后,并生了两个儿子。在远离故乡的匈奴生活了12个春秋。

  曹操统一北方之后,就派遣使者带金璧到南匈奴将文姬赎了回来。其原因,一是曹操与蔡邕是好朋友,不愿朋友的女儿一直流落匈奴,二是曹操思贤若渴,文姬的博学多才深深吸引了他。后人有《题文姬及汉图》诗云:

  绝世王嫱悲久去,千秋蔡女竟归来。

  空怜幼子留沙漠,未忍亲书堕劫灰。

  文姬归汉之后,得到曹操的关怀照顾,后再嫁屯田都尉董祀。她用《悲愤诗》记下了自己苦难的遭遇和心中的悲愤。文姬又凭记忆抄写了父亲蔡邕遗失的宏富著述四百多篇,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默写古籍

  蔡琰为丈夫董祀求情时,天气非常寒冷,曹操见蔡琰没有穿鞋又披散着头发,于是赠给蔡琰头巾鞋子袜子。蔡琰的父亲蔡邕家里曾经收藏了什么多古书,曹操问蔡琰:“听说你家原来有很多古籍,现在还能想起来吗?”蔡琰说:“当初父亲留给我的书籍有四千余卷,但因为战乱流离失所,保存下来的很少,现在我能记下的,只有四百余篇。”曹操说:“我派十个人陪夫人写下来,可以吗?”蔡琰说:“男女授受不亲,给我纸笔,我一个人写给你就是。”于是蔡琰将自己所记下的古籍内容写下来送给曹操,没有一点错误。

  而后董祀犯了死罪,蔡琰去找曹操给董祀求情。当时曹操正在宴请公卿名士,对满堂宾客说:“蔡邕的女儿在外面,今天让大家见一见。”蔡琰披散着头发光着脚,叩头请罪,说话条理清晰,情感酸楚哀痛,满堂宾客都为之动容。但曹操却说:“可是降罪的文书已经发出去了,怎么办?”蔡琰说:“你马厩里的好马成千上万,勇猛的士卒不可胜数,还吝惜一匹快马来拯救一条垂死的生命吗?”曹操终于被蔡文姬感动,赦免了董祀。

  3:蔡元培巴黎卖豆腐

  1907年春末,翰林院编修蔡元培(公元1868~1940年)获资助每月30两银子,得以赴德国留学。当时蔡元培家有妻儿要照顾,还有学费和生活费要自己筹办,资助不够,就自己找活儿干。一边给商务印书馆译书,一边给唐绍仪的侄子当家教。除此之外,他还要学习德语。

  就这么一直到1908年10月,蔡元培才进入德国莱比锡大学的文明史与世界史研究所,主修心理学、哲学、文明史和美术史。在莱比锡大学的3年时间里,他共选修了40多门功课,课程覆盖面很广,他最喜欢的课程莫过于冯德教授的实验心理学和美学。

  蔡元培认为冯德所著的《生理心理学》、《民族心理学》、《伦理学》、《民族文化迁流史》、《哲学入门》等,“没有一本不是原原本本、分析到最简单的分子,而后循进化的轨道,叙述到最复杂的境界,真所谓博而且精,开后人无数法门了”。

  他在莱比锡成了一个素食主义者,因为他偶尔听一位朋友说,吃肉对身体不好,后来在读托尔斯泰作品时,看到其中对于打猎场景的描写,觉得这种杀戮太残忍。在给朋友的信中他说素食有3大好处:卫生、戒杀、节用。

  1913年10月,蔡元培前往巴黎留学,主要目的是学习法语。为筹措费用,他与商务印书馆签了协议:每天必须用半天时间给商务印书馆编书,后者每月给他200元稿费。他在巴黎期间,天气炎热,他经常学得汗流浃背,就关上门,把衣服一脱就埋头苦读。有好朋友来访,知道他的习惯,从门缝一看,只要看到他光着膀子看书,就不打扰他,悄声地离开。

  苦读的成果显著,蔡元培编著了《哲学大纲》一书,还撰写了《欧洲美学丛述》、《欧洲美术小史》等著作的若干部分。他的经典著作《石头记索隐》也是在这时完成的。这本书考证了《红楼梦》中的真实历史部分,让蔡元培成了文学史上“索隐派”的代表。

  在法国留学费用很高,他和几个好友生活都很拮据。一次,蔡元培突然想起了家乡的豆腐,就和朋友合伙开个豆腐店,本钱小,在巴黎也没有见过有卖的,同大伙一商量,都觉得有得做。

  说干就干,蔡元培从华侨中找了一个当过豆腐店伙计的同乡来做豆腐,自己当老板,把豆腐店开起来了。主要的商品有豆腐、豆汁、豆皮、豆腐干等。老外没有见过这种白嫩的食物,很好奇,尝过后发现味道不错。再加上法国当局通过化验,证明这些豆制品营养丰富,这个蔡记豆腐店一下子火了,赚了不少钱。但蔡元培他们把赚的钱全部都用于了同盟会的革命事业。

家风家训

【家训格言】

  蔡邕是东汉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其一生坎坷,几起几落,但却十分重视对女儿蔡琰的教育,蔡琰就是流芳百世的蔡文姬。蔡邕除传之以音律和文学外,尚撰有《女训》诫之,在《全后汉文》中全文收录。他训导“心犹首面”,“面一旦不修饰,则尘垢秽之;心一朝不思善,则邪恶人之”,强调必须用心于自我修养。蔡琰克秉父训,刻苦学习,诗文音律无所不通,“忧以天下,乐以天下”,成为天下女子的楷模。

  《女训》原文:

  心犹首面也,是以甚致饰焉。面一旦不修饰,则尘垢秽之;心一朝不思善,则邪恶入之。咸知饰其面,不修其心,惑矣。夫面之不饰,愚者谓之丑;心之不修,贤者谓之恶。愚者谓之丑犹可,贤者谓之恶,将何容焉?故览照拭面,则思其心之洁也;傅脂则思其心之和也;加粉则思其心之鲜也;泽发则思其心之顺也;用栉则思其心之理也;立髻则思其心之正也;摄鬓则思其心之整也。

  【译文】

  一个人的心灵就像脸面一样,因此很值得修饰一番。脸面一天不修饰,那么就会被灰尘污垢弄脏;心灵一天不想好事,那么邪恶就会乘虚而入。人人都知道要修饰脸面,却不去修饰心灵,真是令人不解!脸面不修饰,愚昧的人会说丑陋;心灵不修饰,贤明的人会说可恶。愚昧的人说丑陋还没有什么关系,贤明的人说可恶,还将怎么容身呢?所以照镜子擦拭脸面的时候,就要想一想心灵的洁净;涂抹脂粉的时候,就要想一想心灵的和谐;添加脂粉的时候,就要想一想心灵的鲜明;润泽头发的时候,就要想一想心灵的滋润;梳理乱发的时候,就要想一想心灵的清理;端正发髻的时候,就要想一想心术的端正;修整鬓发的时候,就要想一想心灵的修整。


  【蔡襄家训】

  事父母之道曰孝,天之性也;事君上之道曰忠,人之义也。犹耳目心腹,有身则有之,非外物也。迩代以旌赏劝其孝,爵禄劝其忠,则孝非天之性,忠非人之义矣。犹无耳目心腹,岂为人焉!乃亦若鹭白鸟玄,盖物之本然也。苟染而色之,何可长也?惟忠与孝待劝而行,讵至孝至忠乎?——摘自蔡襄《论忠孝》

  独行不愧影,独寝不愧衾。 ——蔡元定家训

  勤读勤耕是荣华,交商买卖眼睛花。贪花恋酒无利益,争讼赌赙破了家。贫人莫去探富亲,富亲看你是贱人。天下洲郡游遍尽,勤俭节用免求人;求人如吞三尺剑,靠人若上九重天。空手问人如问壁,百般巧语不若钱;不信但看酒中席,杯酒先敬富豪人。骨肉不亲谁是亲,不敬父母敬何人;父母在日不孝顺,死后何须哭鬼神。善似青松恶似花,青松冷淡不如花;有时若遇霜雪到,只见青松不见花。 ——蔡新家训


  《蔡氏家训族规》

  先祖家训,祠宇整修,春秋祭祀,毋致失期废弛,有违祖训。


  《蔡氏家训》一

  各宗坟墓,山林界止,毋致缺祀失管,有被占据。

  读书尚礼,交财尚义,毋致骄慢啬吝,有玷家声。

  富勿自骄,贫勿自贱,毋致恃富疾穷,有失大礼。

  婚姻择配,朋友择交,毋致贪慕富豪,有辱宗亲。

  周穷恤匮,济物利人,毋致悭吝不为,有乖礼体。

  珍玩厅巧,丧家斧斤,毋致贪爱蓄藏,有遗后患。

  冠婚讲礼,称家有无,毋致袭俗浮奢,有乖家礼。

  房舍如式,服饰从俭,毋致僭侈繁华,有于例禁。

  《蔡氏家训》二

  积善之家 庆必有余 为善最乐 福寿双至为人良善 天必佑之

  知错责己 天心相之 仁义礼智 时刻注意处世从善 安份守已

  勿参赌博 坚定不移 勿贪财色 才免忧虑不事诉讼 和睦乡里

  奸雄之人 交之不利 发家致富 多方考虑勿违法规 财物皆聚

  勤奋立业 坚定心志 青壮有为 光耀门楣富贵分定 各自有时

  观其德行 切勿嫌迟 百尺高楼 由地而起华丽可观 经营伊始

  行程万里 跬步开始 年少志大 奋斗及时欲图家计 各安生意

  势在必行 勿失良机 父母恩情 当报才是人不孝顺 神人责备

  尊敬长上 才是合宜 时刻做到 事事有利教训子孙 攻读诗书

  功成名就 流芳百世 家族团结 外侮消除安居乐业 万民喜气

  奉劝子孙 且依本谕 戒哉勿忘 神人共喜。

  摘自《闽漳蔡氏族谱》


  《蔡氏族规》十条

  以下十条,不过仅举大略。教家之道,千条万绪,非言语文字能罄述。然以身教者从,以言教者讼。为父兄者不可不知,欲求好子孙,未有不自贤父兄培植而来者也。教子之方,莫要於读书。必能读书乃能明理,能明理始能成器,始能保家,至进取成名。登科、发甲,固视乎命运。然超琼所识科甲中人,其家三世读书而发始达者,十居八九;若先世目不识丁,而其身崛起田间,至登甲、乙榜者,百中仅一二焉。俗语所以胡“书读三世发”之言也。兹所定族规十条,刊之於谱,愿与族之子弟,世世共遵守之。或有遗漏及应添立规条,异日重重刻时,固可增入。

  奉祖先

  水源木本,理不可忘。但思身所自来,则由吾父而吾祖,一一追溯,虽十世、百世固不得以为远也。奉先思孝,古训昭垂,帝王且然,况大夫、士庶哉。吾家自远祖以来所立家规:凡先世考妣生日、忌辰,家中必当设祭之礼岁首、岁除、端午、中秋亦如之。新岁暨清明,必相率扫墓,古人所谓上冢也。各家无论老幼,必当亲诣墓前,行三叩首礼。虽大风雨雪,不得惮劳。此乡族所同,子孙宜永永循守。庶几因时感慕,不至忘春露、秋霜之恩乎。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但有心知,亦可共明此理也。

  孝父母

  属毛离裏,怀抱恩深;择傅延师,劬劳念切。苟或不孝,禽兽何别。但不孝匪一端,如《孟子》言,世俗所谓不孝者五,大略该之。而好货才防、私妻子,尤为乡俗通弊,不可不以为切戒。至於违犯教令,律有明条。凡子孙於父母及祖父母,骂者罪即绞决,殴则斩决,杀者淩迟处死。例禁森严,虽下愚亦当知畏。苟念生我、鞠我、抚我、育我之德,则服劳、致敬、就养,无方天性所流,自有不能已者,何至尚有忤逆哉。倘有不孝之子,合族须预为教戒,俾知悛改。庶免酿成枭,贻累族人。

  和兄弟

  长枕大被,天子且然;让枣推梨,昔人称美。但人家兄弟,当幼小时无不十分友爱。其后之不睦者,大抵因妻子、争财产而已。抑或此贫彼富,有求莫应,若秦、越人之相视。同气参商,半皆由此。夫一父之子,即非同胎共乳,有前后嫡庶之别,亦属一气所生。骨肉至亲,尚成嫌隙,子孙尤而效之,有不破家者乎?堂从兄弟,尚宜和睦,况在同气乎?族中宜互相教戒,共笃友於,则出入怡怡,家风不陨,亦同宗之光矣。

  睦宗族

  贵贵贤贤,义无偏诎;亲亲长长,分有常伸。凡子姓之分支,皆祖宗之一脉.尊卑之分,轶然不淆,长幼之情,蔼然相浃。喜则相庆,忧则相吊。贫弱之一,富实者宜时周恤之。愚鲁之徒,贤智者时教导之。总以相扶、相助为念。至干尊长,尤不得与卑幼戏谑,致为有识者所笑。此吾乡之陋俗,不可不切戒矣。

  和乡邻

  岁时款洽,谊笃比邻;患难扶持,世称会裏。我先世以忠厚传家,凡属子孙,务必谦虚乐易,与人无争。不得恃血气以淩人,逞奸诈以滋事,徒害邻裏,终累身家。若有不肖子弟,恃强恃诈,或倚仗族人之势,欺侮乡党者长辈亟戒责。尤宜念睦

  任恤之风,实为古道,待人务从乎厚,处世毋涉乎骄。至於修桥、补路、拯溺、救饥、恤寡孤、劝善、教不能诸事,凡有益於桑梓者,量力行之。生长聚族之邦,其亦共有所赖也夫。

  教子弟

  子弟以读书明理上。为父兄者必延聘名师,慎择益友,俾得朝夕渐摩,学问有所成就。遇则掇科取第,不遇亦不失为通人。光前裕后之图,计莫逾此。其有资质不能读,及力不能读者,则为农、为工、为商,即佣雇营生,亦属正业。总当责以勤俭,教以安分,令其学为好人,切不可任令游手好闲,习致败坏家声。至於富贵之家子弟,性质即有琰刘,亦当以师为约束,切铁骄养溺爱,终受必家之富。所谓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也。

  戒习染

  习俗之坏人子弟,事不一端,其显者则嫖也、赌也、洒也、烟也,而近年尤有入会、结盟等恶习也。江湖无赖随处煽诱,年轻子弟每为所牵。轻则有玷行为,重则显干法纪,其祸不可胜言。即轻薄之行,狷利之语,戏谑、骂詈、欺诞、狂佻,市井恶少情形,为大雅所深鄙,亦当引为切戒。至於干预词讼,习以为能,亦非立身之道,歇若不人公门之为愈乎。又隶卒贱役,例不准其子孙与考,凡族中子弟虽至贫困,应不准当差。违者黜之勿齿。

  奖名节

  忠臣孝子,代有表章;潜德幽光,岂容湮没.族中如有孝子、悌弟、义夫、节妇,确有实迹未经旌奖者,应由族人备录行状,会众覆实,联名举报,或请匾额,或请旌表。斯亦一族与有荣焉之事,不可不知。

  慎婚嫁

  玉洁冰清,固称佳偶;荆钗布裙,不失良姻。凡族姓为男配,为女择婚,必须清白之家,门户相当者,方许联姻。不得贪图财物,轻信冰人,不辨薰莸,苟且作合。万一误结朱陈,使日后儿女竟不齿於乡曲,深为可惜。嗣后,如有不分良贱,不论可否,与奴隶娼优等为姻者,合族公屏之,不复与齿。

  急赋税

  践土食毛,自应输赋;急公好义,岂许逋粮。况国家惟正之供,按季征收,如额而止,先后不免。何苦延挨观望,伺候公庭,自取鞭扑耶?凡吾族於本户地丁漕粮各项,须依期投纳。即近年筹饷捐输,亦朝廷万不得已之举,亦不可逾延拖欠。庶催科不扰,门户晏如,岂非乐事?至佃田耕种,亦宜早纳年租。荒歉求减,必须情理相商。族中宜交相劝导,谕以急公。此所谓国课早完,自得至於乐者也。


  《蔡氏族禁》六条

  以下六条,仅就其大者言之,皆断断不可有之事。又如族中妇女,不幸夫故孀居,自宜以守节为贵。然此非可强自他人。惟既经改醮,即非本族之妇,古人所谓“出则与庙绝者”也。虽有子孙,谱中必削其名氏。续修之日,概不许刊入.其余亦概以族禁为准。至於乱宗一事,关系尤重。查《例》载,“无子者,许令同宗昭穆相当之侄承继。先尽同父周亲,次及大功、小功、缌麻.如俱无,许择立远房为嗣”。又有“於昭穆相当亲族内,择贤择爱,听从其便”之例。是立嗣,总以同宗为准。其乞养异姓义子,以乱宗族者,有"杖六十、其子归宗"之律。吾如有螟蛉乞养、出自异姓者,虽不能绝其往来,而其名及所后子孙,则概不入谱.嗣后修谱时,务当严守勿易.倘徇情迁就,即属不肖子孙,必遭祖宗阴殛。慎之,志之。

  禁当差

  皂、快、壮各班,门子、禁、卒、捕投、仟作、皆统名之曰“隶”,例不准考,本族子孙不得充当。违者,屏勿齿,谱削其名。

  禁为匪

  盗必干诛,窃亦罹罪,诱拐等事,均犯科条,辱宗甚大。族中子孙,不得有犯。违者,预行逐出,屏勿齿,谱削其名。

  禁入会

  哥老、添弟等名,及江湖放飘、结盟、拈香,皆匪徒所为,显干法纪。族中子孙,不得听其引诱,致罹重咎。违者,屏勿齿,谱削其名。

  禁从教

  白莲、闻香、灯花等名目,屡奉严禁,皆系妖言,近年尤实繁有徒。或传自远方,或起自内地,总之不可学习、信从。族中子孙,惟宜守孔孟之规,勿为邪说所诱。违者,屏勿齿,谱削其名。

  禁出家

  释老之宗,流传虽久,而为僧、为道,则已弃父母,何论祖宗。族中子孙,不得甘於削发、易服。违者,屏勿齿,谱削其名。

寻根记
家乡美
环宇风采
溯源坊
致蔡氏朋友的信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寻根问祖、落叶归根、祭祀祖先是中华民族的历史传统,祖根就是至高神圣的土地,寻根认宗充分表现了华夏民族文化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ANXIERA安世代系统云端大数据中心,秉承着服务全球华人的宗旨。是综合OinO2C (Online in Offline to Consumer )模式的文化产业化信息流综合平台。立志创建一个全球华人共同参与的百家姓渊流网站,提供一个全球华人探根寻祖,溯源祭祖的圣地。

 历史上由于王朝更替、社会动荡、天灾战乱等诸多原因,很多家族为了生存发展而北上南下不断迁徙,在这过程中导致了很多家谱的断裂残缺,时至今日很多人扔无法认祖归宗,作为同样的炎黄子孙,我们有理由更有义务去帮助他们实现这个人生夙愿。 ANXIERA安世代欢迎各位有识之士提供各个姓氏的宝贵资料与交流建议,以此不断地完善我们平台,方便更多的人找到自己的根。(凡提供姓氏资料将分别给予不同性质的奖励。您可以通过邮箱asd@anxiera.cn与我们联系。)

 “无念尔祖,聿修厥德。”先祖的美德是我们骄傲,更是我们前行的动力。“数典不忘祖,落叶要归根”愿每个炎黄子孙都能够找回自己的历史归宿,这种精神上的归属感将会大大增强民族意识和凝聚力。一姓为家,千姓汇聚国。愿我炎黄子孙团结奋进、携手前行;愿我华夏大地繁荣昌盛、国泰民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