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问答
您所在位置:首页 > 工程建设 > 史志年鉴 > 历史人文

天安门里的那些小秘密

信息来源:史志办公室发布时间:2019年04月25日

  “我爱北京天安门,天安门上太阳升”,我们从小歌唱到大的天安门里究竟有哪些小秘密,今天小志就和您聊一聊。

  承天启命  受命于天

  据《北京志 · 文物志》记载,天安门始建于明永乐十五年(1417年),明成祖朱棣准备迁都北京时,派著名匠师分工负责皇宫建筑群的设计和施工。明代著名工匠蒯祥设计的皇城正门竣工,为黄瓦飞檐3层楼式的5座木牌坊,由于建造时完全模仿南京的承天门,表示皇帝“承天启运,受命于天”,所以沿用了这一名称,叫“承天门”。

  明代著名工匠蒯祥

  明天顺元年(1457年),承天门遭遇火灾,城楼被焚毁。明成化元年(1465年),明宪宗朱见深命工部尚书白圭主持重修承天门,重建后的承天门比原来更为高大,由牌坊式建筑改建为宫殿式的九开间门楼,让承天门基本有了现在天安门的样式。

  受命于天  安邦治国

  明崇祯末年(1644年),承天门又毁于兵火。清顺治八年(1651年)十月末,承天门重修竣工,改建之后城台高12.3米,长120米,宽40米,城楼面阔九间、进深五间,外绕汉白玉石栏、黄琉璃瓦,重檐歇山顶,通高33.7米。经这次重修之后更名为天安门。

  清代天安门格局示意图

  清朝君王为何要把“承天门”改称“天安门”?非常重要的原因之一在于满清封建贵族入主中原后,为了达到其长期统治目的,除采用其它措施外,在城门的命名上也颇为用心。

  清代天安门图示

  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牌匾

  由于当时此起彼伏的反清斗争严重的威胁着满清封建贵族的统治,所以清代统治者非常注重“安”与“和”的策略,以求得统治的“长治久安”。如明代紫禁城内的“皇极殿”“中极殿”“建极殿”,在清代更名为“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即取内宫平稳之意。正因如此,“承天门”更名为“天安门”就取了“受命于天,安邦治国”之意。

  清代天安门广场照片

  据考证,清代天安门匾额刻有满、汉、蒙三种文字,并按满语直译为“天安之门”,这块木匾虽然后来一直在字体和名称上有调整,但是一直悬挂到北京解放后换上国徽之前。直到1987年冬季,人们在北京的一个公司木材厂的露天仓库中发现了失踪了几十年的天安门木匾。虽然这块木匾当时已破旧不堪,但仍隐约可见匾面上满、汉、蒙三种文字,满文居中,汉文排左,蒙文列右。汉文“天安之门”四个篆体字依稀可见。后来不知何故,匾额上的三种文字改为满汉两种文字,汉字改成用楷书书写的“天安门”三字,去掉了“之”字,字体也相应扩大。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北洋政府接管了天安门,匾额上的满、蒙文都被除掉,只剩下汉文“天安门”三字。

  金殿传胪  金凤颁诏

  明清时代,科举制度盛行,其中最高一级考试是在紫禁城内举行的“殿试”,指由皇帝亲自主持在太和殿前进行考试制度,由皇帝亲自出题、阅卷,选出考试成绩的佼佼者。天安门就是“金殿传胪”的地方。

  清代科举现场

  明代的“殿试”,曾在承天门南金水桥畔设案考试,后移至皇极殿,清代又移至保和殿。明清时期能在严格的科举考试中进入殿试的举人十分不易。这些进京应考的举人首先要集中在大清门内东侧“千步廊”朝房,经礼部会试,只有考中有贡士资格才能进宫参加殿试。

  影视剧中的殿试场景

  殿试中成绩的佼佼者被赐为进士,这些进士皇帝亲定名次,共为三个等级,其中第一名者称为“状元”,第二名叫“榜眼”,第三名是“探花”。殿试两天后,皇帝召见新考中的进士。考取的进士身着公服,头戴三枝九叶冠,恭立天安门前听候传呼,然后与王公百官一起进太和殿分列左右,肃立恭听宣读进士的姓名、名次的"黄榜”,最后依次唱名传呼,进殿晋见皇帝。这就是“金殿传胪”。

  金凤颁诏现场写意图

  明清时期在天安门上举行的另外一项隆重的仪式便是“金凤颁诏”。所谓“颁诏”是说由皇帝发布的重大命令需在天安门上进行一系列繁琐的仪式后能向全国颁发之意。

  颁诏仪式时,工部要准备好“金凤朵云”(漆成金黄色的木雕凤凰和雕成云朵状的木盘),并且预先在天安门正中垛口设置备有黄案的宣诏台,奉诏官(捧接诏书的馆员)和宣诏员(宣读诏书的官员)等人早已恭候在那里。诏书放在太和殿黄案上,皇帝盖上御玺后,经过一套繁琐的礼仪,由礼部尚书用云盘承接诏书,捧出太和殿,暂放到午门外的龙亭里,之后在鼓乐仪仗的引导下抬到天安门城楼上,再将诏书放在宣诏台的黄案上。

  金凤颁诏现场写意图

  登台面西而立,宣读诏书。这时,天安门下金水桥南,文武百官和耆老按官位序列依次面北而行三跪九叩大礼。 读完诏书之后,奉诏官把诏书卷起后放在金凤嘴里,然后用彩绳悬吊“金凤”从天安门垛口正中慢慢放下。那时城楼下已有礼部官员双手捧着“朵云”等在那里,自然“金凤”嘴中的诏书也就落在“云盘”中了,此举称为“云盘接诏”。  接诏后,诏书仍要放回天安门龙亭内,然后再在礼乐声中送往礼部衙门。当诏书来到时,礼部尚书率官吏下跪迎接,将诏书恭放到大堂内后,行三跪九叩礼。随后用黄纸誊写若干份,分送各地,以便颁告天下。

  百年沧桑  迎来容光

  清代末年,在内忧外患中天安门也遭到了蹂躏。1900年,八国联军攻入北京,炮轰天安门,虽然幸免被毁,但是打坏了天安门的屋脊。此后,天安门城楼上长满蒿草,荒凉破败。

  1900年,八国联军在天安门

  1919年5月4日,北京三千多学生在天安门前集会讲演,高呼“还我青岛”“取消二十一条”“拒绝和约签字”等口号,反对巴黎和会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天安门见证了这场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五四运动”,也记录下了中国民众要奋起反抗的觉醒之意。

  1919年5月4日,天安门前游行的学生

  1937年,日本军队在“卢沟桥事变”之后踏进北平城。同年12月13日,南京陷落。天安门上挂出了“祝南京陷落”的牌子。默默地忍受着屈辱的天安门仍坚守着希望。

  1949年10月1日,天安门的开国大典

  1949年10月1日,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站在高高的天安门城楼上以其洪亮的声音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已于本日成立了!”这时忍辱负重的天安门扬眉吐气,迎来荣光,屹立于世。

  原来天安门还有这么多故事,历经600年沧桑巨变的天安门果然不简单。这个周末不妨再去瞧瞧我们熟悉却不简单的天安门,感受它历经风雨后却傲然挺立的独特气质和底蕴,也感受它在日新月异,繁荣昌盛的祖国中焕发的容光与魅力。

                                                                                                       

  参考资料来源:

  [1]《北京志·建筑志》

  [2]《北京志·文物志》

  [3]《天安门》

  [4]《天安门编年史(1417-2009)》

  [5]《天安门名称的由来》

  

  编审:杨亚楠

  核审:黄一曼   袁琳   章亦民

                                    (文稿来源:北京方志馆)

【大 小】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