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晚唐李德裕平定南迁回鹘始末(以《会昌一品集》收录李德裕书信奏折为中心)

浅谈晚唐李德裕平定南迁回鹘始末(以《会昌一品集》收录李德裕书信奏折为中心)

影视剧中的唐朝边塞与唐军骑兵 据史书记载 公元708年 唐朝朔方道行军大总管张仁愿在黄河以北,阴山以南筑东、中、西三座受降城,三城相距各四百里,并置烽燧一千八百余座,以将军论弓仁为朔方军前锋游弈使,领唐朝骑兵巡逻,至此三受降城成为唐朝抵御后突厥汗国与回鹘的前线重镇。

楔子

公元840年,唐文宗开成五年,守备阴山南麓的天德军使温德彝突然向长安奏报,在唐朝北方重镇西受降城外发现大批回鹘骑兵。其人数之多,横贯塞外六十余里,“不见其后”。唐文宗诏令时任振武军节度使的刘沔率振武军警戒布防,史书记载:

丙辰,天德军使温德彝奏:“回鹘溃兵侵逼西城,亘六十里,不见其后。边人以回鹘猥至,恐惧不安。”诏振武节度使刘沔屯云迦关以备之。《资治通鉴·唐纪第六十二·唐文宗开成五年条》
武士浮雕 晚唐 出土于义武军节度使王处直墓 头戴凤翅兜鍪的甲胄武士 曾于上世纪九十年代被盗取贩卖至美国 ,后经多方努力回归祖国,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此时唐朝对出现在西受降城附近的回鹘骑兵持观望态度,甚至一度以为这只是某支从回鹘叛逃的残部。但事实证明,塞外来势汹汹的回鹘骑兵不过是南迁回鹘部众中的冰山一角。不久之前,一场血腥的战乱发生在距长安数千里之遥的杭爱山北侧(回鹘汗庭驻地),将数十万漠北铁勒部众卷入战乱流离之中。不久,漠北战火向南蔓延到阴山南麓的唐朝边境。见塞外回鹘军势大,城中百姓惴惴不安。边军侯骑往来奔驰,烽燧上狼烟弥漫,刚刚平复不久的河朔三镇一时阴云密布。

数月之前,即唐文宗开成五年秋,回鹘将领句录莫贺起兵叛乱,勾结回鹘北方黠戛斯部,以十万骑兵攻打回鹘汗庭。猝不及防的回鹘阖偈可汗兵败被杀,回鹘汗国政权瓦解。剩余的回鹘贵族收拢残兵、分作数支向各地迁徙。其中两支自漠北南下袭扰唐朝边境,意在割据北方重镇、重建回鹘牙帐。至此 由回鹘南迁引起的交锋角逐正式拉开帷幕。

回纥—从盟友到豺狼

回纥(音“核")为古代北方铁勒部的一支,是南北朝时期敕勒(高车)六氏之-的袁纥氏的后裔,因其名字发音又有“乌纥”、“韦纥”等别称。史书记载:

高车,盖古赤狄之余种也,初号为狄历,北方以为敕勒,诸夏以为高车、丁零。其语略与匈奴同而时有小异,或云其先匈奴之甥也。其种有狄氏、表纥氏、斛律氏、解批氏、护骨氏、异奇斤氏。《魏书·卷第一百零三·高车》

初唐时期,回纥部驻扎在在仙娥河和鄂尔浑河流域,生活在铁勒薛延陀汗国以北之地。贞观二十年,回纥部乘唐军出征薛延陀之际,调集诸部兵马配合唐军进攻薛延陀,薛延陀汗国被唐军攻灭后,回鹘可汗吐迷度遣使入唐,接受唐朝的管辖。

唐朝将薛延陀、回纥、以及铁勒其他各部部众及其驻地分置六府、七洲,各回鹘部酋长接受唐朝任命的都督、刺史、长史、司马等官职,唐朝通过在回鹘部所在地区设立瀚海都督府(受当时的燕然都护府管辖)等羁縻州府的方式实现对回纥诸部的管理,史书记载:

既而(李)道宗渡碛,遇延陀余众数万来拒战。道宗击破之,斩首千余级。万彻又与回纥相遇,二将各遣使谕以绥怀之意。其酋帅见使者,皆顿颡欢呼,请入朝。太宗至灵州,其铁勒诸部相继至数千人,仍请列为州县,北荒悉平。《旧唐书·卷第一百九十九·北狄》
唐代回纥及铁勒各部分布图 选自林幹先生《突厥与回鹘史》
太宗为置六府七州,府置都督,州置刺史,府州皆置长史、司马已下官主之。以回纥部为瀚海府,拜其俟利发吐迷度为怀化大将军兼瀚海都督。时吐迷度已自称可汗,署官号皆如突厥故事。

以多览为燕然府,仆骨为金徽府,拔野古为幽陵府,同罗为龟林府,思结为卢山府,浑都为皋兰州,斛萨为高阙州,阿跌为鸡田州,契苾为榆溪州,跌结为鸡鹿州,阿布思为蹛林州,白霫为寘颜州;又以回纥西北结骨为坚昆府,其北骨利干为玄阙州,东北俱罗勃为烛龙州。于故单于台置燕然都护府统之,以导宾贡。《旧唐书·卷第一百九十五·回纥》

此后数十年,唐朝与回纥大体相安,武周时期后突厥兴盛,一批回纥部族因无力抵挡后突厥汗国的侵略而内迁至唐朝张掖、武威一带。当边境战事需要时,唐朝也会征调周边羁縻州府的回纥骑兵参战。唐玄宗天宝三年,唐朝名将王忠嗣领朔方军征讨后突厥汗国时就曾发回纥、拔悉密、葛逻禄三部铁勒骑兵助战,协助唐军大败突厥-奚族联军,攻拔后突厥汗国右厢(后突厥官制,默咄可汗时期依照突厥旧历,除汗庭居中外,把统治地区分为左右两厢,每厢各设“察”一人统领突厥部众[1])。

王者出行图 公元八世纪(唐) 新疆吉木萨尔北庭都护府遗址 身着甲胄、头戴兜鍪的骑兵武士

落败的乌苏米施可汗率突厥余部逃亡。在军事受挫的同时,突厥统治阶级内部的争权倾轧也愈演愈烈,部众离心,人心浮动。天宝三年,流亡的后突厥汗国余部遭到拔悉密部的袭击,乌苏米施可汗的首级也被割下献往长安。次年(即唐天宝四年),流亡在外的最后一任后突厥白眉可汗被回纥军斩杀,后突厥汗国覆灭。

天宝元年,(王忠嗣)兼灵州都督。是岁北伐,与奚怒皆战于桑乾河,三败之,大虏其众,耀武漠北,高会而旋。时突厥叶护新有内难,忠嗣盛兵碛口以威振之。

乌苏米施可汗惧而请降,竟迁延不至。忠嗣乃纵反间于拔悉密与葛逻禄、回纥三部落,攻米施可汗走之。忠嗣因出兵伐之,取其右厢而归,其西叶护及毗伽可敦、男杀葛腊哆率其部落千馀帐入朝,因加左武卫大将军。明年,又再破怒皆及突厥之众。自是塞外晏然,虏不敢入。《旧唐书·卷第一百零三·王忠嗣》
《骑士猎归图》,奚,生活在唐朝东北边境的部族,毗邻契丹驻地,史书记载“奚国,盖匈奴之别种也,所居亦鲜卑故地,即东胡之界也,在京师东北四千余里。东接契丹,西至突厥,南拒白狼河,北至霫国。自营州西北饶乐水以至其国。胜兵三万余人,分为五部,每部置俟斤一人。风俗并于突厥。

后突厥汗国的灭亡极大地改变了天宝时期的政治格局。回鹘协助唐军攻打乌苏米施可汗后实力日渐强盛,从后突厥掠夺大量人口辎重,成为灭后突厥之战中的最大赢家。天宝三年,回鹘击破铁勒拔悉密部,夺取了大片漠北属地,其统治地区“东极室韦,西至金山,南控大漠[2],成为天宝年间漠北最为强劲的势力。尽管此时的回鹘臣服于唐朝,接受唐朝的册封,但也为后来安史之乱时回鹘部借机劫掠烧杀中原百姓埋下祸根。

北庭副都护高耀墓志 唐 出土于新疆省吐鲁番唐墓群

安史之乱爆发后,回鹘可汗派遣使臣入唐请求助讨安禄山,名为助讨,实为乘机入寇。而此时的唐廷自顾不暇,对于回鹘贵族的暴行采取了默许甚至纵容的态度(尽管我很喜欢唐朝,但这种事没有任何理由为当时的统治者的懦弱无能洗白),回鹘军愈发有恃无恐,大肆劫掠烧杀、骄纵不法,在中原地区犯下累累暴行,手上沾满无辜百姓的鲜血。史书记载:

初,回纥至东京,放兵攘剽,人皆遁保圣善、白马二祠浮屠避之,回纥怒,火浮屠,杀万余人,及是益横,诟折官吏,至以兵夜斫含光门,入鸿胪寺。《新唐书·卷二百一十七·回鹘》
回鹘贵族 唐 敦煌绢画

回鹘的暴行激起了部分有良知的官员和唐朝军民的顽强抵抗,如唐代州都督张光晟因愤于回鹘的兽行,率军在羊虎谷大破回鹘,击走入寇的回鹘部族。而后又在振武军(位于今天内蒙古和林格尔西)将突董为首的回鹘贵族及千余不法诸胡尽数斩杀,将回鹘所掠百姓送返长安[3],也算是为饱受回鹘残害的中原百姓出了一口恶气。

晚唐/五代时期武士甲胄戎装

回鹘碍于联合唐朝对抗吐蕃的自身需求和各地军民顽强的抵抗,也不敢彻底撕破脸面。回鹘统治阶级内部也有对唐朝友好、较为开明的人士。如回鹘宰相顿莫贺达干在劝阻登里可汗南下入寇无果后举兵反叛,杀死登里可汗后自立为回鹘可汗,击杀煽动南侵的九姓胡两千余人,接受唐朝的册封,此后回鹘和唐朝之间进入一段相对安稳的日子[4]

唐朝甲骑 《郭子仪免胄图》摹本局部 李公麟绘 取材于唐朝郭子仪与回鹘结盟在灵武大破吐蕃的故事。史书记载“子仪大军继其后,大破吐蕃十余万于灵武台西原,斩首五万,生擒万人,收其所掠士女四千人,获牛羊驼马,三百里内不绝。子仪自泾阳入朝,加实封二百户,还镇河中。”

唐文宗时期,回鹘部发生内乱,驻扎在回鹘汗国西北的黠戛斯与回鹘叛将勾结攻打回鹘汗庭,回鹘不敌,部曲南下至唐朝边境。回鹘南下十三部以回鹘贵族乌介特勤为共主,自号乌介可汗,以十万之众屯兵塞外,意在染指天德军。此时的回鹘已不再是所谓的盟友,而是一只游荡在唐朝边境的饿狼,向唐朝露出了自己的獠牙。

回鹘士兵《郭子仪免胄图》 李公麟绘

平卢军—从叛军窠臼到晚唐劲旅

执斧钺武士图 晚唐 彩绘木板画 头戴凤翅兜鍪手执斧钺的金刚力士

回鹘来势汹汹,而他们面对的幽州军也绝非泛泛之辈。幽州节度使,又称卢龙节度使、范阳节度使,原是唐朝设立在北方边境抵御奚、契丹、室韦等少数民族的一支劲旅,下辖精兵九万人,其军力之盛,处唐玄宗时期十大节度使之首。

《长安》剧照 安史之乱后,幽州镇仍保留着极强的军事实力,在抵御北方奚与契丹的战争中战果颇丰,据史书记载“奚数侵边,济击走之,穷追千馀里,至青都山,斩首二万级。其后又掠檀、蓟北鄙,济率军会室韦,破之。”,武宗时期张仲武又数度出击打击回纥与契丹等部

唐天宝十四年,安史之乱爆发,安禄山以河东、范阳、卢龙三镇节度使之职起兵谋反。在历时八年的战争中中原大地生灵涂炭,开元盛世数十年的积累顷刻之间毁于一旦。

安史之乱平定后,范阳节度使归顺朝廷,但唐代宗对叛将的绥靖政策使得藩镇节度使反复难制。唐宪宗时期,削藩战争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时任范阳节度使的刘济对朝廷也较为恭顺。刘济的治下的幽州军数次击败北方契丹、奚族的入寇,成为这一时期唐朝抵御北方两蕃南下的中坚力量

虽然叛乱最终被平定,但藩镇强梁的局面却并没有被彻底改变。除藩镇尾大不掉之外,藩镇中的牙兵骄横之弊也逐渐显露,骄兵悍将以武力驱逐节度使之事时有发生。

范阳节度临制奚、契丹,统经略、威武、清夷、静塞、恒阳、北平、高阳、唐兴、横海九军,屯幽、蓟、妫、檀、易、恒、定、漠、沧九州之境,治幽州,兵九万一千四百人。——《资治通鉴·唐纪第三十一》

唐武宗会昌元年,卢龙军乱,牙将陈行泰发动兵变,杀死节度使史元忠自立。雄武军军使张仲武得到了唐朝宰相李德裕的支持,发兵平息幽州叛乱。会昌二年,张仲武获封卢龙节度使,封兰陵郡王,总领幽州军事宜。张仲武长于治戎,他麾下的幽州军成为晚唐一支不可多得的劲旅,在唐武宗时期对北方游牧政权的战争中立下了赫赫战功。

持槊武士壁画 初唐 身着甲胄的唐军仪卫 出土于昭陵唐墓群

唐朝对南迁回鹘的招抚

公元840年,唐武宗李炎即位。对新登基的唐武宗来说,如何妥善处理北方边塞十余万回鹘部众成为其上任之初急需解决的难题。面对数量众多的回鹘部众,唐朝最初并不倾向于用军事手段解决问题。对最初到达的以回鹘贵族那颉咄特勤为首的七千余帐回鹘部(特勤,音近tegin,突厥官制,高级军事长官,多为可汗子弟担任,为回鹘所继承),唐武宗听从了李德裕的建议,采取“赈济部众、静待其变”策略[5],运谷两万斛以赈济那颉咄部。不久后,因唐朝接收与那颉咄有隙的嗢没斯部,感觉受到威胁的那颉悍然发兵进犯幽州。张仲武率精锐唐军三万迎击那颉咄军,大破其众,那颉咄可汗被唐军箭矢射伤,用驼群掩护方才得脱,遁走漠北,被另一支南下的回鹘乌介可汗部擒获斩杀。

时回鹘有将勒那颉啜拥赤心宰相一族七千帐,东逼渔阳。仲武遣其弟仲至与裨将游奉寰、王如清等,率锐兵三万人大破之。前后收其侯王贵族千余人,降三万人,获牛马、橐驼、旗纛、罽幕不可胜计。————
《旧唐书·卷第一百八十·张仲武传》

幽州节度使张仲武遣弟仲至率兵大破那颉之众,全收七千帐,杀戮收擒老小近九万人。那颉中箭,透驼群潜脱,乌介获而杀之。——《旧唐书·卷第一百九十五·回鹘》
《长恨歌》图卷摹本 日本人笔下身着甲胄、头戴凤翅兜鍪的唐代骑兵

那颉死了,但更大的威胁还在后面。南迁的回鹘部中另一支以乌介可汗为首的队伍正举兵南下。黠戛斯在击灭回鹘汗国后曾在回鹘牙帐内得到唐朝下嫁给回鹘崇德可汗的太和公主(唐穆宗的妹妹)。为避免与唐朝为敌,黠戛斯试图派遣使团将太和公主护送到长安。乌介可汗获知消息后发兵袭击使团,将十余名使臣屠尽,挟持太和公主,以此为要挟唐朝借城池与回鹘。

突厥骑兵 黄孤忠绘制

乌介可汗是南迁回鹘部中实力最为强劲的一支,虽然不及回鹘汗国时强盛,但仍为回鹘十三部共主,拥众十余万,在唐朝边境以北屯驻,不断向唐朝索求牛马粮草,并再三要求唐朝借城与他。在李德裕所撰《会昌一品集》中详细记载了双方外交谈判的过程。

《会昌一品集》文稿 收录于文渊阁《四库全书》

乌介可汗以太和公主为筹码,要求唐朝提供振武军治下城池供回鹘可汗与公主居住。而唐朝对出借漠北重镇的城池一事予以否决,认为回鹘部若想复国得到唐朝的支持就应将牙帐迁至漠南地区,并将公主送还。乌介可汗对唐朝的警告不以为意,不但不愿北撤,反而率军逼近大同军驻地(今山西省大同市以北),并且将牙帐立于大同军侧,同时回鹘骑兵在天德、振武军镇间来回奔驰,唐朝边军与回鹘军双方剑拔弩张,大战一触即发。

面对随时可能发生的战争,李德裕没有丝毫松懈,针对太原地区守备不足的情况,他及时上疏建议唐武宗调集别处唐军驰援太原,他在《请于太原添兵备状》[6]中恳请唐武宗【“发陈许步军三千人,郑滑步军三千人,令至太原屯集”】,同时根据回鹘骑兵作战的特点,李德裕从浙西、宣州调集精锐弩手分驻各城池烽燧以克制回鹘骑兵。为掌控回鹘骑兵动向,唐朝重新修缮云州朔州之间的把头烽(即烽燧),修整东、中受降城,为与回鹘的决战做准备。

雷佳音饰演的安西军弩手 《长安剧照》 弩箭被广泛用于唐代的守城战中 如开元年间萧嵩调集四千弩手坚守祁连城,与吐蕃大军交战,大败吐蕃,射杀其副将一人。“八月,萧嵩又遣副将杜宾客率弩手四千人与吐蕃战于祁连城下,自辰至暮,散而复合,贼徒大溃,临阵斩其副将一人。贼败,散走投山,哭声四合。”

会昌二年农历七月,在经过一年的对峙后,唐朝驳斥了回鹘借天德城的请求。同年八月,回鹘乌介可汗带领回鹘军越过把头烽南,直入大同川,在河东驱赶牛马辎重数万协同回鹘骑兵一度趋至云州城城门下。烽火一座接一座地点燃,唐朝与南迁回鹘的战争正式拉开帷幕。

唐代烽燧遗址 据史书记载唐代烽燧“置旗一面、鼓一面、弩两张,炮石、垒木、停水瓮,乾粮、生粮,麻縕火钻、火箭、蒿艾、狼粪、牛粪,每夜,平安举一火,闻警举二火,见烟尘举三火,见贼烧柴笼。如早夜平安,火不举,即烽子为贼提。一烽六人,五人烽子,递知更刻,观望动静。”

对于李德裕来说,这一天的到来也许并不意外。出生在唐德宗年间的李德裕在安史之乱后的战火余烬中长大,叛乱的藩镇、外族的入寇将这个曾经辉煌灿烂的王朝搅得千疮百孔,无数百姓在战乱流离中痛苦挣扎。唐朝曾向骄纵不法的回鹘退让过,对投降的安史叛将纵容妥协过。可即便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和平依旧遥遥无期。对李德裕和唐朝军民来说,通过外交和军事威慑以阻遏回鹘的行动已经破产。他们只剩下最后一个选择:

拿起武器,驱赶豺狼


彩绘贴金甲马武士俑 唐 出土于陕西省懿德太子墓,战马面贴金,额顶处有一缨饰,马颈部、胸部与腹部披甲连缀。骑士头戴盔, 披膊、胸甲俱全。

张仲武反击回鹘

唐会昌二年九月(即公元842年),唐武宗部署唐军反击:以振武军节度使刘沔兼任招抚回鹘使,卢龙节度使张仲武为东面招抚使,河东、幽州、天德军各藩镇俱出兵联合附属的吐谷浑、沙陀骑兵共击乌介可汗。振武军节度使刘沔率振武军驰援云州城(今山西省大同市和朔州怀仁一带),同时石雄率唐军精骑经马邑(朔州,治所在今山西朔县附近,隋唐以来抵御北方突厥的重镇)追击回鹘,在安众塞击破回鹘军,回鹘败退北逃。

练兵图 盛唐 敦煌莫高窟 曾有日本学者根据日本藏《秦王破阵乐舞图》和此画武士站位相近,推测该画表现的是唐朝军中乐舞的一种
沔进次云州,思忠屯保大栅率河中、陈许兵与回鹘战,败之。明年,又为弘顺所破。沔与天德行营副使石雄料劲骑及沙陀、契苾等杂虏,夜出云州,走马邑,抵安众塞,逢虏,与战破之。《新唐书·卷第二百一十七·回鹘》
骑兵
代州汉雁门、太原二郡地,隋曰代州。唐因之,亦曰雁门郡,领雁门等县五。今属太原府。朔州汉定襄、雁门二郡地。后魏置朔州。北齐及隋唐因之,亦曰马邑郡《读史方舆纪要·卷第五》

回鹘南侵受挫,剩余部众向北流窜至振武军辖区(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县附近)。随着唐军初战告捷、回鹘攻势放缓,关于下一步对是讨是抚,朝廷内部又起分歧。以牛僧孺为首的部分大臣以【“以各藩镇号令不一”】为由劝阻追剿余寇[7]。眼见朝堂之上消极抵抗思想重新抬头,李德裕针锋相对,对主张怀柔的观点一一进行了驳斥,大胆启用在平定党项的战争中功勋卓著的骁将石雄并得到了唐武宗的大力支持。李德裕计划令石雄率精锐将士夜袭回鹘牙帐,救出太和公主后,大军继其后冲击回鹘。他在给唐武宗的奏疏中曾这样描述自己的部署

臣比闻戎虏不解攻城,则知除马上驰突,其佗并不惯习,臣料必无游奕伏道,又未会斫营。倘令石雄以义武马军一千骑,兼拣退浑一千骑,精选步卒,以为羽翼,衔枚夜袭,必易成功。臣夙夜筹度,无出此计。如以为允,伏望各赐密诏处分。臣状望留中不出。《讨袭回鹘事宜状》 
骑兵壁画 《张议潮领兵出行图》局部 敦煌莫高窟 身着甲胄的晚唐归义军骑兵

对于唐军来说,趁夜斫营需要找到回鹘汗帐的确切位置,不仅要击败回鹘还要保证太和公主平安无恙。石雄至振武军城楼,登城遥望,见回鹘部中有数十辆毡车,周边来往随从皆是中土唐人打扮。石雄派侯谍前去探查,侦知此为太和公主所居之帐。石雄得报立即派人在城墙中开凿密道,引兵夜出,直取回鹘汗帐。

唐军先锋衔枚急进,突入回鹘牙帐,乌介可汗弃辎重而走。石雄率唐军大破回鹘于杀胡山(振武军城北塞外),斩杀万余回鹘士兵,救出太和公主。乌介可汗率数百骑遁去,残留的回鹘骑兵见大势已去,多溃逃至幽州降附,唐武宗将他们分配隶属到诸道。南迁回鹘之乱被彻底平定,失魂落魄的乌介可汗投奔室韦部,部众散亡几尽,不久为其宰相所杀。

与天德行营副使石雄料劲骑及沙陀、契苾等杂虏,夜出云州,走马邑,抵安众塞,逢虏,与战破之。乌介方薄振武,雄驰入,夜穴垒出鏖兵,乌介惊,引去,雄追北至杀胡山,乌介被创走。雄遇公主,奉主还,降特勒以下众数万,尽收辎帑及所赐诏书。《新唐书·卷第二百一十七·回鹘》
《长安》剧照 史书记载:石雄以击破党项羌之战中的出色表现为李德裕所器重 后在征讨回鹘、库莫奚的战争中屡建奇功,史书记载“太和中,河西党项扰乱,选求武士。乃召还,隶振武刘沔军为裨将,累立破羌之功。文宗以智兴故,未甚提擢,而李绅、李德裕以崔群旧将,素嘉之”
雄乃凿城为十馀穴,引兵夜出,直攻可汗牙帐。至其帐下,虏乃觉之。可汗大惊,不知所为,弃辎重走,雄追击之。庚子,大破回鹘于杀胡山,可汗被疮,与数百骑遁去,雄迎太和公主以归。斩首万级,降其部落二万馀人。丙午,刘沔捷奏至。。。。。。庚戌,以石雄为丰州都防御使。乌介可汗走保黑车子族,其溃兵多诣幽州降。《资治通鉴·唐纪第六十三·武宗会昌三年条》





总结

唐朝对南迁回鹘的策略经历了一个循环渐进的过程。从开始以招抚怀柔为主,再到后来谈判破裂出兵击灭回鹘,对回鹘态度日趋强硬。回鹘挟持太和公主名为“借城”,实为妄图占据唐朝边境重镇、割据边陲,用心不可谓不险恶。识破乌介可汗阴谋的唐武宗和李德裕步步为营、周密部署,在杀胡山赢得了抗击回鹘的最终胜利。


参考书籍、文件

《突厥与回鹘史》 林幹先生著 内蒙人民出版社

《唐朝对南迁回鹘的策略》

平灭回鹘之战中唐朝所征调的各方军将汇总


骑兵 盛唐 榆林壁画

最后提前祝大家国庆节快乐!也感谢我的一个朋友给我的建议和帮助,他很喜欢李德裕,但提到李德裕大多只谈到牛李党争,相反李德裕平定昭义节度使叛乱、抵御吐蕃、指挥平灭南迁回鹘之战却经常被人遗忘,因此这也是为他写的小礼物,也祝他假期快乐!!

参考

  1. ^复立咄悉匐为左察,骨咄禄子默矩为右察,皆统兵二万;子匐俱为小可汗,位两察上,典处木昆等十姓兵四万,号拓西可汗。
  2. ^明年,裴罗又攻杀突厥白眉可汗,遣顿啜罗达干来上功,拜裴罗左骁卫员外大将军,斥地愈广,东极室韦,西金山,南控大漠,尽得古匈奴地。裴罗死,子磨延啜立,号葛勒可汗,剽悍善用兵,岁遣使者入朝。《新唐书·回鹘传》
  3. ^建中元年,回纥突董梅录领众并杂种胡等自京师还国,舆载金帛,相属于道。光晟讶其装橐颇多,潜令驿吏以长锥刺之,则皆辇归所诱致京师妇人也。遂给突董及所领徒悉令赴宴,酒酣,光晟伏甲尽拘而杀之,死者千余人,唯留二胡归国复命。遂部其妇人,给粮还京,收其金帛,赏赉军士。后回纥遣使来诉,上不欲甚阻蕃情,征拜右金吾将军。《新唐书·卷一百二十七·张光晟》
  4. ^德宗立,使中人告丧,且脩好。时九姓胡劝可汗入寇,可汗欲悉师向塞,见使者不为礼。宰相顿莫贺达干曰:"唐,大国,无负于我。前日入太原,取羊马数万,比及国,亡耗略尽。今举国远斗,有如不捷,将安归?"可汗不听,顿莫贺怒,因击杀之,并屠其支党及九姓胡几二千人,即自立为合骨咄禄毗伽可汗,使长建达干从使者入朝。建中元年,诏京兆少尹源休持节册顿莫贺为武义成功可汗。《新唐书·卷二百一十七·回鹘》
  5. ^议者请可其言。德裕曰:"回鹘于国尝有功,以穷来归,未辄扰边,遽伐之,非汉宣帝待呼韩之义。不如与之食,以待其变。《旧唐书·卷第一百八十·李德裕传》
  6. ^李德裕《会昌一品集·卷第五》
  7. ^《会昌一品集》卷十四《牛僧孺等奉敇公卿集议》
编辑于 2020-02-28 2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