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得不认识的国学大师——饶宗颐

你不得不认识的国学大师——饶宗颐

​饶宗颐,字固庵,号选堂,1917年8月生于广东省潮安县,是享誉国际的汉学泰斗。饶宗颐接受香港电台2003年播出的《杰出华人系列》访问时说:「 先父为我起名饶宗颐,要我学周敦颐,周敦颐有一篇《爱莲说》,他喜欢莲花,因代表君子。」



饶宗颐与国学大师季羡林齐名,两人在学界称为「南饶北季」。季羡林在文革时有过惨痛经历,饶宗颐早在1949年移居香港,此后他有机会周游列国将中西文化融会贯通,饶宗颐曾说:「那个年代,内地的学者没机会出国,内地很多人受约束,研究甚么问题也要由其他人确定,不像我,想研究甚么就研究甚么......这个优势很重要,是香港造就了我。很多人觉得香港是沙漠,香港根本不是沙漠,视乎自己的努力,沙漠也可变成绿洲。」



饶宗颐为人讚誉,不单因为他学识渊博,还有他心怀广阔的胸襟视野。他一生不参与政治,曾说过:「人,基本上离不开政治,受到政府的限制,但要超越它,自己可以控制,并非不可以。在某种情况下,能够提升时,可以减少对自己的牵涉和干扰,养成一种自我独立精神。」饶宗颐对佛学有深厚研究,常提醒做人处事不要执着,如《心经》所言:「心无罣碍」。


饶宗颐在中国研究、东方学、艺术文化等方面成就超卓,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包括:上古史、甲骨学、简帛学、经术礼乐、宗教学、楚辞、史学、中外关係史、敦煌学、潮学、目录学、艺术、诗文、文学及词学。饶宗颐擅长诗、词、骈文、书画,通梵文、巴比伦古代文字、甲骨文、金文、法文。



饶宗颐父亲饶锷是潮州富商,既是钱庄老闆也是著名学者,家有天啸楼藏书过万。饶宗颐说:「我父亲对我影响好大,我年轻时替他整理书籍,我受家中的书籍和学术环境薰陶,我感觉在学校的获益不大,便在家中读自己喜欢的书。」他入读中学一年便回家随老师自修,童年没有玩伴,一个人沉醉在天啸楼的藏书。他16岁时父亲去世, 他继承父亲遗志,撰写《潮州艺文志》,专注学术工作却无法兼顾钱庄生意,他回首时说:「我觉得世事消长很寻常,我的心不受羁绊,有过去、未来、现在,佛家所说的三世感觉,我视作行云流水,所以我胸中并无罣碍。沧桑变动本平常,不独我们一家。」



饶宗颐20岁入广东通志馆任纂修,后担任无锡国专,广东文理学院、汕头华南大学教授。他在1949年移居香港,1952年至1968年任教香港大学中文系,1968年至1973年获新加坡大学聘为中文系首任讲座教授兼系主任,期间曾任美国耶鲁大学研究院客座教授、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教授。1973年饶宗颐回港,出任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语言及文学系讲座教授兼系主任,1978年退休后任中大中国文化研究所及美术系荣誉讲座教授。他在中大任教期间,开展与国内学者交流,出任北京大学、复旦大学等内地高等学府名誉教授。

饶宗颐50年代任教香港大学期间,教授诗经、楚辞、汉魏六朝诗赋、文学批评及老庄,课馀从事甲骨文及敦煌手卷、宋词等研究。在香港,饶宗颐面向世界、开阔视野,踏上融会中西学术文化的道路,他说过:「我可以接触那麽多事物,我的优势是在香港大学教书。1956年,我第一次到欧洲开会,连续三年到欧洲开国际会议。那个年代,内地的学者没机会出国,内地很多人受约束,研究甚麽问题也要由其他人确定,不像我,想研究甚麽就研究甚麽。在内地,教中文便教中文,不可接触其他西方语言。」


「这个优势很重要,是香港造就了我。很多人觉得香港是沙漠,香港根本不是沙漠,视乎自己的努力,沙漠也可变成绿洲,自己创造出来。我利用香港的机会,与世界各地沟通。」饶宗颐在50年代起,先后到日本、法国等地进行学术研究。


饶宗颐1959年出版《殷代贞卜人物通考》 ,透过甲骨探索夏朝、商朝的历史文化,「当中有很多难题,而且越研究越困难,越困难便越想解决和了解,要配合其他文献和铜器上的资料,还要与其他出土文物做参证,越研究越有兴趣,越困难越能引起开凿的心,因为我有不怕困难的个性。


1964年,饶宗颐到日本京都大学讲学,他说:「第一个影响我的是日本人,我要承认,他们已经与世界研究学术的人接轧,例如敦煌研究,中国人不重视,日本人才重视敦煌学。」、「那时候中国社会及政治不安定,国家没有特别提倡注重,现在却不同。」他在日本研究日本钞本、文选、明本古籍等。


饶宗颐与法国汉学权威戴密微(Paul Demieville)合著《敦煌曲》,「我是第一个研究的人,我喜欢开荒,喜欢做前人未做过的事。」《敦煌曲》是研究唐代从西域经敦煌入中原的乐曲。另一位法国汉学权威汪德迈(Léon Vandermeersch),形容饶宗颐:「他有惊人力量,无时无刻都在工作,一天工作20小时。」

饶宗颐说过:「做学术的人,应养成一种孤独感,因为不孤独的话,时间便不够用,无法集中精力做事。我一定要孤独,若心不能安静,如何唸书?」



饶宗颐一生不参与政治,中国学术文化是饶宗颐安身立命之所,「我对生命有寄託,追求学问,增加新知识,精神上得到安慰,如时间许可的话,人生有很多乐趣。」


「我是打破今古中外的界限,我追寻古代事物,以今释古,打通时间和空间的隔阂,所以我心境很愉快。」


「对事物的追求是无限的,人生有涯,以有涯追逐无涯,反而有无限的境界,可以扩张自己的精神幅射。」


「我并不觉得老,因我有孩童的心,童心未减,我还可以做下去。」


「我重视实证,佛家讲亲证,自己见过、考证过、检察过,一定要行万里路、读万卷书,两件事配合的。」


饶宗颐自小研究佛学,他说:「我二伯父、父亲研究佛学,我从小已读很多佛教书籍,感到一切事情都是过眼云烟,最后都是四大皆空。凡事不要执著,对人生有很多好处。」



1980年,饶宗颐在山东见到泰山旁边有石刻金刚经,当时他便许愿要写心经,「《心经》主要说人的感觉和心灵作用,知道一切是变幻,不执着,心中就没有痛苦。」2005年饶宗颐书写的《心经》,由当代篆刻家唐积圣雕刻成「心经简林」树立于大屿山昂坪。


「人要打破宗教和种族界限,变成『太和』的宇宙观,」


「我的画是写我生活,人生追求离开尘俗,正式领略大自然的美景,良辰美景。」饶宗颐尤其爱绘大荷花,「荷花代表高洁;荷代表负荷,对事情有担当,是佛家另一精神。」


饶宗颐曾赋诗「万古不磨意,中流自在心」,「万古不磨,不磨是不朽,在长远时间的中间、在无限之中,以有限的人在无限中,存在一种精神;中流自在心,中流有很多逆折,忽然兴起波浪,但处变不惊。」


编辑于 2019-06-22 2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