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新课题:周建平与郭小东探讨知青文化热

新年新课题:周建平与郭小东探讨知青文化热


图左起 郭小东、周建平

新年伊始,万象更新。2月16日,中国晚报协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广东省文化学会会长、广东省政府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周建平博士,带着新课题,专程拜访著名知青作家郭小东教授,并在郭小东知青文学馆进行调研。周建平就“知青返乡省亲潮、知青文化热、知青下乡‘重启’”等议题与郭教授进行了交流。

周建平博士曾经也是一位知青,怀有深深的知青情结,在文化研究过程当中,尤其关注知青的热点话题。并专门拜访过不少著名的知青作家艺术家,梁晓声、叶辛、贾平凹、张艺谋、苏炜等。


周建平博士认为,近年来出现三大知青话题。一是近年来出现的知青返乡省亲潮,国内出现老知青返乡省亲热潮,北大荒知青、兵团知青、海南岛知青、云南知青,北京、上海、天津、南京、广州等地知青纷纷举行上山下乡周年纪念,特别是下乡50年、55年纪念活动。开始是老知青自发组织回乡省亲,后来是地方政府发函邀请老知青回乡省亲。二是国内不少地方建设了知青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知青园,纪念雕塑,知青创作、知青春晚、国内外知青问题研究继续延伸,建设规格越来越高;三是知青下乡‘重启’话题,根据《广东青年下乡返乡兴乡助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三年行动》文件精神,广东将在2025年之前号召30万青年人才前往乡村地区发展。广东省政府计划在2025年之前组织培训累计30万名青年贯彻落实下乡行动,并实现2万名青年的就业创业。


郭小东教授认为,“知青返乡省亲潮、知青文化热、知青下乡‘重启’”的话题很值得研究。

为什么会出现知青文化热?知青背负着共和国的艰难困苦,祖国不能忘记;知青一代铭刻着时代的记忆,杜会不会忘记;知青一代的苦难与光辉,他们自身不会忘记;当代社会主义精神文化建设需要知青精神。


知青文化热有什么表现?知青学术研究的开展;关于知青的文学、影视作品又重新活跃;知青口述史及回忆录大量涌现;知青纪念设施、文化研究群体的建设;知青文化的热潮表现在文化发展的各个领域,意义和影响极萁深远。

知青文化热有什么意义?知青时代的历史和知青精神的研究,对知青一代人努力奋斗的咸功和失败,部分当代人精神文化的缺失与知青精神的互补性,边疆地区对知青文化的开发等的关注引发了当代知青文化的热潮。


特别要关注的是,知青下乡“重启”话题。这次大规模调集青年到乡村基层服务,自然让人联想起1960年代的“知青上山下乡”运动。这次青年助力乡村振兴与60年代的知青下乡在背景上的确有很多共同之处,这一点在文件的开篇就有所体现。“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与当年“消灭三大差别”(城市与乡村、工业与农业、体力与脑力劳动之间的差别)颇为类似。然而,今天的背景已远非过去可比。


为了对这些新的话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周建平博士与郭小东知青文学馆达成合作意向,广东省文化学会将与郭小东知青文学馆共同组织开展相关课题研究,并拟在郭小东知青文学馆开展专题研讨会等学术活动。


郭小东教授集文学批评家、小说家、散文家、专家学者等多种身份于一身,是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一级作家、文科二级教授,现任广东技术师范学院教授、广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在四十年的文学生涯和教书育人生涯中硕果累累,先后出版长篇小说、学术专著等50多部,超过1000多万字,被誉为中国第五代批评家,以独树一帜的创作实绩提供了中国文学的南方书写范式,是“知青文学”概念和理论体系的开创者,先后四次荣获广东鲁迅文学奖。郭小东文集共22卷,集中体现了郭小东在长篇小说创作、文学批评、散文创作等方面取得的显著成就。以当代作家命名的文学馆在岭南独此一家,在全国也屈指可数。


郭小东教授委托周建平博士向将要在韶关山蕉知青园举行“老知青畅谈会”的主办单位,中共韶关市武江区委宣传部、广东省文化学会、广东省文化学会乡村振兴研究院赠送一整套知青文学创作研究著作。届时,有广州知青、韶关知青、仁化县紫岭知青代表30多人出席。

(记者 何金德)


发布于 2024-02-18 14:06・IP 属地广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