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实:东北三轮车夫破格成复旦博士,有一特殊专长,比专家还厉害

那一天,黎明的曙光尚未掠过地平线,蔡伟已经开始了他的忙碌生活。三轮车上随风摇曳的小铃铛,是他每天辛勤劳作的见证。月儿高挂时,他才结束一天的工作,一身疲惫地回到家。

刚刚躺到床上,房门上传来了稀疏的敲击声。那声音虽轻,却如滴水入石,扰乱了蔡伟刚刚沉入的梦境。“夜已深,还有谁会找我?”思索片刻,他开门一看,是村邮递员手里拿着一封信。

信封上清晰地写着蔡伟的名字,发件人是复旦大学。蔡伟疑惑地拆开信封,一眼看到了那大大的“录取通知书”几个字。脑中轰隆作响,信中写道,他被该校博士专业成功录取。

蔡伟觉得自己的思绪如同被打散的珠子,零散而不知所措。“这怎么可能?我只是个高中毕业的普通人,怎么会被这样的学府录取?”不禁摸了摸自己的脸,再次确认这不是场梦。

之前,他曾经无数次在梦中进入那样的学府,但每次醒来都会发现,那只是场空想。而今,这一切成为现实,他几乎无法抑制内心的激动,“难道是老天爷赐予我的奇迹吗?”

看似偶然的幸运,实际上背后有着蔡伟不曾告诉人的秘密。复旦大学,不会轻易给予这样的机会,蔡伟的背后,定有他特殊而不为人知的故事。



1972年的锦州,蔡伟便在这个繁忙的工业城市的某个角落呱呱坠地。他家是典型的蓝领家庭,每天朝九晚五,工作与生活节奏单调而明确。

然而,蔡伟与众不同,他的心里住着一个对古籍与书法的狂热者。从能记事的那一天起,他便开始浸泡在古老的字里行间。他对生僻字的探求,如同探险家对未知领域的热忱。每当掌握一个新字时,他的眼里都会闪烁出胜利的星芒。

在学校,每个人都知道蔡伟是谁,因为他就是那个连语文老师都要求助的学霸。他成为了班级的“问号终结者”,只要是生僻字的问题,送到他面前都会被轻松解决。

然而,命运的戏剧性总是出人意料。高考,这个改变命运的重要关口,蔡伟却因为数学与英语的差劲成绩,失去了向更高学府进军的机会。尤其在得知连复读的机会都被否决,蔡伟的心几乎跌入谷底。

那时,每个人都以为,蔡伟的人生就这样设定了模式:进厂、结婚、生子。但他心中那颗对知识的渴望,却是无法被平凡生活所湮灭的。



蔡伟决定,如果学校不要他,那他就自学。他带着对知识的饥饿,开始了自己的学习之旅。一天天,一年年,他几乎变成了一个书虫。不到一年的时间,他已经涉猎了300多本不同领域的书籍。这种对学习的热情和毅力,即使是高学历的教授也望尘莫及。

蔡伟用自己的行动告诉世界:求知无界,学无止境。

蔡伟的热爱读书之情让人敬佩,但是他对于日常生计的“麻痹”却让人担忧。他曾在一家工厂工作,但由于工资低且他对读书的痴迷,使得他的工作表现并不被看好。于是,在不得已的情况下,他放弃了这份稳定的工作。

有时,为了生活,我们不得不选择放弃一些喜欢的事情。但蔡伟选择了另外一条路,那就是摆地摊。在他心中,这是一个可以顾及生活又能满足自己阅读兴趣的工作。然而,现实却并不是这样简单的。

摆摊需要的不仅是产品,更多的是与人交往的技巧。许多客人路过他的摊位,都因为他沉浸在书本而缺乏应对而失去了生意。但他的简朴生活习惯使得他依然能够维持日常开销,虽然艰难。

人生中,很多时候都需要做出选择。当青春的热血与梦想碰撞到冷硬的现实,那份执着往往变得更为显眼。但生活的重担也逐渐压在了蔡伟的身上。想到将来可能要承担的家庭、孩子以及各种生活开销,他开始思考自己的选择。生活不只是追求梦想,更多的是如何在追梦的过程中保持对现实的脚踏实地。

蔡伟的每一天,都伴随着对未来的迷茫和反思。在不少时刻,他都会思考自己的路是否正确,是否真的能够像古人说的那样“书中藏有金银宝”。当身边的人都已经拥有了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蔡伟感到自己像是被生活遗弃的孩子,只有书籍为伴。



但就是这种与书为伴的日子,有人懂,也有人不懂。张月就是其中懂他的人。张月与蔡伟相识于市场,当时她正在挑选布料,而蔡伟则是坐在摊位前读书的少年。对于张月这个懂事、温婉的女孩,蔡伟逐渐动了心,他们最终步入了婚姻的殿堂。

尽管张月不懂大道理,但她明白蔡伟的坚持。为了维持家中的生计,她肩负起了家的重担,不仅工作,还要照顾家,而蔡伟则仍然沉迷于书中的世界。但生活,总是不断地出乎意料。

突如其来的疾病,打破了他们平静的生活。张月的身体不再如昔日那般强壮,医疗费用仿佛一个无法逾越的巨大数字挡在了蔡伟面前。为了救出自己的爱人,他开始向四处求助。这一次,不是为了自己的梦,而是为了他深爱的妻子。

在这艰难的时刻,家人、亲戚和朋友成了他的后盾。他们的支持和帮助,让蔡伟深深地感受到了人间的温暖,也让他更加坚信,自己选择的路,尽管崎岖,但绝不孤单。

蔡伟深知,生活不容有丝毫松懈。债务如山,他决心为了还清它,放弃了每天的书香世界,选择了更为辛苦的三轮车生活。每当夜幕降临,东北的严寒让他的双手如被冰冻,每一个关节都隐隐作痛,但他咬牙坚持,因为他明白家的重担已经压在了自己的肩上。

曾几何时,蔡伟的日子是那么地平淡和平凡,但一切在那封信发出后都有了变化。那时的他,沉浸在国学的研究中,总想与有所成就的学者交流。有一次,鼓起勇气写信给了心中的偶像裘锡圭,寄出后的每一天,他都期待着回复。

直到一个月后,一个小小的封面,却包裹着无尽的惊喜和鼓励。裘锡圭的回信,简单而真挚,他赞誉蔡伟的见解独到,对其充满了期望。之后,两人时常书信来往,交换学术心得。蔡伟的自信渐渐建立,而与裘锡圭的交往则让他明白,才华并不分贫富,只要有心,总会有所得。

不久,蔡伟受邀前往北京,与裘老有了更为深入的交流。那次会面,不仅是学术上的碰撞,更是人生观念的交换,让蔡伟重新找回了自己对生活的热情和对知识的渴望。



1997年的冬日,《文物》杂志的封面刊登了裘锡圭的新文《初探》。在冒着银白的雪花的时候,蔡伟在一个破旧的书店角落翻阅到这篇文章,他眉头微蹙,对“佐子”这一句子产生了深深的疑问。经过反复钻研,他认为“佐子”恰如其分地理解为“嗟子”,语境中只是一种轻描淡写的修饰而已。

一天,蔡伟鼓起勇气写信给裘老,分享了自己的见解。裘锡圭阅读后,若有所思。他惊讶于蔡伟的敏锐洞察力和对古文字的深入了解。于是,裘老迅速地撰写了一篇学术论文,借鉴了蔡伟的想法,并对他大加赞赏。

裘老常逛的一些学术网站上,蔡伟的名字经常出现,他写下的每篇文章都令裘老赞不绝口。裘老多次建议蔡伟考取更高的学历,为自己的未来铺路。但是,考研对于蔡伟来说像是一座高山,他对自己的英语和数学毫无自信,更何况已经有了好多年没碰这些课程了。

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蔡伟在国学网上的身影渐渐淡去。裘锡圭先生为此倍感惋惜,心中总有一种不安。直到他得知蔡伟的妻子生病的消息,他才明白蔡伟的选择:为了家庭,他放下了自己深爱的书本,转行为三轮车夫,希望能多挣一些钱来为妻子治病。

裘老为蔡伟的命运感到心酸。恰好,他正在复旦大学参与一个重要的古文研究项目,他知道,蔡伟的天赋绝对适合这个工作。于是,裘老特地向项目团队推荐了蔡伟,希望能给这位年轻的才子一个翻身的机会,也让他能够在喜爱的领域中发光发热。

蔡伟在复旦大学的那段时光,让他深刻感受到自己的不平凡。即使他的身份标签还是一个简单的三轮车夫,但他在学术领域的表现,却让所有认识他的人刮目相看。他的才情与学识,并没有因为他普通的出身而减色。

每当夜深人静,他仍旧会想起,待这份工作结束后,他的生活将如何继续。想到回归那个简朴的三轮车夫身份,心中总有些许落寞和不甘。



就在这关键的时刻,裘锡圭先生再次伸出援手,成功地说服了学校,让蔡伟得以继续在这所学府里研习,直至成为其中的一名博士生。

那天,当蔡伟站在复旦大学的校门前,心中的澎湃无法用言语描述。泪水悄悄滑落,是感激,是感动,更多的是对未来满怀的期待。

六年的时间,他像一块磨刀石上的刀刃,时刻磨练,只为更锋利。毕业之后,他受邀到贵州的一所学校,开始了他的教育生涯,致力于为国家培养更多的国学人才。

如今的蔡伟,已经不再是那个简单的三轮车夫。他和家人在贵州的小城中,过上了平和的日子,拥有了他们向往已久的幸福生活。

这个故事不仅仅是蔡伟的故事,它更像是一个信号,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可能遇到生命中的裘锡圭。但更重要的是,我们是否有蔡伟那样的坚持与努力,去追求心中的梦想,去不断完善自己,直到某一天,命运之神为你打开新的大门。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编辑于 2023-09-26 10:49・IP 属地新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