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白”奇葩扮山川& 秦七刻石全部集补重书完成


01“飞白”奇葩扮山川

(1988年8月30)

文|赵连甲 董子华


在居庸关遗址侧旁陡壁处,游客们总喜欢在刻有关名的三个“飞白”篆书大字旁翘首观赏,拍照留影。这三个古朴而飞动的篆字,无疑为这座颓圮已久的古关,平添了几许魅力,几分灵气。

这“飞白”篆书出自何人之手?

她,就是我国当代著名女书法家李文放。

李老的“飞白”篆书在今日书苑独树一帜。在她客厅的四壁上,挂满了她自书的条幅。有古今名人的诗句,也有独自成幅的大字。根据不同内容,有的轻盈飘逸、婀娜多姿,有的激情奔放、气势磅礴。那笔划黑白相间,丝丝缕缕,给人以无穷的联想和美的熏陶。当我不得不把目光从四壁上收回而集中注意力采访时,李老便娓娓谈了起来。

1950年毛泽东主席接见第一次全国统战工作会议代表(前排中者为李文放先生)

她说:“作为一名篆书家,我主张书法艺术要为祖国山川增色,古人在这方面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墨迹(指石刻)遗产,我们要把这些遗产很好地继承下来,发扬光大。我的观点是艺术要和自然景观、名胜古迹相融合,相协调,使二者相得益彰。”她随手拿出“居庸关”三个“飞白”篆字的照片一边给我看,一边继续说:“居庸关是始建于秦代的古关,我觉得用篆文书写效果较好。我书写的时候,是酝酿了好久的,主要是考虑如何使笔下这三个字与陡峭险峻的八达岭,雄伟壮观的万里长城,深壑幽谷的古溪流水相融合,希望能焕起人们的一点联想和美的感受。”

这番话,道出了她深厚的艺术修养和书法功力。《书法报》社社长、中国书协湖北分会主席吴丈蜀先生有诗赞曰:“书坛飞白是奇葩,埋没千年不绽芽,此日东风新蕾发,万州盛赞女书家。”

(1979年国庆节,著名女书法家、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教研室主任李文放先生在北京人民大会堂表演秦篆书法。舒同题“中国书法协会发起人签名册”)

李文放,生于四川万县。她13岁参加了八路军,曾是延安“抗大”和中国女子大学的学员,后来担任过战地记者,哈尔滨《公报》主编,《沈阳日报》编辑部部长,杭州大学新闻系主任,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教研室主任;轻工部、交通部司局级干部。在年届离休和离休后的近几年,又不辞辛劳地担任着中国秦文研究所所长。她集30年对秦篆广博而精深的研究成果,1979年以来,躬自完成了《泰山刻石》的考证、集补、临书的重要工作,(原刻石223字,仅存10个字)后又陆续完成了《绎山刻石》《碣石刻石》《会稽刻石》《芝罘刻石》等秦碑的集补工作。被新闻界誉为“抢救国宝的人”、“书法史上的壮举”。由她主编的行将陆续问世的《中华篆文大字典》计20卷,3千余万字,相当于《康熙字典》的6倍!这一惊世之举被海外人士誉为“天下今古第一奇书”博得了国内外文化界广泛的关注和赞誉。因为世界上有一个教训:有些文明古国的古文字已经衰亡,有的国家二百年前的字已不能识读。我国建国以后,文字改革、简化已成历史的必然。保护,整理古文字尤其重要。

“梅花香自苦寒来”李文放在秦篆书法上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就,是她几十年对篆文书法艺术的勤奋钻研和为国争光的坚定信念相融合的结果,是她心血和汗水相凝聚的结晶。

(李文放先生和专家学者研究论证秦碑文)

从小酷爱书法的李文放,即使在艰苦的战争岁月,也从未间断对书法的孜孜追求,延河边的沙滩上,她练过书法;肥皂上,她练过篆刻。而真正激励她对秦篆产生浓厚兴趣的,则是这样一件事:1947年,她在哈尔滨《公报》任主编时,有一位对篆书擅长的老校对指点她:“学字先练篆,而秦篆又是篆书中的楷模。”她听了老校对的话,决心攻下秦篆,她跑遍了整个哈尔滨,终于买到了一本《碑法帖大观》,店主人告诉她:“这是日本人出的,日本人家都出法帖啦,还有什么可练的?”她听了觉得心里很不是滋味,一个革命战士的民族自尊心受到了极大的伤害,从此,要亲手集补重书《泰山碑》的雄心壮志,象一颗种子在她青春的心田里萌生起来……她刻苦地练习着篆书,后来又对于濒临失传的“飞白”篆书,更是如醉如痴。她决心把这种技法接过来,传给子孙后代。她无论走到哪里,无论做什么工作,总是挤出业余时间练写“飞白”篆字,收集、整理秦篆的资料。这对于一个长期担任着领导工作,又是五个孩子母亲的李文放来说,是多么不容易啊!不幸的是,十年浩劫中,她积累的大量篆文资料因被造反派抄家后而散失了,这怎不让她痛心!这沉重的打击,甚至使她精神失常。但她并不气馁,近十年来,靠着惊人的毅力和勤奋,她终于又收集到了可观的篆文资料,“飞白”篆书技法练得更加纯熟了。30年的业余积累,30年的业余苦练,终于使她在秦篆书法的园地上,结出了“飞白”篆书,集补重书秦碑刻石,编纂篆文大字典三颗硕果。眼下,正是她灿烂的金秋季节。

她说,集补、重书的《泰山刻石》,由两位篆刻家刻在四十块古砖上,在故宫展览后,一些海外华侨纷纷表示,愿意捐资在泰山重新刻碑。

(李文放先生在复建的石碑前)

李文放兴致勃勃地告诉我,长城线上的“银杏树”和“仙枕”两处名胜古迹又增添了由她书写的“飞白”篆书的刻石。正值龙年,她应约为龙潭湖公园书写了刻碑用的“龙”字。在宜昌有名的三游洞,不久前,她会同楚图南、魏传统、周而复、段云等名家,分别为这一名胜题了字。

她将把她的无限激情,泻于笔端,浇开“飞白”装点祖国的大好山川。


02 十载艰辛抢救“国宝”

秦七刻石全部集补重书完成

中华秦碑复建工作正积极进行

(1989年11月17)

赵连甲

具有重要历史、文化、学术价值的秦始皇七块刻石,历经十载艰辛,最近已由著名秦篆书法家李文放全部集补临写完成,从而填补了国内外学术界对二千余年的秦碑秦篆缺乏系统全面研究的空白。

秦刻石(后亦称秦碑)是秦始皇数次东巡时,丞相李斯等群臣为歌颂这位皇帝统一中国而篆刻的。七块刻石分别为《绎山刻石》(原址在山东兖州附近邹峄山公元前221年刻)、《泰山刻石》(原址在山东泰安泰山之顶 公元前221年刻)、《琅邪台刻石》(亦称《琅邪台颂》原址在山东诸城滨海 公元前221年刻)、《芝罘刻石》(原址在山东烟台地区芝罘岛的芝罘山西部 公元前218年刻)、《东观刻石》(原址在山东威海地区成山角 公元前218年刻)、《碣石刻石》(原址在河北秦皇岛地区公元 前215年刻)、《会稽刻石》(原址在浙江绍兴会稽山公 元前207年刻)。

(《建设报》1988-1989部分版面;赵连甲书法)

往事越千年。经过长期的风雨剥蚀和人为的毁坏,秦代碑刻大都佚失,幸存者仅《琅邪台石颂》(尚存13行字)和《泰山刻石》(仅存九个半字,疑为后人复刻)。秦刻石的“斯篆”,不仅为我国书法艺术的瑰宝,历来为书法家所重,而且对研究秦代政治、军事、文化、经济、思想均具有重要学术价值。为了抢救濒临湮灭的祖国宝贵文化遗产,1979年,文化部党组批准成立了“中国秦篆研究组”(现中国秦文研究所前身)。在女篆书家李文放主持下,由《泰山刻石》入手,对秦刻石进行研究考证和集补临书工作。李文放在集补临写了《泰山刻石》之后,又陆续集补临写了“之罘”、“会稽”、“绎山”、“碣石”等四秦碑。1981年,文化部党组曾委托中国社会科学院对“泰山”、“碣石”、“会稽”三块秦碑的临写碑文进行鉴定。专家认为重书碑文“形神兼备”近年来,李文放又根据大量篆文资料和文献记载,对其他已经重书的5块秦碑多次进行认真的订正。最近,经过11次修改的《泰山刻石》临写碑文,再一次经社科院原参加鉴定的古文学家的鉴定,专家们认为碑文“日臻完善”。

在复建秦碑倡议单位联席会上,推举陆定一、周谷城、程思远等为名誉会长。梁步庭、林汉雄、关鹤童等为会长。李文放任常务副会长。担任副会长的还有:蔡诚、罗哲文、谭庆琏、李学勤等。

中华秦碑复建委员会,海内外的炎黄子孙和国际友人,立碑刻名,以志其功,永作纪念。



03 怀念李文放大师

赵连甲

恩师文放德艺馨,精研秦篆功力深。

秦七刻石遍考证,李斯笔法妙如神。

篆文字典倾热血,书协创办举旗人。

而今书坛再振兴,缅怀先贤步后尘。


备注:

赵连甲简介:男,汉族。1947 年 8 月生,字砚农、燕农,别号墨痕斋主,北京昌平人。系中共党员,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客座教授,中央美术学院客座教授,亚洲书画家协会主席,中国民主建国会会员,著名书法家、诗人、文艺评论家、书画鉴赏家、收藏家,当代著名文化大师、书法大家、教育家欧阳中石先生入室大弟子。1982 年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中文系,现任中国人民解放军三军仪仗队文化顾问、国防大学文化艺术中心顾问、中国建设书法家协会会员、北京中国书法研究社社员、北京中山书画院成员、中国国家博物馆画廊艺术委员。曾任中国质量报社工商部主任,主任编辑。中国国际商会,中国社会工作联合会,中国国宝工程基金等机构文化艺术顾问。2021 年,受聘担任北京中宣盛世国际书画院理事。入选《大国风范——聚焦中国当代人民功勋艺术家》。被授予中国人民艺术家、中国艺坛风云人物、国宝级艺术大师等荣誉称号。

(赵连甲先生肖像及其著作《书法的奥秘》1996年书影,书家谈艺录书法家有:沈尹默、沙孟海、崔学路、吴未淳、费新我、欧阳中石、李铎、萧娴、启功、陈天然、李百忍、黄松涛等(按目录页)。右图:孙吉山与恩师赵连甲先生在北京“永安驿栈”交流。)


(上世纪末,赵连甲先生刊头题字:社会交际、读书、青春之旅、法制经纬、钟鼓楼)

吉山随想:身居若幻,无常不乐,精勤靡辍,万法缘生。来也,电激长空;去也,波澄大海。晓见霜花凝露,晚闻万树吟风。觅之有道,探之有度,用之有术。为实事,今日是也。日月乾坤,无有阻隔,新冠铭照,百业涌动,觉世安邦,莫始于前,莫终于后。有道是无上无下,至远无际,至大无形,无可,无不可。自古名传,亦正,亦反,皆载道中。水尽则影亡,谷盈则响灭。嗟,天下多故又向谁人诉?生之迷尘,名士少有全者。《大乘书道》 (节选)悟性有术,法之大界,快速敏锐。璀璨云空,一道一远,拔宅飞升。凤仪龙和,灵动心弦,毫厘之间。寻之不现,觅之不得,金可无边。灵犀一点,无挂碍故,不虚一渡。


鸣谢:中国故事全球传播理事会(CCN)、中华诗词学会、新华小记者、北京齐鲁文化促进会、中国书院联盟、IBF 国际品牌联盟、中国城市治理现代化研究院、北京华夏文博国际艺术博物馆、北京市华夏国奥国际艺术美术馆、北京双奥国际艺术博物馆、世界地理标志大会品牌委员会、中华文化讲坛、IBF·东方文艺复兴研究、洛书文化研究院、千年故事、智数中国科创计划、当代作家、烟云涧青铜工艺博物馆、洛出书处文化传媒、牡丹荟、玉堂草原石器博物馆、洛阳吉山画院、洛阳女旺文化传播、济水荆浩书画院、金川岛、瀍阳书斋等。

发布于 2023-05-05 13:00・IP 属地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