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格局复原之丹阳县城

古城格局复原之丹阳县城


一、丹阳历史和简介

丹阳之县始于战国,初名云阳邑;秦名曲阿,以当时城区蜿蜒之运河得名。

唐天宝元年改曲阿县为丹杨(阳)县,据传因境内多赤杨树兼取“丹凤朝阳”之意,和古丹阳郡(治所先后在今当涂、南京、镇江)或许也有关。

自唐至今,丹阳均属镇江。


山水之资以供渔农之利,河渠纵横方富沃野千里。

江南丘陵自西逶迤入境,晋代便汇群峰之水于西郭外聚成练湖,有蓄泄之功,供鱼稻之资,并济运河之水。

大运河蜿蜒而过滋养古城千年,又经丹金溧漕河沟通南部金坛、溧阳二县,

使三城联为一衣带水之邻邦,共守常镇间通衢,卫吴越之门户。


久远历史必积丰厚文化,丹阳名人中最突出的当是兰陵萧氏所出齐梁两代帝王,至今齐梁帝陵石刻都是丹阳最为响亮的文化名片,也是访古党们获悉此地的关键。

另外丹阳共出宰相27人,皇太后、皇后5人,状元2人,进士231人。

历史上较知名的人物有包咸、桓彦范、权德舆、王存、陈东、洪兴祖、姜兆锡等,

至近现代还有马相伯、吕凤子、吕叔湘、唐邦治、许杏虎诸杰。

至于当今丹阳最知名的“眼镜之都”身份,那就不是本文所在意的了。


丹阳齐梁帝陵——永安陵
《丹阳县志》县境图


二、丹阳的城市格局

丹阳县城扩建痕迹明显,可分东西二部,

西为古之旧城,规整方正,衙署文庙城隍居之,为重点防御的统治中枢;

东侧扩建新城,顺河扩散,商贾街市汇集其中,是县城主要聚居地和商贸中心。

观其地貌,西郭练湖汪洋形成阻隔,东城运河蜿蜒而利沟通,住民商户也就多聚于交通便利的城东。

“西城东市”的彼此分明、合二为一,是丹阳县城的基本形态,也是军垒和商镇两类主要城市形态的生动展现。

丹阳古城复原,笔者自绘

2.1.城墙

城墙始建于三国,宋咸淳志载旧城周长三里,上多古木,东至斜桥,西至县衙南门,北至观音山,久废。

明嘉靖三十四年为防倭寇建内城,周长九百七十九丈,高二丈二尺,下阔三丈,甃以砖,

设四门:东曰通漕,西曰望京,南曰迎薰,北曰镇湖;又于通漕门右开一水关。


嘉靖三十五年,倭寇犯城,内城虽筑,但市民多居东城外,遂垒土为外城。

明年又增筑,总长一千零五丈,高二丈二尺,厚三尺,共用金二万三千两。

内外城合为一体,相连之内城东墙毁失,周长共九里十三步,

西门望京南门迎薰沿用不变,旧北门弃用,旧东门不连墙,

于外城增建东门禾和北门临江、麻巷门朝阳、草堰门景清小南门,全城共七门,另辟四水关。


《丹阳县志》城池图
丹阳城墙旧照


2.2.衙署

县衙自宋至清末旧址在西门大街东首,南有三思桥,咸丰十年毁于兵,

后在原内城东门内买民宅重建,规制略备而已,不复旧署之宏敞,其址现为市人民医院。


城守营在新县署西。县丞署主簿署典史署在旧县署东;

察院在文庙泮宫左,以濂溪书院旧址改建;

便民仓原在旧县署东,后迁北门新桥东;云阳驿旧在东门外,后移西门外又移大南门外;

以上建筑清末均已废。

《丹阳县志》清末民宅版县衙


2.3.庙祠

“古者坛以祭天神地祇,庙以祠人鬼,其为崇德报功。”

丹阳诸坛有北门外社稷坛,南门外山川云雨风雷坛,朝阳门外先农坛


城隍庙在旧县治西北门大街北,宋宣和间僧道渊募建,明洪武间增修,清咸丰十年毁,光绪间重建,自大门至后楼共六进,略仿衙署之制(见下图)。

武庙旧在北门外,清末移至城内沈家桥北。

火神庙旧在凝真观,光绪三年重建于普宁寺后。

刘猛将军庙旧在湖心亭,清末废之。三义阁在转河南,崇祯六年旁建文峰塔,今圮。

烈帝庙在东门大街,祭祀隋司徒陈杲仁。三皇庙,即药王庙,在小东门外。金龙大王庙,一在大东门外运河边,一在景清门外。

汉皇庙,在城南三十里。徐偃王庙,在北门外七里。龙王庙,在练湖边。三官庙,在新桥西。东岳庙一在珥陵镇,一在县东三十里。另自城东至于城西三里,而遥自城南至于城北三里,共分二十铺,每铺立一土地祠


忠孝祠节烈祠旧在湖心亭,乾隆时移至文庙附之。

官方祠祀最突出者,当为延陵镇九里季子庙,祀周代吴国王子大贤季札,今仍有多处遗物存焉。

另外城内有小东门内陈少阳祠(祀南宋被杀的太学生陈东,内有汪伯彦黄潜善跪像,祠后建有归楼),

三思桥石曼卿祠,县署前姜志礼祠,城隍庙内去思祠(祀英夷陷镇江时守丹阳知县金镕筹),湖心亭报功生祠(祀有功于练湖数官)等。

县境各处有祀韦昭、颜良、吕蒙、黄公、许公、杨白起、桓彦范、郭子仪、岳飞、朱熹、邵安简、尹焞、胡瑗、司马光等人诸祠。

《丹阳县志》城隍庙图


2.4.寺观

普宁寺,位于文庙东南新县署西,素称大寺,始建于宋咸康五年。

妙觉寺,在旧县治东,始建于晋,明洪武三十三年自经山移建城内。

香岩寺,在云阳桥北,唐天祐间建,久废,于放生池前有一陀罗尼经幢。

万善寺,即海会寺,在城东尹公桥东北,明万历八年建,寺旁临运河建万善塔以镇风水。

广福寺,在北门外观音山,始建于晋,寺观音殿前有玉乳泉井,唐代被评为天下第四泉,称之为“名列水品,色类牛奶,干冷熨齿”。

普慈寺,在县东六里,元延祐间建。妙果寺,县南七里竹林山,宋咸淳中建,寺内有塔。练塘庵,旧县治东市河上,旧名瑞应塘,元泰定间始建。圆通庵,旧县治东五里,清末改为五圣庙准提庵,在旧县治南,明万历间建。地藏庵,在尹公桥南河上,西方庵,在西门桥下。法华庵,在旧县治东,改育婴堂


凝真观,在旧县治东嘉泰铺,始建于宋绍兴二年。

仙台观,在县南二里,旧名黄堂院,一名云阳观,传为晋湛母修炼飞升之处,有炼丹井无字碑,号为“飞茅福地”。

另县境有太霄观归真观清微观仁靖观等道观,数量远逊于释家。

丹阳海会寺藏经楼,笔者自摄


2.5.学校

丹阳的教育设施以县学(即文庙)为核心,书院为延展。


县学始建于宋庆历四年,遵“天下郡县皆设学”的新政诏令依县署东旧夫子庙而设,

其后屡兴营建,咸丰十年尽数焚毁,同治五年复又重建。

其地今为丹阳中学,仍萦书声。

“学校之设,所以明人伦也”,以“致治清浊之源”为精而视“兵刑钱谷之务”为糟,这是《丹阳县志》内的观点,也代表了封建社会的教育理念。

本着这样的理念,丹阳文庙的建筑恢弘敞丽自不消说,其环境布局也多用心之处。


文庙泮池旧有大成殿南泮池和明伦堂南采芹池,明嘉靖六年知县张风为通风水前泮池为一回曲河道,因二池狭小,且学西紧邻之市河走势笔直,于风水不利。

明嘉靖六年张凤翀改造市河和泮池合体,于县学前凿一回转水道,全长六十丈,开四丈,引绣湖水,甃岸以石,泮池从此既是活水又有曲折回蓄之意;

同时在南岸积土植木成山,跨池东西建二桥,山脚池案出醴泉,山名笔案山以象笔架,二桥统称来秀桥(东桥来青,西桥锁翠,旧名青龙、白虎。)


大成殿重檐歇山,面阔五间,前为露台,环以石栏,又前为东西两庑各七间、戟门五间、棂星门三石坊;

戟门左为崇圣祠三间,殿后为明伦堂五间附两斋,庙东南有文昌阁立叶向高所书碑记。

旧有之名宦祠、乡贤祠、三贤堂、尊经阁、儒学门、魁星楼、教谕署。训导署等均于咸丰毁后未建。


城内书院旧有文昌阁东濂溪书院、城隍庙西练湖书院,均废。

仅余鸣凤书院在凝真观东,建于乾隆三十六年,用陆姓乡人所捐巨宅共二十七间,在生童中留给陆氏族人正课各一名额以报之。


丹阳文庙旧照
清末丹阳文庙格局复原,笔者自绘


2.6.名迹

县内古迹,最著者有齐永安陵泰安陵修安陵景安陵兴安陵和梁建陵休陵庄陵诸帝陵。

延陵九里季子庙之季子墓、十字碑(传为孔子剑刻)、沸井、季子剑池、晋季子庙碑、唐八字碑等仰贤诸迹。

县北十五里有秦驰道旧址,县东四十七里有孙权打老虎处,皇业寺有梁武帝饮马池

另外经山之东传为沈括之梦溪,县圃有夏竦掘得金莺之金莺池(后人为得金掘之成池)。

南草巷有陈东读书处,宋代邑宰苏京为迎其父宰相苏颂于县东建相公堂

大华村立诸葛庚归休亭,蒋墅黄公为召集名流构载酒园并留载酒堂诗帖

丹阳齐梁帝陵-建陵,笔者自摄

2.7.运河

丹阳段大运河相传始于秦之徒阳运河,为凿云阳北冈山而出的曲折水道,丹阳古称“曲阿”便得名自此河,

该河道上接丹徒(镇江)长江,下达江南平原相接于奔牛运河,沟通南北水运,自此后两千多年都是丹阳的水运中枢。

孙吴末年大规模拓浚徒阳运河,完工后河床深广”,大大加强了运输功能。

隋大业六年炀帝下令大规模拓宽联通包括徒阳运河在内的江南运河

“自京口至余杭八百余里,广十余丈,使可通龙舟”,竣工后江南运河成为长江与钱塘江流域间最重要的输漕航道,并与邗沟、通济渠、永济渠乃至浙东运河汇为南北大动脉,是为大运河


两宋及元代江南运河又多次疏浚,其中元泰定元年工程最大,将河道大大拓宽,同时浚修丹阳练湖以济漕运。

明朝除了维护大运河,还对练湖进行大规模浚治,并修复新建湖周诸闸以联通河湖之水,并治理开凿了丹金溧漕河、九曲河、香草河、简渎河诸支系运河。

其中嘉靖、万历年间又两次将运河改弯,以迂缓水势,减速慢流,此前城区运河经北水关进城,经新桥、贤桥出东水关往尹公桥方向,

嘉靖年间丹阳知县周应鳌凿通演武场引北门七里庙运河水入西门护城河,环城半圈至东门外形成弯道,

万历年间又将尹公桥附近河道凿弯,名曰转河,又称宝塔湾,即今日万善公园之曲水。

建国后为利通航又将城区古运河裁弯取直,在北门七里庙到东门七里桥之间新开运河5.5公里,废弃原有的绕城河段和宝塔湾。

丹阳大运河宝塔湾段旧照


2.8.练湖

练湖,又名练塘、曲阿后湖、丹阳湖,在城西北南临大运河(江南运河)处,

非自然湖,而是利用环山抱洼之地势,筑堤蓄水而成,周有斗门、涵洞、堤堰,有蓄洪、灌溉、济运等用。

晋永兴年间陈敏据江东时令其弟陈谐主持修建,周围号称120里;

唐代为豪民逐渐垦占,永泰二年湖堤周长40里,中有十四里横堤分湖为上、下,

韦损主持重开为80里,复修斗门等以济运河水;

南唐和北宋均大修,湖北设分洪堰坝以节制入湖流量,西南堤上设斗门涵洞泄水。

其后元明清乃至民国多次大修,但由于淤积围垦不绝,湖域渐浅狭,作用也大失,

明末清初上湖围垦殆尽,清末下湖也大部为田,建国后完全垦为练湖农场,湖竟不存。


丹阳练湖闸,笔者自摄



三、丹阳的历史遗存

水系古桥是丹阳古城最突出的留存,在江苏诸县应是保存最好的之一。

城西、东、南之嘉万古运河兼城河和和东西主市河仍存,

可惜嘉靖前运河古道(原北水关至东水关)已填为城河路,城西练湖没为农场仅存一民国二十五年水闸。


城区古桥存十二座,城河(古运河)城门外各桥有西门宝成桥(已拆除新建)、草堰门开泰桥(现为省保)、麻巷门通泰桥、旧北门新河桥,内外市河存旧县衙前三思桥、文庙前环青锁翠二桥、寺前桥、沈家桥、板桥、土桥及大运河宝塔湾之尹公桥(已改建)。

丹阳三思桥,笔者自摄


城内公建已无高级大殿留存。宝塔湾的万善塔是丹阳最高级别的古建遗留兼地标景物,

其附近还有海会寺藏经阁。文庙旧址的丹阳中学内泮池双桥及案山保存完好,

校园内还有棂星门残柱、殿宇柱础等石刻遗物及清代满汉文碑《御制平定准噶尔告成太学碑》。

西门大街北的旧县衙和城隍庙旧址已佚为民居,仅少数石件存焉,跨西门大街之正仪坊乃原县衙附属物。


普宁寺仅存唐钟置于人民公园处,旁有一截土坡为城墙遗存。

另有旧高陵寺陀罗尼经幢、石曼卿神道碑、玉乳泉井、云阳驿季子碑散存古城勉续其脉。


旧城多数区域已城市化,其中城河路周边约于10年后大规模拆除,

历史街区遗存仅有西门大街和南门大街两块。

西门大街存宝成桥内至三思桥北区域,为丹阳旧县衙、城隍庙、文庙之故址,其南古市河有水乡古街遗韵,还有民国的警钟楼和林家大院、土桥一号院等优秀民居,共有满汉文碑、环青桥、锁翠桥、三思桥、土桥、宝成桥、正仪坊、林家大院、胡家住宅、警钟楼和西门大街十一处市保,曾有规划称要大规模改造古街并重建城隍庙县衙,现街区已征收完毕,新建西城门还将宝成桥拆真建假。


南门大街在开泰桥内,古代是重要的商贸码头市街,现在仍存旧市井风情,至今未有保护级别。

另外城内还有吕叔湘故居、张家大院等民居留存以及上海战役总前委旧址、三野司令部旧址,

陶家大院和南门林家大院两处市保已拆除。

丹阳西门大街,笔者自摄
丹阳南门大街,图来自网络


在丹金溧三县三中,丹阳的城市留存和乡野留存都是最完好且丰富的。

比起乡下大名鼎鼎的南朝石刻,丹阳旧城诸遗存显得琐碎且平凡,

却是千年曲阿古县传承至今的文脉碎片,值得细细探索回味。


发布于 2023-03-01 10:54・IP 属地江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