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明星玩弄人设的时代,我想念范伟

在明星玩弄人设的时代,我想念范伟





春晚结束了,正躺在被窝里刷手机的我,看到了一条弹窗广告。






我的印象里,台下的范伟是个很内向的人,看着他为了页游谄媚的眼神,让我真有点心酸


小时候明明觉得他平平无奇,只是一个普通的中年肥男配角,看到这张熟悉的脸,他的那些经典角色就像幻灯片一样在我脑海中闪回。

想到一年比一年没劲的小品,越来越心浮气躁的娱乐圈。

说真的。

薛微有点想念他。






提起范伟,你们都先想起什么呢?

赵本山的黄金配角?电影里的典型囊系东北男人,还是经常在你打游戏时候弹出来烦你的范伟打天下?

在我心里,他是一个很严肃认真的演员、艺术家,而且是文艺片那一挂的。

1962年,范伟出生在辽宁沈阳,比刘德华还小一岁。刚出道的范伟选择了相声行业,但因为不适应相声的演出方式,没能成为一个很好的相声演员,直到被赵本山发掘,范伟才真正找到了自己的发展方向。





在赵本山眼里,当时的范伟不但长相特别符合东北农村青年的形象,能抖包袱也能卖傻,演出的时候还能拿得住火候,绝不抢戏,绝对是一颗好苗子。

就这样,范伟逐渐成为了赵本山的小品御用配角。

1995年,范伟跟着赵本山第一次登上了春晚的舞台,在《牛大叔提干》里塑造了一个精明谄媚的秘书形象,和他的出身不符,却毫无违和感。









在1996年春晚小品《三鞭子》里,范伟带上黑框眼镜又成了仗势欺人的司机小吴





1997年的《红高粱模特队》,范伟又摇身一变,成了设计服装的潮男口碑





2001年后,《卖拐三部曲》让范伟名气彻底达到了顶峰。范伟、赵本山和高秀敏组成的东北铁三角让全国人民都津津乐道


其貌不扬的范伟,靠着自己对配角的演绎和典型的艺术形象在春晚上攻城掠地。

靠着春晚小品的红火,本山大叔趁热打铁,要通过电视剧将东北乡土文化输出到全国去,范伟自然被纳入了这张宏图。

观众的眼睛是最雪亮的,看了《刘老根》里范伟演的药匣子,《马大帅》里的范德彪,《乡村爱情》里的王木生,虽然都是配角,但是看过的人都说他把这角色给演活了。甚至有的人干脆把这些电视剧叫成《药匣子》《范德彪》。

彪哥的经典语录,如“杠杠的”“不按套路出牌”,在全国范围内流传,范伟在农村的文化输出中完成了对城市的包围。




东北地区第一狠人:彪哥





5块一包的红梅也能被他抽出南京九五至尊的感觉


东北文化的火爆从《乡村爱情》的热播中就可见一斑:这部剧从2006年拍到2017年,一共播出了十季,总收视率80亿次,已经成为东北老友记一般神奇的存在,其中范伟对王木生的演绎不可谓不精彩。





在2011年的《小崔说事》里,当范伟被问到为什么不再上春晚时,他以半开玩笑的方式自嘲道:“有一天我走在街上,有个人在他后边说,脑袋大,脖子粗,不是大款就是伙夫!他们都不知道我是范伟。”





他还提到,就连自己去菜市场买菜,菜市场的小贩都要让他“走两步”。

因为出演了太多令人印象深刻的小品和电视剧,范伟的荧幕人格开始逐渐定型了,在观众眼里,范伟就是一个动不动就尬舞的土味大叔;说话大舌啷叽的农村二混子;装疯卖傻的农村神棍,观众一看见他就能笑出声来。

但这种根深蒂固的人设却让想尝试更加立体角色的范伟感到深深的孤独,迈过春晚小品和赵氏喜剧这两关,所以范伟拍完《乡村爱情》第三季之后就决定离开赵本山。

不过范伟并不知道,在2019年的今天,范德彪、药匣子、王木生,竟然成为社交媒体的宠儿,土味视频大行其道,很多年轻人依然会被电视剧里的梗、表情包给吸引到。

这是不是因为范伟太超前了呢?






如果坚持走第一条路,也许范伟的知名度会比现在高很多倍,但是他没有。

因为他心中给自己的定位是一个正剧演员,不想只做一个只演小品和搞笑片的演员,所以范伟在来到北京之后,把目光放在了文艺片上。

2006年,离开赵本山的范伟接到了第一部文艺片:《芳香之旅》,就让所有习惯了彪哥形象的粉丝们都闪着腰了。





虽然这部电影非常小众,票房只有100万,但凡是看过电影的人都被范伟的颠覆性演技和转型的诚意给折服了。

凭借这部电影,范伟获得了他人生中第一个电影奖项:埃及开罗国际电影节特别表演奖。这个奖项不但激励他继续转型,也让许多文艺片导演发现了范伟的才华。

所以在2008年,范伟又出演了一部张猛导演的文艺片《耳朵大有福》。





虽然范伟演过很多小角色,但他的范德彪、王木生都是现实感很弱、生活在一个乌托邦式世界里的人物,范伟习惯于用肢体语言表达感情。

但在《耳朵大有福》里,范伟却表现的非常克制,为了让情绪不外露,除了基本的台词和动作,他几乎利用上每个镜头里的眼神和神态变化,活活把下岗工人给演成中国版“垮掉的一代”。






真正的演员连嘴唇都是戏,一个吃鱼骨头的动作就把王大耳朵的穷酸劲给体现出来了





用细节刻画角色,吸吮溢出的啤酒花也是范伟飚演技的瞬间





头顶美刀,嘴抽烟屁,迷茫的小人物站在车水马龙的十字路口





唱戏时,生活的艰辛全体现在他悲愤的眼神里,泪光晶莹,眼泪就是不掉下来


这部电影讲述了退休铁路工人王抗美的一天,用很短的时间跨度折射出极大的时代背景。在东北衰败的工业背景下,范伟塑造的角色完美展现出了整个阶级的窘迫和狼狈。

这就是现在微博大V天天讨论的东北下岗潮,却也是范伟当初一眼就相中的剧本。

可惜,范伟作为一个初出茅庐的非人民币玩家,很难撑起电影的票房,所以这部经典作品在当年只有两百万的票房,几乎无人知晓。

不过,这个曾经的小品演员竟然对剧情片和文艺片有着超乎常人的热爱,他在接片的时候往往不在乎片酬和预期票房,只要剧本具有文学色彩和精神内核,角色具有能打动他的特质,必定来者不拒。

他说:“我是特别愿意演《耳朵大有福》《看车人的七月》这样的电影,我特别愿意演。哪怕我们条件艰苦点,什么各方面条件都不谈,只要有这样的人物,我觉得我就爱演。”




《看车人的七月》中的杜红军也是范伟对市井小人物的一次成功塑造


范伟成熟多变的演技也让他逐渐获得商业片导演的青睐,虽然很多都是一闪而过的角色,他也乐得其所。

比如《天下无贼》里傻呵呵的抢劫犯;《老大的幸福》里憨厚的足疗师傅;《我不是潘金莲》里一开口就是包袱的果农,有时候只有几秒钟的镜头,三五句台词,他也要反复研读剧本,理解角色,把人物性格立起来。





这也是草根玩家追赶人民币玩家唯一的机会:人家扫个码就能买到的装备,草根玩家得熬一晚上硬肝出来。

这也是范伟毫无争议的获得2016年金马奖最佳男主角的原因。





而让范伟获得金马奖的角色——《不成问题的问题》中的丁务源,更不是范伟在观众心中惯常的市井小民,是一个城府极深的农场主任,范伟需要把身上几十年来养成的表演风格统统拿掉,还要克服观众看到他容易出戏的压力。

但范伟依然做到了。





老舍先生在原著里这么描述丁务源:

“四十来岁,中等身量,脸上有点发胖,而肉都是亮的。他脸上那点发亮的肌肉,已经叫人一见就痛快,再加上一对光满神足、顾盼多姿的眼睛,与随时变化而无往不宜的表情,就不只讨人爱,而且令人信任他了。”






打麻将的时候,范伟一句话都没说,但眼神和动作从没断过


想要单刷高难度的副本,勇气、耐心、细节和运气缺一不可。但人生不是游戏,失败后不能从头再来,所以范伟做出的每一个决定、塑造每一个角色都需要数倍的勇气和耐心。

电影里,范伟不再像《乡村爱情》的王木生一样“大舌啷唧”,而是普通话、上海话、四川话和英语样样精通,台词功底极强。他也不再像范德彪一样“浑身抽搐”,而是分寸感极强,像是从民国穿越回来的。




听到绝处逢生的消息,眼睛一下就亮起来了


金马奖评委会主席许鞍华这样评价范伟的表演:“诚恳的可怕。”

成功端起影帝奖杯的范伟,和当年站在春晚舞台上的小品演员大不一样了,他看上去儒雅而谦虚,头发已经斑白,说话时尾音格外的清楚,掷地有声。

那一年,获得最佳男主角提名的,有演技派梁家辉、张学友和许冠文,也有话题十足的柯震东,但无一例外,全都输给了那个野蛮生长起来的的范伟。






时代在变、市场在变、观众的口味也在变,金马奖是评委对范伟的肯定,那么观众呢?

很少有人理解他。

大众对范伟的刻板印象是显而易见的,也是无可奈何的。

曾经《道士下山》里有一段范伟和林志玲的床戏,长相本就抱歉的范伟还要特意化妆扮丑,配上不老仙女林志玲,乍一看确实没那么雅观。







电影上映之后,这段床戏引起了轩然大波:很多人都评价道:“好白菜被猪拱了”。就是在这样的八卦声里,范伟的好演技却全被忽略掉了。





在拍电影之前,陈凯歌同样和范伟探讨过这个问题,他问范伟:“最初作为小品演员来演戏,最大的障碍是什么你知道吗?”

范伟以为是小品的痕迹,而陈凯歌的回答则是“成见”。因为拍了大量具有乡土气息的影视作品,观众逐渐对范伟产生了难以抹去的刻板印象,甚至有人一看见他就想笑,很多导演也不敢请他来演正剧,怕观众出戏。

尽管很难摆脱观众刻板印象带来的成见,范伟也从来没有放弃自己对电影艺术的追求,用一个个生动的角色说话。




范伟在《私人订制》里出演了一回大人物,同样传神


再回到2016年的金马奖主舞台,拍照的时候,头大脖子粗的范伟站在周冬雨和马思纯中间,画风格格不入,给人一种穿破次元壁的奇幻观感。





当消息传出之后,大众的关注自然又落在了范伟的身上。

获奖之后,媒体还是要在标题上打出“恭喜彪哥”的字样,即使范伟的演技再精深,依然会有人跳出电影,用范伟演过的小品和长相给他的电影下定义。





范伟的演技明明不比张国立、陈道明和唐国强们差,但可惜的是他演过的好片几乎没有人会走进电影院去看,还经常放下身段去出演一些配角,这使范伟很难得到和其他老戏骨们一样的地位。

除了观众,范伟也不是资本的宠儿。

《芳香之旅》票房一百万,《耳朵大有福》票房两百万。

《不成问题的问题》票房700万,范伟当上影帝了,投资人急了。

范伟主演过电影的观众数,甚至远远比不上一场春晚小品,但他还是为了心中的艺术追求,在默默选择一条看上去更加艰难的路,却好像步步都踩在了错误的节奏上。





范伟在中国的知名度很高,但是追随他的影迷却不多,他在娱乐圈也没什么朋友,因为他从来不拉帮结派,你在xx局、xx大婚的新闻里很少能看到他的身影。

因为在这个年轻演员不再追求演技的浮躁时代,一个十年磨一剑的好角色,甚至远远比不上一句“范伟打天下”的影响力,范伟这样踏实的演员太容易被那些徒有其表的光芒所掩盖了。

我相信,影帝所带来的关注度,也并不能给他的电影带来多少票房,所谓的金马影帝头衔,在范伟心里,远不如多几个能够走进电影院认真欣赏他电影的观众。





人人都想当创造者,人人都想要打天下。在市场、观众和资本三足鼎立的局势下,范伟所谓的天下成了乡间的一亩三分地,很快被淹没在大潮之中了。

就像说唱诗人小老虎在歌里唱的:“人人都担心着演出被打断,人人都担心着冷场的出现,人人都盼望着演出被打断,人人都想象着散场的混乱,人人都设想着下一场演出,人人都成了编剧演员和监督,人人都化了妆上了场走进灯光,人人面面相觑。”

这个时代的所有人都太忙了,谁来为范伟鼓掌?
























发布于 2019-02-15 1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