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旭华:隐姓埋名造核潜艇,30年没有回老家,亲自深潜成世界先例

黄旭华:隐姓埋名造核潜艇,30年没有回老家,亲自深潜成世界先例

1987年,黄旭华给母亲邮寄了一本《文汇月刊》的杂志,里面一篇文章提到了一位设计核潜艇的黄总设计师,母亲看了激动万分,马上把儿孙们都叫了过来,郑重地说道:“三哥的事大家要理解,要谅解。”

黄旭华自从参加核潜艇研制,已经30年没有回过广东老家,最后一次还是刚毕业的1957年元旦,当时已经60多岁的母亲再三叮嘱:工作稳定了,要常常回家看看。可是,黄旭华没能做到,留给家人的就一个编号为“145”的邮箱。起初亲属们面对黄旭华的突然“失踪”,很难理解。他的弟弟妹妹甚至总说:“三哥大学毕业就忘了家”,姐姐直接写信说他:越大越不懂事。父亲接到汇款单也立即退回去……



这一切黄旭华只能默默地承受,苦点累点没关系,家人的误解让自己寝食难安,但是为了保密,只能忍着。后来,工作紧任务重,家里父亲中风病危的消息黄旭华也没能第一时间得知,看到信已经是半年后,此时他的父亲已经永远的走了。自古忠孝难两全,黄旭华将对家的期盼化作更加努力的动力,刻苦钻研。

模型玩具解疑惑,黄旭华造出核潜艇

1958年,黄旭华接到任务,到了北京才知道我们要自主研发核潜艇,虽然当时咱们还没有研制出核动力,但是面对战略武器的缺失,新生的中国总是面对着核讹诈。起初,我们将希望寄托在苏联身上,但是对方十分轻蔑地说,你们要做核潜艇简直是异想天开,为了长远战略,我们决定自主研发。当时教员曾强调: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



中国的核潜艇是从零开始的,面对着一无外援,二无经验的境地,黄旭华他们从基础理论开始,一个部件一个部件的研制。通过对外国有限的信息的整理和搜集,他们构想着核潜艇的构造,可是资料真假难辨,一些关键问题缺少验证的机会。刚好,我国的一个外交工作人员在美国的超市里,无意中看到一盒“华盛顿级”的战略核潜艇模型,售价1.95美元,就买回来准备给孩子玩。



没想到这个玩具帮了大忙,黄旭华听说了就拿到这个模型,拆开之后他们恍然大悟。因为这个玩具模型做的十分的完整,内部结构也做的十分逼真。他们拆开研究,发现和凭空设想的图纸基本吻合。黄旭华给出了总结性意见:再尖端的东西,都是在常规设备的基础上发展、创新出来的,没有那么神秘。这句话笔者想起了我们要造的EUV光刻机,很多人说这样高端的光刻机我们造不出来,或者造出来要多少年,并且列举了众多问题,实际上潜台词也很明显:造不如买。我想说:有了国产28纳米光刻机,再造EUV光刻机我们缺少的不仅是技术,更缺少的信心。



我们看到“两弹一星”时候,科学家工作的场面,算盘、计算尺、演算纸铸就了海量的数据,核潜艇作为一个高度集成系统,需要各个子系统必须全面突破,通过不懈努力,我们陆续攻克了反应堆、水下通讯等7项关键技术。1970年12月26日,中国第一艘鱼雷攻击核潜艇“091”顺利下水,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此后50年时间,拥有核潜艇的国家也就仅仅多了一个印度。


核潜艇总师亲自深潜,黄旭华创世界首例

1979年,黄旭华被任命为核潜艇总设计师之一。2年后,能搭载洲际核导弹、可以执行核威慑以及核反击任务的“092”战略核潜艇顺利下水。



到了1983年,黄旭华接过核动力专家,第一任总师彭士禄的接力棒,出任第二任核潜艇总设计师。当时核潜艇还有很多工作要做,极限深潜试验就是最具挑战性的测试之一。因为,1963年美国“长尾鲨”号核潜艇在极限深潜试验还没到水下200米,就发生险情,潜艇里129人无一生还。这让研制团队下定决心必须要让白手起家的中国核潜艇面对这项挑战,才能验证其真正的实力。可是连美国这样先进的核潜艇就出了事故,参试人员心里没有底,有人就写了信给家里,嘱咐如果没回来,还有哪些事没有办,请家里人代为办理,实际上就是遗书。



还有人在宿舍唱起了《血染的风采》,黄旭华敏锐地感觉到参试人员带着这样的思想包袱去做这项试验是非常危险的。于是亲自上阵,和参试人员来一次座谈会。会上他说,我们随时随地为国家的尊严和安全献身,但是这次深潜绝不是让我们去光荣,而是将试验数据完整地拿回来。黄旭华强调:“我们在设计上留有足够的安全余量,试验程序是由浅到深逐步进行,下潜绝不蛮干。”



但是,任何试验其实都有风险,黄旭华既有信心,也有担心,64岁的黄旭华决定一起下去参与深潜试验,这将是全世界第一位总设计师亲自参加高风险试验。有人就劝黄旭华不必亲自下潜,坐镇指挥就可以了。黄旭华认真地说:我不是去稳定人心的,我是总设计师,我不仅仅要为核潜艇的安全负责,更要为艇上170多个参试人员的生命安全负责到底。试验进行的很顺利,但是过程惊心动魄,当潜艇下潜到水下300米时,巨大的海水压力下,艇内多处传出来“嘎嘎”的响声,却是令人毛骨悚然。



等到潜艇上升到100米的安全高度时,艇上的工作人员邀请黄旭华题上几个字,一直学工科的黄旭华心中汹涌澎湃,当即写下这首诗:“花甲痴翁,志探龙宫,惊涛骇浪,乐在其中。”其中的“痴”和“乐”就是黄旭华他们献身核潜艇的真实写照。经此一潜,黄旭华成为全世界第一位亲自参与下潜的总设计师,而这一传统在军工领域延续至今。有人问,为什么你们能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把核潜艇这个尖端给做成了?黄旭华这样总结: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无私奉献,这就是核潜艇精神。

少小离家老大回,此生无怨亦无悔

黄旭华参与研制核潜艇时,才刚刚30岁出头,等回到家乡已是白发苍苍的老人,30多年就靠着一个海军信箱牵挂着彼此。



依然记得母亲会在他上学离家时带着家人唱的《再相会》,依旧为未能为父亲送终抱憾终身,但是为了研制工作,为了保密,黄旭华只能默默地忍着,不给组织为难。1985年,报纸上第一次刊登了中国研制了新型潜艇的消息,并未提是否就是核潜艇,但是这是解密的一个信号。第二年,两鬓斑白的黄旭华到大亚湾区出差,他回了一趟家,这是他30年后第一次回家。但是到了海丰的家里,大门紧锁。



问了邻居才知道,他的二哥去世之后,家里人就把母亲接到了弟弟在肇庆的家,他马上赶往几百公里外的肇庆,才终于见到了93岁的母亲。但是,黄旭华从事的工作还没有解密,他不能多说,只好喊着热泪对大家说:人们常说忠孝不能双全,我说对国家的忠,就是对父母最大的孝。1987年,黄旭华给母亲邮寄了一本杂志,里面《赫赫而无名的人生》的文章,并没有指名道姓,只是提到了黄总设计师的妻子是李世英,94岁的老人家一看到就彻底地明白了,那个“不要家”的儿子,原来一直在为中国能够挺直腰杆铸造盾牌。她喊来家人,说道:三哥的事大家要理解,要谅解。



可能那个时代的科学家已经将隐姓埋名当成了习惯,将事业当作使命,但是当黄旭华获知母亲说出“理解”和“谅解”之时,他真的哭了,哭的很大声。他说:“我对不起他们(家人),我没有当好儿子,也没有当好丈夫,也没有当好父亲,核潜艇就是我的一切。 不能说我对家没有感情,我欠了我的父母、爱人、女儿,欠了一辈子还不了的情债。”那一代的科学家欠家人的“债”太多了,他们舍小家为大家,为了国家能有战略性武器,他们许身河山壮国威,清澈的爱只为中国。



黄旭华后来评为新中国成立60周年“十大海洋人物”、“感动中国”2013年度人物,当有记者问他有何感想的时候,他说:功劳是大家的,荣誉属于集体的。是的,黄旭华多次讲过,核潜艇是全国通力协作的产物,是集体智慧的结晶,他仅仅是其中的一份子。 呕心沥血,苦干惊天动地事;默默无闻,甘当隐姓埋名人。这是一代代科学人走过的历程,让我们铭记他们,砥砺前行。

发布于 2022-09-09 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