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公、刘备先后栽他手里,儒生陆逊何许人也?(夷陵之战第十七回,共二十三回)

关公、刘备先后栽他手里,儒生陆逊何许人也?(夷陵之战第十七回,共二十三回)

夷陵之战 ,打出了人间的正义与希望

(系列书评十七 共二十三篇)

关公的“仇人”让关兴给杀了,张飞的“仇人”让张苞给剐了。就连希望将功赎罪的大舅子糜芳,也让刘备亲手凌迟处死了。大仇得报,可以了吧?并没有可以。

“先主怒气不息,定要灭吴。”刘备怒气未消,一定要灭掉整个吴国。

马良忍不住又劝谏刘备:“仇人尽戮,其恨可雪矣。”仇人全都被我们杀掉了,关、张的仇恨应该了结了。他还告诉刘备,“吴大夫程秉到此,欲还荆州,送回夫人,永结盟好,共图灭魏,伏候圣旨。”

夷陵之战至此,西蜀应该是收获满满,取得了战略上的主动权。上天可能因为刘备年轻时曾有过美好的理想,还在以孙权求和的方式,继续给刘备回头的机会。可惜刘备再一次辜负了上天的美意。

“先主怒曰:朕切齿仇人,乃孙权也。今若与之连和,是负二弟当日之盟矣。今先灭吴,次灭魏。”刘备怒气冲冲,将报仇的目标直指孙权。表面上看,驱动刘备疯狂的力量,还是为关公复仇。实际上,猇亭大胜之后,刘备的心中又滋生出了另外的贪欲。他以为灭吴已无悬念,灭吴之后他要乘胜灭魏,圆他的大汉中兴之梦。

发完脾气,刘备还要杀吴使程秉,多亏其身边的臣僚苦苦哀求,吴使才得以死里逃生。这样的刘备还是那个“仁义著于天下”的皇叔刘玄德吗?

人是会变的。人的行为会随着心念的变化而变化。心善行为就善,人会越变越好,社会也会变得越来越和谐;相反,心中充满仇恨与傲慢,行为便不受良知和理智的约束,人会越变越恶,恶到比野兽还要危险。丛林中的野兽没有搞出核武器、生化武器,也没有在他们的爪牙上安装多弹头超音速导弹。更不会专务谎言,互相欺诈。

当然,上天的正义法则由不得坏蛋们不受控制的为非作歹,无法无天是不可能的。刘备既已丧心病狂,上天为其安排的克星便适时而至。他就是东吴的儒生统帅陆逊陆伯言!(详见“关云长英雄末路,陆伯言豪杰新生”)

东吴谋士,曾为曹操出连环计的那位阚泽,在向孙权推荐陆逊时夸赞陆逊为“擎天之柱”。

他说,“此人名虽儒生实有雄才大略……前破关公,其谋皆出于伯言。”破关公之后似乎没有陆逊什么事,也没有谁特意地表彰他一下,可他所作出的贡献人们心里明白。所以,我们不要担心有本事别人不知道,更不要担心德行成就了而被埋没。

不料,阚泽话一出口,立即就有人反对。“张昭曰:陆逊乃一书生耳,非刘备敌手,恐不可用。”陆逊不可用,理由就因为他只是一介书生而已。书生无用。

阚泽说陆逊是儒生,张昭说陆逊是书生。那儒生、书生有没有区别呢? 有!儒生专指读儒书的人,用现在的话说,是特指那些学本领、修德行,学以致用,言行一致,对社会、国家有担当的人。而一般人口里的书生则是什么书都读,光会读书,目的是追逐名利,只为自己或者以自己为中心的那个小团体,跟我们现在世界范围内学历教育中的学生、学者、专家有很多相似之处。

我们知道,汉代尊崇儒术,儒生尊贵而时尚,但到三国时已经完全市井化了。儒生虽然还有,但绝大多数只是徒有虚名,说圣贤语录给别人听,自已没有真功夫,关键时刻不顶用!所以,阚泽才强调陆逊“此人名虽儒生,实有雄才大略”,这个儒生不同于一般的儒生。这个儒生有雄才大略。关键时刻真管用!

在当天的讨论中,谋士顾雍认为陆逊年轻没有威望,让陆逊挂帅恐怕众人不服。众人不服,那还能干成什么呢,只能耽误事。谋士步骘说陆逊的才干可以做一个“省长”,但如果把抵御强敌这样的大事交给他,就不合适了。

阚泽真是陆逊的铁粉,大呼愿以全家性命担保陆逊定会取得成功。

谋臣意见不一,又到了考老板的时候。孙权在充分听取大家的意见之后,作出了决策。他同意阚泽的说法,决定不拘一格启用儒生陆逊。

罗贯中前辈为什么在东吴挑选抗击枭雄刘备的帅才时,反复在儒生、书生上做文章呢?其用意是深刻的。罗前辈想告诉我们,要克服凶顽,化解暴虐,非读圣贤书,明大道理,真干实修,能感天动地者不能为也。三国时期是这样,当今世界又何尝不是如此!

话说孙权召来陆逊,开门见山。“权曰:今蜀兵临境,孤特命卿总督军马,以破刘备。”心情非常迫切。“逊曰:江东文武,皆大王故旧之臣,臣年幼无才,安能制之?”陆逊回答说,咱们江东的这些文武众臣,都是跟随大王日久情深,资格很老的故旧。我年纪轻,又没有才学,怎么能指挥调动他们呢?

陆逊很平静,比孙权平静多了。他没说自己没本事破刘备,国家危险了,客套不得!但他不天真,有顾虑,他担心调不动东吴的这些老资格的文臣武将。

孙权没有听懂陆逊的意思,以为陆逊怕担重任,语气更急了。“阚德润以全家保卿,孤亦素知卿才。今拜卿为大都督,卿勿推辞。”我已经决定拜你为大都督,你就别再推辞了。

“倘文武不服,何如?”如果文武不服我管,可怎么办呢?陆逊没有为突然而来的大都督的官职所动,没有谢主隆恩,而是把丑话说在前面。读书明理之人动静与众不同!

孙权把自己所佩的宝剑解下来,赐予陆逊说,“如有不听号令者,先斩后奏。”若不是情况危急,做老板的恐怕也不会如此授权啊。

“荷蒙重托,敢不拜命。但乞大王于来日会聚众官,然后赐臣。”大王这么看得起我,我怎敢不遵从王命呢。希望您将这宝剑明天当着众人的面赐给我。陆逊还是那么沉稳,那么底气十足,信心满满。只是做大事者,权威必须来得光明正大!

陆逊的这个要求很高,但又非常合理,十分谦卑,完全符合儒者的风范。

阚泽是一位有心人,见时机成熟,进一步向孙权建议:古代君王拜将出征,一定筑坛汇聚文武,当众赐军旗、斧钺及指挥兵马的符印。只有这样,受命的将军才能令行禁止,有权有威。大王您现在应该遵循这一古礼,挑一个好日子筑坛,正式拜陆伯言为大都督,授予生杀大权。如此,众人自然就都服从他的将令了。

好阚泽,既有智慧,又有热情。当年破曹曾建勋劳,今朝举贤又立奇功。从某种意义上讲,没有阚泽的热情推荐就没有陆逊大展才华的机会。

孙权采纳了阚泽的建议,“命人连夜筑坛完备,大会百官,请陆逊登坛,拜为大都督、右护军镇西将军,进封娄侯,赐以宝剑印绶,令掌六郡八十一州兼荆楚诸路军马。”并亲切嘱咐陆逊,“阃以内,孤主之,阃以外,将军制之。”

孙权告诉陆逊,从现在开始,京城之内的事情,我做主;京城之外的事情,全由将军你说了算。真可谓最充分最彻底的授权!

任命陆逊为大都督的文书送达猇亭,老将韩当、周泰大惊,“主上如何以一书生总兵耶?”又来两个轻视书生的将军。他们也是搞不清楚书生与儒生的差别!

陆逊至前线时,众将皆不服,升帐议事,大家也只是勉强应付。陆逊还真不含糊,上来就重申军纪。“逊曰:主上命吾为大将,督军破蜀。军有常法,公等各宜遵守。违者王法无亲,勿致后悔。”

老板委任我为大都督,是要我来带领大家打败西蜀刘备的。调兵遣将,令行禁止,军中都有一定之规,希望大家遵守。如果有谁胆敢违抗军令,王法可不认人。一旦违法丢了性命,想后悔可就来不及了。话说得儒雅,但一点也不含糊!

“众皆默然。”谁也不敢吱声,谁不怕丢脑袋呀。可是,先出一道难题让这位书生做一下,那还是可以的。“周泰曰:目今安东将军孙桓,乃主上之侄,现困在彝陵城中,内无粮草,外无救兵。请都督早施良策,救出孙桓,以安主上之心。”孙桓将军被困在彝陵城,情况十分危急。孙将军是咱主上的大侄儿,请大都督快想办法把他救出来,让主上安心才是啊!

题目确实很刁,不过陆逊似乎早已想到了这道题。“吾素知孙安东深得军心,必能坚守,不必救之。待吾破蜀后,彼自出矣。”我老早就知道这位孙将军深受将士拥戴,他一定能够坚守城池,不需要现在去救他。等我打败刘备之后,他自己就从城里杀出来了。陆逊还是温文尔雅,不温不火,虽不救人,却信心满满,口气不软。

“众皆暗笑而退。”呵呵,就这一白面书生,牛皮吹得够大啊,想笑又不敢笑,且瞧他如何破蜀吧。

咱们也先暗笑而退,下一篇接着看儒生陆逊究竟靠了什么秘密武器大破了枭雄刘备。


全文转自微信公众号《旭日社》(xurishe);作者:清凉台上

发布于 2022-05-22 16: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