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起义部队南下甲子镇

南昌起义部队南下甲子镇

1927年8月1日,中国共产党领导部分国民革命军,联合国民党左派,在江西省南昌市举行武装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揭开了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和创建革命军队的序幕。

起义由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谭平山领导。

南昌起义后,汪精卫急令张发奎、朱培德等部向南昌进攻。1927年8月3日起,中共前委按照中共中央原定计划,指挥起义军分批撤出南昌,南下广东省,先攻占东江地区,发展革命力量,争取外援,尔后再攻取广州。起义军行至江西进贤县时,第10师师长蔡廷锴驱逐在该师工作的共产党员,率部折向赣东北,脱离起义军。由于起义军撤离南昌比较仓促,部队未经整顿,劳师远征,又值暑天,骄阳似火,部队马不停蹄地在烈日下南进,途中给养欠缺,疲惫疫病,造成严重减员,部队的情绪不能不受影响。7日到达临川时,总兵力约1.3万人。

9月22日,朱德率第25师占领广东省大埔县三河坝,打算靠近主力,但中途就听到主力受挫的消息,没有到汕头,就转道饶平,北撤福建武平地区。主力继续南进。在此期间,国民党李济深令钱大钧残部牵制第25师,令黄绍竑部经丰顺进攻潮安,令陈济棠、薛岳部3个师1.5万余人组成东路军,由河源东进,寻起义军主力决战。根据上述情况,中共前委决定,第20军新建的第3师随革命委员会驻守潮汕地区,集中主力6500余人迎击东进之敌。

9月23日,起义军从三河坝进军潮州城,9月24日,起义军进入汕头市,在大埔会馆设立南昌起义南下部队总指挥部。周恩来等起义军领导坚决执行了中央会议的精神,并及时作了相应安排,决定放弃左派国民党的旗帜,举起了中国共产党的大旗,在汕头各街道、机关降下青天白日旗,“易共产党之刀斧红旗”,同时把办了3天的《革命日报》易名为《红旗报》。

9月28日,起义军主力在揭阳县山湖(今揭东县玉湖镇)附近地区同东路军遭遇,将其击溃,继向丰顺县汤坑镇推进,在汾水村地区与敌再次激战,至30日,起义军伤亡2000余人,无力再战,遂向揭阳撤退。

起义军进驻汕头前后虽然只有7天,但在汕头的革命历史上,却起着极其重大的作用,为中共潮汕党组织领导武装斗争和开辟革命根据地奠下基础,其影响极为深远。为此,汕头民众把这段光辉历史称为“潮汕七日红”。

当时,在国民党反动派兵力数倍于我军的重压下,南昌起义南下部队于1927年9月30日开始撤离汕头转移到普宁流沙。

10月3日,周恩来在流沙教堂的西侧厅,召集前委、革委、各军及地方党负责干部的联席会议。此时的周恩来染上了恶性疟疾,连日高烧不退,但他依然坚持讲话。会上讨论了中央关于领导人员分散转移、武装部队向海陆丰撤退的指示。(史称“流沙会议)会后,首脑机关和后卫部队在向海陆丰撤退的途中,于普宁池尾钟潭村后的莲花山,遭受果陇庄大泉地主武装带引的国民党陈济棠所部陈泰运团的截击,激战不胜,部队大部溃散。

10月4日,起义军从流沙继续向海陆丰地区撤退,三甲地区革命自卫军领导人刘友仁接东江特委通知,早在惠來、葵潭一带提前派人分头等侯,引领起义部队途经惠来、大南山脉、隆江等地区,于 10月5日, 1300余人进入陆丰甲子镇。

起义部队领导人贺龙,彭湃,刘伯承,林伯渠、恽代英、吴玉章、李立三、谭平山、 张国焘、陶铸等陆续到达甲子,接着前敌委员会书记周恩来在叶挺、聂荣臻陪同下也到达甲子,受到当地自卫军和老伯姓的热情接待,大家烧水做饭,象亲人久别重逢一样。甲子城墙上写着许多打土豪、分田地的标语,处处红旗招展,颇有革命气势。

部队分散在甲子东校场和旧衙门(甲子一中)等处驻息,周恩来等住在桃李园内大楼(1928年春节,徐向前解放甲子后改名为“红楼”,今甲子粮管所内),

甲子港地处汕尾市东南部,是美丽的天然海港,广东省十大渔港之一,也是国家一级渔港以及国务院批准的对外开放的贸易口岸。1926年成立省港罢工陆丰甲子办事处,三甲地区革命自卫军封锁港口,为支持省港大罢工做出了重大贡献。早期有少数帆船来往香港、广州经商。

10月7日,刘伯承、贺龙等十几位将领化妆成商人,由刘友仁、张好、梁德东、梁存谋等安排船只,在甲子港码头(今福德祠古庙前面)渡海安全扺达香港。

周恩来总理因身体脆弱、高烧,及红楼周围环境复杂,转到甲子城内居住调养,10月中旬,在叶挺、聂荣臻和汕头市委书记杨石魂陪同下在甲子坐船去香港。

(后续内容请看下篇)

编辑于 2019-03-15 1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