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发于寻陵绍兴
[图说]寻陵绍兴--[六]宋六陵,凄凄惨惨戚戚之一:泯灭的皇陵

[图说]寻陵绍兴--[六]宋六陵,凄凄惨惨戚戚之一:泯灭的皇陵

宋六陵在我2019年来绍兴的时候就在手机上看到过,但当时真没想过在这遥远的南方会有一个皇帝的陵寝在这里,所以只是知道但并没有去过。


这次来绍兴专门想着要到宋六陵来看一看,未成想中间在大禹陵耽误了一下,但并不影响我的行程。



那天,大概在中午12点半左右从大禹陵出来,按着导航走101县道,穿村过镇来到了牌口村。到的时候已经是下午1点多了,中午也没吃饭只能想着找个饭馆解决一下肚子问题。开着车走了一圈终于在一个工地的旁边看到有一个小卖部,本来想着不行就买个泡面。没成想进了店以后看到有个在吃饭,看到老板有现炒的服务那就更美了,一份炒菜、一份米饭,吃的那叫一个香。


吃着饭的时候我问老板,我说想去宋六陵看一下,没成想老板还是当地人,我一边吃饭他一边讲着他小时候在六陵的种种。


出来之后,再转过车头向着导航的终点开去。到了航路的终点,是一个关着大铁门的院落。看着门口写着“宋六陵遗址公园”,另外还夹杂着“绍兴师专旧址”、“绍兴劳改农场旧址”、“绍兴东方红茶场”的牌匾,让我一个头两个大,这倒底是什么地方?


说是景区吧?大门紧锁,一个人也没有,在门大拍了半天也没有一个人出来。说是商业处所吧?看过里边也是一片杂草从事丛生,好似已经很久没人的样子。一条小县道,一侧是在山脚的的建筑,另一侧是一片“万亩”的茶田,这让我去哪里找什么“六陵”?


本来想看看周边有没什么旅游场所能问问,结果看了一眼之后才发现,哪有什么人家?除了这个县道之外,路上连个骑自行车的人都没有。


再看看导航。除了把我导到这个“宋六陵遗址公园”地址之外,只有南边那一大片茶园了。


把车在路边停好(县道旁边根本没有停车位,找了个不影响交通的地方放好),想着既然没人能问,那就走走吧。沿着路边走了不到30几米,突然在路边看到有一组小石墙,上边用铁艺制作的几组汉字让我心中不尽一阵惊喜:高宗、孝宗、宁宗

在其西边另有一个小型的碑刻,上边有一幅图,明显的以地形地貌为依据刻画了一个平面图,其中刻画了一个平面的地形图,上边标注了几个点,写着南宋七位帝王的皇陵所在的示意点。


也算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吧。既然有指向图,再找到东南西北,再看看四周,好像也就是南边茶园方向是最方便也是最近的路,那就根据图来走呗。


于是我就向南的茶园里边走去。

在2020年国庆节的时候我曾去过西安一趟,当时将始皇陵、西汉帝陵都走访一遍,看过无数的大“坟头”,高的几十米,低的也有十几米。对于平原中突兀的耸起如此之高的一座帝陵已经见怪不怪了。


在这片茶原之上向南望去,看过去除了一片翠绿的茶树就只有远处几座高低起伏的小山,在烟雨朦胧之中掩映在水雾之中。


在来之前看过一些文献,知道当年南宋灭亡之后曾被元朝盗墓、毁墓,但以我从西安旅游之后的结果来看,即使那远在2000年之前的西汉帝陵已经遭到过无数盗掘,但依然高耸的皇陵让我印象深刻。所以,在我走进路南那片茶树田之后,望向远方的起伏的山陵,我感觉,是的,这里就是大宋皇帝最后的安息之所。

从平陶公路中的岔路口穿入茶园之中,向南望去就是一个现代的厂房式建筑,从背墙白色的墙体上刷定的字体内容来看,这里就是座茶厂。一边是好似鱼塘的水池,水池边上耸立着几个现代建造的方柱;而另一边则是一片片翠绿的茶树。


茶园中一垄一垄的茶树从近处直到远方,中间间或有一一条条的小路。因为绍兴市曾为宋六陵做过一定的景点建设,因此,在这些茶园中间又有了几条以红色沥青铺设的步道在其间。


因为从平陶公路进入茶园的各个路口都已经被封,所以只能步行进入。


看着远方的高大的陵丘,再结合前边看到的陵位布局图,心里一直在想着这是谁的皇陵?高宗、孝宗、宁宗?


沿着红色的步行道向前走。周边没有一个人,走到路途中间的时候碰到一位正在用拖拉机运送水泥的工人,没办法,只能问一问。我问他我要去看宋朝的皇陵,谁知道他也不知道,看来跟我一样,只是一个打工仔,对此地并不了解。没折,只能再往前走。


直到走到陵丘的近前,看着高大的土堆,心里想。果然还是帝王陵寝,虽然被盗掘,但王朝的威严与皇帝的高贵依然在封土之上体现无疑。

从前方高大的陵丘之下走过,心里盘算着这应该是哪位皇帝的陵寝呢?即位于整个平原的中心,又有如此之大的封土,而且前后两座陵丘连接的如此紧密,前高后低,如果路边方位图上说的没错的话,作为南宋的开国的皇帝、在位几十余年的宋高宗必然会享受到这样的待遇。


从陵丘之下绕行,之后又看到后边连绵着更多的陵丘。这又是谁的?孝宗还是宁宗?步道的一侧是山体,另一侧是延绵的茶田,看上去与我曾走过的汉陵差别不大,但即没有陵碑也无现代文保碑,只看了一个寂寞。


当我再向前走的时候,突然在路边茶田上看到一个竖立的金属牌,上边赫然写着“永崇陵”。而且在这个金属牌子上还有一个箭头指向的茶田的中心点,说是“20米处”。我勒个去!!!!!!

是牌子出问题了还是我的眼睛有问题????左手边一座高达几十米的陵丘,右边是一眼看过去千米远的平原茶田,你告诉我就在这个平地往前20米是一个皇帝的帝陵????难道我真的瞎啊????


继续往前走。但走着走着就看到一道高大的堤坝,明显后边是一座水库。步道弯弯曲曲的攀援而上到坝顶。再往堤坝另一边看去,同样有一座几十余米的陵丘,如果说这是宋光宗的永崇陵,那我信,但再看看四周,如果说我身侧的陵丘是宋高宗的永思陵,远处堤坝对面的陵丘是光宗的永崇陵,那在标示图上说好的宋孝宗的永阜陵、宋宁宗永茂陵在哪???放眼看去,除了这两座陵丘之外只剩下茶田和水库了。


正在这时,我忽然看到远处水库堤坝上有一男一女正在步道上慢跑,于是紧走两步赶向前,站在堤坝之下大声向他们询问“您好,我要去宋朝皇帝陵,问问您怎么走啊?”。两位好心人看了我一眼,脚步没停,直接指向我身后,也向着我大喊“回头,那边有几棵树的地方就是!”


听了这句话,我再回头看,我靠,啥啊?两座陵丘中间的茶田中间远远有几棵快枯死的松树。心里一万个草泥马路过,什么跟什么啊?!于是又回头再次大喊“宋朝皇帝的皇陵是不是两边这两座山?”,堤坝步道上的跑步的人很好心,停了下来,双手聚拢回喊“往回走,那几棵树就是!”


于是我再次疑惑的回头看看那几棵半死不活的松树,心想“你以为老子不知道皇帝陵啥模样?”。算了,不跟没文化的人一般见识,谢过就得了。于是喊声谢谢就继续低着走自己的。


眼看着步道蜿蜒着向堤坝向上,但我知道那边不可能有皇陵,于是选择了茶田中的一条小路向西侧方穿行。走于百十来米的茶田,终于又走上了从堤坝下行的步道,于是只能沿着步道向平陶公路方向返回。


茶田中的小径虽然笔直,但毕竟不是正常道路,中间除了夹杂着枯黄的杂草之外,就只有能够通行一辆拖拉机的通道。


一边是巍峨的陵丘,一边是平整的茶田,再看看阴雨的天空,想着这次来六陵只能是白来趟。即没有通常所见的旅游路牌,也没有景区导游,想问问路吧?谁知道走了快一个小时只碰到俩跑步的,还“指东说西”。


再次走到步道之上,只能向着平陶公路方向往回走。

沿着步道背向水库大坝向平陶公路走去,大约百米十来米的距离之后就走到了那俩个跑步说的“几棵树”的地方。看着一道围栏将茶田区隔开来,里边除了几棵早在远处看过的“半死不活”的松之外,地面上全是一人多高的枯草。而围栏之外则是郁郁葱葱的茶田。


两者就像两个世界一样,一边是整齐划一、欣欣向荣,另一边是破败不堪、死气沉沉。再走两步就看到铁围栏中间开了一道门,而在门边上赫然立着一块铁牌,上边刻画的内容让我心里一惊。上边写着“宋高宗赵构 永思陵”、“宋孝宗赵昚 永阜陵”!


这还不算,在大门两边还立有两个大蓝牌子,一个是“考古现场非请勿进”,另一个则写着“保护文物人人有则”!!!我靠,这真是皇陵啊!!!!!




下图第二张大门照是从网上down取的,但我去的时候现场的状态未曾改变。


难道这块平原之地真的是皇帝的陵寝????它打破我对皇陵的一贯印象,它即没有高大的封土,也没有像明清皇陵那样诸多的建筑。就算是看过那些曾经被盗掘的帝陵,但无论是平地起丘的封土还是穿山而建的山陵,至少在地势与气势上都无与论比。


将相机从围栏中穿过,拍下了下边几张照片,可以看到除了那几棵“半死不活”的松树,下边只有一片枯黄的杂草,在草丛中有道看似近期曾被人开拓出的一条机车道路,但明显这条道路也仅仅只是“便道”而已。围墙?封土?殿基?要啥啥没有,地面上连块铺地砖都看不到,你告诉我这是皇陵?


虽然跟我看过的所有皇陵都有很大的不同,而且这个所谓的皇陵即看不到一星半点当初皇朝的影子,但既然外边有标牌指示,同时还有考古牌的标示,所以不得不让我相信这里就是皇陵。


于是,我不得不站在这个围栏外开始做网上查询的功课。想看一看到底是我的理解问题还是地理上的问题。


还好,这两年为了满足我的历史爱好,我在很多需要花钱的网站上浪费了不少玛尼。所以,当时只看到我一个人站在一个铁栏外边,一边低头看着手机,一边四周回顾。终于查到原来南宋这几座皇陵就是这样,因为宋元交汇时期的元朝政权有计划的盗掘与后期不断的人为破坏,最终让本就规模狭小、局促的南宋皇陵变成了一处处的废土。


当再回头看这座原本埋葬着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大宋南迁之后的所谓的“中华正统”王朝的帝陵的时候,只能感觉造化弄人。当年那个极力逃亡、千方百计躲藏的宋高宗只想找一块让自己息身的净土,虽然他最终在临安建立了南宋王朝,但百余年之后,他以及他的后续帝王依然未能逃脱过异族的侵掠,只过,当年那个让他惧怕的女人变成了蒙古而已。


我在网上找到两张不同的网友在游览宋六陵拍摄的照片,刚刚好在同一位置拍摄而成的,但看照片上的季节却分属不同。一张松树之上还显葱郁,另一张松树之上看似已在春天之中开启鲜花.......


公元1126年,‚金人南下‚占领东京(今河南开封)‚即所谓靖康之变。宋钦宗决意与金讲和‚,当时的康王赵构曾以亲王的身份在金营中短期为人质。


公元1127年,金人掠徽宗、钦宗北返,北宋灭亡。


同年五月一日,‚逃离金人控制、独自南下的康王赵构在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即皇帝位,‚改元建炎。历史进入南宋时期。


金人得知赵构重建赵氏政权‚后,马上开始了新一轮的南侵。‚目的是要趁赵构立足未稳‚将其一举消灭。高宗建炎元年秋‚金朝分兵攻宋。赵构再次南逃。


建炎三年十月,赵构从杭州渡钱塘江至越州‚,‚越州也第一次成为南宋的临时首都。但金兵紧紧尾随,‚当年十二月‚宋高宗又东奔避难。建炎四年初‚金兵撤退‚,南宋朝廷便于当年四月从温州返越,以州治为行宫。‚


越州第二次作为南宋的临时首都‚,为期达一年零八个月之久。这一次驻跸越州‚,由于为时较久‚、军事形势也较稳定。越州在这一年多的时间里成为南宋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越州既己为临时首都,‚宋高宗虽无恢复中原之志,‚但也很想在此苟延残喘、‚巩固一下南宋小朝廷的所谓中兴之业。因此‚建炎四年(1130)以后‚他就改元为绍兴元年‚(1131),并且仿“唐幸梁州故事,‚升州为府,‚冠以纪元”。


这样,‚越州从绍兴元年起‚就改称绍兴府,这也是现在绍兴市名称的由来。



宋高宗为什么要用“绍兴”这个年号代替建炎?‚又为什么要把这个年号留在他驻跸的越州,‚用以代替越州这个原来的名称?


陆游在嘉泰《会稽志•序》中写明了这个过程“群盗削平‚强虏退遁。”


宋高宗自从仓促即位以来,‚一直在兵荒马乱中南奔。‚建炎四年(1130)确实迎来了相对安定的局面,‚改元绍兴‚显然含有中兴的愿望在内。他逃避金兵追击‚,即位以来从北到南到过许多城市,‚而越州是他转危为安的地方‚,对他和宋室朝廷‚都是一个值得纪念的地方‚。所以在改元之时要用“唐幸梁州故事”。


“绍兴”二字原本只是宋高宗一个年号而已,‚本来无须解释。‚但是由于“升州为府”‚,它取代越州‚成为南宋的一个二级行政区划地名,‚人们为了解释地名‚就牵连到这个年号。由于这个年号如上所述确实含有中兴的愿望在内,‚因此‚长期以来‚“绍兴”被解释作为“绍祚中兴”。包括历代地方志书以及近代宋史研究的文献‚都是这样说法。


一直到近代新修《绍兴市志》最终才寻根究底,‚从宋人著作中找到当年改元的诏书原文:


“绍兴元年正月一日己亥,‚大赦改元。敕曰:绍奕世之宏休,‚兴百年之丕绪。爰因正岁‚,肇易嘉名,‚发涣号于治朝‚,霈鸿恩于寰宇,‚其建炎五年,‚可改绍兴元年”


由此可知,‚“绍兴”‚从年号到地名‚都从“绍奕世之宏休,‚兴百年之丕绪”一语而来。它确实具有中兴之意‚,但长期流行的“绍祚中兴”‚却是没有根据的以讹传讹之谈。



宋哲宗的第一位皇后孟氏,因哲宗宠妃诬陷而在哲宗年间遭到废黜。哲宗崩后,徽宗赵佶继位,在向太后的授意下,徽宗恢复孟氏皇后名号,尊为“元祐皇后”。但在向太后崩逝之后,因为政争的缘故,孟氏再受牵连,二度被废。


靖康二年(1127年),金人攻陷汴京(今中国河南省开封市),徽宗与近臣商议,打算恢复孟氏皇后之位,并尊为元祐太后,但诏书刚刚写好,还未来得及下发,金人便攻陷了皇宫,徽、钦二帝被掳。这时金兵已经攻占了开封皇宫,金军首领按照皇宫中的名册清点后妃的人数,凡是有位号的嫔妃,无一不能幸免,都被抓作俘虏押送到北方。由于孟氏是一位废黜的皇后,不在名册中。而且在金军破城之前,孟氏因幽居的宫所遭遇火灾被焚毁,不得已只能出宫寄居于侄子家中。因此,金人进驻皇宫之时孟氏并没有居住在皇宫,金兵对一位已经废黜的皇后也没有多少留意,因此,孟氏幸运的避免了被俘北上的命运。


当初汴京城破,宋朝皇室几乎全数被俘北迁,孟氏与高宗是极少数幸免者。之后,几经周折,孟氏最终与赵构汇合,随高宗南渡至杭州。高宗曾谓“朕初不识太后,自迎至南京(应天府),爱朕不啻己出。”在高宗生母韦太后自金国放归以前,孟氏一直是当时宋室母仪之代表。


1131年,就在宋高宗下诏改元后不久,‚即绍兴元年(1131)四月,‚累经折腾‚、一生坎坷的孟氏病故,‚谥号昭慈献烈皇后。绍兴三年(1133年),改谥号为昭慈圣献皇后。孟氏在去世之前,遗诰“殓以常服‚,不得用金玉宝贝,‚权宜就近择地攒殡‚,候军事宁息‚,归葬园陵,‚所制梓宫,‚取周吾身,‚勿拘旧制,‚以为他日迁奉之便。”


南宋政府决定将她就地安葬‚“以相臣为山陵使”。‚很快就找到一块与河南巩县皇陵相仿而又较那里雄伟、幽邃的墓地,‚这就是位于绍兴府会稽山余脉的上皇山麓。后来上皇山(又称宝山)便成了南宋高、孝、光、宁、理、度六个皇帝的陵寝所在地‚,并取名“攒宫”,‚故后人对它有“宋六陵”之称。


宋六陵的正式名称是攒宫。


关于“攒宫”一名的由来,‚据史料记载,‚孟皇后的去世,‚时距朝廷上次营建山陵‚,也就是营建钦圣宪肃皇后(崩于建中靖国元年,‚公元1101年)山陵己三十年‚,中间局势动荡,‚“图籍无存”,‚而朝中大臣多是新进的‚,也很少有人能详细的知道以前皇家的陵寝制度,‚所以所制“攒宫”与北宋陵寝相比“少异也”。


宝庆《会稽续志》引王明清《挥尘录》说:“绍兴初,‚昭慈圣献皇后升遐,‚曾纡以江东漕兼摄二浙厅辩用元符末京西漕向故事也。朝论欲建山陵,纡议以谓:‘帝后陵寝‚,今存伊洛‚,不日复中原即归附矣‚,亦以攒宫为名‚,佥以为当。”


这个建议为当局所采纳。所以“攒宫”之名‚,“实始于(曾)纡之请也”。


以后徽宗梓宫南还,‚攒于昭慈皇后攒宫西北,‚用地250亩,‚至于墓地名称‚,议者或谓宜称陵‚,或谓当北还后规葬巩洛,‚宜暂称“攒宫”,‚只有礼部员外郎程敦厚揣摩秦桧心思‚,上奏称:


“仍攒宫之旧称,‚则莫能示通和之大信‚,而用因山之正典‚,则若亡存本之后图。臣以为宜勿徇虚名‚,当示大信。”


此后‚南宋诸帝、后崩,‚皆即宝山而权攒‚,浅葬于此‚,攒宫加陵号,‚计有:高宗永思陵攒宫、孝宗永阜陵攒宫、光宗永崇陵攒宫、宁宗永茂陵攒宫、理宗永穆陵攒宫和度宗永绍陵攒宫。


作为江南唯一的一座皇家陵园,位于绍兴城东南攒宫村的宋六陵,埋葬着南宋9个皇帝中的6个,他们连续在位长达148年,而整个南宋历时也不过153年。所以,宋六陵主人的历史几乎就是一部南宋王朝的兴衰史。


南宋六陵北为宝山( 雾连山),南为新妇尖,中为山丘起伏的谷地,因时有土地平整,今两山间较平坦。南宋时期这里营建了七帝、七后攒宫,形成了规模可观的陵区。


平陶公路横贯而过,将陵区分作南、北两区。陵区整体“东南仰高、西北低垂”,惟其西北部北高南低。今天地面建筑尽毁,仅存数丛古松树,作为诸攒宫的地望标志。



宋六陵是一个反映南宋王朝历史文化的特殊场所。地势蜿蜒,风景秀丽,陵区则坐落在两山呈合抱之势的平坦之地。


依年代顺序,宋六陵陵区内安葬着南宋不同时期的多位帝王与皇后。


1、 孟后( 昭慈圣献) 攒宫:绍兴元年四月,哲宗废后孟氏崩于越州。六月就近选择“会稽县之上皇村”权攒。


2、徽宗永祐陵(祔葬郑后、邢后):绍兴十二年,徽宗、郑后(显肃)、邢后(宪节) 梓宫南返,同年下葬。


3、韦后(显仁) 攒宫:绍兴二十九年韦后崩,十一月掩攒宫。韦氏为宋高宗赵构的生母、徽宗妃,赵构登基后被尊为皇太后,韦氏去世之后依例葬徽宗攒宫西北。


4、高宗永思陵(祔葬吴后):淳熙十四年高宗崩,次年三月下葬。吴后(宪圣慈烈) 晚高宗十年卒,攒于“ 永思陵正北偏西”。


5、孝宗永阜陵( 祔葬谢后):绍熙五年孝宗崩,同年十一月出殡。葬地几经选择,曾计划安穴于“永思( 陵) 之西”,因其地“ 土肉浅薄、又皆窄狭”,又欲在“永思陵之西向南近上安建”,皆不可。最终攒宫“在永祐陵下宫之西南,永思陵下宫之东南那趱向南石板路上”修建。谢后(成肃) 晚孝宗十四年卒,祔葬“ 永阜陵正北”。


6、光宗永崇陵:庆元六年光宗崩,次年三月出殡。安穴在“ 永阜陵西,永思陵下空闲地段”。


7、宁宗永茂陵( 祔葬杨后):嘉定十七年宁宗崩。宝庆元年三月,将原陵区内的泰宁寺西迁至颜家山,其地建为永茂陵。绍定五年杨后(恭圣)崩,次年四月葬永茂陵。


8、理宗永穆陵:理宗葬于咸淳元年三月。


9、度宗永绍陵:度宗葬于德祐元年。


目前所能见到的关于南宋诸陵位次的最早图像资料是清代康熙时董钦德等人编纂《会稽县志》中所附的《宋六陵图》。


据《康熙志图》显示:南宋诸陵分为南北两区,南区新妇尖之正北为孝宗陵,其西南为高宗陵,其东南为光宗陵、东北为宁宗陵;北区雾连山下正南为理宗陵,其西为度宗陵。其中孝宗、理宗二陵规模较大,各有围墙和三间享殿、坟冢等,孝宗陵还有宫门;其余四陵规模较小,只有简单的碑冢;陵区以西隔太宁桥为太[泰]宁寺。“ 。



宋六陵的陵区内共置有14座帝后攒宫,虽然是七位帝王陵,但因徽宗为迁葬而来,因此陵区仍被后人称为“宋六陵”。六陵陵区内除此14座帝后攒宫外,并别无其他后妃、宗室、大臣等祔葬。因为南宋当时制度,如果先于皇帝而卒的皇后是不祔葬在六陵地区的,例如:孝宗郭后、夏后、光宗李后、宁宗韩后均别葬于临安府的寺院,之后也未迁入六陵陵区之内。这一点与之前的北宋安葬制度略有差别。


南宋皇陵安葬制度之所以出现变化,其主要原因就在于皇陵所在处会稽宝山南麓地势局促,不像北宋皇陵区所在地那样地势平坦开阔,所以不得不压缩宝山南麓皇陵的建筑空间,将一些皇后安葬在杭州寺院的攒宫中。


既然连皇后都不祔葬在宋六陵区域,那么其他人等则更不可能葬在陵区之中。这不仅是因为六陵地域非常局促,本身就不无法安排更多的陪祔葬墓区,同时,宋陵地区的攒宫最初也仅仅只是权厝之法、宋帝临时安葬之地,所以也没必要祔葬其它后妃、大臣。


因此,按说在这样一个东西只有900米,南北也仅有1000余米的陵区之内,安放的14座皇家陵寝应该极为容易辨识,但恰恰相反。现在陵区地面之上除了四周的丘陵之外,中间平原地带只有一片整齐划一的茶田,任何人工建筑或是建筑残垣都不得一见。这也是我为何在初入此地之时,将旁边高大的山丘当成皇陵的一个因由。


在整个平原盆地之上,除了位于茶田中心位置的“御茶厂”外,便只有三三两两的松丛。而这些松丛所处之地部分被圈禁起来,上边丛生的杂草与周边工整的茶园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中国自秦之后,后续王朝无论得位于政治篡夺还是武力推翻,对于前朝帝王的陵寝要么保持不闻不问的态度,或是为了政治影响及收复前朝人心会采取一定的保护措施。只有那些所谓的“流寇”与割据的军阀才会为了“集资充饷”而大规模的盗发帝陵。


北宋建立之初,宋太祖即位不多年,还曾因汉唐诸陵因历史中被盗掘、毁坏特意命各地主官重新修复、掩埋。


德佑二年(1276 年)二月,宋恭宗“率文武百僚诣祥曦殿,望元阙上表,乞为藩辅”,元军入临安城。虽然南宋残部退出杭州,由文天祥立新主继续抗元,但南宋事实上已在此时灭亡了。


宋主献城投降后,公元1277 年,江南释教总统杨琏真珈自恃有功,为获财宝及断风水、灭前宋“王气”的需要,与元丞相桑哥表里声气相通,朋比为奸,上奏请毁宋王陵。桑哥又假造皇命“准其所奏”,遂至杨琏真珈到绍兴宋六陵园区进行疯狂盗掘和肆意凌辱,盗走奇珍异宝及金银无数,尸骨撒满山岗,原有地面建筑全部被毁、夷平,要彻底断送宋王朝的“命脉”。


此后,陵区之内的土地开始荒芜,而后又逐渐被人平整、开垦、耕作。百余年之后,当明朝立国之时,太祖朱元璋想重新修复南宋帝王陵寝之时,陵区之内的地面之上都已经无法完全辨认当年的园寝规模,只能在部分原址上为各陵垒土墩、立碑、植封树,并专门敕建理宗顶骨碑及碑亭。洪熙元年又局部“ 敬修陵寝”。


而后又数百年,清初“诸陵仅存封树,唯孝、理二陵献殿三间,缭以周垣”,“ 理宗陵有顶骨碑亭,宰牲房一所,斋宿房一所。”到清朝康熙年间,整个宋六陵陵区之内已经完全看不到当年的宋时建筑,为修《会稽县志》只能倚靠考据附绘了《宋六陵图》。这也是目前所能见到的关于南宋诸陵位次的最早图像资料。但其上关于各个皇陵所定位置当时已属猜测,更不论其准确性了。


道光十三年,绍兴宋室赵氏宗裔华舍裔孙捐建祭厅、筑围墙、补陵碑、修孝宗陵享殿及唐义士祠。咸丰三年,“浅土荒碑,不胜社屋之叹,惟孝宗永阜陵仅存。近葺享殿三间,卑陋不蔽风雨。”


建国前,在部分松柏密集之处还有部分明清时期修建的供奉建筑,如享堂、祠庙、碑刻,虽然破败但也还算有个指示之所。


1930年代,常盘大定与关野贞考查绍兴之时,拍摄了数张六陵遗迹照片,收录于《zhi na文化史迹》一书中。照片上可以看到在松丛之中立有宋孝宗陵碑,以及在宋理宗坟茔之前后建的享堂。


南宋陵园所属山、田、地,至少自清道光十二年(1832)起就已正式归属宋室后裔-华舍赵氏宗祠,这有宣统元年《告示》碑可证。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华舍赵氏宗祠之“族产”未曾变更。


1949 年后,这跨地域的“族产”作为特例没有合并为当地集体土地或土著私有土地,而是全部收归为国有土地。正是因为这一渊源,遂致这“特别”土地先后归于公安系统劳改农场、国营攒宫养鸡场、绍兴师范专科学校、国营攒宫茶场、中外合资茶业发展有限公司等。


1951 年陵区内始设劳改农场,至1964 年底被绍兴县攒宫茶场全面接管,历时14 年之久。其间“垦荒种地、砍柴、采石、烧灰、烧砖”,一部分遗迹、一些环境风貌遭受了一定程度的破坏。大量的遗迹砖石、碑石、基石或被遗除或烧制成了石灰。


1965 年至1981 年,北部陵区被绍兴师专使用。大量现代建筑叠压在北陵的理宗陵、度宗陵和高宗后陵陵址上。


如果说绍兴师专毁损的是陵区的北陵,那陵区南陵的毁损当是县茶场莫属了。


绍兴县茶场自1964 年底接管至今已连续经营48年之多,在其经营初期以及wen ge 运动中“破旧立新”之举,凡南陵所存的地面建筑,几乎全被夷为平地。


1970 年起,茶场对老茶园分期分批进行了更新改造,并渐引进机械化作业,此后南陵区域的地形、地貌到遗迹、遗物,都受到前所未有的重创。


今天,宋六陵已不复明清时旧观,地面仅存十余丛稀疏的古松,树龄多达200年,权作诸攒宫所在的地望标志。1957年,绘制的一幅《攒宫养鸡场耕作图》,以当时所见的十丛松林,分别标示十座帝后攒宫,结合《会稽县志》中的《宋六陵图》标注出了各皇陵的位置与名称,这也成为长期代表着人们对诸攒宫方位认知的主要图示。


因此,我结合这幅《攒宫养鸡场耕作图》以及卫星地图,将各陵区的位置、名称重新在卫星图上进行了标注,也方便各位读者对后续讲解有一个感官认知。


从上边的这张卫星图中可以看到,我从平陶公路停好车之后就一头扎进了茶园,在御茶厂东侧沿着茶田步行道向南。在经过那个让我疑惑半天“20米前方”的光宗永崇陵之后,从茶园中的小路穿行而过,后又折返向北到达了高宗永思陵外。


走到这里我才终于搞明白,我绕了半天真是找了个寂寞。眼睛光向四周的大山去看了,中间被我绕了快一圈的茶田才是真正要找的皇陵位置。


在御茶厂南侧紧挨的三个孤零零的松树丛就是“众里寻它千百度”的高宗永思陵、孝宗永阜陵与宁宗永茂陵。从地图上我标注出来三陵之间的距离可以看到,它们三个的位置连接的非常紧密,从现有的围墙来算,高宗永思陵与孝宗永阜陵之间仅60余米,而孝宗永阜陵与宁宗永茂陵才20米。


而从现场看,三陵之间因为秋后被围出的地面上长满的都是杂草,所以分隔并不明显,如果不是各陵之上各有一些相对紧密的松树,那么根本不会知其位置。


在照片上能够看到远处在近宁宗永茂陵的位置有一个好似工地、地面上堆起大量的黄土的地方。虽然我过来的时候那里也是被圈禁的状态,但在围栏上写着“考古重地”的字样。看来应该是考古人员对宋六陵发掘的工地。

编辑于 2021-08-17 1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