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发于篆刻杂谈
篆刻经典细读:沈野《印谈》的读书笔记

篆刻经典细读:沈野《印谈》的读书笔记

学篆刻,必然要接触和学习前人的印学理念,以前我曾将吾丘衍《三十五举》全文逐字逐句做过介绍,那是第一本印学专著,今天,我们再来谈第二本较为重要的印学著作,即明代沈野的《印谈》。沈野是江苏苏州人,而中国的印学在晚明时期,苏州是地理上的中心。而沈野又有印癖,且在治印方面,态度严谨,一丝不苟,是文人篆刻的代表人物,在这样的环境里,又是这样一个性格的人,他的《印谈》由此成了继吾衍《学古编》(《三十五举》是它的上卷)以及何震的《续学古编》之后极为重要的一部印学理论著作,学习篆刻,这是一部不可错过的理论著作,只可惜,全文以文言写就,且篇幅较长,很多初学者不能读,也不愿读,终觉枯燥无味,其实,《印谈》中的一些重要段落,是值得我们挑出来,认真研读思考的,今天就做这件事:

原文:印章文字,非篆非隶,非不篆隶,别为一种,谓之摹印篆。其法方平正真,繁则损,少则增,与隶相通,然一笔之增损皆有法度,后世不晓,以许氏《说文》等篆拘拘胶柱而鼓瑟。

释读:印章所用的文字,既不是篆书也不是隶书,并不是不是篆隶,而是另外一种别体,名字叫做摹印篆。这一句话里有这样的概念,在沈野眼里,印章文字用的是摹印篆,关于什么是摹印篆,我有详细的文章,这里只简单说一下,是秦代规定的专门用于印章的篆书的另一种字体,到了汉代新朝,又规定一种专门入印的篆书,就是缪篆,沈野这里把这两种字体混在一起称摹印篆了,其实这两种字体也略有区别,但总体特征是后面沈野说的“方平正真,繁则损,少则增,与隶相通,然一笔之增损皆有法度”,现在我们对于入印文字当然是有概念的,但当时,沈野提出这种理论时,元朱文还没有盛行,因此《说文》中的小篆的正确应用,没有被沈野认识到。而且,他认为困于《说文》是不妥的。他所在的那个时候,小篆入印的问题还没有被大神们解决。元朱文还只是隐约有了点影子,还没有臻于完善,这是时代局限性。



(摹印篆、缪篆、小篆体势上的差别)

原文:印虽小技,须是静坐读书,凡百技艺,未有不静坐读书而能入室者。或曰,古人印章,皆工人为之,焉知其必静坐读书者耶?曰:譬之时文,古文虽田叟稚子,随意道出,亦有奇语,石勒不识字,能作诗歌。印章亦尔。

释读:印章当然不是小技,但即便是小技,也需要静坐读书,各种技艺,没有不静坐读书而能有所成就的。有人说。古代的印章,都是匠人制作的,他们难道也静坐读书了吗,其实,这是因为我们现在所用的印章文字和形式语言,在那个时候,是人们日常应用的文字,就算田里的老头和一般的小孩子平常说的话,也有奇妙的语言。就是不读书是不行的,要学篆刻,必须能安静下来读书。

原文:难莫难于刀法,章法次之,字法又次之。章法、字法俱可学而致,惟刀法之妙,如轮扁斫轮、痀偻承蜩,心自知之,口不能言。

释读:这一段话不一定正确,因为可能带有强烈的沈野的主观色彩,在他来说,章法好解决,字法更好解决,这些本来就是在他审美和学识之下不成问题的,而刀法则需要长期的练习。于是,他说,难莫难于刀法,这跟现下习篆刻的朋友可能刚好相反,因为现下的朋友勤于动刀,却疏于理论学习,于字法、篆法上不肯下功夫。我们要这样理解:篆刻技法的各个方面,在所有技法中是同等重要的,都需要勤加学习。

原文:文国博刻石章完,必置之椟中,令童子尽日摇之;陈太学以石章掷地数次,待其剥落有古色,然后已。

释读:文彭和陈太学的“做印”记录,可见,对印进行“做印式的加工,古已有之,且方法更加不可控,更追求“天趣”。

原文:印章不关篆隶,然篆隶诸书,故当潜玩,譬如诗有别裁,非关学也。然自古无不读书之诗人,故不但篆隶,更须读书。

释读:强调读书的重要性,“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篆刻的许多原理和方法,也存在于篆刻之外的书法、雕塑、建筑、绘画、音乐、文学等其他艺术门类之中。

原文:余刻印章,每得鱼冻石,有筋瑕人所不能刻者,殊以为喜,因用刀随其险易深浅作之,锈涩糜烂,大有古色。。

释读:关于石料的应用,大部分石料都可以化为己用,有钉,有砂故然让人头疼,但如果对这些砂钉加以利用,也是不错的想法。



(汉印的印面)

原文:今坊中所卖《印薮》,皆出木板,章法、字法虽在,而刀法杳然能。必得真古印玩阅,方知古人刀法之妙。

释读:这里所说的《印薮》,当是《集古印谱》的木刻版,这部书早期出过原拓版,但仅20部,不能满足需要时,又重刻,不过二刻以后都以木刻充需,故沈野说,章法、字法虽在,刀法看不到了,因为木料跟石料的材质差异还是非常明显的,这里强调对原拓的阅读和获取、阅读。学篆刻一定要重视对原拓的观察和理解。

原文:藏锋敛锷,其不可及处全在精神,此汉印之妙也。



(赵之谦语汉铜印妙处的“何传洙印”及边款)

释读,这是讲汉印的收敛处,与赵之谦所说的“汉铜印妙处不在斑驳,而在浑厚”,有异曲同工之妙。

原文:章法贵相顾;字法贵相别。

释读,篆刻创作之中,章法上的可贵之处在于一方印中的照顾呼应,或者说使整个一方印像一个完整的人,或者说一方印像一家子人,或者说一方印像一所房子,门户俱在。而字法贵相别,同样的字出现在同一方印中时,应当有所区别,我们看王羲之的《兰亭序》,一件作品中用到了28个“之”字,但,全不一样。这在篆刻中也可以用到。



(《兰亭序》)

原文:有五要:苍、拙、圆、劲、脱。有四病:嫩、巧、滞、弱。全要骨格高古,全要恣态飞动。

释读:篆刻中,沈野认为应当追求的和反对的。虽只五要四病,但最后的“骨格高古、姿态飞动”却很关键。

原文:印有两阳两阳文,有三阴一阳文,有四边总空文,有中分“十”字文,此非孟浪,各有来历。

释读:讲印章的形式,为什么我们说临秦汉印,是因为这些印章形式,在汉印中应有尽有,各有来历,所谓,胸中有颗汉印在,自然刻不差就是这个道理,其实不仅汉印,古玺印的阅读理解临摹,明清流派印的阅读理解,是一个道理,多见识多学识,眼界宽了,自然就会有好作品。



(汉印印蜕中的典型样式)



(汉印中的典型样式)



(汉印及封泥中的典型样式)

原文:日事柔翰,一遇费力事,辄厌畏成疾,余近来日作一二印,觉腰背间痛,数日稍缓,一月后,即日作数印不觉自苦矣。夫子游艺之旨有以哉。内养家谓人身如户枢,不稍劳之辄生蠧,觉此技有益于文人。

释读:刻印对于文人的身体健康的好处,甚至可以当作锻炼身体的方法,同时,刻印也应当讲求自家的节奏。

原文:大印难于小印,大印之细文者尤难,字多者难,太少者尤难,全在力量。

释读:大印不好刻,大印细文更加难,多字印难于四字印,而字少者更不好刻,全在“力量”这里的力量并不是现在的力量一词,而是“用力”的“量”,其实就是对力度、刀锋的控制,就是各种复杂的印式,控制刀法及力量的大小。

原文:细文劲易,满白劲难。

释读:直言满白印刻成挺劲的难度要高于细文印,实际操作,一试便知难易,满白肥满极易达成,但满白做到挺劲是不容易的。

原文:“眼前光景口头语,便是诗人绝妙词”此最知诗者。即如“青青河畔草”一句,试问耕夫牧稚,谁不能言。乃自汉、魏以后,文章之士钩玄致远,尽生平之力,毕竟无有及之者,信“眼前光景口头语”之不易也。后世印章,以奇怪篆、不识字藏拙,去古弥远矣。

释读:平实不易得,而平实朴实,老实大方其实是艺术的通理,看似简单平凡,其实,伟大之处,正在平凡之中。我们读《平凡的世界》感动,我们听“平平淡淡才是真”的歌 ,我们听“应作如是观”的佛经,都从平凡朴实处入手和结局,平实朴易其实不易做到。

当然,《印谈》中涉及的还有印章分析和举例,我没有录出来,是因为那是具体操作方法,而方法、想法、以上这些则是主要的,其他相关的内容当然还有,我摘选的可能是你认为不重要的,没办法,一千个人,有一千种不同的认识,最妥的方法,是找原文来读。我这篇,算对《印谈》的一种介绍吧。

(【老李刻堂】之196,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于 2017-09-16 1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