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浙江大学 - 《浙江大学报》

爱校捐书 垂范后学

———陈鸿逵先生藏书整理后记

2013-04-19     浏览(127)     (0)








訛美时期购买的藏书
  1922年英文原版《园艺学标准百科全书》
  《浙江镰刀菌志》(与王拱辰合著) 訛芳澜赠送《中国真菌总汇》


  ■文/高艳
2010年5月14日,陈鸿逵先生的女儿陈健宽女士向图书馆捐赠著名植物病理学家陈鸿逵先生的毕生藏书,以完成老先生的遗愿。透过这些书籍,我仿佛看到了陈先生追求真知、诲人不倦的一生。
  上个世纪初,邹秉文、章祖纯、戴芳澜等留学美、日,将植病学的火种带到中国。30年代,陈鸿逵、何畏冷、陆大京、王云章等学者在国内各大学农学院讲授植病学,作育人才,开展植病研究和防治,为我国农业的现代化建设立下赫赫功勋。
  爱校捐书,垂范后学。陈健宽女士捐赠的藏书共计1112种,其中图书863种,余为期刊、小册子、论文、资料卡片。藏书涉及植物病理学、植物病害、真菌学、植物化学保护、微生物学、遗传学等领域,可见先生知识面之精广。藏书语种以中文、英文为主,此外还有日文、德文等。陈老是我校植物病理学的奠基人。1926年他毕业于金陵大学生物系,留校任戴芳澜教授的助手。后公费赴美留学,1934年获得依阿华州农工学院哲学博士学位。次年1月被聘为国立浙大农学院农业植物系植病组副教授。他先后在浙大、浙江农学院(1952年起)、浙江农业大学工作,直到1987年退休。六十余年来他为我国植物病理学和农业科学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经过一年多的整理,这批文献的珍贵价值逐渐凸显。翻检藏书,珍品粲然于目。《浙江镰刀菌志》(与人合著)、1918年商务版的《植物学大词典》、1919年商务版的《植物名实图考长编》二册、1922年英文原版《园艺学标准百科全书》9册(1925年求学金陵大学时购置)、《一具廉价的定温箱》(1937年)、浙大病虫学会1941年和1942刊行的《病虫知识》(共两卷4期)、Geneticsinrelationtoagriculture和Bio-chemicallaboratorymethodsforstudentsofthebiologicalsciences等负笈海外时购买的45种,等等。
  陈老虽然爱书,但绝不吝惜借人。据陈健宽女士回忆,当年陈老携带两大箱图书辗转西迁,为西迁遵湄时期的农学院师生提供了宝贵的文献资料。为延长图书的使用寿命,他亲手绘制正确翻看图书的示意图。他深知充足的图书资料在教学科研中的重要性,1937年曾拟自费为学校添置专业图书。竺校长1937年2月26日的日记记载了这一佳话,“午后陈鸿逵来,为植物病理购买书籍事,据云上海商品检验尚有六十元一月之津贴,拟将所积千余金悉数购书云。”爱校如家,先生可谓真正做到了善养浩然之气。
  后稷传人,利于稼穑。百姓日用即道。田间垄头,农民对抗水旱、昆虫病害是行道。实验室里,科学家对植物病虫害的研治也是道之践行。行道之士推动历史前进的巨轮。近代,我国农业在植物病虫害的防治方面取得显著进步,培育出具有良好抗病能力的种子是科学家孜孜以求的目标。藏品真实记录了陈先生参加农作物病虫害防治的经历。
  从1925年起,陈鸿逵对小麦秆黑粉病、大麦坚黑穗病、裸麦坚黑穗病、大条纹病及粟粒黑穗病等,开展了种子消毒试验及抗病性品种筛选方面的工作。到1929年,他们初步找出20余个抗病力极强的品种。捐赠文献中此类成果的论文代表为:Theeffectofseeddisinfectantsonsmutandonyieldofmillet(与R.H.Porter、俞大绂合作,1928)Theresponseofhullessbar-leytoseedtreatmentforcoveredsmutandstripedisease(与R.H.Porter、俞大绂合作,1929)。在此研究的基础上,1929年到1934年,他与俞大绂、黄亮合作,培养出9个抗病力极强的品种。
  50年代杭州附近洋麻炭疽病流行,浙江黄麻立枯病和炭疽病、茎斑病流行。陈先生带领科研小组开展一系列病害研究。《洋麻炭疽病的研究:浙江农学院第一次科学报告会提纲》(汪利群报告,陈鸿逵指导,1955)、《黄麻立枯病的初步研究:浙江农学院第一次科学报告会提纲》(陈燿报告,陈鸿逵指导,1955)是其指导学生撰写的报告提纲。1976年的黄麻病害防治的相关论文有《1976年黄麻病害试验总结》、《黄麻长果种青枯病调查研究初报》(1976)。
  60年代初浙江油菜病毒病严重发生。相关的研究论文有《油菜病毒病抗病选种》(1961)、《杭州地区油菜病毒病的发病规律及防治研究》(合著,1962)、《浙江油菜花叶病毒类型研究》(指导,1965)。
  60年代初上海、杭州一带水稻矮缩病爆发。陈先生应华东区科委之邀,与朱凤美、王鸣歧共同研究,确定为水稻黑条矮缩病。接着鲁、皖、闽、赣各省都得到发生此病的确证。为有效控制矮缩病的蔓延,华东区科委除在浙江义乌召开现场防治讨论会外,接着又在上海召开来自22个省市160余人的水稻病毒病防治讲习班。陈先生是讲习班主要负责人之一。参加人员后多数成为各省、市从事稻麦病毒防治研究的骨干,由此奠定我国水稻病毒病研究的基础。讲习班印制的油墨本讲义《水稻黑条萎缩病》(1965)作为难得的历史见证物,记述着他与同人一道为传播科学的真知所做的努力。
  60年代中后期和70年代初,水稻“普矮”和“黄矮”病逐渐上升。他指导的论文有《后畈大队水稻菌核病防治经验初步总结》、《连作晚稻秧田药剂消毒和浅灌防治水稻白叶枯病初步研究》(1965)、《晚稻草中白叶枯病菌在不同环境条件下存续期和传病初步试验》(1965)、《1971年水稻小粒菌核病调查及防治试验》(1971)等。他还亲自撰写了《浙江省稻、麦、玉米的几种病毒病及其防治意见》(1965)进行理论上的总结。
  持之以恒是他发现真知的法宝。在他90寿辰前完成的《浙江镰刀菌志》是与助手十几年的实验研究硕果,是在2000份菌种材料基础上的关于镰刀菌分类的专著,是一部独具中国特色的专著。
  高山流水,知音同赏。在这批藏书中,有知交同道和后学赠送的117种图书和论文资料。不少珍贵的资料有赠者的亲笔签名,为学林留下一段相互切磋、虚心问学的佳话。戴芳澜和俞大绂先生是陈先生二、三十年代在金陵大学的师友,终生与之保持着友谊。1979年10月戴先生赠送其大作《中国真菌总汇》。俞先生的赠书有:《民国廿三至廿六年江苏省之作物病害名录》(英文论文,1940年赠)、《微生物学》、《植物病理学问题和进展》等。
  赠送者还有黄亮、周明牂、魏景超等同窗好友,也有陈其儤、刘慎谔、王云章、沈其益等名家,还有杨新美、蒋书楠、相望年、袁嗣令、葛起新等诸位先生。德不孤,德必有邻,在他身边聚起的学术圈是其深厚学术涵养和谦虚人格的外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