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你特别喜欢的苏东坡句子?

关注者
175
被浏览
8,623

174 个回答

苏轼真的太有趣一个人了,读他是非常非常有意思的。我来聊一下《后赤壁赋》里苏轼的“大胆”和“畏惧”吧。

前后赤壁赋都写在苏轼被贬黄州期间,这是他一生最困难的时候,不仅文官贬成了武官,更惨的是当时在黄州还有专人监视他,防备他承受不住屈辱逃跑或者自杀。在这样的阴暗遭遇下,苏轼还是坚强面对人生。但毕竟苦难客观存在,所以前后赤壁赋都有“悲”字贯通,这是他情绪的一种。

然而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他的天然本性还是存留着,依然有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勇气。还是敢于探索,很可爱。与此同时呢,受到的打击也真实存在,让他对未知,也产生了恐惧。

于是,此时的苏轼,就在不经意间流露“大胆”和“畏惧”同时存在的反差美,让我觉得很感慨。

《后赤壁赋》的写作契机,是他在黄州的新居刚刚建成。因为时节在大雪,故把新居命名为“雪堂”,朋友大概是因此来祝贺他的新居落成,他们一起在雪堂赏玩,然后从雪堂步行回临皋。途中见月光很好,便乘兴再次游玩赤壁。

这篇文章写出了苏轼二游赤壁时如玄如虚的心境,怅然若失。我最喜欢文中苏轼的妻子为他备酒的细节,之前已经聊过,将附录在末尾。

本回答主要讲下面这一段:

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

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

如断开所示,文字其实可以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苏轼的“胆大无畏”,面对险峻的山岩,别人都不能抵达,苏轼却勇敢登了上去,往山崖的高处看,往水流的深处看。看得尽兴时,还要纵声长啸。

二客不能从,可是他却去了。读起来似乎是说自己登山的景状,但又和生活中的自己遥遥呼应。好像在说自己目前危险得无以立足的状况,没有人可以同行同在。

无人同行,我独自前行。无人相上,我尽情而往。

第二部分又不一样了,显示出他内心的“悠悠恐惧”,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

“悲,恐,凛”,三个字,把苏轼在山上看到听到后的心情转折,刻画得无以附加。

一开始的无所畏惧,一下子变成瑟瑟发抖。

最终他因为这种恐惧,回到船里,放乎中流任其飘荡。

从纵然长啸,到肃然而恐。这种转变是如此真实,又充满隐喻。从常人面对高山大江的自然反应,回归到内心对世界的感知,无声无痕。

这时候的苏轼,害怕的就不仅仅是奇险的山峰和江水了,更有不可感知的世道人心。

他怕了。怕的不是死,是俗世里的隐晦莫名,不可探知。

放乎中流,放的是什么?

放的是自己那“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身与心啊。

后赤壁很多人都讲虚无,事实上,这篇文章极为真实。由爬山到泛舟,真实的豪情和恐怖产生的过程中,一个由勇敢无畏到随波逐流的苏轼跃然纸上。

这就是悲莫大于心死。

后来,他写了一首词: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那鹤的形象也被很多人解读为虚无,但在我看来,并非如此。那个鹤就是让他产生放乎中流之念的源头。

附录斗酒与鱼:

不是诗,是苏轼《后赤壁赋》中的一句话:


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


高中上学时学了《前赤壁赋》,因为喜欢苏轼和他的心境,去借来同学的《古文观止》,专程背诵这篇《后赤壁赋》,当我第一次读到这一句: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我就被打动了!


就这么一句话,让我看到知己相随,荣辱相通。


《赤壁赋》写于苏轼一生最为困难的时期,乌台诗案以后,他被贬谪黄州,文人做武官,受尽羞辱。


当时监视苏轼的人,甚至担心他受不了这种侮辱偷偷自杀。就连在这样的外人眼里,都是十分艰难,难以忍受的苦痛日子。


作为直接的承受者,苏轼自己,身心的煎熬到了什么程度,可见一斑。


在苏轼受难期间,朝廷中有相当多的一批“朋友”为了避嫌,选择跟他疏远。剩下一些亲友,又受到他的牵连,一一或贬或罚,日子同样不好过。


为官黄州,是他“寂寞沙洲冷”的开始,远离京城,身如浮萍,前途未知,生死难料。


这个时候也算是“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了。


但身边的爱侣,跟着她一起漂泊、受苦。


没有抱怨他,责怪他,反而是作为一个知心人的存在,照顾着他,陪伴着他。


黄州穷僻,无以为乐,寂寞难消。妻子生怕苏轼在这里愁闷不堪,内心忧郁。暗自给他藏了一斗酒,这美酒珍藏着,就是为了防备他突然的需求。


“以待子不时之需。”


一个女人在丈夫最失意潦倒之时,想的是他什么时候有急用的需求,急用之物又是什么。她想到了,也给她准备了。


在他需要的时候,她就把珍藏已久的东西拿出来。


这背后是多么深厚无声的爱,多么感同身受的默契。


读到这里的时候,我突然认识到,生活中的苏轼一定是一个被无比信任和热爱的人。他的家人,父母妻子,都给他了无比的信心和爱。正是这些爱蕴含着的宏大能量,才让他更加自信,更加豁达,推动着他度过那些不被懂得,万分坎坷的路。


你看他,喝醉了想念弟弟,夜晚思念亡妻,那是多么质朴真诚的情感啊。他自己就是在这样的爱中生活过来的,所以他能回馈同样的爱。


一个真正诗意动人的灵魂,从来不仅仅是他自己一个人而已,他周边的能量场,他接触到人和事,所有那些一起深深涵养他的存在,共同浇灌和淬炼了他。


一切的一切,构成了他的诗词那么明亮纯粹的意境!

苏轼虽已远去千年,可仔细想想,他似乎又时时萦绕在你我左右

当面对滚滚长江东逝水,我们会不禁高唱“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当置身于庐山风景,我们会禁不住感叹“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当我们中秋佳节合家团聚,望着皎皎明月,一定会吟诵:“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当我们留连沉醉西湖美景,会禁不住抒怀:“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当我们面对生活挫折,会发出无奈的叹息:“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

当生活失意时,我们也会以“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来宽慰自己。

苏轼的诗文,时刻如一注清新的血液,注入我们的心房,滋养着我们精神的田园。

走近苏轼,我们了解了苏轼,走近苏轼,我们感动升温。

一提到苏东坡,中国人总是亲切而温暖地会心一笑。

苏轼,一个旷世奇才,中国文人心仪神往的人格典范。

他的魅力是一个永恒的谜,历经再多磨难,他还是那么潇洒豁达,自有一股豪侠之风令人荡气回肠。

与屈原比,苏轼多了一分自我,少了几分愚忠;

与陶潜比,苏轼多了一分经历,少了几分寒闲;

与李白比,苏轼多了一分责任,少了几分狂漫;

与杜甫比,苏轼多了一分大度,少了几分怨言;

与程朱比,苏轼多了一分童心,少了几分刻板。

读读苏轼吧,或许你的人生就会更旷达,生活会更有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