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已故的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员王思潮先生?

关注者
118
被浏览
21,646

19 个回答

王思潮老师对我有过很大帮助。他对天文和科学传播的热情的确首屈一指。另一方面,我觉得他的许多观点和表态对公众对主流科学的认知确实产生了很大的误导,其他的科普工作者不得不花很大功夫来减轻和消除这些负面影响,这是很让人遗憾的。

我的研究领域恰巧和他有重合。以下我尽量围绕事实来发表看法。

根据百度学术的结果(

xueshu.baidu.com/schola

因为王老师基本没有在国外期刊上发表过论文,因此谷歌学术或ADS均不便查找),王在1981年到2012年间共发表45篇文章,其中大多数是科普类杂志上的文章,学术类(可能是同行评议)的文章大约有10-15篇,均为合作,没有第一作者的文章。这十几篇文章中,除了《

宁强碳质球粒陨石可溶有机质初步研究

》外,被引数基本在0-2之间。这个数量即使在国内的小天体圈也是不高的。从这个角度来看,王对“硬”科研的贡献不大。

(注:我写作中仔细看了看,以上数字可能还遗漏了两三篇王在1970年代发表的文章,因为百度学术没有把它们归到“王思潮”条目下,但这对结论没有实质影响)

另一方面,国内天文学界做小天体研究的人极少,对小行星防御方面的话题,即使到现在也基本依赖翻译国外资讯,而这恰恰又是公众比较感兴趣的话题之一。王评论了许多与近地小行星或者陨石事件有关的新闻,这些评论还是比较靠谱和到位的,对增进公众对小行星和彗星的了解能起到正面作用。紫台的评价也说,“王思潮研究员是中国近地天体探测和碰撞预防天文研究事业最早的宣传者和推动者之一”,我觉得这个评价恰如其分。

UFO方面,王所研究的现象,至少大多数都有明确的成因解释,与王所暗示的“外星人飞行器”无关。王的观点不仅与主流科学界观点相左,研究方法上也存在很多问题,但王的头衔和地位使得公众更容易听到(接纳?)他的观点。我和身边的朋友多次遇到把“天文学”和“UFO/外星人”划等号的热心人,很遗憾,王的工作显然与解决这种现象的努力背道而驰。

人无完人。作为同一领域的后来人以及受过他关照的晚辈(无论我有多不认同他的观点和做法!),我感谢并记住他的贡献。相信他在另一个世界会更靠近他热爱的星辰。

这个问题从我17号晚关注到现在答案已经从4个增加到了13个,然而很奇怪的是无论褒贬基本都只着眼于“科普”。我想既然以他作为紫台前研究员的经历进行提问,那么紫台的评价应该是最有说服力的。在此转载:

各界悼念中国近地天体探测碰撞天文研究最早推动者王思潮

19日在遗体告别仪式现场,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台长杨戟介绍王思潮生平。

  王思潮,原籍广东广州,出生于广西容县,幼年中、小学就读于中山大学附中和附小、华南师范附中,1957年考入北京大学物理系物理专业,1963年大学毕业分配到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行星研究室工作,先后任研究实习员、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等职。1999年光荣退休。

  王思潮研究员是中国陨石学研究的开拓者之一,他和欧阳自远院士等对发生在吉林的陨石雨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取得了重要成果。他长途跋涉,深入秦岭山区,考察宁强陨石坠落现场,收集陨石样本,继之以深入研究,査明了这块少有的碳质球粒陨石的构成。他还热情积极地参加了无锡坠冰的研究。

  王思潮研究员对中国彗星观测研究也做出了较大贡献,1986年哈雷彗星回归时,他和张家祥研究员一道远赴澳大利亚进行观测,取得了大量珍贵资料,做出了有价值的研究。他还对海尔一波普彗星做了观测研究。

  王思潮研究员还是中国近地天体探测和碰撞预防天文研究事业最早的宣传者和推动者之一。1994年彗木碰撞事件发生时,他参加的研究小组,准确预报了碰撞发生的时刻,事件后他参加了在联合国总部召开的预防近地天体碰撞、保卫地球环境安全的国际会议,并在会议上发言。他积极参加了江苏省盱眙近地天体探测望远镜设计建造的前期工作,并做出了贡献。他还在各种场合向公众宣传保卫地球安全的重要性。

  王思潮研究员还是中国知名的天文科普教育专家。数十年来,他的科普教育,侧重行星科学、太阳系小天体、陨石、地外生命探讨等多个方向,成就丰硕;对于天文学前沿进展也兴趣浓厚,经常向紫金山天文台里不同年龄的专家虚心请教。在古稀之年,他还努力学习和掌握现代自媒体传播知识,并卓有成效地应用于科学传播工作。


我当时也在场,这段话就是杨台长宣读的部分原文(缺结尾)。

没有提及UFO。


几年前我在网络上通过UFO新闻和受王老关于UFO的言论影响的一些人知晓他的时候,我对他的印象是比较负面的,现在我觉得这方面是他科普工作里唯一的大黑点,但也不是全无价值。

王老走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