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文化圈(如日、朝、越、琉)有没有什么汉诗佳作?

当然人家的语言结构和汉文相差甚大,所以不免有雷人之作… 但是有反面就一定有正面,有没有让你感到触动心弦的,惊艳的,或者公认文学价值很高的日本、越南、琉…
关注者
1,188
被浏览
305,211

92 个回答

谢邀


1.阿倍仲麻吕,汉名晁衡,为日本遣唐使,16岁来唐,20岁中进士,在华30多年,50岁阿倍仲麻吕返日,基友王维送行,告别宴上,赋诗【送秘书晁监还日本国】。阿倍仲麻吕一看,哥们儿够意思,我也来一首,【衔命还国作】

衔命将辞国,菲才忝侍臣。
天中恋明主,海外忆慈亲。
伏奏违金阙,騑骖去玉津。
蓬莱乡路远,若木故园邻。
西望怀恩日,东归感义辰。
平生一宝剑,留赠结交人。

后来听说遇风暴船沉了,另一个基友李白泪奔了,再后来,怎么又活了?再再后来安史之乱,再再再后来随肃宗返京,最后老死长安,不得回国。。。

回首举目望苍穹,明月皎洁挂空中。
遥思故国春日野,三笠山月亦相同。

——【三笠山月歌】

翘首望东天,神驰奈良边。
三笠山顶上,想又皓月圆。

——【望月望乡】

2.岛田达音,为宇多天皇臣子,讲解周易,兼习医术。

乍图君子树,未若婕妤容。
随扇摇枝叶,疑是风入松。

——【题扇上画松】

晋朝浇季少淳风,七子超然不混同。
欲对琴樽终性命,何要台阁录勋功。
生涯每寄孤云片,世虑都忘一醉中。
若遇求贤明圣日,庙堂充满竹林空。

——【题竹林七贤图】


3.藤原通宪,平安时代著名学者。

烟波深里有渔父,高唱棹歌足断肠。
唯忆一年投晓浪,不知两鬓变秋霜。
余年生计菰蒲利,后日孙谋风水乡。
吕太公贤谁得识,钓人何必渭流阳。

——【游河阳赋渔父】

当然,他还有一个更广为人知的名字,信西,对,就是那个在保元之乱、平治之乱权倾朝野的藤原信西,人家和后白河天皇、平清盛、源赖朝他爹谈笑风生。


另外,日本最早的汉诗总集是【怀风藻】,编纂者为淡海三船,自己也有诗歌传世。

独居穷巷侧,知己在南山。
得意千年桂,同香四海兰。
野人披薜纳,朝隐忘衣冠。
制思何处所,远在白云端。

——【赠南山智上人】



O(∩_∩)O

相较之下,我对日本的汉诗更为熟悉些,因此这个回答不谈琉球、越南及朝鲜汉诗,只谈日本。日本的汉诗在我看来确实有不少对中国汉诗粗浅的模仿,这些模仿固然也不能算不好,但总觉得在中国汉诗中见得太多,所以也就不觉新鲜了。依我之见,日本汉诗史上虽然也有“宗唐”“宗宋”之争,但本质上他们模仿唐人的作品大多诗味不浓,模仿宋人发发议论、写写生活的乐趣倒还颇为在行。我今天拈出十首日本人的七绝,主要品味一下其中的“趣”(我认为这是诗之吸引人很重要的部分)。

1.景徐周麟《山寺看花》

路入青山欲暮鸦,白樱树下梵王家。居僧不识惜春意,数杵钟声惊落花。

景徐周麟(1440~1518)是五山时期著名诗僧。这首诗,首句写路入青山时暮色降临,“欲暮鸦”是说乌鸦即将栖息,天色将晚了。这表达可不是日人的原创,宋明时期的诗歌中已可见。陈师道《九日寄秦觏》:“疾风回雨水明霞,沙步丛祠欲暮鸦”。次句平实,只交代在白樱树下有一座寺庙。但第三句笔锋一转,说白樱树下这座寺庙里的和尚们真不懂得珍惜春意,似乎带有“指责”之意。当读者正在思考诗人为何这样说时,诗人交代,你看这些和尚撞钟的声音,把花儿都惊落了。其实,撞钟声产生的那点震动如何真能把花儿震落呢?至于说“惊”到花儿,那更是把花当人来写了。钟声与落花本无关联,但诗人将撞钟声与落花联系起来,于是就有了上句对寺僧不惜春意的“指责”,实际上表现的是自己的惜春之意。你看,四句起承转合非常连贯,而且最重要的是结句的“趣”,可以说收到了令人赞叹的艺术效果。

2.兰坡景茝《花下思洛》

独乘款段涉江干,桃李开遍雪尚残。寄语溧阳寒处士,有花即是小长安。

兰坡景茝(?~1501)也是五山时期著名的诗僧。日人汉诗中,花草为常客。这首《花下思洛》表明,日人不仅善于在汉诗中运用花草意象,他们还特别熟络中国的历史典故(尤其有关不得志诗人的)。此诗首句写自己独自骑马来到江岸边,所谓“款段”,代指马也,典出《后汉书·马援传》“乘下泽车,御款段马”,款段本指马行迟缓。次句照应标题“花下”,谓此时正是初春,可见桃李花看,可见冬雪尚残。作者此时的心情如何呢?标题告诉我们“思洛”,这个“洛”放在中国指“洛阳”,放在日本指的则是当时首都“平安京”,作者的心绪是“思”,是略带点感伤的。但随后,诗人却突然要寄语给溧阳县尉孟郊,别老想着当时登科时“一日看尽长安花”,现在在溧阳,只要有花,不也跟在长安一样吗?兰坡景茝哪是寄语孟郊啊,那分明是寄语自己,有花堪赏直须赏,不需更忆长安花。或许这样的自我慰藉并不能完全消释作者心中的感伤,但这构思对于日人来说已经称得上巧妙了。

3.清田勋《池馆晚景》

庭池雨过水玲珑,枕簟香生菡萏风。怪得流萤忽无影,月来杨柳画桥东。

清田勋(1746~1808)号龙川,是著名江户汉诗人江村北海的儿子,后来过继给了三叔清田君锦,故姓清田。这首小诗,写的是极平常事、极平常景。庭园中的小池塘在一阵雨过之后池水荡漾,发出玲珑的清脆声(玲珑亦可指水清澈,不过既然是晚景,你根本看不出水有多清澈,所以这里的玲珑大约不是指清澈),忽然发觉自己枕头和凉席上一阵香气袭来,仔细寻找香味的来源才发现这原来是清风送来的荷花香。正当诗人在这样一个雨后的夜晚欣赏飞来飞去的萤火虫时,却突然发现萤火虫不见了影子,抬头一看原来是月亮出来了,月光照射在杨柳画桥东,月出而萤火虫之影灭。虽然寻常,却极有趣味。其实这首诗抛开整体意趣不说,我最爱的其实是次句。诗人先是觉得枕簟香,然后溯源到菡萏,虽不明言菡萏香而菡萏之香可知矣。而且,这看似不经意地溯源,正是诗人善于观察生活,善于从生活中寻找诗趣的表现。

4.松本慎《初夏偶成》

苇帘初卷困人天,燕语呢喃起午眠。休说先生生计拙,新荷叶叶已成钱。

松本慎(1755~1798)亦江户时期著名汉诗人,号愚山。他的这首《初夏偶成》,不用说受了杨万里很大的影响。杨万里曾有《闲居初夏午睡起》绝句二首,其一较有名,说是“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松本慎这首绝句,前两句立意亦不出“日长睡起无情思”一句。但后两句写的较有新意。他说,不要说我生计艰难,你看那新长成的荷叶已经长成圆圆的钱了,我有钱啦!看上去挺中二的。孙望先生评此诗云:“自慰亦所以自嘲也。”大约这诗正是在调侃自己生计艰难,但看到初夏荷叶之景不免又萌生出一点乐观来。要说明的是,将荷叶比作钱,可是从唐代就开始了。元稹《过襄阳楼》中就有“荷叶如钱水面平”的句子,杨万里本人也在《秋凉晚步》中写过“荷叶犹开最小钱”。但将荷叶比作钱的同时还认为这“钱”可以缓解“生计”之“拙”,却一向少见。这便是此诗在立意上的新颖之处了。

5.大窪诗佛《哭内·其四》

我理诗囊君绣床,一炉添火夜未央。空斋今夜萧萧雨,无复人分灯火光。

为什么有的死别这样真实可感,大约是因为我们生活中的生离也很多。因此即便没有经历一些特殊的死别,在读到这样情感真挚的诗篇时依然能为之动容。大窪诗佛(1767~1837)是江户中晚期非常重要的一位汉诗人。他是个典型的宋诗爱好者,其咏物诗成就也很高。这首哭内并不是咏物诗,大约是写给去世妻子的。诗歌前两句与后两句是典型的对比手法。前两句写往昔:我整理诗囊,吟咏诗篇,你忙着刺绣,我们围着火炉一直忙到深夜才睡去;后两句写现在,今晚的屋外风雨萧萧,没有你的屋子里感觉很空,而且没有人能替我分担灯火的光照了。对比的手法自然不需多说,但这首诗最精彩的地方其实是最后一句“无复人分灯火光”,这是一个不易察觉的细节。这说明,他一定是在某个时刻注意到了妻子身上的灯火光,他认为这是在替他“分担”。灯火光有什么好分担的,要分担也是分担生活中的喜怒哀乐,因此这里就自然有了一种灯火仍在、人已不在的怅惘。

6.广濑淡窗《隈川杂咏五首·其二》

少女乘春倚画栏,哀筝何事向风弹。游人停棹听清唱,不省轻舟流下滩。

绝句向来就不需要句句精彩。一首好的绝句,在结构上往往也应该新颖巧妙。广濑淡窗(1782~1856)名建,号称海西诗圣,是名动日本一时的汉诗人。他不仅写汉诗,而且还写诗论,《淡窗诗话》中有很多精彩的诗论。这首绝句,前两句读来平平无奇,无非是说一个少女倚着画栏对风弹奏着哀婉的筝乐。这亦是极寻常景象,不足为奇。但第三句写,游人停止划船听其清唱,则表明少女弹筝,而且还在歌唱,而且还唱的很动听。怎么个动听法?你看呐,这艘小船顺着水流流向了下滩(下滩指的是水中浅滩,洪水时被水淹没,流量少时则能露出水面。沈从文先生在《湘行散记》中似乎谈过下滩的危险性。),船上的游人都不知道(不省xing3)。前面“停棹”了,到这小船不知不觉地漂流,实际上是在侧面衬托“清唱”的动人。当然啦,这样动人的原因与筝的哀婉应不无关联。读这样的诗,我们得想象自己正在船上,诗中的妙趣就更好理解了。

7.广濑旭庄《春寒》

梅枝几处出篱斜,临水掩扉三四家。昨日寒风今日雨,已开花羡未开花。

相比哥哥广濑淡窗,广濑旭庄(1807~1863)更是重量级,晚清俞樾曾许之为“东国诗人之冠”。这位江户著名汉诗人一生创作汉诗逾两千首,即放在中国古人间亦属创作颇丰之流。他的这首绝句,从花的角度描摹春寒。首句写“梅枝几处”,说明季节尚在冬末春初,梅花尚未凋零,与诗题“春寒”暗合。次句写这些出篱斜生的梅枝生长的具体环境是水边掩扉的三四人家旁。为什么这些人家要掩扉,或许是因为天气寒冷,掩扉以保暖;或许是因为主人不在,这里平添了几分寒气。接下来第三句写最近天气,昨天是寒风,今天又下雨,再次照应标题“春寒”。到这里,这首诗都还只是平常之作,但绝句的特点,或者说优秀的绝句应有的特点,往往就在于最后一句的出人意料。“已开花羡未开花”,已经开放的梅花都快冻死了,它们非常羡慕那些还没开放的花。花犹如此,人复如何?已老人难道不羡未老人?这最后一句本是想用花的感受重重写出春寒程度,却不意间形成警句,耐人寻味。

8.长谷允文《长崎杂咏·其一》

几只唐船帆影开,雾罗云锦烂成堆。不知谁著新诗卷,却载吴山楚水来。

长谷允文(1810~1885)是江户末期、明治时期的重要汉诗人。我们读日本汉诗(或汉文化圈其它非中国国家的汉诗)时,有一类诗要特别注意,就是反映不同国家风土人情、贸易往来等情况的汉诗,这类汉诗的文化意义往往要大于文学价值。比如这首诗的前两句,就是展现中日在十八、十九世纪海上往来频繁的诗句。长崎当时是日本与中国通商的重要港口,许多中国的货船都是从浙江海域出发前往长崎。这些船上往往载有大量的轻罗(雾罗是说绫罗很薄很轻像雾一般)云锦,除此以外还有大量的书籍,而像长谷允文这样的汉诗人,自然期待船上载来新的诗卷。不过,本诗的亮色也在最后一句“却载吴山楚水来”,以“吴山楚水”指代诗卷。为什么这是亮色?从诗的技巧上来说,这是借代的手法,就像陆凯的“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一样,以梅代春。从诗的情感来说,作者重视的是诗卷中关于“吴山楚水”的描写,反映了他对华夏山水的无比向往。凭此两点,就可以说这是一首难得的好诗。

9.竹添光鸿《送人归长崎》

懒云如梦雨如尘,陌路花飞欲暮春。折尽春申江上柳,他乡又送故乡人。

竹添光鸿(1842~1917)名井井,是日本明治时期著名的儒学家,以所著《毛诗会笺》《论语会笺》《左传会笺》闻名学界。同样地,他的汉诗也很有名。这首《送人归长崎》不见得有多精彩,但其中折射出诗人写“他乡”“故乡”的心理状态还是让我很有触动。首句云“懒云如梦雨如尘”,懒云指看似不动的云,所谓云如梦,雨如尘,大约是想表达离别时的凄迷景象。(其实这句诗是化用了唐崔橹《华清宫》中的“湿云如梦雨如尘”)次句云花飞陌路,春意阑珊,同样是渲染忧伤的气氛。第三句说将江边柳折尽了,是极言惜别之意深。而末句云“他乡又送故乡人”,原来作者写作此诗时正在上海,故云“他乡”,而送人归长崎,日本则是“故乡”。我读这句时想起了那句“反认他乡是故乡”,古诗中常有“他乡”“故乡”的对比。对于日本而言,中国是他乡,对于我而言,南京也不过是我负笈暂居的他乡。由他乡念及故乡,怎么叫人不伤感呢?

10.夏目漱石《山路观枫》

石苔沐雨滑难攀,渡水穿林往又还。处处鹿声寻不得,白云红叶满千山。

夏目漱石(1867~1916)是明治时期极负盛名的小说家,他的小说《我是猫》亦一时脍炙人口之名作。夏目漱石很受汉文化影响,这在其《我是猫》一书中也能看出。他的这首《山路观枫》写的很有意境。首句谓长满苔藓的石阶经过雨水洗礼后变得更加难以攀登,但作者似乎很享受这样的美景,于是他“渡水穿林”,往来其间。读者一定要问了,这么难攀登的石阶,还要渡水穿林地折腾,作者干嘛还要“往又还”呢?除了我们推测景色优美的原因之外,第三句告诉我们,原来作者是听到了鹿的叫声,所以要往来林间寻找小鹿,但显然失败了,他并没有找到鹿。没有找到鹿也没什么损失,相反,在一次次林间穿梭中,作者欣赏到了漫山遍野的“白云红叶”,并且写下了这首绝句来记录这一瞬间。这首诗就是这么简单,不刻意、不堆砌,所写即所见所闻所思所感,不掩饰也不夸饰,真不愧为佳作。

大家如果对日本汉诗感兴趣,程千帆、孙望二位先生的《日本汉诗选评》可以读读。广西大学李寅生先生与日本汉学家宇野直人教授合选的《中日历代名诗选·东瀛篇》也可参看。我上述的十首,都能在这两本书中找到,有的是两本书兼选,有的则是一本选另一本不选。当然这两部都是选本,选诗多在三四百首,不得不说总还是有一定的局限性。除以上两部外,由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的《日本汉诗撷英》其实也是个很好的本子,选诗较多,可以更全面地管窥日本汉诗的风貌。日本汉诗还是很有趣的,尤其看明治、大正、昭和时期的汉诗,其精神气质与江户汉诗大有不同。有时我读到精彩的诗篇都会感叹,人家母语不是汉语,尚能写出这样对仗工整、富有情趣的句子,我为什么就不可以呢?惭愧惭愧。另外,我很呼吁日本方面能够配合中国学者早日整理出日本汉诗集的总集,我想这一定可以为很多古代文学、比较文学方向的硕博生提供一些新的课题。(目前采薇阁所出的《日本汉文学百家集》其实是相当不全的。)

在此提醒大家。我所选的十首都是七言绝句,这当然不是说日本汉诗其它体裁就没有佳作。只是我今天想为大家介绍的恰好都是七绝。所以想更全面地了解日本汉诗,记得去读上面提到的几个选本。希望对你们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