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原官话东边的片区分的那么乱?

如图,中原官话东边的片区都是一小片一小片的,不连贯。洛徐片、蔡鲁片、信蚌片好像被郑曹片给分割了一样。 [图片]
关注者
33
被浏览
51,672

2 个回答

下面分(壹)概述,(贰)“中原官话”的发明设立,(叁)“洛徐片、蔡鲁片、郑曹片、信蚌片、汾河片”的分区理论 三个板块来慢慢试解题主疑问。

壹,概述

对方言分区是主观行为分类形式的不同,取决于目的的不同方法的不同

题者提供的图片取自由中国社科院语研所等编制的《中国语言地图集》第一版。

2012年,中国社科院语研所等单位又编制出版了第二版《中国语言地图集》。

对其原“中原官话”进行了重新分类。

《中国语言地图集》第一版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中国语言地图集》第二版

就上图所含的部分来说,原来所谓“郑曹片、洛徐片、蔡鲁片、信蚌片、汾河片”等5片,变成了“郑开片、洛项片、兖菏片、洛嵩片、商阜片、徐淮片、南鲁片、信蚌片、关中片”等9片。

上图中,大致上,“郑曹片、洛徐片、蔡鲁片”3片分解为了“郑开片、洛项片、兖菏片、洛嵩片、商阜片、徐淮片、南鲁片”7片;“信蚌片”名字不变但区域改变,河南崤函地区从“汾河片”改成了“关中片”。

当然,名字的遽变,并非方言发生了遽变,而是分类方法的改变。新的名字,也可因各位持有分类方法的异同,认为“合适”抑或“乖舛”。

可以说,前后两版《中国语言地图集》中原官话东部分区,很大程度上体现了贺巍先生的早期(贺巍,1985)和后期(贺巍,2005)的分类思想。贺巍先生曾任语研所副所长、方言研究室主任、《方言》主编等职。

语研所采用这两版分类方案分别在《方言》杂志作过说明,

第一版详参

贺巍. 河南山东皖北苏北的官话(稿)[J]. 方言, 1985(03):5-12.

摘要:
河南山东苏北皖北官话分区示意图见164页,图的范围包括:①河南省和山东省,②河北省石家庄以南地区,③安徽和江苏两省长江以北地区,④湖北省长江以北的部分地区。…………

第二版相参:

贺巍. 中原官话分区(稿)[J]. 方言, 2005(2):136-140.

摘要:
本文在《中国语言地图集》的基础上,讨论了中原官话的特性,根据语音特点,对河南、河北、山东、安徽、江苏五省境内的中原官话的分片作了新的调整,分为八片。

我们把其思想源流梳理一下,就能理解这两幅图背后的分类思想。

贰,“中原官话”的发明设立

首先,“官话方言”“中原官话”这两个名词都非汉语传统所有

历史上“官话”和“方言”二词本与地区无关,无论在全国各地,都是比较对立的词。

“官话”是指排除各地方言俗语以外的通用语。

明代何良俊的《四友斋丛说》〈卷十五〉把「官话」和「乡语」对举:

雅宜(注:指王宠)不喜作乡语,每发口必官话,所谈皆前辈旧事,历历如贯珠,议论英发,音吐如钟。

清代正音读本《正音撮要》说:

除各处乡谈、土语习俗侏漓不计外,其能通行者,是谓官话

也就是说:今人所谓“官话方言区”也有官话和方言,“非官话方言区”也有官话和方言。

明清时期,琉球地区常与福建通商交流,琉球地区学的官话就有南方官话的风格。(参:濑户口律子.琉球官话课本研究[M].1994.)陈泽平认为即“福州官话"(参:陈泽平.试论琉球官话课本的音系特点[J]. 方言, 2004(01):49-55.

清末来华西人最早使用官话(mandarin)一词来表示一类方言。比如清末传教士《中华归主:中国基督教事业统计(1901—1920)》把汉语分为“官话”和“沿海方言”两大类,其中“官话”还包括了湘方言、赣方言、客家话、杭州话、海南官话(军话)等方言或形式。

中国学术界使用“官话”一词用于表示某种“方言”始于民国。究其原因,可能是一方面受到西方学术的影响,一方面现实中以方言口语音作为标准音,取代传统书面语音,更替掉了传统官话文化,引发“官话”“方言”内涵认知混乱而造成的。

1939年上海申报馆《中国分省新图·语言区域图》(第4版)就把方言以“官话”之名进行分区。

1939年上海申报馆《中国分省新图》(第4版)1939年上海申报馆《中国分省新图》(第4版)〈语言区域图〉

这里面使用了“北方官话、上江官话、下江官话”覆盖了很广泛的区域。

袁家骅先生1960年版《汉语方言概要》不采用“官话”的说法,而总称之为“北方方言”,分设四个下级次方言:“北方方言、西北方言、西南方言、江淮方言”。

詹伯慧先生(1981)《现代汉语方言》继承了袁家骅先生的分类系统,即“北方方言”下设四个次方言:“华北次方言、西北次方言、西南次方言、江淮次方言”,又对其进行细化。

一、“华北次方言”(下辖六个群):

  • “河北话土语群”“东北话土语群”
  • “山东话土语群”“胶东话土语群”
  • “河南话土语群”“淮北话土语群”

二、“西北次方言”(下辖三个群):

  • “山西话土语群”“关中话土语群”
  • “宁甘话土语群”

三、“西南次方言”(下辖四个群):

  • “川贵话土语群”“湖北话土语群”
  • “云南话土语群”“桂北话土语群”

四、“江淮次方言”(下辖三个群):

  • “淮南话土语群”“皖南话土语群”
  • “南通话土语群”

以个人观点,暂不论詹伯慧先生具体的分类依据,仅就其分类术语所体现的分类思想,是最为符合传统汉语表达、传统文化认知的。他不谈“官话”之名,而以“土语”之名,本身就体现了在进行“方言分类”而非“汉语通用语地域变体分类”。因为前文已述,“官话”的传统含义就是汉语通用语,而非乡谈俗语。可以说,官话是最接近书面语的语言形式,有着严格的语言文字规范制约。无论哪里,都有“官话”和“土语”之分。或者说:“官话”一词意味着更多的方言间共性成分(受到长期书面语、字书、韵书等规范的制约),“土语”一词意味着更多的方言内个性成分(缺乏明确的语音文字规范、字音变读常不受制约)。

比方说:传统社会私塾教学采用的语言即地方性官话,每个字的发音都根据传统反切和韵书折合为当地读书音;而未读过书的大众白姓日常所说的即该地方言,大量口语字词与其读书音不合,要想考究出本字是需花功夫的。

1985年,是中国方言学界很重要一个转折点。曾任语言研究所所长、全国方言学会会长的李荣先生一篇文章《官话方言的分区》的发表,决定了现代中国方言分类法的主流。

“中原官话”“北京官话”“胶辽官话”“兰银官话”等名目就是在这篇文章中首次公开发表的。

其对于“中原官话”的定义为“古清音、次浊入声今读阴平;古全浊入声今读阳平”的“官话”。李荣先生认为:

“把这一带的方言称为中原官话,实在是天造地设。”(李荣. 汉语方言分区的几个问题[J]. 方言, 1985(02):3-10.

叁,“洛徐片、蔡鲁片、郑曹片、信蚌片、汾河片”的分区理论

李荣先生代表的社科院语研所方言分类思想及“中原官话”一词创立后,贺巍先生进一步加以阐发。

贺巍先生(1985)认为:

中原官话内部的语音差别主要有三项。一是古知庄章三组字的今声母;二是古仄声全浊声母字逢塞音、塞擦音今是否送气;三是 “根庚、今经”两组字是否同音。根据这些差别可以把中原官话分成郑曹、蔡鲁、洛徐、信蚌、汾河五片。

这就是第一版《中国语言地图集》中“中原官话”图的由来。

做成流程图,就是:

显然是通过简单快捷的语音条件进行分类的。但问题是,这些语音条件,未必反映了这些方言使用者们相互亲疏判断的认知。

以古知庄章三组字的今声母(俗称“平翘舌音”)来看,相近的方言未必有相同的“平翘”,相同的“平翘”也未必是相近的方言。

熊正辉先生(1990)提出了“济南型”“昌徐型”“南京型”等名称对平翘区分类型进行归纳,但熊正辉先生的论述侧重于现代方言的共时差异,而非与传统官话的历时联系。(参:“熊正辉. 官话区方言分ts、tʂ的类型[J]. 方言, 1990(1):3-12.”)

为了更加一目了然的看出不同平翘类型之间的显著联系,下面选取几个古都方言(老派)为代表,与明代官话正音进行比较。

这里以“s”表示“平舌”,以“sh”表示“翘舌”。

明代官话齿音四等分明,平翘各分洪细。既可以发展为濮阳型,又可发展为开封型,还可以发展为洛阳型。开封管辖的兰考县就是濮阳型;开封东边的徐州、西边的洛阳相隔甚远,却都是洛阳型。

而平翘不分的类型,既可能由开封型发展而来,也可能由洛阳型发展而来。其平翘不分的共性只是晚期表象;并非反映出本质的差异。

所以仅凭现代的平翘类型来判断方言亲疏,未必是中原方言分类的明镜,因此以之为条件的分类难免造成了该区域分类的斑驳陆离。反言之,这种分类法造成了斑驳陆离的分区,与该区域方言者传统亲疏认知并不一致,恰恰证明了这种分类方法的失败。

于是乎,贺巍先生又改进了自己的分类方法。每个片都不以单一语音条件判断,而是给出多个语音条件与周围各片进行区分,形成了“郑开片、洛项片、兖菏片、洛嵩片、商阜片、徐淮片、南鲁片、信蚌片”等分类术语。具体请相参“贺巍. 中原官话分区(稿)[J]. 方言, 2005(2):136-140”一文。

在此,我们不过多地评判贺巍先生分类系统的得失,而是可以得到一种认识:一旦改变所选用的分类条件,就会影响分类的结果。哪怕分类条件相同,仅改变条件使用的先后层次,也会产生截然不同的分类结果。

比如徐通锵先生(2004)从历史音变规律入手,将汉语方言的分化关系如下表示:

徐通锵. 音变的规律和汉语方言的分区[J]. 南开语言学刊, 2004, 000(002):P.89-96.

第一层次,唇音、舌音、齿音声母的分化。(分出“闽方言”和“江河方言”)

第二层次,浊音清化。(分出“吴”“湘”“客赣”“粤”“北方”方言)

第三层次,入声舒化。(分出“晋”“下江”“冀南”“北京”“西南”等方言)

如果贯彻徐通锵先生把“浊音清化”置于“入声舒化”层次之上,那么考虑西北方言白读全浊声母清化规律与东部方言并不相同,涉及“中原官话”部分方言在内的西北方言分类格局恐怕会与主流分类格局为之一变、大有迳庭。

总之,方言分类是一种工具,目的是为了更清晰地认识方言本身。出于不同的研究目的,必然有不同的方言分类方法和分类结果。

现在以社科院语研所代表的“主流”方言分类理论绝非唯一的答案,也未必是最合理的答案。我们必须容许出于不同理论的方言分类学。如果把上面的《地图集》奉为圭臬,不能根据不同的方言研究理论进行变通,反而阻碍了对方言的认知,无疑是弊大于利的。

第一个答案说的很清楚了,划分标准的问题,现在新划分的貌似合理了不少。

稍作补充,山东境内的中原官话区统统全都算到兖菏片有些不妥。

实际情况下,枣庄,济宁最南部的微山,以及临沂最南部的郯城的方言更接近苏北十一个县市区的徐淮片。

菏泽最西部的东明县好像更接近郑开片,毕竟本身是个突出部。而现在河南台前县范县却是兖菏片。以前是建国初为了治理黄河,用河南东明县交换的山东台前县范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