蛐蛐、蟋蟀、蝈蝈、蚂蚱、蚱蜢、蝗虫,有哪些区别?

关注者
754
被浏览
1,004,991

37 个回答

【本回答共2012字,预计阅读时间5-10分钟,图片17张,请尽量连接WIFI。欢迎阅读,提前感谢】

题主在不了解它们区别的情况下把上述昆虫归为一类来提出这个问题,很好的证明了气质分类法的准确性。没错,它们都是直翅目(Orthoptera)的成员。

直翅目全世界已知20000种以上,体型偏大,是我们生活中最熟悉的昆虫类群之一。我小时候也曾经困惑于直翅目名称的混乱,甚至还自己给他们订正命名,后来学习了昆虫学知识,现在非常荣幸能够来回答这个问题。

直翅目首先根据触角长短分为螽亚目(Ensfera)蝗亚目(Caelifera),前者多夜行性,触角细长,通常多于30节;后者多日行性,触角教短粗,少于30节。此外,直翅目多鸣虫,有听器和发声器的话,位置也是一个重要的分类学依据。螽亚目的发声器位于前翅基部,通过摩擦翅膀来发声,听器位于前足胫节基部;而蝗亚目的发声器位于后足股节内侧,通过抖动双腿来发声,听器位于腹部基部两侧。

螽亚目振翅,蝗亚目抖腿
螽亚目听器位于前足胫节基部,蝗亚目听器位于腹部基部两侧

学会区分两个亚目之后,我们来看看各自有哪些类群。直翅目很多昆虫总科下分类比较难,又多分布在低纬度热带地区,我这个北方人平时接触比较少,因此很多无法识别到科,在这里只能给大家讲讲总科级的分类了。

直翅目2亚目11总科系统

图中可以看到螽亚目我用红绿蓝三种不同颜色区分了开来,这代表了螽亚目在形态上明显区别的三个类群,螽斯类、蟋蟀类和蝼蛄类。螽斯身体侧扁,雌性产卵器刀状;蟋蟀身体比较圆滑,雌性产卵器针状;而蝼蛄明显不同,前足为开掘足,在土壤中钻洞生活。

螽亚目三大类群

下面分开介绍,先是螽亚目。

1、螽斯类

这一类里好多我连总科也不会分,但没关系,反正它们都叫螽斯(大雾,哈哈哈哈)。蝈蝈是我们经常养的一类昆虫,螽斯总科螽斯科,大部分是优雅蝈螽,但你把螽斯科其他长得像的叫蝈蝈也没问题。

优雅蝈螽Gampsocleis gratiosa

另外我们生活中经常见到的还有驼螽总科的种类,弓腰驼背,没有翅膀,因为经常在灶台上出现被称为灶马,晚上喜欢在厨房偷吃一些瓜果蔬菜。

驼螽总科驼螽科某种

螽斯类还有好多总科好多科,我也实在搞不清楚,就不多介绍了。

2、蟋蟀类

蟋蟀总科大概可以统称为蛐蛐,此外文言文中还有个比较文艺的名字叫促织。蛐蛐好像是我小时候唯一会分雌雄的昆虫,三尾的是雌,二尾的是雄,两边的是发达的尾须,雌性中间的是针状产卵器。蟋蟀总科下面常见的有蟋蟀科、蛉蟋科、树蟋科、蚁蟋科等等,还算比较好区分,题主没问,我也不多介绍了。

多伊棺头蟋Loxoblemmus doenitzi

3、蝼蛄类

这一类非常好识别,如前所述,前足开掘足,挖土,足矣。

华北蝼蛄Gryllotalpa unispina

然后是蝗亚目,上述的主要问题蚂蚱、蚱蜢和蝗虫全是蝗亚目的内容。

1、蝗总科

对于俗称来说,蚂蚱、蚱蜢和蝗虫都是说的蝗总科,老的蝗总科下面分八个科,好像有什么斑腿蝗科斑翅蝗科等等,我不仅不会分,连八个科名都说不全。下午在图书馆查阅资料,在一堆中国动物志中把写蝗虫的都找了出来,总共三本,在经过粗略浏览后,我集齐了蝗总科八科:癞蝗科、瘤锥蝗科、锥头蝗科、斑腿蝗科、斑翅蝗科、网翅蝗科、槌角蝗科、剑角蝗科。动物志蝗总科分四卷,第一卷是总论和前三个科,第二卷是斑腿蝗科,后两卷分别各写了两个科。现在有一个好消息和一个坏消息,坏消息是四卷中我找到的三卷是二三四,恰恰缺少了记载了蝗总科概述和分八科检索表的第一卷;好消息是。。。。。。。现在八个科合并成一个蝗科了哈哈哈哈哈哈。于是尖头的中华剑角蝗、短额负蝗,圆头的东亚飞蝗、棉蝗等等乱七八糟各种蝗现在全部都是蝗科了。

短额负蝗Atractomorpha sinensis
花胫绿纹蝗Aiolopus tamulus
中华剑角蝗Acrida cinerea
东亚飞蝗Locusta migratoria

2、蜢总科

虽然在华北地区蝗虫也叫蚱蜢,但蚱和蜢在昆虫学上都分别另有所指。蚱体型较小,不被古人重视,没有专门的名称,而蜢分布在热带地区,华北根本没有。

蜢长相非常奇特,不容易和其他直翅目昆虫混淆。简单来说就是大长脸,见过一遍就不容易忘记。

蜢的大长脸
还有一些长得非常搞笑的蜢,图片来源见水印

3、蚱总科

蚱总科体型较小,不太引人注意,特点是前胸背板特别长,向后一直超过腹部末端,而且前翅退化,呈椭圆形。

蚱的标本照

蚱总科下面的分科我也不太清楚,总之大概都长得差不多。

各种蚱

4、蚤蝼总科

蝗亚目的最后一个总科是蚤蝼总科,也是非常奇特,很像蟋蟀和蝼蛄的复合体。体型非常小,通常1cm一下,前足开掘足,后足跳跃足,能飞善跳还会挖土和游泳,可以说是海陆空三项全能了。

日本蚤蝼Xya japonica

综上,蛐蛐和蟋蟀指蟋蟀总科,蝈蝈指螽斯科人们喜欢养的种类,蚂蚱、蚱蜢和蝗虫都是蝗科,蚱和蜢还分别指代蚱总科和蜢总科。

图片除注明来源外均为自己和朋友拍摄或来自老师课件,请勿转载。

-------------------------------------------------

2017.8.9更新

看到评论区里好多人说原来自己小时候抓的是短额负蝗/中华剑角蝗等等,这里需要强调一点,昆虫的种类非常多,想要识别到种也非常困难,常常需要在显微镜下仔细比对甚至解剖生殖器。这一点对于非专业研究该类群的我们来说既没有能力也没有必要,我们可以做的就是识别到目或者科。即使短额负蝗非常常见,即使它非常像短额负蝗,即使它真的是一只短额负蝗,你也只能说:“它大概率是一张狼人牌,啊不,它大概率是一只短额负蝗。”因为在生物分类学里,物种鉴定靠的是标本上每一个特征的仔细比对,而永远不可能是小时候的回忆。

上面说的这几位,在分类上都属于“直翅目”,两对翅膀都是直着收拢在背部(虽然有些种类没有翅膀)。以昆虫的标准而言,直翅目种类不算多,“仅有”1.8万种,但它们繁殖能力强,适应力出色,经常出没在人类身边,因此大家对它们还是比较熟悉的。


如果没耐心的话,可以先看看大致分类:

蝗虫——直翅目,蝗总科。

蚱——直翅目,蚱总科。

蜢——直翅目,蜢总科。

蝈蝈——直翅目,螽斯总科。

蟋蟀——直翅目,蟋蟀总科。

蝼蛄——直翅目,蝼蛄总科。


先说动不动就成灾的蝗虫。所谓“蚂蚱”、“蚱蜢”,一般都是蝗虫的俗称。国内危害农作物和草场的蝗虫,一般是指飞蝗(Locusta miratoria),国内分布有东亚飞蝗、亚洲飞蝗、西藏飞蝗3个亚种。

它们是圆脑袋,触角较短,腹部有听器(既是耳朵又能发声),体色为草绿色、黄褐色或橙黄色等,是最“典型”的蝗虫。5龄以下的若虫只能跳,称为“蝗蝻”,经过5次蜕皮后的6龄虫才能发育出翅膀,成为到处飞的成年蝗虫。

飞蝗,最“典型”的蝗虫。(图片来源:123rf.com.cn)


不过,蝗总科的成员,并不只有飞蝗这种样子。一些尖脑袋被称为“蚱蜢”的,其实也是蝗虫。

中华剑角蝗,俗称“老扁”、“尖头蚂蚱”,并经常被叫做蚱蜢,属于剑角蝗科。(图片来源:123rf.com.cn)


而在分类学上被称为“蚱”或“蜢”的,长得就没那么大众化了。

蚱总科的“蚱”,又称菱蝗,从背面看身体大致呈菱形。它们体型较小,很多种类不能飞,也不能发声。全球有1600余种,在我国多见于南方。

蚱总科的钻形蚱(Tetrix subulata),它们的前翅退化,胸部的背板向后延伸,盖住大半腹部。(图片来源:bugguide.net)


蜢总科的“蜢”,是更为少见的昆虫。全球约有300多种,主要生活在热带、亚热带的灌木丛或林区内,国内仅32种。它们的头部向后下方倾斜,触角特别短,因此又名“短角蝗”。

蜢总科是直翅目当中比较原始的类群,虽然种类少,却不乏长相奇葩的成员。(图片来源:pinterest.com)


至于螽斯总科,又是一个大家族,仅螽斯科就有6400余种,占了整个直翅目的1/3强。

北方所称的“蝈蝈”,也就是夏天装在小竹笼里卖的那种鸣虫,一般就是指优雅蝈螽(Gampsocleis gratiosa。它们用翅摩擦发声,后足擅长弹跳。与蝗总科、蚱总科和蜢总科成员不同的是,优雅蝈螽是杂食性,不光吃草吃菜吃粮食,还能吃其他昆虫。另外,被称为“纺织娘”的,也是螽斯科成员。

优雅蝈螽,俗名蝈蝈。(图片来源:昵图网 作者:shanghen66)


用来斗的“蛐蛐”和“油葫芦”,则属于蟋蟀总科,是螽斯总科的亲戚。全世界约有2500种蟋蟀,它们一般是栖息在草丛下、洞穴中的“地下工作者”,不会飞,或者最多只能短距离飞行。蟋蟀短短的翅膀主要用于摩擦发声,不过只有雄虫才有这种功能。

迷卡斗蟋(Velarifictorus micado),斗虫经常是用这种,也有用油葫芦来斗的。(图片来源:media.vocativ.com)


另外,俗称“拉拉蛄”的蝼蛄,也是直翅目的成员。过去它们跟蟋蟀归于一类,现在自成一个蝼蛄总科。蝼蛄比蟋蟀更适应地下生活,前足演化成了铲子状,一般白天蛰伏地下啃食根茎,晚上才出来,因此城里人对它们不太熟悉。

蝼蛄(图片来源:123rf.com.cn正版图片库)

这么简洁明了的教程可别再告诉我你不认识了呀!

接下来是进阶版教程,作者鸣虫子,带好笔和小本本,咱们接着学它们的区别。

直翅目分为长角亚目(包括螽斯科、蟋蟀科)和短角亚目(包括蝗总科、蜢总科、蚱总科)。

其实分起来很容易,看触角就一目了然。触角很长、接近甚至超过体长的,属于“长角亚目”;触角明显短于体长的,属于“短角亚目”。

短角亚目


除此以外,看雌虫的“屁股”也能区分两个亚目。雌虫尾端有个结构叫产卵瓣。长角亚目的雌虫,产卵瓣都是“凶器”——呈剑形、刀形或矛形,利于刺穿、割裂植物茎叶,把卵产进去,因此也叫“剑尾亚目”。

蟋蟀科


而短角亚目的雌虫,是把虫卵产在土里,产卵瓣大都很短,不细看看不出来,因此也叫“锥尾亚目”或“蝗亚目”。

蝗总科


短角亚目的蝗、蚱、蜢3个家族也不难区分,看体型触角

从背面看,体形近似菱形,而且前胸背板向后延长成一根大刺,甚至超过腹部末端的,属于蚱总科;蜢总科的成员触角极短,还没头长;蝗总科的触角多少比头长些。

蚱总科
蜢总科


长角亚目的螽斯、蟋蟀这两大类,最学术的区分方法,是数“脚趾头”的节数,也就是虫脚尖的那几节(昆虫学称之为“跗节”)。

螽斯每个脚的跗节为4节,而蟋蟀只有3节。

长角亚目

不过一般人都不会拿着放大镜去数,那怎么办呢?还有更好用的方法,看尾须。

蟋蟀的尾须细长,翅膀平放背上,右前翅压在左前翅上;螽斯的尾须一般短粗,翅膀是立在背上的,前翅左压右。

怎么样,是不是说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了!还不快收藏起来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