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戏曲守护艺术 香火不灭

传统艺术中心的少儿戏曲班致力于培养年轻戏曲爱好者。(图/传统艺术中心提供)
传统艺术中心的少儿戏曲班致力于培养年轻戏曲爱好者。(图/传统艺术中心提供)

字体大小:

在本地方言式微挡不住的大环境下,地方戏曲发展,台上台下青黄不接。疫情暴发,现场演出暂停,培训中断,观众群萎缩,学员流失,地方戏曲表演前景堪忧。然而,本地地方戏曲界各司其职,透过多元管道,线上授课、社区表演,力挽狂澜,不放弃推广传统表演艺术,并呼吁全社会继续提供援助。

戏曲凝聚华人传统精髓,是华族文化一道亮丽风景线,也该是一团世代不灭的艺术香火。

但在今日的新加坡,戏曲舞台多由老将驻守,年轻演员尚未能独当一面;更关键的是,在方言式微的大环境下,随着老一辈观众的凋零,谁来看戏听戏也成问题。这些与籍贯认同有关的方言戏曲似乎面临颓势,长此以往,令人担忧,传统艺术此刻要由谁来守护?如何守护?

谈到粤剧在本地的现状,9月刚获“戏曲胡姬花奖”卓越贡献奖的新明星粤剧中心艺术总监凌东明说:“疫情前本地粤剧氛围相当活跃,团体、业余学艺者、观众、授课导师、现场音乐伴奏的唱局,及应邀莅新参演的海外名家等,都让新加坡粤剧界迈步前进。疫情暴发后,氛围逐渐趋向半冬眠状态。就我中心而言,学生就流失了十分之一。疫情前粤剧观众基本上以乐龄人士为主,四五十岁的观众甚少,再年轻一些的屈指可数。”

潮剧亦然,疫情肆虐令其发展雪上加霜。出身潮剧专业的传统艺术中心创办人兼艺术总监蔡碧霞指出,疫情期间演出活动、教学和研究工作均受到严重打击,潮剧职业戏班苦撑,很多老艺人为了生活纷纷转行,有些戏班也宣布结束营业。“一直到后疫情期间,各演出团体逐渐恢复往常训练,筹备组织剧场和社区演出,但看得出观众群逐渐萎缩,且主要以乐龄人士为主,缺乏新观众,台上台下青黄不接。”

凌东明(右五)2014年献演新改编古装佛教粤剧《宿世情仇》。(图/新明星粤剧中心提供)

芗剧的情形也不容乐观,沈秀珍芗剧团团长沈秀珍说:“由于芗剧以福建话演出,年轻一代并不熟悉方言,再加上现今科技发达,媒体平台普及,综艺节目百花齐放,方言戏曲趋向边缘化,观众群难免受限,一般都是中年以上的受众群。”

多方尝试培养年轻观众

方言凋敝,观众老去,以后谁来看戏听戏,是每个戏团面临的严峻问题。

“这个问题不是一朝一夕可以解决,放眼目前本地活跃且处于30至40岁左右的粤剧、粤曲爱好者,或许少于20名,已属凤毛鳞角。所幸本地会馆、宗乡团体与前辈在积极开办粤文化、粤语课程,让更多年轻人认识粤语。这对于欣赏和学习粤剧粤曲绝对有帮助。”凌东明说。

他以中国大陆的粤剧推广为例,思索本地的可行之道。“中国大陆在改革创新粤剧粤曲方面,投入大量人、物、财力,釆取大胆尝试,让粤剧以亮眼之势破圈突围,让年轻观众垂青,例如广东粤剧院出品的4K全景声粤剧电影《白蛇传·情》,写下戏曲电影有史以来最亮眼的票房纪录之一。其他创新点子有年轻专业演员用抖音或网络直播表演广东音乐、粤曲唱段,吸引同龄层粉丝;也有中年粤剧名家用抖音呈献趣味性身段、手袖示范,网罗并累积追踪者。当然本地市场不大,这些途径所需的资源也来之不易。放眼目前本地较为流行的社交媒体平台如Tik Tok、Instagram、YouTube等,或许可尝试在上面上传一些令人耳目一新的粤曲,例如融合大型交响乐、管弦乐的粤曲作品,吸引年轻人了解到粤曲音乐也有高雅新颖的一面,或上传新颖的粤剧武打吸引年幼观众,虽无法一步到位,但不妨多方尝试。”

传统艺术中心则直接针对青少年“下手”,以“教”为引,带青少年上台。蔡碧霞说:“自创办至今,除在中心内,我们每年也到各中小学校开办艺术教育课程,包括少儿潮剧班。为让孩子学以致用,我们主办‘狮城青少年戏曲汇演’,让孩子们有机会上台向观众展示演艺才华,从而为本地传统戏曲观与演的群体注入新鲜血液,以期达到薪传目的。”

沈秀珍芗剧团演出的《山伯临终》。(图/沈秀珍芗剧团提供)

沈秀珍芗剧团吸引新观众群,走入社区,参与社区活动,如一年一度的妆艺大游行等,通过不同管道和场合,把芗剧推广给各年龄层民众。沈秀珍说:“为吸引年轻观众,我们也花了不少的心思,为演出提供中英文字幕,引导他们进入故事;制作演出简介和宣传单,让更多人在观剧过程中更易产生共鸣,发掘芗剧之美。”

该团也尝试为雅俗共赏的剧目注入新元素,比如自编《南洋风雨情》《阮的故事,阮的戏》等本土芗剧,甚至把芗剧《龙女情》改编成舞剧,不仅在本地演出,也受邀到西马的昔加末公演。沈秀珍说,演出时也尽量以现场乐队伴奏,让观众享受“剧场版”,灵活优美的芗剧音乐和乐器,有气氛也有气势,比较容易吸引观众眼球。

振兴传统戏曲须各方支援

戏曲传承过程中,遭遇困难和挑战在所难免,这些戏团只能迎难而上,面临的大环境虽相似,但细节上各有各的难处。

凌东明自1999年从广州移居新加坡设馆授学,发现新加坡多元方言背景的关系,有的学员不谙粤语。“但看到他们认真不懈地在曲本上涂满译音笔记,想方设法纠正口音等学习方式,让我觉得必须加倍努力去教学,创造更多演出,提供实践机会,让学员磨练进取。”

疫情冲击全球后,凌东明主导的演唱与身段的实体课程和线下演出,都受到不小影响,甚至完全停摆。“所幸有线上教学途径,让我有机会从2020年10月开始在线上授学。这个方式虽非最理想,却是因防疫而创新的工作、学习方式。很多年长学员起初很抗拒,畏惧线上上课,原因无不涉及技术问题或叨扰家人等,但疫情持续,80多岁的学员也勇于尝试。线上教学之外,我也曾与女皇镇文化艺术委员会联合尝试策划呈献几场线上粤剧折子戏、曲艺演出,没有现场掌声与互动的演出自然不太一样,但还是必须迈开这一步。”

潮剧方面,蔡碧霞也提到语言带来的制约。“本地孩子大多不太会听潮州话,更别说是讲。从入门开始,潮剧老师一字一句教讲标准潮州话,之后的唱念、形体和行当表演等一系列表演课程,则针对学生条件,安排对口专业老师量身定造课程训练,这些课程是要长期固定进行的。家长们的支持非常重要,他们必须每周风雨不改的带孩子们到中心上课,这是一件不容易的事。”

孩子们因想学爱学入门,但功课压力都不小,得面对升学重担,尤其临近考试期间,戏曲训练课程必须暂停,考试结束后方能恢复潮剧课程。蔡碧霞苦笑:“这期间至少得停课两个月,孩子们回来上课时往往把之前所学忘个精光,腰腿也生硬不少,一切又要重新开始,影响学戏进度。尤其疫情期间,只能通过远程视频教导学生潮剧唱腔,学习效果不太理想。为让孩子们在最佳场地训练,我们在疫情管制措施允许条件下,把孩子们分成若干小组,甚至是一对一课程,让孩子们在最安全、最理想的环境下学戏。”

以“推广优雅芗剧”为宗旨的沈秀珍芗剧团,成立以来就在各社区献演,也坚持推出原创作品,推出本地创作剧本等,因此面临制作费用的难题。沈秀珍说:“为让观众看到更好的作品,制作费成了最大阻碍,申请赞助管道有限,庞大的演出开销包括舞台租金、乐队、音响、道具、舞美、服饰、创作费等,即便有赞助也往往入不敷出,一场演出后就得面对新的债务问题。”

沈秀珍芗剧团团长沈秀珍:为让观众看到更好的作品,制作费成了最大阻碍。 (龙国雄摄)

资金不足,自然难以制作更精致和优质的作品。沈秀珍说唯一能做的就是在有限条件下量力而为、开源节流。“热爱芗剧的团员们会自掏腰包以减轻剧团开支。演出面对的问题不但多而且琐碎,只能够见招拆招,逐步克服。”

各团体都认为,在振兴传统戏曲上,相关当局和全社会,都可继续提供援助。

新明星粤剧中心艺术总监凌东明呼吁调降演出团体申请资助的门槛。(龙国雄摄)

凌东明说:“眼前面对的最现实问题就是申请演出资助的条件与要求,当局惠及演出团体申请资助的门槛可否调降?或在申请方面增设类别,让更多团体更容易申请资助?另外,本地粤剧界也逐渐面对音乐、打击乐专业工作者短缺的现象,如有必要聘请来自海外的音乐、打击乐工作者,在申请工作准证方面也不容易,希望有关当局可垂注并给予协助。”

传统艺术中心创办人兼艺术总监蔡碧霞:传承传统文化是艺术界、国家、社会和企业的共同责任。(龙国雄摄)

蔡碧霞说:“传承传统文化从来都不是个人的事情,它应该是国家、社会和企业的共同责任。除了艺术家对潮剧投入的热情外,它更需要政府带头引领,商家企业慷慨赞助,以及社会各界人士热情支持,才能有效振兴本地潮剧。”

除表达相似意见外,沈秀珍说在各式的商业活动中,主办单位或可选择人潮流量高的区域,如地铁站、机场、购物中心等,办类似快闪的活动中,穿插戏曲演出,吸引路过人群观看。“另外,本地有许多不同籍贯的社团,服务会员之余,也应承担起弘扬戏曲表演的重任,除可以赞助活动之外,也可以号召组织会员一起观赏兄弟剧种的演出。”

栽培新秀各有难处

舞台上需要源源不断的新血涌入,才能让戏曲像一潭活泉,新水永续。沈秀珍直言芗剧新人难寻:“从排练到演出都得花时间,忙碌的现代人比较难以付出时间加入戏曲团体,况且还得学方言背台词练唱等,所以新秀和继承人暂时悬空,是芗剧团所面对的困境之一。”

新明星粤剧中心情况稍乐观,凌东明说目前仍有新秀和后学者。“但真正算来为数不多,我有幸教导过几位,他们仍孜孜不倦、努力进取。只要后学者尊师重道,处事踏实,学习认真,我有职责倾囊相授。粤剧新秀正身处当今科技新时代,既要继承传统又要顺时改进并不轻松简单,真正成为继承人,须德艺双馨,亦需众人乐于扶持,缺一不可。”

潮剧界近年培养了一些新苗,这是一个令人可喜的现象。蔡碧霞说:“这批年轻戏曲演员表演虽各具优点,遗憾的是他们未经系统专业训练,从整体表演来看,基本功普遍较弱,无法很好地运用眼神表情、身段动作和道具把子来塑造人物。从表面上来看演出倒是热热闹闹,但仔细究看是经不住推敲。我想,艺术团体的专业还是需要由一些懂行的人来领导,有的放矢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成绩与效果。”


掌故

  • 潮剧:用闽南语潮州方言演唱的地方戏曲,明朝开始形成后,流行于中国广东潮汕、闽南等地,并随潮州人传播到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柬埔寨、越南等东南亚与欧美地区。
  • 粤剧:源自南戏的广东主流戏曲,自明朝嘉靖年间开始在广东、广西出现。粤剧是两广港澳地区的艺术瑰宝,随着移民华人被传播到世界各地。
  • 芗剧:20世纪初叶发源于台湾宜兰的歌仔戏分支,是福建省漳州市、厦门市、泉州市的地方戏曲,闽南语系传统地方戏剧之一。台湾歌仔戏在传入福建后,在当地称为芗剧,故此两地名称不一。

【本文首刊于2022年11月13日联合早报《新加坡故事》特辑】
前往专网阅读更多《新加坡故事》特辑内容。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