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之道/小巴大王眼光獨到 轉攻地產斬獲豐

  圖:2017年由馬亞木、陳秉志及許榮茂等投資者合共斥402億購入中環中心75%權益,曾轟動一時。
  圖:2017年由馬亞木、陳秉志及許榮茂等投資者合共斥402億購入中環中心75%權益,曾轟動一時。

  2017年,小巴大王馬亞木牽頭一眾本港投資者,斥資402億元購入中環中心75%權益。五年過去,馬亞木於去年以每平方呎約2.5萬元出售部分樓層,比當年財團購入的平均價低逾20%,成為近年較為遜色的投資。不過縱觀馬亞木過去的投資紀錄,仍然以成功為主。 大公報記者 趙建強

  現年91歲的馬亞木,於1931年在廣東潮州出生,於17歲時孤身一人到香港謀生,曾於木屋區及徙置區居住,並在北角碼頭賣米。勤奮工作的馬亞木,在1952年創立「廣發隆」米行及洗衣店,並用積蓄購買商舖,開始做出租商舖的生意。

  踏入1960年代,本港政治動盪,糧食短缺,馬亞木與其他同行一樣以義會形式籌集資金,他又以高息作招徠,盡可能籌集更多資金囤積貨品。至1967年,馬亞木囤積的存貨價格暴升,為他賺得第一桶金。

  看準交通需求 收集小巴牌照

  此外,1967年反英抗暴期間,交通一度受阻,當時港英政府默許俗稱「白牌車」的九座輕型貨車接載市民,並合法化成為現時公共小巴的前身。馬亞木趁機大量收集小巴牌照,並於1979年投得黃大仙往慈雲山的37號專線小巴服務,當時該區發展如火如荼,高載客量為他帶來大量財富。其後香港政府限制小巴發牌,造就馬氏幾乎壟斷小巴行業,成為名副其實的小巴大王。

  踏入1980至1990年代,本港地鐵路綫逐漸開通,加上其他交通工具普及,小巴競爭力開始下降,馬亞木又將投資重心轉向地產,大量收購商場用作收租,並貫徹只租不賣的方針,不理市況波動,盡量保留物業作收租之用,以減少市況波動對物業價格帶來的影響。隨着大規模進軍地產業務,馬亞木家族小巴業務由2000年佔家族資產約七成,跌至2016年約三成,地產則由三成增至七成。

  物業投資佔家族資產70%

  不過,近年馬氏家族似乎一改過往投資方針,多次出售物業套現。如2021年6月,馬亞木以約1.2億元出售旺角依利大廈三樓至六樓停車場,該物業持貨逾16年,賬面獲利8730萬元,升值超過2.5倍。至去年底,他又以3.9億元出售觀塘駿業街44號航空科技大廈全幢,較2006年8663萬元的購入價,賬面獲利約3.03億元,升值約3.5倍。

  去年7月,馬亞木亦先後出售中環中心20樓及26樓全層,該兩層物業分別以6.3億及6.93億元易手,以建築面積24980方呎計算,平均呎價約2.52萬及2.77萬元,但呎價分別創去年中環中心呎價新低,也是2017年馬亞木等財團購入中環中心後,財團成員拆售樓面的呎價新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