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Raymond:我在澳门玩音乐

2020-05-09 19:32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文 | 杨靖彤 何秋莹

指导老师 | 张慧瑜

澳门地少人多,一个“弹丸之地”,住着超过 70 多万的人口。说起澳门,人们最先联想到的,必定是其发达的博彩旅游行业,素有“东方拉斯维加斯”之称。

但是提到澳门音乐,人们对此的了解少之又少,甚至被外界认为是一个“文化沙漠”。相较有着相似文化、政治背景的香港,香港不论在影视、音乐等文化产业皆是发展得十分蓬勃,一直以来为人熟知。反观澳门,一直都不温不火。

Raymond,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澳门人,也是澳门这个小城内少数一直为澳门音乐发展而奋斗的人。为了了解更多关于他以及澳门的音乐故事,我们采访了他,希望从他的视觉看到不一样的澳门音乐。

作为一名高中的音乐老师,Raymond 的每一天,开始于音乐,围绕着音乐,

下班回家后,他还会陪他 4 岁的女儿一起练钢琴。打开他的微信朋友圈,除了家人与朋友,其他所有的都是和音乐相关。音乐,对他而言,早已成为生命的一部分。

“学弹钢琴对我而言,一直都是梦寐以求的机会”

我最初接触音乐,或者说真正意义上的开始学一门乐器,是在圣公会(澳门)蔡高中学读书的时候,当时我已经 12 岁了。那时候我加入了圣马可堂教会,被教会挑选成为了教会司琴[1]的培训对象,去学习钢琴,被选中的小孩有 3 个,我是其中年纪最大的。

起初我对于学习弹钢琴这件事是感到非常开心的。一直以来自己在教会中,经常会看见一会弹钢琴的哥哥姐姐们,于是自然而然便对弹钢琴产生了一种向往。当时学钢琴对我而言,一直都是梦寐以求的机会,很想有朝一日自己也可以去弹一弹钢琴。当时被选中真的非常激动,知道有这个机会后,就毫不犹豫地投入了学习。

但 12 岁的我,也已经步入青少年时期,一方面要兼顾学校的学业,一方面

到青春期也会有一些叛逆。我常常在课后就跑去和朋友打球,而不去教会练琴,导致有段时间里进步都不大。

最尴尬的一次是在学校的早会上。当时我刚学弹琴两年左右,实力并不是很好,但由于学校和教会的规定,需要在学校早会上负责诗歌伴奏。于是自己只好找音响控制台的老师串通帮忙,把早会要弹的诗歌提前录好音,那时候还是用的卡带录的。早会的时候,音响老师直接播录音,而我就在台上装作弹琴的样子。一切都很自然,也没有人察觉到,然后就一直这么装了有几个月。纸终究包不住火,我还是露馅了。在那次早会上,录音机坏掉了,我坐在钢琴前,傻傻地等了半天都没有听到音乐响,那一刻我心想“大事不妙,这一次装不下去了”。在全校众目睽睽之下,我没有办法,只能硬着头皮弹下去。结果弹得完全一团糟,简直是一场灾难。离场时,全校的目光都射到我身上,让我选择落荒而逃。事后校长、牧师、老师轮番约我“喝茶”[2],而这件事更加成为了同学间的笑料,我一时间变成大家嘴里的“风云人物”。

后来自己意识也到了问题,慢慢逼着自己在不断练习中去改进。那年暑假,

我为了考级,曾经试过一天超过 8 个小时呆在钢琴前。因为这样的付出,我的钢琴实力在短时间内有了很大的提升,很快就考到了钢琴 7 级。还在不断的学习中,将对音乐的兴趣渗透到骨子里,从那时起学习音乐就成为了我未来的人生目标。

父母看得出我对音乐的喜爱与坚持,所以他们都很支持我继续走下去。最令我感动的是,有天我回到家,发现家里有一台钢琴。原来,是妈妈下班后兼职到唐楼清洁楼梯,辛辛苦苦存了九千多元,买了一台钢琴给我,那一刻我知道了妈妈对我的的期望和爱,当下就下定决心,一定不能让家人失望。即使当时家里生活情况也算不上太好,但在我考上 7 级后,没有了教会资助,他们依旧想办法让我能继续学琴。高一那年,我开始到广州找老师学琴。这段日子的经历和收获对我影响非常大。我觉得那时的自己像一块海绵,不断吸引知识。如果说在澳门时学琴是起步,那在广州的时光是激发起我想潜心苦练的时期,我从喜欢变成爱上。

现在音乐象是空气、血液一样,我无时无刻都会需要它们。

Raymond从中学开始遇上钢琴,便爱上了音乐

那时候,每逢周末, 一大早 7 点钟,我就要到珠海坐大巴车到广州客运站,再坐摩托车到星海学院上课,从 10 点半上到 12 点。一下课,饥肠辘辘的我匆匆吃一碗云吞面,就马上又去逛天河书城,找一些和音乐相关的书,每次看都会看上一两个小时。然后再到沙面的古典音乐 CD 店,去买一些“老翻”[3]CD。之后就启程回澳门,最后回到家里时,已经是晚上的 8、9 点。这样的日子持续了两年,在这两年里,每个周末整一天都是奉献给音乐的。虽然很忙碌,但是更多的是充实和满足。

中学毕业后,我一如既往选择了音乐。当时澳门能学习音乐方向的大专院校并不多,最后我选择了澳门理工学院,修读音乐教育。大学的学习的环境并不算好,没有什么好的资源,上课地点也只是在商业大厦里面。虽然大部分老师都很好,但多数时间学习都是靠自己。加上那时候上课时间都在晚上,多出了很多课余时间,所以我一边上课一边利用课余时间进修,甚至白天还会在坊众小学当兼职音乐老师。

大学四年的学习都是靠自己分配好时间,安排时间去学习,每一天都围着音乐转,对古典音乐的热爱如生命一般。起床第一件事就是按 CD 机听音乐,贝多芬、肖邦、莫扎特、舒伯特……所有古典音乐家都是我 CD 机里的主角。

快毕业那年,我去了美国进修。那边的环境相对澳门的确好很多,我也接触到了许多优秀的音乐家,这令我的眼界有了很大的开阔。

“我想通过音乐去影响下一代”

我是在 06 年入职蔡高中学的,算上兼职的时间,到现在,任教也有 15 年了。

因为是校友,而且当时教过我的老师们都知道我是走音乐路的,当时就在蔡高兼职教兴趣班。而因为一个音乐老师中途离职,一时缺少了人手,所以我就顺势补上了空缺,又重新成为了母校的一份子。

当时刚入职负责的是高中的音乐教育还有带领学校合唱团

从教小学转变到教高中还是有很多的不同,特别是蔡高中学高中的音乐教育是以音乐欣赏为主,以希望尽可能培养学生对音乐艺术的兴趣为目的。所以我在课程设置上都是从名曲欣赏入手,比如英国民谣,古典乐名曲,并将这些名曲进行归类,分为了四个大时期:巴洛克时期、古典时期、浪漫时期、二十世纪时期,形成了自己的教学内容。

Raymond与蔡高中学的学生们

我觉得高中的音乐欣赏是一个相当好的课程,但一节课四十分钟,除去上下课时间,每周能利用课上去进行音乐欣赏的时间只有 30 分钟,所以还是希望在课上能尽量让学生听到更多古典音乐。我小时候也没有机会接触音乐,是在学校学到的,所以我想帮助他们,通过音乐影响下一代,不是要让他们成为音乐家,而是让他们也能早一点感受音乐之美,对心灵也是一种洗礼。

很多学生都认为音乐课不重要,是“闲科”,上课时间都不会认真听,音乐课就是他们的补眠时间,古典音乐就是他们的“催眠剂”。为了引起学生对音乐课的兴趣,教学方式就非常重要。我的技巧就是希望和学生建立一个像朋友一样的亲近关系,令学生首先不会对音乐课有排斥的情绪。比如我会常常去了解学生,关心他们的学习生活情况,有时候甚至还充当了“恋爱导师”的角色。聊天的时候常会和学生相互开玩笑、调侃挖苦对方,没有师生之间的界限。我想他们眼里的我,应该比起师长,会更像一个朋友吧。我认为这个方法还蛮成功的,起码在我的课上没有学生会被“催眠”。

Raymond带领蔡高合唱团外出比赛

带领合唱团始终是要去参加一些竞赛,相比课堂教学,带歌咏队的专业性要求明显更高,普通音乐课程只是一个普及的教育,而合唱团则是对专业性的考验。在各个细节方面我都要认真抓紧,比如演唱技巧、乐曲风格发声、感情、动作、咬字都要一一规管。因为这些都是关乎专业性、关于品味的要求。带领合唱团的时候,最难忘的还是第一次失败和第一次成功。第一次失败就是 04 年在带领小学合唱团的经历,第一次出去指挥就是带领小学的歌唱队比赛,但最后只拿了乙级,那时候心情非常难过,对自己来说是一个遗憾,觉得特别没有面子,甚至叫学生上台代理领奖。

而第一次成功就是在 2013 年带领蔡高中学合唱团拿到了优异奖。其实回看这次成功也并没有什么决定性的原因,我觉得一切都是水到渠成的。每一年的准备比赛的过程和方法其实都相似的,当中变化最大的就是自己的逐渐成熟,音乐品味的提高,艺术的内力也在不断进步。这样的变化当然也是靠自己一直不断去学习,不断看书、不断听音乐、翻看乐谱,所以这个成功的得来没有捷径,都是靠一天天的积累而成的结果。

比起专注于合唱团的成就,我的下一个目标更多是希望透过一个活动的成功来带动学校更多活动的成功。而且合唱只是音乐的一部分,关于如何推动每一个学生更早接触音乐以及乐器,是我现在一直在思考的。比如现在做到的,就是从下一年开始,我们决定了将小提琴教育普及到小学三年级的学生,从实际行动令对学生的美育方面的培养不断进步、完善。

在Raymond的推广下更多学生有了学习小提琴的机会

“让音乐奏出我自己的声音”

音乐教育中普及是非常重要的,除了我的学生,我还希望推广到更多人身上。

2013 年,我开始尝试一些“新搞作”,我和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推出了《鬼马音乐狂想曲之古典音乐笑赏会》,这是一次冒险的新尝试。我邀请澳门歌手程文政一起担任主角及演出者,希望以轻松活泼的形式向观众介绍西方古典音乐名曲。我觉得古典音乐不是高高在上的。艺术是贴地的,不是离地的,一定要扎根于人民当中。

Raymond与友人一同策划钢琴重奏会

之后我申请向澳门基金会支持,举办市民专场演出,演出现场爆满,观众反响热烈,给了我们很多好评和反馈。此后《鬼马狂想曲》连续参加市民专场演出。

我又找了一更多玩音乐的朋友,来壮大我们的团队,比如本地知名重唱团Water Singers、弦乐四重奏 Opus-A。于是,第二年演出规模更加,我们成功大入了澳门文化中心大剧院。本地弦乐团流行乐队、歌手的陆续加入,表演更加丰富,到了第三年我又加入戏剧与无伴奏合唱等,不断尝试更多呈现方式。

第三年的表演《鬼马音乐狂想曲之三个小生去长征》是我最为难忘的,过程中我们遇到了很多前所未有的挑战。一个是剧本的问题,因为表演涉及很多种元素,剧本串联成为了一件棘手事。我们的剧本推翻了很多次,不断修改磨合。也想通过剧情去反映社会现实,让人在剧中的“三个小生”身上看到自己真实的影子,可能是所有人都面临着的遭遇,可能是在买不起房子,找不到人生目标,非常迷茫的状态。但编剧怕讲太多,我告诉编剧“不要怕,去写吧,艺术是反映社会的镜子,我们不是要说澳门的不是,而是把问题提出来,让大家一起来思考”。

这也是我一直坚持举办《鬼马音乐狂想曲》的信念和动力。好不容易解决的剧本的问题,排练又遇到阻碍,因为当时遇上了“天鸽”台风,别说排练了,整个澳门都瘫痪了,停水停电,繁华都市一夜之间变成一座“废城”。因此,甚至演出时间也遭到一再延迟。

“音乐可以改善社会”

澳门是一个社团文化的城市,现有 9000 多个注册社团。而这几年,政府都很支持艺术类社团的发展,在各类资源上,比如资金、场地等方面都会积极帮助。音乐教育上也有不断完善,近些年澳门对中小学的艺术教育上都有规范。所以我认为这几年来,澳门的艺术氛围和艺术教育都在越来越好。

而澳门面临的音乐问题,的确是十分棘手的。澳门在环境上有限制,每一个社团都是小社团,澳门统一分配资源给每一个小社团,就很难提升社团的质素。应该透过社团的过往业绩,评测哪一些社团是有质量的,哪一些还需要继续观察,需要有更多的规管才能令澳门社团得到更好的发展。

而澳门本土音乐家发展的优势在于在澳门能有一个相对自由的发展环境,比如澳门是“一中心一平台”和“一基地”,这里有中葡文化的融合,有很多西方文化遗留的碰撞,也有着自己本土的故事。我觉得这些都是能激发更多更好的创作的优势。而发展局限就在于澳门地方过于小,而最近大湾区概念的提出,其中重要一点就是发展人文湾区,文化湾区,澳门应该以自身本土文化优势作为一把亮剑,打造澳门未来发展的机会,令澳门文化拥有更多的发展潜能。

在当下社会环境中,人们光着眼于对物质的追求其实会令心理逐渐空虚,只看着物质需求而不断拼命,我们常常容易忘记生存的精神以及意义是什么。但所幸我们还拥有音乐。社会的完善是基于对美的追求,而音乐就是一种美。所以我希望可以用音乐安慰人们的心灵,令更多青年更早接触艺术,提高每一个人对美的追求,从而令社会更加和谐。

音乐就是一种美。Raymond希望可以用音乐安慰人们的心灵音乐艺术确实能锻炼人的内心,能令人变得更加真、更加美、更加善。我认为在澳门音乐发展的环境中自己的角色就是朝着这个方向,遇到更多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努力,在音乐演出和音乐教育上都培养更多的人才,为澳门营造更好的音乐乃至艺术环境做出一份贡献。

相片由受访者提供

[1] 基督教中,司琴一般为信徒并接受教会的音乐培训,在教会内负责弹奏键盘乐器,为各教会活动伴奏的人,以弹奏各种弥撒曲和诗歌为主。

[2] 面对面约谈。

[3] 粤语中对盗版光碟的称呼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