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人与艺的“耳鬓厮磨”,潮州手艺人在守正创新中提振文化自信

2021-10-02 16:29
资讯 >
字号

今年3月,潮州成功复评通过“中国美术之都”称号,这是潮州这座千年古城的荣耀。玲珑通透的瓷器、精雕细琢的木雕、以“钉金绣”而独步天下的潮绣……潮州民间传统工艺丰富多彩,薪火相传至今,匠心越发极致,潮州工艺美术已成为厚重文化与朴素民间智慧的宝贵财富。

读木人刻刀下的传承

“刀尖之上,方寸之间”,初升的太阳缓缓从山间冒出,古城深处传来阵阵木槌声,木雕大师金子松开始了一天的工作。

潮州木雕,又称金漆木雕,与东阳木雕、黄杨木雕、龙眼木雕并誉于世。一块整木,经过切锯、雕刻,到几次打磨、抛光、再到髹漆贴金,才能化身为一个个精巧绝伦的潮州木雕。在潮州古城的一处宅院里,从艺50余年的国家级非遗项目潮州木雕省级传承人金子松经营着自家的木雕店,守护着潮州木雕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红楼梦大观园》《群仙贺寿》《三层虾蟹篓》……100多件纹路优雅的木雕工艺品陈列在168平方米的空间内,玲琅满目、目不暇接。

国家非遗项目潮州木雕省级传承人金子松

多层次立体通雕是潮州木雕最具特色的雕刻技法。一块整木上雕刻出多层镂空物象,立体通透无任何拼接,难度最大就在于穿插,越能做到密不透风越显功夫到家。

《虾蟹篓》是潮州木雕的典型代表之一,潮州临海,虾与蟹就成了创作的元素,由一整块木头雕刻而成,纤薄的竹篓,篓中的虾、蟹、螺、蚶等物,鲜活地呈现在眼前,细如毛发的虾须,活灵活现,动静相宜、疏密有度,这种雕刻没有一成不变的图纸,也无法用机器完成,全凭木雕师傅精湛的技艺与丰富的想象力。

出生于1956年的金子松,与多数民间工艺大师一样,十几岁便入行,亲历了木雕行业在新时期的兴衰变迁。这个过程,也恰恰对应了金子松少年拜师学艺、青年创业发展、中年功成名就、老年传道授业的不同人生阶段。

运斤成风的金子松依然醉心创作,花鸟、人物、蟹篓立体摆件仍不断在他手下诞生,却没有一辆属于自己的自行车、汽车。他笑称,“我没有时间、精力去游山水,传承好老祖宗留下的文化瑰宝才是实实在在的事。”

实践是最好的教科书,但传统的“口授心传”并不能很好地保存潮州木雕的珍贵内涵。因此,将潮州木雕技艺体系和技法原理理论化、系统化,著书立说、丰富后来人的学习教材成为了金子松接下来的重心。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潮州木雕)代表性传承人辜柳希

同为木雕理论研究拓荒人的辜柳希,为了培训基地日常教学的需要,他把自己多年从事木雕创作的经验加以总结,并融入相关理论,出版了《潮州木雕工艺与创作》一书,填补了相关教科书的空白。并著有《浅谈潮州木雕的继承与发展》、《浅析潮州木雕的艺术特色》、等论文,让新人从中汲取潮州木雕文化精华,进而在传承中发扬光大。

辜柳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潮州木雕)代表性传承人。2005年,辜柳希便开始筹划建设木雕精品馆,展馆共7层,展品约1500件,是一个集潮州传统工艺之大成的“博物馆”。

位于三楼展厅的樟木插屏《清明上河图》,是辜柳希历时8年完成的巨作,共五片组成,每片长近3米,以香樟木为原料,采用浮雕技法雕刻,人物、建筑、船舶、树木之间的处理极尽巧妙,其中光是人物就雕刻了800多个,个个形神毕备。

辜柳希作品《清明上河图》

潮州木雕制作工艺早已纯熟,在辜柳希看来,只有艺术性和实用性相结合,传统和创新并举才是潮州木雕未来的发展方向。传统的潮州木雕多采用香樟木等“软木”为主材,质地绵软,不易折断。为了满足收藏爱好者的需求,辜柳希在此基础上,摸索出一套以檀香木、小叶紫檀、花梨木等高档“硬木”雕刻的技法,克服了樟木在寒冷地区容易爆裂的弱点,填补了潮州木雕历史以硬木创作的空白,让作品更具收藏价值,也更具艺术性、观赏性。

辜柳希木雕创新还从制作工艺入手,传统的老漆在18到23摄氏度的恒定温度下才能干,辜柳希结合现代工艺改进创新了贴金工艺的底漆,研制的漆不仅不受温度影响,连干燥的时间也可以控制。

“一至三层是各式木料的木雕精品,四层展示着明清以来的潮州木雕藏品,五层是潮州各非遗门类的集中展示区,六层是传统手工艺培训基地……”辜柳希快语连珠、神采盎然地描绘着他梦想的宏伟蓝图。在这座即将装修完工的木雕精品馆里,不仅能让人一窥潮州木雕的历史演变,还将成为潮州陶瓷等各类非遗文化瑰宝的集中储藏和展示基地。

指尖上的创新与匠心

在牌坊街的潮绣工作室,康惠芳戴着眼镜,捏着针,在窗边的绣绷上忙碌着,温煦的阳光正好照在丝线上,她捻了捻线头,在嘴边一蘸,线稳稳地穿过细小的针眼,在绣架这方尺空间中,金丝银线在绢帛上交错飞舞。

康惠芳,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潮绣代表性传承人,自15岁起成为绣娘,她师从潮绣名家林琬英,后来又考入潮州市刺绣研究所,五十余年,一针一线的耕耘,更是成为潮绣文化的使者。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潮绣代表性传承人康惠芳

潮绣是粤绣的主要流派,与苏绣、湘绣、蜀绣并称中国四大名绣,以立体生动、金碧辉煌、构图饱满和富有浮雕效果的金丝绒线垫高绣法独异于其他绣种,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

“刺绣是一项枯燥的工作,日复一日穿针引线。”康惠芳介绍说,潮绣作品色彩亮丽又具有立体感,其针法技艺复杂,一幅作品往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心血,刺绣技艺需要一颗“匠心”。

比如配线,绣娘的基本功。要从同色系的丝线中选择一根最适宜的,这种细微色差常人无从分辨,但在绣娘眼里却泾渭分明。一副绣品,配色越多,就越显生动逼真。

潮绣以垫高钉金绣为主要特征,是将棉花垫在布料上再进行刺绣,然而因为看不见针落脚,掌握不到针的走向,绣娘经常容易绣歪。为了打破这个瓶颈,潜心研究潮绣技艺的康惠芳在创新路上从未止步,2006年,她在传统的绣法上,开创了潮绣立体双面垫高绣新技法,并总结出一整套工艺流程和绣制针法,填补了潮绣针法技艺的空白。

康惠芳潮绣作品

由她创作的小型双面潮绣作品《金龙鱼》就是这一技法的成功运用。康惠芳时常跑到花鸟市场,在鱼缸前仔细观察,灵活的鱼眼、上扬欲张的鱼嘴,在一幅丝绸上绣出了鱼的正反两面,看上去鱼仿佛要一跃而起。康惠芳还创新研发出了双面头发绣。她以头发为线,用接针、切针、缠针、滚针等不同针法刺绣,创作出了作品《梅兰菊竹》。

一针一线,康惠芳与潮绣互相成就。2005 年,她创办潮绣工作室,通过往来游客让潮州文化瑰宝走出去。她说,自己最大的心愿就是把古老的潮绣传承下去,她愿意免费传授技艺。从艺至今,传授培训学生徒弟300多名。“如今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更多人的重视,而我也会责无旁贷地把这个手艺好好传承下去。”

中国刺绣艺术大师王丽花与女儿潮绣项目市级代表性传承人刘瑞玲

对潮绣项目市级代表性传承人刘瑞玲来说,则更希望看到的是各种不同的领域与潮绣实现两性融合。刘瑞玲积极探索“潮绣+”的模式,将潮绣技艺与现代服饰、鞋包制作相结合,她希望这些探索能让更多人了解和喜欢潮绣,为潮绣的传承发展带来新的生机。

潮绣对于刘瑞玲来说,在人生的不同阶段都有不同的含义:三十年前,做潮绣是学手艺和迫于生计;二十年前,做潮绣是一份家族传承和社会责任;十年前,做潮绣对工艺技术的不断革新;如今,做潮绣是生活,一针一线、一开一合,就是一呼一吸。要让更多的年轻人接受它、触摸它、感受它,这样潮绣才能得以传承。

解人才之渴

“北有宜兴紫砂壶,南有潮州朱泥壶”。

四百余年的潮州手拉朱泥工艺因茶而生,潮州手拉朱泥壶坯薄、身小、耳细、口秀,精巧的形态,温润的色彩,在众多茶器中别具一格。今年9月,“潮州手拉朱泥壶”正式获批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国家“非遗”传承人谢华是手拉朱泥壶届的“顶流明星”,不少人慕名而来想拜他为师,他对学徒近乎是凭囊相授。

宜兴有近十万工手从事制壶,而潮州的制壶大师却只有几十人,手拉朱泥壶大师谢华坦言,“手拉朱泥壶是一个慢周期、慢回报的工艺”。手作的“慢”与当下市场的“快”形成了冲突,也造成了行业内传承的青黄不接。也是在这一时段,谢华开始体会“传承”二字的含义。2006年,谢华毅然打破陈规在潮州免费开班授艺,成为第一位开门收徒的潮州手拉壶大师。2010年,谢华开办手拉壶学校,世界各地都有人慕名而来拜师,使得潮州手拉壶的从业人员在几年不断壮大,谢华工作室走出了一百多个手拉壶艺师。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谢华正在教学徒制作手拉壶

一个用于拉坯的小转台、一个清洗器皿的小水盆、一盏照明用的台灯、一块块材质细腻的朱泥……谢华学徒张银超正对着一块朱泥揉捏捶打,指如凤舞。“注意连贯性,往下一带,就会很流畅很好看,这个壶口也就活了。”谈话间,谢华走到学徒张银超前手把手指导。原在市高级技工学校任教的张银超,因为热爱,五年前来到谢华大师工作室,开始学习手拉朱泥壶工艺。

手艺行里的门道更是印证了那句话:师父领进门,修行靠个人。比如拉胚,坯件的造型和品质的直接影响到后续所有环节的制作,在转动的辘轳高速转动下,用手垂直的上下动作去做造型,而只有在一次次的练习中才能练就炉火纯青的技艺。

谢华深知,接力棒要交到新人手中,为了传承,他从培养人才方面发力,担任韩山师范学院客座教授,让非遗走进校园,广招学徒,将培养新人、传承技艺视为自己的使命。在谢华的努力下,大师工作室逐渐成为手拉朱泥壶后备人才培养基地,吸纳的学徒来自全国各地。如今,谢华每天都会到工作室亲自指导学徒,性情直率的他坦言,他在这些亲如子女的学生身上,寄予的是潮州手拉朱泥壶的整个未来。

陈锡藩作品

13年艺术总监的从业履历,令陈锡藩练就了扎实的“手上功夫”。以瓷器作画纸,一笔笔细致勾勒、描绘,红炉中烈火淬炼,一幅生动传神的瓷板画便栩栩如生出现在眼前。

“将山水、人物画到瓷器上,经过高温烧制,就可以永久保存。”陈锡藩说,釉中彩,通过1100℃的高温快烧,使釉面细腻晶莹、滋润恍目,不会变色。2006年,广东省工艺美术大师陈锡藩从企业抽身,成立瓷板画工作室,在继承潮州陶瓷釉上彩绘的基础上,从事国画、瓷画创作。

与九十年代瓷器贴花的半手工工艺不同,陈锡藩熟练掌握陶瓷彩绘技术,他认为“有瓷即有彩”,而“彩”正是潮彩。他擅长描绘山水、文人墨客等题材瓷画,以骨质瓷为载体,巧妙地将绘画融入骨质瓷之中,为传统陶瓷注入了新的活力。在工作室内,集中展出了一批具有收藏价值的潮彩艺术品,他希望可以通过作品展出,使更多的人尤其是年轻人了解更多的潮彩文化及潮州文化,使优秀的传统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发展。

陈锡藩正在瓷上作画

在非遗传承过程中,除了大师自身的改革与创新外,政府在扶持和保护非遗项目里,更应该“扶上马,送一程”。人才方面,潮州市工业与信息化局副局长高涛表示,近年来,潮州市充分发挥“中国工艺美术之都”品牌效应,高度重视工艺美术人才队伍的发展,工艺美术各品种门类都得到不同程度的传承和发展,充分发挥非遗传承人在非遗项目保护、传承和发展中的积极作用。目前,全市共有17个非遗项目,147位国家级、省级大师,537位市级工艺美术师。

将韩江新城打造成工艺美术发展新高地;推动金融机构开发“大师贷”融资产品;在古城谋划建设潮州工艺美术展览馆;重点推进中国工艺美术之都博览城项目建设;举办潮州工艺美术拍卖专场……今年4月,潮州市出台《潮州市促进工艺美术产业发展行动方案(2021-2023年)》。方案围绕发展路径、发展环境、产业平台、人才培育、产业品牌等46项重点工作任务,不仅列出了主要措施、具体工作任务,还明确各责任单位和计划完成时间。目标是到2023年,潮州工艺美术产业转型升级和集聚发展成效显著,工艺美术产业总产值达到400亿元。

一门手艺流传千载,作品的温度、时间的沉淀、传承与革新,都与“人”息息相关。诸如金子松、康惠芳、谢华等匠人,他们不同年龄、不同阅历,不同领域、各攻其巧,但都以一生坚守一艺,无不展现着潮州传统手艺人的匠心,他们是手艺人,更是“守”艺人,凸显了潮州文化在守正创新中坚定自信。

“潮州发展这一年”系列报道③

采写:孔敏、孙晓蕙

摄像:何文艺、吴杰

统筹:黄礼琪

    责任编辑:蒋雯琦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