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若雩教授:我如何從特派東南亞的記者,成為研究東南亞的學者

林若雩教授:我如何從特派東南亞的記者,成為研究東南亞的學者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淡江大學榮譽教授林若雩,曾於1990年至1996年,擔任《中國時報》的東南亞特派記者。90年代也是李登輝政府第一波南向政策時期,林若雩走遍了東南亞十國,曾專訪馬哈迪、李光耀、洪森、羅慕斯等重要東南亞領袖。這集《阿峇卡巴 東南亞電台》專訪林若雩,了解她當年在海外當特派員的精彩故事。

蔡英文政府在2016年開始推廣新南向政策後,近年台灣媒體對有關東南亞議題的報導與曝光增加不少,那早在90年代李登輝政府時期的第一波南向政策時期,台灣媒體又是如何報導東南亞的呢?

在本集節目,《阿欛卡巴 東南亞電台》的來賓是淡江大學外交與國際關係學系榮譽教授林若雩。林若雩曾是《中國時報》駐新加坡的特派記者,結束記者生涯後往學術界發展,曾任淡江大學東南亞研究所所長。

林若雩表示,一開始她並不是研究東南亞領域的專家,她1980年台大政治系畢業後,曾任《台灣時報》、《聯合報》、《中國時報》的黨政記者多年,一直到1989年六四天安門事件之後才出現了外派海外的機會。

早年在東南亞的台灣媒體,除了泰國就有屬於聯合報系的《世界日報》之外,還有中央社、《中國時報》等媒體都有派駐東南亞的記者。在林若雩被《中國時報》派駐新加坡之前,原先《中國時報》的東南亞特派員是知名記者徐宗懋。然而,當六四學運爆發後,被報社調派到北京支援報導的徐宗懋不在天安門廣場被流彈擊中,最終經醫院急救後倖免一死。

徐宗懋受傷後,《中國時報》駐東南亞的特派員就開缺了,在台灣跑黨政新聞多年的林若雩也想到外面闖蕩,因此便自告奮勇向時任總編輯黃肇松請膺調派新加坡,最終也順利獲得了這職位。

林若雩笑言,在新加坡待久很容易感到無聊,因此當年她長跑馬來西亞和其它東南亞國家,基本上除了東帝汶之外,東協十國都有她採訪的足跡。而林若雩也喜歡與當地人交朋友,因此在當地有力的友人居中牽線下,曾專訪時任馬來西亞首相馬哈迪、菲律賓總統菲德爾·羅慕斯,還有時任柬埔寨副總理的洪森。

至於為何最終會往學術界發展,林若雩回憶道,起初是友人蔡詩萍(候任台北市政府文化局局長)建議她既然有了碩士學位,不如再進取博士學位?最終林若雩在一邊當記者,一邊埋首苦讀下,最終在1995考獲台大政治所博士學位。正好淡江大學在1996年成立全台第一個東南亞研究所,因此便延攬林若雩為創所所長,在新聞業這條道路上征戰多年的林若雩也認為是時候轉換跑道了,因為過去常為日常新聞每天「重新歸零」,而學術的道路能為她留下有影響力的著作。

2019年退休後,林若雩除了仍在淡江大學外交與國際關係學系全英語學士班與數所大學兼課外,走過李登輝第一波南向政策的她,也在這新一輪「新南向政策」到來的時代,媒合台灣的產官學界,持續推動與東南亞的交流,最終在2021年成立了「台灣東南亞與南亞協會」(簡稱「南南協會」),並任理事長。

_DSC0420
Photo Credit:杜晉軒·
淡江大學榮譽教授林若雩

延伸閱讀:

責任編輯:杜晉軒
核稿編輯:楊士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