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黨的問題不是左,是不夠左 /
by 蔡宜文


或許是亡國感的危機,也或許是這幾年間越來越多人開始關心政治議題,有些網友總是會酸當前的國會小黨是左膠,用以對比大黨較偏向立法技術、選票或是執政政策的考量,並以此認定這次選舉某些標榜「進步價值」的政黨會失敗,或將此當作無法取得不分區立委門檻之主因。

我想在這邊提出一個看法,那就是我認為。台灣小黨的問題才不是左,是在於不夠左——或是不夠堅持自己的左。 

當然,現在對於「左」的認定可以說是各家有各家的定義,但在這邊我們先暫時把左跟政治上的自由派先連結在一起,就是在政治理念上偏向平等原則,偏向福利國家,然後在經濟上認為政府應該有限度的干預市場。通常在臺灣被指涉為左的群體,其政治理念一般會被認為是重視人權、環境保護、勞工權益、性別多元,以及支持各階層的平等,在這幾年間所展現在議題當中的立場,則是偏向支持婚姻平權、性別平等教育、廢除死刑、提高基本工資等相關議題。

若以此為前提,我個人可以要先揭示一下我的立場,我確實會認為自己無論是在任一議題的表態,或是政治理念上的選擇,確實都會更偏向「左」,所以如果今天有人說我左膠,我大概會笑笑但也認。但問題是:現在哪個小黨真的是往上述的「左」前進呢?

往「中間」靠攏的政治議程
作為一個各個小黨都投過的選民,基進、綠黨、時力、社民黨,即使回到還不能投票的時候,我也曾是第三社會黨的支持者,但這次其實很游移於各個小黨與民進黨之間的差異,因為我發現,這些標榜自己位於藍綠之外的小黨,在多數議題上,也開始往中間靠攏,有的甚至比起執政黨還要保守。

像是在上一屆成為國會第三大黨的時代力量,其從酒駕議題開始,包括堅持要加入連坐條款等重刑化的措施,乃至於現在也已經在廢死的立場上「不表態」的表態,都讓人十分疑惑,這個政黨對於司法改革的態度,跟執政黨或國民黨的差異究竟何在。時代力量繼承太陽花時期以來重視程序正義的口號,卻在其黨主席選舉的程序上,以及不分區提名中有雙重國籍人士等,都看出其黨中央對於程序的不重視。而其黨員大會中「決策委員應至少有一人具有原住民族身分,單一性別不得少於三分之一」的條款甚至遭到否定,也讓人疑惑這個政黨是否真的如其所展演的「進步」?

而另一個老字號的第三勢力政黨綠黨,這次的政見之一是推動醫用大的合法化,甚至表示願意討論娛樂用大麻的分級與合法化的可能。然而,綠黨聲量最盛的王浩宇,之前卻以吸毒來攻擊時力黨工(且事後證明並無此事),也同樣涉及了對於藥物使用者的污名,甚至和其政黨想要重新討論毒品防治政策的精神是有所違背的。而綠黨在上一次縣市首長與議員的大選中,在新竹絲毫不避諱與柯文哲父母合照,甚至拿「柯文哲學弟」等作為選戰的口號,這是否可以代表綠黨新竹黨部,其實與柯文哲在包含兩岸一家親等政策上立場一致?

當然,我們就算不討論基本上穩坐保守陣營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黨,拿這些議題去檢視民進黨,會發現民進黨也是一樣的「中間」。這點我很清楚,但問題就是,如果都一樣,請問我幹嘛不投民進黨?

這就跟衛生紙一樣,為什麼大家對某些標榜環保的衛生紙原來並不環保而感到很生氣,畢竟如果不是為了環保,為什麼要放棄對屁股明顯比較舒服的舒潔跟好市多三層衛生紙?不就是因為我們相信那些環保衛生紙對於環境比較好嗎?

如果小黨沒有比民進黨左,也為了選票而走中間路線,更不要提在某些議程上他們可能甚至比民進黨保守(例如在酒駕議題當中,出來討論罪責相符、連坐處罰等有違憲疑慮的是民進黨的周春米)時,我們很難在政治理念上討論小黨與大黨的差異,那最終就得回到立法技術跟政策施行上的考量,或是在這次選舉當中可以說最重要的:與中國勢力對抗的考量。

香港反送中運動,圖片來自網路媒體

面對中國的危機感,到看到香港處境之後濃厚的亡國感,可以說是這次選舉的主調。在此次選舉當中,各政黨面對中國的立場幾乎都受到的各方的檢視,其檢視方向已經不僅僅是是否親中,也包含了是否有防衛中國勢力的能力,在這點之上,原為基進側翼、基進黨的台灣基進改名後,確立自己的地位,以抗中保台作為主要的政黨立場,但在內政立場上,基本上並沒有提出屬於自己的政見方向。雖然可以從其不分區名單中看出他們政黨有嘗試碰觸相關議題的野心,但卻仍然少見抗中以外議題政策的產出。若是這樣,還不如打安全牌,將政黨票集中給民進黨。

在這樣的前提之下,身為一個左膠,民進黨反而成為了較好的選擇。

提出不同的議程,和社會各部門結盟的可能
之所以會這麼說,是因為在三一八學運的六年後,許多人開始質疑所謂的「新政治」是否存在,也不乏有當初懷抱新政治理念進入各政黨的政治人物與工作者重新開始衡量所謂的「舊政治」,像是政黨協商、地方派系或強調蹲點的政治實作。

在經歷了2018縣市首長的選舉與公投後,國民黨乃至保守勢力的大勝,更讓許多人開始重新檢討所謂的「空戰」、「空氣票」,也因此許多社運部門所提出的議題如同婚、空污、礦業法、勞基法等,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指責,認為他們影響了2018縣市首長選舉,或是擔心這些批評會導致臺灣無法在此次大選中砲火一致的面對中國。



我並不這麼認為,民進黨是從黨外運動所誕生的,黨外運動並非單純只有台灣獨立這個議程,而是包括了性別、環境、民主化、人權等各種不同的訴求,而這些訴求也一定程度滋養了當時的民進黨。隨著執政,民進黨漸趨中間是可以理解的。但可以理解,並不代表公民團體就應該要閉嘴,反而,公民團體扮演的角色,就應該是持續監督執政黨,這同時也是我們之所以與中國不同,且正是台灣民主最需要被捍衛之處。

或許並沒有什麼新舊政治的二元對立,有的只是不同時代,不同政治歷程中的政治選擇。我們從假消息、網路戰中看到了中國滲透,同時也藉由這幾年許多年輕人的努力看到地方深耕的重要性,空戰與陸戰早已不再是分開的兩條路。期待這次大選之後,我們能期待臺灣誕生一個夠『左』的政黨,與兩大黨抗衡。


作者:蔡宜文
1988年生,清華大學社會所博士生,專長為親密關係社會學、女性主義,曾獲《2014教育部性別平等教育碩博士論文獎》、《2014女學會暨高醫大性別所研討會論文獎優選》等獎項,目前的研究興趣為網路的知識社群與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