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中国文坛伯乐萧殷,出自河源的现代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

原标题:追忆中国文坛伯乐萧殷,出自河源的现代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

萧殷将毕生精力献给了中国新文学和社会主义文艺事业,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写下精彩篇章。他是文学青年的良师益友,甘为人梯,“既滋兰之九畹,又树蕙之百亩”,不惜耗尽一生心血培育文学新人。他是上世纪60年代初和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广东文学两度辉煌时期”的领军人物。他在文学批评领域秉持文学创作规律,坚守艺术真理,树立独特风格。他在一场又一场的浪潮中,始终体现出良知、胆识、正义感和责任心。

1958年,萧殷与文学青年一起采风。

40余年着力培育文学青年

“在40余年的工作中,曾经担任过8家报刊编辑”“为编辑部写给文学青年的复信不计其数”“大约用了2/3的时间在看稿子写复信”的萧殷,是文学青年的良师益友,他甘为人梯,不惜耗尽一生心血培育文学新人。

萧殷是文学青年的良师益友。他关心帮助文学青年40多年如一日,致力于辅导青年写作及文学评论工作,不辞劳苦、不嫌琐碎,与许多青年作者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1938年8月,在延安鲁迅艺术学院的窑洞里,萧殷向前来报考鲁艺的“小弟弟”康濯介绍文学名著、文艺理论和文学常识,帮他准备功课,令踌躇不前的康濯满怀信心考入鲁艺文学院。后来,康濯成为中国当代著名作家,并担任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湖南省文联主席。康濯表示,他是在萧殷关心鼓励下步入文学殿堂的文学青年中的第一个受益人。

萧殷甘为人梯,不惜耗尽一生心血培育文学新人,因为他在素昧平生的报刊编辑鼓励与肯定下,才有勇气走上写作之路;他当年寄信和写稿给鲁迅,是何等热切地盼望得到名师指教;他当年编辑《晋察冀日报》副刊时,一位青年出色的短篇小说因战事危急而丢失,作者因此被埋没……他深感编辑掌握着初学写作者的生杀大权,绝不能因为编辑工作的疏漏,而令有潜质的文学青年止步于文学生涯的起跑线。

要发现有潜质的文学青年,必须做好编辑工作。怎样才叫“做好了”编辑工作?萧殷从事编辑工作多年,常教导青年编辑,能编好刊物,甚至拉到名家的稿子,只能得50分,还不算及格;另50分,要看你能不能发现培养出文学新人,这才叫编辑的本事。他要求青年编辑认真处理来信来稿,每信必回,每稿必复,有点修改基础的尽力帮助修改,争取发表;要退稿的,必须提出具体且中肯的意见。

上世纪40年代,萧殷编发了徐光耀的第一部小说《周玉章》;上世纪50年代,他编发了白桦的第一篇小说,选用了邵燕祥的第一首诗,发现了刘绍棠的《青枝绿叶》和《大青骡子》,极力推荐王蒙的《青春万岁》,启发鲍昌写作要民族化、民间化,培养龙世辉、刘剑青成为文学期刊、报社、出版机构的中坚力量;他任暨南大学中文系主任时,自编《创作方法论》,引导学生迈进中文创作天地,从中培养出谢金雄、钟永华、钟毓材、邓良球、张振金等作家;他手把手教导渴望写作的农村青年宋永平逐步走上文学创作之路;上世纪60年代,他指导过金敬迈,培养了陈国凯、王杏元、程贤章;上世纪70年代,他鼓励并指导了青年作家吕雷、孔捷生、谢望新、邹月照、杨干华、黄廷杰、李钟声、李前忠、杨昭科……上世纪80年代,他创立暨南大学文艺学硕士点,指导游焜炳等研究生完成命题为《创作论》的答辩。

为了培育文学青年,萧殷多次放下自己的文学创作,细心研读作者的稿件。每当发现好稿件,即使素不相识,他亦对作者寄予殷殷期望,细细审读,眉批、段批,一丝不苟;批改文字常达数千字。萧殷给不知名的业余作者复信近千封,为不知名的业余作者修改文稿数百篇。萧殷说:“年轻人是我们事业的希望,我能为他们做点事情,也算尽自己的一份责任。”

1975年,为了帮助程贤章修改长篇小说《樟田河传》,萧殷在这部15万字的小说稿上写的批语就有1万多字……因长时间埋头工作,致脑血管痉挛而昏厥倒地。程贤章说:“原稿上批阅的红墨水字迹,是萧殷心灵深处淌滴出来的生命之血。”

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傅修海曾到河源市图书馆里的萧殷文学馆参观,“最让人难忘的,还是萧殷那些数量巨大的读书笔记和写作笔记、写作提纲,还有他那些即使是部分呈现也足以令人震撼的数量巨大的编读往来的读者来信。”(《为了人民的文艺——萧殷的意义》,2023年05月31日《光明日报》)

萧殷身体力行,在数十年的编辑工作中,带出了一批批水平较高的编辑,他们后来都成为出色的文学工作者,如鲁迅文学院院长唐因,中国作家协会党组书记唐达成,中国社会科学院文艺理论研究员侯民泽,现代文学馆馆长杨犁,诗人闻山,诗人吕钊,《传记文学》负责人涂光群,《当代文坛报》主编黄树森,中山大学教授黄伟宗,广东作协党组副书记、诗人韦丘,《作品》主编黄培亮,省文化厅副厅长易准,广东文学院副院长沈仁康……

1981年,萧殷病重住院时,对来自全国各地的文学青年的来信,仍一一作了热情的答复。那时,年过六旬的他患上严重的肺气肿,后来又发展成为肺源性心脏病,身体瘦弱到了极点,体重只有30多公斤。但他在家中挂上赖少其手书的条幅“来不及了”激励自己。他拖着病体,整理、选编旧作,瞒着医生撰写了大量的评论文章,出版了《习艺录》《创作随谈录》,还在暨南大学任兼职教授,带出了2名文艺理论研究生。在他的床头案上,堆满了全国各地文学青年的来信来稿。他每天都硬撑着身体看稿、复信,常常是鼻子里插着氧气导管,还在和前来探病或求教的文学青年侃侃而谈、循循善诱。在他生命的最后阶段,他询问一名颇具潜质却久无作品的作者“他在哪里”;他挂念着、念叨着一些人的名字,那是他亲自培育成长起来的文学青年,他询问他们的创作假期安排好了没有,创作状态可好。

1984年3月,萧殷的学生吕雷到鲁迅文学院进修,年近八旬的丁玲在课堂上提起辞世不久的萧殷,说他工作认真负责,从来不整人,这在中国文坛十分难得:“萧殷是好人,难得的好人,老一辈说他好,年轻人也说他好。新中国成立后的这些年,他的精力全花在写辅导青年的小文章上头了,本来,他可以写出很多解决高深理论问题的大文章的。他是搞理论的,有这个条件,这样贡献会更大些……”

黄廷杰在《耐读的萧殷——先生逝世二十周年祭》中,对萧殷给予他的帮助作了深情回忆。广东省作协原常务副主席韦丘《奠萧殷诗》:酷暑沉雷雨下迟,漫山桃李尽唏嘘。后来人众开新路,都道萧殷是吾师。

王蒙怀念萧殷说:“当年您在赵堂子胡同八号接见的那个青年习作者,还有许许多多您关怀培养过的青年习作者,以及许许多多从您的著作中得益的、过去的和现在的青年人,正把您对文学事业的热望和对青年一代的关怀化为祖国社会主义文学蓬勃发展的现实,我们终于迎来了社会主义文学的春天。我们永远不会忘记您这位辛劳的、鞠躬尽瘁的园丁。”

有良知有胆识

坚守艺术真理

萧殷一生不断学习,不停探讨,坚守信念,在文学批评领域秉持文学创作规律,坚守艺术真理,树立独特风格。

1958年,“大跃进”的浮夸风吹到了文艺界,萧殷敏锐地觉察到这种浮躁情绪,写了《求实精神与革命热情相结合》一文,竭力纠正文艺界的这股歪风。

1961年4月起,他组织评论力量在《羊城晚报》“花地”副刊,发起关于长篇小说《金沙洲》的系列讨论,亲自主持撰写结论性文章《典型形象——熟悉的陌生人》,旗帜鲜明地反对艺术上的“庸俗社会学”和“教条主义”。这场历时7个多月的讨论,在当时的中国文坛产生了很大影响。萧殷的文学典型理论表现了文学创作中战斗与科学、理论与实践、创作与批评的辩证关系。此文是一篇很有分量、至今仍在中国文坛有着重要影响的文艺评论名篇。

1964年,萧殷应邀到武汉大学,为该校中文系、外语系和哲学系师生400多人作《关于文艺问题的报告》。他在报告中指出,文学艺术要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服务,阐述现实主义创作的重要原则——“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

在萧殷的主持下,中南五省份举行了为时50天的戏剧会演。随后,他为广东文艺界作了关于戏剧创作的报告;为陶铸整理在广东省思想工作会议的报告;审查珠江电影厂多部影片;出访罗马尼亚20天,多次与罗马尼亚文艺界举行会谈;主持广东各地方剧种戏剧会演,主持评戏座谈会以及选戏进京汇报、选戏拍摄电影;他还顶住压力,两度在中南局宣传部主管的《羊城晚报》“花地”副刊刊登周立波的散文《韶山的节日》。

1972年,萧殷在清远创作学习班上详细阐述创作规律,提出要从生活出发,创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形象,批评违反创作规律的“三突出”谬论。

追慕斯人风范话萧殷

萧殷的文艺理论,对于中国新时期文学的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现实意义。萧殷用一生心血留下的丰富文学遗产,是值得我们深掘的宝藏。

萧殷逝世10年后,陈国凯写道:“先生逝世多年以后,广东文坛依然回响着这样的声音:萧殷先生,您走得太早了!文坛多么需要您这样铁骨铮铮的汉子;需要您这样对文学事业一片孤忠的战士;需要您的浩然正气和慷慨之怀;一批又一批的文学青年,多么需要您的深情厚爱!”

萧殷逝世30年后的2012年7月,中国新文学学会第28届年会暨萧殷与中国新文学批评学术研讨会上,在中学时代就研习过其著作的同乡后辈、著名学者温儒敏,在与会时这样评价萧殷:“他不但是杰出的文学家、批评家,同时也是杰出的文学事业组织者。他的整个生命都融汇到新中国的文学事业中。”

2015年12月8日,萧殷百年纪念研讨会在广州举办,与会者在研讨会上纷纷表示,萧殷一生中不仅在文学青年的培养工作上不遗余力,而且在对待原则问题和评论工作中,服膺真理,固守良知。

2018年12月7日,位于河源市图书馆内的萧殷文学馆开馆。当日,湖北工大商贸学院副院长熊德彪在萧殷文学研讨会上表示,萧殷将睿智的思想、深邃的理论转化成真切朴素的文字,传播正确的文艺理念,解答普遍存在的文学疑题,可谓是文学“基本规律”的守护神、“辩证”文艺观点的实践者。

中国新文学学会原会长、华中师大原校长、博导王庆生说:“萧殷是一位值得敬重的、有独立见解的、为文学事业作出卓越贡献的文学评论家,是从不顾惜自己、把自己的一生无私地奉献给青年一代的导师。萧殷曾说过,‘发现、扶持、培养青年作者是繁荣创作的一个根本性措施’,而几十年来,他就是围绕这句话来培养、扶持青年一代的。”

中国作协原副主席、中国社科院文研所原所长、著名文艺评论家张炯说:“我国文学的发展不但需要作家、理论者,还需要文学方面的教育家和编辑家,特别是需要像萧殷这样的不求个人名利的无私奉献的教育家。”

山西省文化创新研究中心主任艾斐认为,萧殷是一位务实、执着的文学导师,在他的悉心关怀和指导下,当时的中国出现了一大批优秀的文学家和评论家。“说萧殷是文学界一位慧眼识人的启蒙者和‘伯乐’实不为过,他用肩膀支撑了很多年轻人走上文坛,并且在这条路上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他严谨的工作和治学态度,为我国培养了一批优秀的文学家和评论家,为当代文学留下了一笔宝贵财富,萧殷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举足轻重的作用可见一斑。”

图文来源:河源日报

一审:

二审:张智敏

三审:赖金凤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