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德广:从礼宾官到总领事

原标题:吴德广:从礼宾官到总领事

吴德广

在普通人眼里,外交官很神秘,很传奇,出使国外,更风光,更厉害。

好吧,就让我们以普通人的眼光来看看职业外交官吴德广有多神秘传奇,有多风光厉害。

吴德广1938年生人,比我大五岁,我尊称他吴老。吴老是潮州枫溪人,是我的老乡。我们经常在同乡会见面聊天,相处融洽。

他在外交部,我在新华社,他是外交官,我是记者,他常驻过三个国家——巴基斯坦、日本和马来西亚,我也驻过三国——菲律宾、斯里兰卡和埃及,不过时间没他长,地位没他高。退休后,他爱舞文弄墨,著作滚滚而来,一本接一本(每出一本都送我“雅正”),我也好写点东西,但著述相形见绌。

吴老毕业于潮安一中(今金山中学),1959年21岁时就在高中入党,为他一生奠定了根正苗红的政治基础,“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1960年,他考上了外交学院(说是考上的,应该是内部保送的吧?)。

1965年,毕业后他分配到外交部礼宾司,从此走上了职业外交官的康庄大道,扬帆远航,顺风顺水。到1998年退休,他三进三出外交部礼宾司,三进三出驻外使领馆。退休后至今,他一头扎进外交部老干部笔会(简称外交笔会),书写一生的外交风光。

可以说,吴德广的职业外交官人生完美得令人难以置信!

从1965年工作到1998年退休,在外交部34年间,吴老在礼宾司干了20多年,另外14年出使驻外使领馆。

在礼宾司,他从普通一员做到接待处副处长、处长、参赞,进入礼宾司领导层,还兼任外交部机关党委委员,名声在外,风光厉害。

礼宾司负责我国外交上的迎来送往,比如为我国领导人出访做做准备,跑跑腿,到国外去打打前站,探探路,接待接待外国政要来访。

先说陪我国领导人出访。吴老1978年1月26日陪同邓小平副总理访问缅甸,在仰光国宾馆草地上留下一张同邓小平合影的黑白照片;1992年4月6日陪同江泽民总书记访问日本,在回国专机上,江总书记同礼宾人员合影,吴老就紧挨他身边;从1991年到1994年,先后多次为国家主席、国务院总理访问蒙古、印尼、泰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土库曼、乌兹别克等国打前站。

这总该算神秘传奇了吧,总该算风光厉害了吧。普通人谁能见到国家领导人,谁能陪领导人出访,谁能坐领导人的专机,谁能在专机上同领导人合影,留下一帧帧宝贵的历史照片?

可是,传奇风光背后要付出多少艰辛,又有谁知呢?在最近出版的《礼宾官背后的外交风云》一书中,吴老对这些艰辛的细节多有记述。其中有个细节给我印象特深:江总书记访日时,日方坚持要用他们的翻译,也不安排看樱花,可是,吴老一而再、再而三,不厌其烦地同日方交涉,经过努力,对方终于同意天皇会见时请精通日语的杨振亚大使陪同,午宴时让中方译员出席,并把观看樱花列入日程,个中滋味只有吴老自个儿清楚。

再说接待外国政要来访。礼宾司每年要完成近百起接待任务,作为接待处副处长的吴德广要担负起重要角色。近百起任务,说来很轻松,实际做起来有多难,请看看局内人、外交部前副部长王殊是怎么说的,“……先说要记住这些外宾的名字、职务,坐在哪里、住在哪个房间等,难得就很大,更不用说同我国领导人会谈、开会、宴请和参观等事宜了。……幕前幕后,台上台下,忙得不可开交,还常挨批评。我心想,如果要我来干这个差使,只说记住这么多的名字和职务,就非砸锅不可。”

传奇吧,更传奇的是出使国外。他先从任我国驻卡拉奇总领事英文译员做起,再到中国驻日使馆一秘,最后于1994年3月15日被国务院任命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驻马来西亚古晋总领事。

封面镶嵌着国徽的任命书写道:“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任命吴德广先生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驻古晋总领事。驻古晋总领事馆的领区包括沙捞越州、沙巴州和纳闽联邦直辖区。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请马来西亚政府承认吴德广先生的职衔,给予他应享受的便利、特权和豁免,并对他执行领事职务的活动予以协助。一九九四年六月三十日于北京。”

国徽金光闪闪,任命书沉甸甸。从礼宾官到总领事,出国拿红皮护照,享受外交豁免,普通人谁能有如此殊荣!

吴老的总领事干得有声有色,同马来西亚各界关系密切,以至于离开马来西亚四年后,还于2002年9月15日荣获沙捞越州元首赐予的PBS(沙捞越州高级公职有功勋章)。

我的手指在键盘上敲击这些文字很轻松,可心里却有一种人生的沉重感。我驻外时常跟我国的外交官在一起,对他们的生活还是很熟悉的。

出使国外14年,5110个日日夜夜,在光彩照人的外交官生涯背后,吴老要隐忍怎样的个人牺牲呢?

先说心灵上的孤独。身在异邦,只身一人,远离家人,少了家庭温馨,寂寞难耐。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没有手机,国内家庭没有电话,与国内联系只靠鸿雁传书。家书是靠外交部信使传递的。信使每月只到使馆一次。信使到来之时,就是使馆狂欢之日。除了家书,信使要是再带来个《地道战》《小兵张嘎》之类的电影拷贝,周六晚上(那时可没有双休日之说)放场电影,那可是“久旱逢甘露”了。

再说严格的外交纪律。我们驻外记者还好,一人一车,自己开车出门采访,还自由点。可外交官就不同了。使馆有严格规定,外出请假,回来销假,必须两人同行。怎么样,这般限制你受得了吗?

现在的年轻人也许会说,“这不是我要的生活”,“这不是我要的人生”。可吴老是生长在一个时刻听从党召唤、把一生献给壮丽的共产主义事业的时代。祖国的需要就是个人的选择,用时髦话说,一生充满了正能量。作家潘军在评介《外交官看世界》丛书时说:“当一个外交官完成国家交付的使命之后,他便踏上了故乡的归途。对于一个把青春留在异国他乡的游子,那种叶落归根的情怀,我想是难以名状的。”

吴老的外交官生涯以总领事画上了完美的句号。

1998年退休后,他投入了外交笔会“夕阳红”的事业。外交笔会由外交部两百多位退休的大使和资深外交官组成,吴老担任笔会的副会长兼秘书长(工作量多大!)。他说,在如此人才济济的地方,不拼搏哪能出什么成绩。

他展开笔墨,撰文出书,在《北京青年报》、《世界博览》、《纵横》等全国报刊上发表了大量文章,揭开外交面纱,纵览外交风云,讲好中国外交故事,传播中国外交强音,为实现中国梦发挥了正能量。仅在《潮州日报》上就发表了140多篇文章。

吴老出版的著作主要有:《世界各国国旗》、《最新各国国旗国徽》、《从礼宾官到总领事》、《花园国度——马来西亚》、《外交官背后的外交风云》,散文集《犀鸟情思》、主编《礼宾——鲜为人知的外交故事》、《外交笔会十五年》、《外交笔会二十年》……

也许有些年轻人会觉得吴老这样的人生完美得有点“乏味无趣”,“不好玩”,但这是一种人生,外交官生涯就把他锤炼成这样一个严谨的人,淳朴、稳重、低调、修养、内秀、随和,外表上不露声色,内心上大智若愚,几乎找不出什么毛病来。

有的老乡抱怨,晚上十点不到,吴德广的电话就打不通。殊不知,晚十点就寝,晨起五六点,正是吴老有规律的作息时间。早上起床后写作,奋笔疾书,让一生的外交秘闻如江河水般流淌笔端。

吴老说,他在首都生活工作之所以如此“拼命”,是因为他常怀一颗感恩之心,感恩共产党,感恩祖国,感恩父母,感恩家乡,感恩母校。肺腑之言,掷地有声!

2014年,在外交部离退休人员先进个人评选中,吴老荣获“奉献社会奖”,他把1000元奖金捐给了党支部,表现出一个老党员高尚的情怀。

吴老的夫人胡爱真也是潮州人,北京肿瘤医院大夫,有严重的风湿性关节炎,行动不便,吴老对她照顾得可周到了。看病打针,何止“三陪”,买菜做饭,三餐全包。胡女士说,他们家有个特殊的电饭煲,做饭把肉菜统统搁进去,时间一到,一锅端即可享用,省了煎炸烹煮,否则吴老分身无术,毕竟已是耄耋一老翁了。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