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敬 | 重返圣地,用延安精神滋养初心淬炼灵魂

原标题:崇敬 | 重返圣地,用延安精神滋养初心淬炼灵魂

为纪念延安双拥运动80周年,八一前夕,在上海市双拥办和上海市拥军优属基金会的组织下,70余名来自上海双拥事业一线的工作人员,前往延安开展研学活动。大家通过参观烈士陵园、纪念馆、革命旧址,聆听讲解,研讨交流等形式,回顾革命历史,重温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对延安精神和双拥精神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这是一次革命圣地红色之旅、历史源头寻根之旅、延安精神学习之旅、双拥工作交流之旅、精神境界淬炼之旅。深刻感受到了当时极为艰苦的革命斗争环境,切身体会到党在中华民族危亡时刻唤醒民众、团结抗战的伟大创举,参加活动的学员们纷纷写下感悟感想,表示要进一步弘扬延安精神、双拥运动精神,创新工作方法、加强社会动员、提高民众参与度,不断促进上海双拥工作高质量发展。

游客们观赏大型沉浸式情景剧《再回延安》。 申卫星摄

从双拥精神中汲取力量

6月的延安是沸腾。在多年的生态保护下,延安城的6月不像过去那样干燥炎热,全国各地、各行各业的人们,纷纷来到红色之都进行寻根之旅。我也有幸成为其中一分子,在数天的参观学习中再一次感受到学习、再学习的重要性,再次体悟到80年前双拥运动的伟大和精神传承的必要。

无论是四八烈士陵园、延安革命纪念馆,还是宝塔山、杨家岭,一群群佩戴党徽、神情肃穆的游学者穿梭往来,在讲解员的讲授中与革命先辈进行跨时空的交流,在感悟历史中一遍遍洗涤心灵、明史明智。作为以双拥运动为主题的研学团队,我们当然更关注发生在延安的双拥故事。

在各个展览馆、纪念馆,我看到的不少历史材料,都详实地证明了一个道理:没有军政军民关系的巩固团结,就没有生产力和战斗力。1943年,陕甘宁边区的贸易还是负增长(-187625边币),到1944年就变为1563128边币,1945年更是增长到303060边币;边区私营商业户从1937年的150户,增长为1944年的473户,类似的家庭纺织业、手工业作坊、民营企业、煤炭开采、化学工厂、纸厂等各类增长统计表令人眼花缭乱、惊讶不已,让我们强烈感受到了经济社会发展背后双拥工作的重要价值。

沉浸在讲解、座谈、访谈、情景剧等各种形式课程下,我们对80年前双拥运动的产生、发展及价值认识,不再仅仅停留在事实层面,而是深入到其如何直面问题自我革命、如何坚持党性创新发展、如何抓住时机战略布局、如何转化升华提高效能等深层次问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双拥工作顺应时代发展,组织领导更加坚强有力,思想根基更加坚实牢固,军地多层次全方位合作硕果累累,特别在脱贫攻坚、抗击疫情等方面得到升华。面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国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带来的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任务,我们需要坚持问题导向,挖掘并解决“真”问题,才能进一步做好双拥工作,不断巩固发展坚如磐石的军政军民关系。

今天,我们再回延安,已不是简单的自我学习、知识学习,而是要以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自觉,以学习型政党与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国家一体建设的自觉锤炼党性、传承精神、创新实践。党的二十大强调,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这对每位党员干部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自觉,提出了明确要求,而知信行合一是重要评判标准。借助这次延安学习之旅,相信我们都能以新的姿态投入到工作之中,创新实践、再立新功。

(张雪梅)

两赴延安感受宝塔之光

1986年9月,我28岁,一身戎装、血气方刚,满载对革命圣地无比敬仰之情首奔延安。时隔37年,我跟随上海市拥军优属基金会,怀揣对双拥工作溯源之心,再赴延安。两赴延安,脑海中始终不停翻滚着延安黑白与彩色的两组照片,感慨时时腾起。

首赴延安,心慕宝塔之光而去。那年,我在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历史系学习。毕业前一学期,为撰写毕业论文,学校安排本系80名学员,分赴上海、广州、延安实地研学。我首选延安。当时延安虽然最远、最偏,但我认为,学习中国历史尤其是中共党史,如果不到延安,就难以悟到真谛。

那个年代,去趟延安还真不容易。我们一行20人,打着背包,带着介绍信,犹如当年热血青年一样,怀着一颗赤诚之心,踏上朝往革命圣地之路。从南京出发坐了一天火车到达西安,在解放军西安政治学院招待所住了一夜,第二天早早挤乘大巴直奔延安。

西安到延安将近400里,一路上道路崎岖难行,公共汽车颠簸了10多个小时才抵达延安。让我深切感受到当年全国热血青年从四面八方奔赴延安,克服千难万阻,冒着生死危险,是何等艰辛。“当年是什么力量驱使全国爱国青年和社会精英奔赴延安?”这是我首赴延安时心中带着的一个大问号。

今年再赴延安,尤其观学了延安大学纪念馆,对于这一问题的答案慢慢清晰。观学中,首先撞击我心灵的,是从纪念馆恢宏大厅步上二楼展厅的台阶,伴随登阶的沉重步伐,讲解员深情讲解在阶梯墙面上展现的当年爱国青年和仁人志士从西安奔赴延安必经的七个关口,层层设卡,危险重重。

“打断骨头连着筋,扒了皮肉还有心。只要还有一口气,爬也要爬到延安城。”当年流传着的这句话,将爱国青年的斗志表达得淋漓尽致。

两赴延安,使我更加深刻认识到:是理想、信仰、希望之光和力量。当年,侵略者的铁蹄践踏着国土,抗日救亡成为中华民族的时代最强音。这个时候,迫切需要有人站出来挽救危局,这无疑就是中国共产党。当年延安宝塔之光,成为中华民族希望之光,延安成为吸引全国爱国青年的圣地也就理所当然。

再赴延安,在宝塔山上山坡壁上,镌刻着延安宝塔歌“延安有宝塔,魏魏高山上,高耸入云端,塔尖指方向,红日照白雪,万众齐仰望”的标语,这也是对延安宝塔之光的真实写照。

延安,既是革命圣地,也是双拥运动发祥地。如何使双拥圣地的宝塔之光成为新时代双拥工作的前进方向和力量源泉?对于我们这些从事社会化拥军优属事业的人而言,心里都有一束光,这束光就来自延安宝塔山。更重要的是,要用延安双拥之光,像当年吸引全国爱国青年和仁人志士一样,聚光成塔,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源和社会力量,汇聚到新时代社会化拥军优属的伟大事业中来,让延安宝塔之光永辉。

(孙庆祥)

重返圣地体悟精神内涵

每次到革命圣地延安,我都深受教育和感动。从杨家岭到枣园,从七大会址到延安大学校史馆……一路上充满红色的氛围,充分体现了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是延安精神的精髓。

在延安窑洞诞生的《矛盾论》《实践论》,字里行间无不闪烁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光芒;从四八广场张思德烈士墓志铭到《为人民服务》经典阐述,见证着中国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生动实践。

此次重返延安,就是要用延安精神滋养初心淬炼灵魂,进一步加深对双拥精神内涵的认识。在延安革命纪念馆,那幅当年陕甘宁边区和西北局领导看望慰问359旅官兵的照片,真实记载了军民团结一家亲的历史画面。讲解员介绍,在军地双方相互推动和配合下,拥政爱民、拥军优属运动在陕甘宁边区轰轰烈烈地展开,双拥运动由此兴起。无论是解放战争时期,还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双拥运动传统进一步发扬光大,展现出了巨大威力。老百姓踊跃支前支援人民军队,子弟兵热爱保护人民群众,军民团结战无不胜。

此次寻根之旅,使我们在理论与实践上进一步提高,更加深刻认识延安双拥运动。正是80年前中国共产党为“实现革命力量大发展”而作出的实事求是伟大创举,彰显党性牵引传承、问题倒逼推动、战略主动布局和自我革命引领等价值。

至今,双拥精神历经80年沧桑而愈久弥坚,在新时代强国强军新征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在军民融合发展、脱贫攻坚、抗击疫情等新的人民战争中不断升华,对提高党的组织领导和科学决策能力具有重要启示,对助力提高一体化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值得我们永久铭记和传承。

经过延安革命圣地红色精神的熏陶和激励,我进一步坚定了投身社会化拥军优属崇敬公益事业的决心。阳光照进四八烈士陵园内,苍松翠柏掩映中的碑身上,镌刻着毛泽东同志的题词:“为人民而死,虽死犹荣”。这里安葬着13位“四八”烈士和15位革命先烈。我们要赓续他们的革命精神,做好新时代社会化拥军优属崇敬关爱工作,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作出我们这代人应有的贡献。

(张长东)

《再回延安》何以吸引年轻人

在延安学习期间,特地参观了红街。这条街给我留下深刻印象:在新时代,红色文旅如何创新表达,吸引更多的年轻人?我在这里找到了答案。

红街位于延安高新区,距机场和高铁站10分钟车程,距宝塔山只有5公里,其由主题街区、窑洞酒店群,还有市内湖——延湖共同组成。红街主题文化街区主要有:会师广场、边区广场、胜利广场等,从会师广场到胜利广场,代表着党中央在延安13年的光辉历程。延安红街以“文旅+科技”为主题,以沉浸式情景剧《再回延安》为红色文化创新表达,日渐成为年轻人红色文旅首选目的地。

延安红街开业首日,吸引了26万名游客慕名而来,开业首月游客超200万人次。据统计,接待的游客中有百分之六七十都是年轻人。

难怪,我的几位青年朋友,到陕西旅游,先不去看兵马俑,却专程到延安红街走一趟,看了之后他们啧啧称赞:在延安不仅看到了宝塔山、杨家岭、枣园等革命旧址,还看到了红街一条街上时尚与传统、科技与红色主题紧密结合的崭新成果。如今,我行走在红街,看着延湖边逶迤曲延的传统建筑和驻满的商家,售卖着地方特产——硕大的狗头枣、甜咸适口的枣泥饼、酥脆的炸麻花……一条街写满了延安地区传统文化的灿烂丰富。

在圣地广场,一座恢弘的红色建筑——红色时光剧场冲击着游客们的视觉。我兴奋地站在五角星形的大门前留影。剧场内,没有一个座位,观众们随剧情行走在四个演出区域,国内首部红色室内情景体验剧《再回延安》就这样迎接八方来客。

《再回延安》以一本红军战士的日记为创作元素,从聆听红军讲述长征故事开始,用倒叙的方式,讲述了长征路上某红旗班翻雪山过草地,用生命护送红旗到达延安的故事。

不同于以往镜框式的“坐着看”,《再回延安》采用了年轻人喜爱的新型观演形式——“走着看”。置身剧场,观众和演员“零距离”,仿佛自己也是一名红军战士。我边看边落泪,悄悄观望四周,发现不少人与我一样。

《再回延安》还利用声光电、真实风雪等高科技手段,打造多重体感互动的体验,让观众真切地感受着那段岁月。例如,当进行到攀爬党岭雪山这一幕时,现场寒风呼啸,大片雪花乱飘,舞台上战士们饥寒交迫,但还是毅然地往上爬着。台下的观众则在现场真实风雪的环境中,与演员一起体验着爬雪山的艰辛,身临其境。

基于当代年轻人对于中国历史的了解和对红色文化旅游的兴趣在提升,《再回延安》通过对题材的挖掘和创新形式的演绎,让这个节目能吸引更多年轻人,更好传承红色文化、助推红色旅游,这无疑是成功的。

(缪琪)

80年双拥面临发展新机遇

怀着崇敬的心情,我在革命圣地回望80年前延安双拥运动。

1943年初,为进一步密切军政、军民关系,夺取对敌斗争的胜利,八路军后方留守兵团和陕甘宁边区政府根据中共中央指示,分别在军队和地方开展双拥运动。现在留有的杨家岭等红色旧址遗址里仍有踪迹可寻。1943年2月的一份老报纸上,仍可见到《甘泉军民团结互助》和《民众借给菜地种籽菜蔬,驻军数十头牛代为耕地》等报道,字里行间可见当年的双拥热潮,也激励着新征程上双拥事业的践行者们。

红色沉浸式情景剧《再回延安》,让我久久沉浸在英雄激情体验和精神境界的淬炼之中。“军队是扛枪的老百姓,老百姓是不穿军装的八路军;军为利箭民做盾,为保江山团结紧。”讲解员用陕北方言,唱出了边区军民鱼水相依的血肉相连。

延安是中国革命的圣地,是双拥运动的发祥地,拥军优属的初心之地。此次来延研学,使我深切感受延安的精神魅力,也为基金会下一步拥军优属工作提供了动力与思路:弘扬双拥传统,推进双拥工作继续创新发展,谱写新时代双拥工作的崭新篇章。

在延安参观研学中,我一直为延安军民对党忠诚,为全国进步青年向往延安、奔赴延安投身革命所感动。《再回延安》中,一名红军战士在全班战友壮烈牺牲后,仍坚守“一面不朽的旗帜”,赤诚向党,感动全场观众,也让大家受到精神洗礼和党性淬炼。

80载风云变幻,80载双拥如潮,双拥精神火炬烛照未来实践。我越来越感受到,穿越历史云烟,走过80年光荣历史的双拥,正面临着崭新的发展机遇——面对风高浪急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只要我们紧跟中国式现代化的前进步伐,双拥工作就一定能够永立时代潮头。

正如一名学员所言,到延安,就是要把精神状态激发出来,把奋进力量凝聚起来,在建功拥军优属事业、推动创新发展上迈出新步伐、取得新成效。

(顾华)

感受一座城与一种精神

来到延安革命纪念馆,丰富的人物模型、沧桑的历史图片、生动具体的文字介绍,给大家再现了革命延安的战争、生产、生活情况。在陕甘宁边区人民支前运动展区,书写毛泽东同志“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的大幅画,引起大家驻足观看、相互交流,感到军队打胜仗,人民是靠山,“兵民是胜利之本”。

在杨家岭、枣园等革命旧址,走进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所住的窑洞,一个个简陋的窑洞、一件件朴素的陈设、一幅幅珍贵的图片,生动地再现了当年老一辈革命家不屈不挠、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就是在这片土地上,在简陋的窑洞里,中共中央指挥着抗日斗争敌后战场,开展了大生产和整风运动,提出了“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三大法宝,形成了“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三大优良作风等。

宝塔山是历史名城延安的标志,是革命圣地的象征。一早,登上宝塔山,俯瞰延安城,青山环绕、绿水依傍,延安建设日新月异,深感不变的是延安精神,不变的是老区人民朴素的情怀,实实在在感受到党的初心和使命的力量。

南泥湾大生产纪念馆,集中展示了军民大生产时期的富饶风貌,还原了大生产运动及359旅边开垦边练兵的场景,脍炙人口的《南泥湾》,是延安精神的原生形态,领悟到幸福是奋斗出来的。

从延安发源,80载时光荏苒,双拥优良传统薪火相传。80年前,在党中央领导下,陕甘宁边区政府和八路军留守兵团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双拥运动热潮,使军政、军民关系有了显著改善,形成了“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的生动局面。听着延安双拥工作的介绍,感到延安军民始终接续传承双拥光荣传统,创新开展新时代双拥工作,重现火热的延安岁月,不断谱写军政军民团结奋斗的时代华章。

几天来,无论在纪念馆,还是革命旧址,一拨拨的游客来来往往,人流不绝。来这里的人们是怀念一段岁月、怀念一段历史、怀念一种精神,让大家感受到“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为主要内容的延安精神。双拥运动是延安精神的生动体现,是我党我军我国人民特有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

一座城与一种精神。新时代新征程上,作为一名双拥工作者,要大力弘扬伟大延安精神和双拥精神,传承红色基因;准确把握新时代双拥工作特点规律,不断完善军地协调机制,加强相互支持配合,更好服务军地建设发展;发挥双拥工作优势,聚焦“前线、前沿、前哨”,服务部队备战打仗,落实拥军优抚法规政策,破解官兵“后路、后院、后代”问题;广泛开展社会化拥军活动,引领社会力量热爱双拥、支持双拥、参与双拥,巩固发展新时代军政军民团结,为巩固提高一体化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为推进强国强军汇聚强大力量。

(何汉林)

编辑:陈梓丹 孙欣然

责任编辑:何易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