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害河” 今日“利河” 走进东营见证引黄灌溉兴利史

原标题:昔日“害河” 今日“利河” 走进东营见证引黄灌溉兴利史

大河浩荡,奔涌入海。5月22日,记者跟随“弘扬水文化 沿黄水利行”媒体采风一行走进黄河入海口城市——东营,见证了东营如何在“弘扬黄河文化、讲好黄河故事”上展现东营担当,贡献东营力量。

东营市地处沿海地区,地下水矿化程度高,基本不能直接引用。全市工农业生产和城乡人民生活用水90%以上主要依靠黄河水,因此,引黄灌溉显得尤为重要。追寻东营引黄灌溉发展历程,记者首先来到胜利灌区秦家管理站,了解打渔张引黄灌溉工程建设情况。

打渔张引黄灌溉工程是全国第一个五年计划重点工程之一,是山东省开发最早、规模最大的引黄灌溉工程,是变昔日黄河之“害河”为今日之“利河”的一次成功尝试。

负责人介绍,开发前,这里地广人稀,广种薄收,区内有150万亩荒碱地和盐碱光板地。同时,受东有海水侵袭、西有黄河决口的威胁,再加上该区域还是山东主要的蝗源地。当时,群众中流传着“播种时一大片,收获时颗粒不见”“走的是光板道,听的是乌鸦叫,吃的是黄须菜,喝的是牛马尿”等民谣。

为解决垦区人、畜饮水和灌溉用水等问题,1952年,山东省棉垦委员会决定引黄兴利,建设打渔张引黄灌溉工程。截至1983年,打渔张引黄灌区实际控制面积可达169万亩。

今日盐碱光板地,来年尽变麦棉田。经历了规划、建设、停灌、改碱、改造、调整等曲折辉煌的历史进程,引黄灌溉发展到今天,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都在不自觉地享用着“老打渔张”带来的成果。如今,全市现有万亩以上灌区17处,设计引水能力514立方米/秒,设计灌溉面积326万亩。其中,麻湾、王庄、双河为大型引黄灌区,曹店、胜利、宫家灌区为中型引黄灌区,形成了布局合理、灌溉配套、运用灵活的引黄供水网络,有力解决了东营市水资源不足的问题,改善了区域生态环境,提高了城乡居民饮水安全,为东营市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强支撑和有力保证。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