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广悦《宝清旧事(4)村支书刘春祥是个文艺人儿》

原标题:魏广悦《宝清旧事(4)村支书刘春祥是个文艺人儿》

村支书刘春祥是个文艺人儿(采写时间:2013年6月)

今年43岁的刘春祥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村人儿,生在农村,长在农村。

10多年前,他曾经去城里扑腾了多年,还在大连市一家叫作维康肉食品加工厂的企业当过车间主任呢,可最终还是回来了。

不是他干得不好,老板听说他要辞职,许诺给他增加工资、提高待遇,一再挽留,最后无奈地说,你什么时候愿意回来我都欢迎你。

刘春祥舍不得执意要住在农村的爸妈,也舍不得黑油油的土地绿油油的庄稼。

没料到,他这一回来不打紧,不仅让徐马村年年增添了许多锣鼓喧天、喇叭声声的喜庆气氛,也给宝清县增添了那么一点点儿的荣耀。

中央电视台七套节目播放过徐马村农民演出的节目。

《中国妇女报》《中国文化报》《黑龙江日报》等媒体都报道过徐马村的新闻。

打开“优酷网·视频高清”,随时都能“搜看”到徐马村农家乐小剧团的表演唱《新苫的房·雪白的墙》。

从“百度”网上一搜索“夹信子镇徐马村”,长长一串子目录,全都是正能量的……

别看刘春祥貌不惊人,却有压众之才——身上长了许多文艺细胞。这个村的农家乐小剧团,就是他一手创办的。

早在1995年,夹信子乡党委组织一次庆“七一”文艺会演,刘春祥演出了一个小品,一炮打响。

凭着这个节目,他参加全县农村文艺会演时还得了个“优秀表演奖”。

刘春祥获得过“宝清县十佳乡土人才”的称号,今年他又被推荐为“宝清县文化名人”的人选,据说很有希望当选。

这么一位名副其实的农村文艺人儿,即便是哪一天成为知名小品演员,都不会太让人惊讶;但令不少人想不到的是,他还成为主管一个村全面工作的党支部书记——老百姓都称作“村支书”。

这活儿可不同于演出,得实打实地给村里、给村民办实事,他能不能行呢?

据说刘春祥刚当选村支书那咱,村里人也有说三道四的,说咱们这么大个围子,3000多口人,怎么偏得选个“盲流子”呢?

所谓“盲流子”,顾名思义,过去在农村指盲目流动来的、没落上户口的人。

刘春祥哪是盲流子啊,只不过是外来户。他八九岁时,因为父亲是很地道的车把式,让徐马村一位生产队长从别的围子给“撬”来,当年就落户了。

倒也是,选村支书那年刘春祥三十七八岁,之前连生产队长都没当过,他这个村支书能不能干好呢?

【1】村庄旧貌换新颜

村支书,狭义上与村委会主任一起被特指为村干部,是区别于国家公务员的特殊群体,也是游离于国家行政干部体制之外的、不在编、不脱产的边缘化干部,堪称最辛苦的基层干部。

他们负责上传下达,直接面对村民,不但管行政,还管生产经营,管基础设施建设。事无巨细,连两口子拌嘴啊、老张家挤占了老李家的半条垄啊……,吃喝拉撒睡,村上的事、村民的事,没有管不着的。

这不是嘛,我在采访时,就有人来找刘春祥,说他家的稻田里上不去水怎么办。刘春祥说:“你别太着急,这两天我和村主任正在协调呢。”

所以说呀,村干部这个群体在保证社会稳定、维护社会秩序上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如果村屯小一点,人口少一点,村支书兴许还好当点。可徐马村是个又老又大的村。

说它“老”,徐马村原名“徐马架子村”,据说源自于民国年间最早有徐姓人家来到这里,搭建起了马架子房居住,开垦荒地。后来人口便逐渐地多了起来。

你看这徐马村老不老?

说它“大”,据这个村的几位已是耄耋之年的农民介绍,徐马村现有820户、3200人,是全县的人口第二大村。

就是这么大的村,刘春祥领着党员和村干部脚踏实地、勤勤恳恳地干事,短短几年间就发生了相当大的变化。

先说村民收入。

村里招商引资建成了万寿菊加工厂和烘干塔,解决了村民卖万寿菊难等问题;

多方筹措资金,修筑了8000延长米的田间路,解决了村民秋收拉地难的问题,尤其是去年秋雨大,大家更是尝到了甜头,纷纷叫好;

给村民打了30眼抗旱机井,在水田灌溉上发挥了一定作用。

不少村民由于家底子薄,思想较为保守,渴望发家致富却不敢承担市场风险,刘春祥就发动党员发挥带头作用,根据本村资源、区位、交通等方面的优势,充分考虑市场需求,调整产业结构。

万寿菊属于一年生草本植物,是提取纯天然黄色素的理想原料,还具有平肝清热、祛风、化痰等多种药用价值,成为一种新型的经济作物。

为了扩大万寿菊的种植面积,刘春祥多次聘请县内外专家来本村传授种植和增产技术。

这些年来,徐马村的万寿菊产业快速发展,由2006年的800亩扩大到2012年的3000多亩,已成为村民发家致富的首选项目。不仅全村种植户年增收数百万元,还带动起大批打工的村民。

在粮食生产不放松、积极扩大水稻面积的同时,发展万寿菊、烤烟、甜菜等经济作物,2012年村民人均纯收入达1.0240万元。

再说基础设施建设。

徐马村过去全都是土路,近几年村里有了第一条2.8公里的环村水泥路,配套砌筑了4000延长米的水泥凹型边沟,安装了64盏太阳能路灯;

公路两侧的农户,家家房前园子围的是彩色欧式水泥栅栏或铁栅栏,齐整而美观;

一处宽敞又平坦的4000平方米的休闲广场,让喜欢扭大秧歌的村民不用再去5里地外的邻村了;

村委会办公室、村卫生所修缮一新;

有了篮球场和各种健身器材;

300平方米的文化活动中心,能够观看文艺演出,还可以下棋、打牌;

42平方米的图书室,有各类书籍5万余册;

自来水入户率100%,有线电视入户率100%,泥草房改造率达到了80%……

修水泥路、建广场、安装路灯、打机井、维修村办公室和卫生所等等,少说也得投入四五百万元。

刘春祥和村主任张广明上任时,村集体既无企业又无机动地,根本拿不出钱来。有时候村里着急用钱,还得这两个村官从家里拿钱给垫上。

那么,村里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这么多钱,从何而来呢?暂且不表。

最喜人的是村民们精神面貌的变化。通过开展评选“五好家庭+星级文明户”等一系列活动,村里涌现出了一批好儿媳、致富带头人、模范人物,给村民们树立了榜样。

自个儿村的农家乐小剧团,每年都义务为村民演出几十场。

如今,徐马村的社会秩序稳定,连续几年没有发生过酗酒和赌博现象,越来越多的村民在农忙季节不辞辛苦地起早贪黑多挣钱,在农闲时节则学习农业科技知识、扭大秧歌、参加或观看文艺演出,社会风气越发好转。

移风易俗,创建平安和谐富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成为村民们的普遍共识。

2011年,徐马村被县委、县政府评为“新农村建设先进村”;2012年,被省精神文明办评为“十佳和谐村屯”,获得了黑龙江省“四星级村”和“新农村建设先进村”的荣誉称号。

今年6月1日下午,万里晴空,灿烂的阳光普照大地。

徐马村的青壮劳力大都在田间里劳动,或者外出打工去了。

例如,刘春祥的妻子张苹就和村里的一帮人,起大早坐车去八五二农场打工,在稻田里补秧,每天收入160元,而在春天插秧时一天能挣四五百元。

路上的行人很少,即便是大白天,村子里也没有城里的那种嘈杂喧嚣声。

在公路旁的一家小饭店门前,五六位老年人正坐在小板凳上闲聊,个个都是满脸慈祥,笑意盈盈,更给这个村落增添了几分安宁和谐的气氛。

我凑到跟前,告诉他们村支书刘春祥评上县里的“十佳公仆”了,请他们说两句,是怎样评价这位村支书的。

老人们你一言我一语,简短、朴实的话语道出了他们的心声。

81岁的胥成超穿戴干净利落,一看就像是一位退休老干部。他说:“刘春祥的心里装着老百姓,这个支书怎么样,不用俺们多说,你看看村里这几年来新修的道路、新修的广场就知道了。”

他身旁的杨玉全插上一句:“刘春祥是俺们村劳务市场的头儿。”

我一愣:“哦?此话怎讲?”

他说一旦有什么外出打工的信息,刘春祥就用村里的大喇叭告诉大家伙儿,想去挣钱的村民谁也落不下。还有什么发放甜菜籽儿啊、取烟苗啊、上面来人讲解种田技术啊,都用大喇叭通知。

79岁的王荣德说:“刘春祥没有架子,和气,老百姓找他办事,有求必应。”

黄光荣说:“他干实事。”

68岁的刘清有感叹一句:“这么大个围子,众口难调,他干到这个份儿上不容易啊!”

饭店老板叫李明,是从青原镇来的,在这里干好几年了。他说:“我就是冲着徐马村的人口多、风气好,才一直没走。”

邹忠义是徐马村供销社的老主任,今年78岁了,对这个村的感情特深。他退休后也没闲着,在路旁开了家超市,方便村民们买东西。他听大家伙儿正在唠扯村支书的事儿,乐颠颠儿地去拿来10根雪糕,非得让众人吃不可。

这几位老人,都夸刘春祥有正事儿。

【2】有正事儿的孩子

说刘春祥有正事儿,真是一点也不假。他个人的成长经历就足以说明这一点。

俗话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刘春祥心疼他爸太劳累,16岁初中毕业就下来干活,在烟房里掰烟叶、挑烟叶。

17岁那年,他到城里一家饭店学上灶。夏季里灶房里闷热,刘春祥年龄小,颠不动大马勺,天天都累得浑身直冒汗。

可是,一个月挣350元,能帮着爸妈减轻多少负担哪!他硬是咬牙坚持,跟着师傅学了一年多。接着,他又在一家快餐店干了两年。

一晃三年多过去了,刘春祥觉得可以自己开店经营了。可他没本钱,就在制粉厂附近兑了一家小饭店,来吃饭的大都是进城卖粮的农民。

他从小就仁义,从不参与打架斗殴,开饭店也讲究和气生财,所以生意还不错。尽管本小利薄,他倒是知足常乐。岂料,半年后有那么一天,防疫站突然来人,把幌儿给摘了,马勺也被没收了。

刘春祥有个亲戚在卫生局,他给亲戚打电话述说此事。过了一天,那位亲戚告诉他:“我给说好了,你一提我就行了。”

他毕竟年轻,有些事情不会处理。他给防疫站打电话说:“我姨是不是跟你们说了,你们把马勺给我送回来吧。”

亲戚知道后,埋怨说:“你哪能这么办事儿呢。你赶紧自己去把马勺取回来吧。”

马勺是拿回来了,可刘春祥想,开个小饭店还得交这税那费的,也挣不着钱哪,不能干了。

生活中有烦恼也有快乐。

这其间,爱神悄悄来临。本村的姑娘张苹也在城里打工,看刘春祥一个人开饭店太忙活,也没个帮手,就经常抽空过来帮着给洗菜、洗碗、刷盘子什么的。

刘春祥过后说:“那时候咱也不敢高攀哪,想都没往恋爱上想。俺家穷,而张苹家是‘职工户’,家里有钱。”

果然,当两个人的恋爱关系挑明后,张苹她妈首先表示不同意。她姨姥也跟张苹说:“你跟他过日子,还不得穷半辈子,等着遭罪吧!”

可张苹不嫌弃刘春祥家穷,就是看好了他这个人,态度坚决。

两个人开始张罗结婚时,这回该刘春祥他妈犯愁了:“咱家也没钱哪!”

那是1989年,刘春祥20虚岁。他说:“妈,不用多,我算了一下,3000元就够。”

他妈说:“傻孩子,3000元能够结婚的吗?”

刘春祥说:“够。别的好说,买台彩电就行。”

结婚后,小两口在城里租房住,卖水果。西瓜下来后,他俩就在人行道上支个棚子,白天卖西瓜,晚上在里面睡觉。

好不容易积攒了3000元钱,刘春祥买了台三轮出租车拉活儿。

一年后,女儿出生。他晚上在夜市上烤羊肉串卖,回家时就顺便给女儿买包婴儿饼干。

再后来,夫妻俩在新华市场拎着水桶卖小米粥,卖煮鸡蛋。

那个市场黄了,刘春祥又买了一辆四轮车,农闲时给人家拉沙子、拉货,农忙时回村里种地。

夫妻俩在大连市维康肉食品加工厂打工的那几个月,也值得一说。

刘春祥做什么事情都认真。他在车间里跟着师傅灌肠、烀肉时,发现装肉的塑料箱子不够用,而冷库里却堆了那么一大堆,就问是怎么回事。

老板说:“那些箱子都裂纹儿了,不能用了。”

刘春祥说:“裂纹儿了就用铁丝子摽上呗,照样用。”

老板说:“你会修吗?”

刘春祥说:“我试试吧。”

结果,他把堆在冷库里的废弃塑料箱子都修好了。

刘春祥又发现,当天卖不了的香肠、烀肉剔下的骨头都放进了冷库。他又问:“这些都留着干啥呀?”

老板摇摇头:“没啥大用。”

刘春祥说:“那是多大的浪费呀!我建议,把冷库的香肠切成片用油炸一下,把大骨头敲碎烀熟了,都拿到市场上便宜点儿卖,总比糟践了强啊!”

老板说:“能卖出去吗?再说人手紧,谁去卖呀?”

刘春祥说:“我起大早,把肉烀出来,下午去卖这些东西。”

于是,他每天早晨三点钟就起来烀肉,把师傅的一些活儿都替着干了。下午,他去卖那些油炸香肠和肉骨头。

头一天不顺利,他不是大连口音,叫卖时人家不信任他。刘春祥就跟老板请示,让第二天跟个本地员工。那名员工是这个厂的老人儿,附近市场上有不少人都认识。这回人们相信了,而且东西既好吃又便宜,纷纷购买。

就这么,老板提拔刘春祥当了车间主任,十分器重他。

干了四个多月后,夫妻俩想孩子。老板给他们假,回宝清一趟看了孩子。没想到,不久刘春祥的母亲有病了,他不好意思地跟老板请假。

老板说:“你可以把你父母接来呀,我给安排住的地方。”

故土难离,刘春祥的父母不愿意去,他和妻子只好一再跟老板表示抱歉,回到了徐马村。

你看他这十年的经历,真是有正事儿啊!

刘春祥的老奶奶94岁,孙男娣女一大帮。老太太有一次在过生日时说:“你们小辈的都给我听着,要向祥子学习,他可是个有正事儿的孩子!”

【3】创办农民小剧团

对于绝大多数徐马村的百姓来说,刘春祥结婚后就领着妻子外出艰辛创业,十年中苦巴苦业地打拼,这段经历他们并不清楚。让大家看中刘春祥是个村干部的好苗子,还真就是从他带领众人扭秧歌、演节目中发现的。

人哪,可不是吃饱穿暖了就满足;日子越来越好,就开始追求精神上的快乐了。

改革开放以后,农民的生活逐渐富裕起来,但是农村的文化生活却十分贫乏。

一到农闲季节,村民们闲着没什么事儿做,不是打麻将动输赢的,就是东家走西家串扯老婆舌,骂街打架的事儿经常发生,还有跳大神传播封建迷信的。

1998年,刘春祥从大连打工回来,发现村里的一伙人怎么总往附近的勇进村跑呢?一打听,原来是去扭大秧歌。人无头不走,鸟无头不飞,人家那村子有人张罗,大秧歌队伍才组织起来。

刘春祥跟大家伙儿说,不就是扭大秧歌找乐呵嘛,咱们何必跑那么远呢?我来张罗。于是,徐马村的上空也荡漾起喜庆的锣鼓声和人们的欢声笑语,一支几十人的大秧歌队伍建立起来了。

农闲时,刘春祥就领着大家伙儿扭秧歌,既锻炼了身体,又快乐了心情,还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村民看热闹。有些人看着看着心就发痒,也加入到了秧歌队伍中。

刘春祥扭秧歌时经常喜欢扮成老太太模样,头上别朵花,手拿大烟袋,扭得特欢实,逗得人们哈哈大笑。

有位网友说得好,东北大秧歌,不同于江南水乡插秧季节哼唱的婉约亮丽的歌子,那是倾注了东北人全部的身心,使出了浑身的解数,洋溢了满腔的激情扭出来的、浪出来的粗犷与豪放。这话真是不假。

转过年,就是新中国的50岁生日,各地都在准备文艺节目。

前面不是说刘春祥身上有文艺细胞吗?其实,他是从电视上看了一些小品演员的节目后,才把自己的这些文艺细胞给激活了。

听说县里要组织文艺会演,刘春祥心里又痒痒了,就从扭秧歌的这些人中挑选了20多个能拉会唱的,组成了“农家乐小剧团”。

大家伙儿推举他当团长,他也没怎么谦让,任命了两个“团副”,共同琢磨着编剧、排练、导演。

没有服装,心灵手巧的女人们就买回布料自己动手做;没有音响道具,刘春祥就从家里拿钱买——他家虽然不是很富裕,但出外打拼多年毕竟攒了几个钱。更重要的是,他媳妇开通、明事理。

剧团刚成立那咱,村民中也是说啥话的都有。“咱就是种地的,办剧团能当饭吃?”“没念几天书,能演啥好节目!”

刘春祥没有把这些议论放在心上,毫不动摇地领着演员认认真真地排练。在外面闯荡十年,什么困难没遇到过?他把自己磨炼得十分坚强。

第一次在村里演出,在当地成了重要新闻,本村的,还有邻村的,呼呼啦啦来了三四千人,把村委会大院围了个水泄不通。

这是农民自己的演出,他们全是土生土长的农村文艺人儿,节目内容也大都取材于农村。特别是那些用身边事儿自编自导自演的节目,更是原汁原味原生态,让农民看了格外亲切。

演出中,刘春祥听着台下不时响起的掌声,心里那块石头才算落了地。

“没想到刘春祥这小子还真行!”连一个说过风凉话的村民都发出如此赞叹。

这一年,在“宝清县庆祝共和国建国五十周年暨迎接新世纪大型文艺会演”中,刘春祥获得了“优秀表演奖”和“优秀节目奖”。

从此,农家乐小剧团就一直坚持下来,在农闲时节和喜庆的日子里给村民演出。

出了名之后,刘春祥还经常带领小剧团的演员们到附近村屯演出。

他实打实地说:“出外演出的话,哪地方需要我们去,哪地方都来车接,演完了再把我们送回来。我们剧团演出是不收钱的,对方只需要支付演出时产生的费用就行。”

等名气再大了,农家乐小剧团开始参加县里、市里的各种演出活动。

他们演出的节目基本上都是自编自演的,如歌曲、小品、舞蹈、快板、魔术、二人转小帽、三句半等。像《李大明白分家》呀,《钱是妈》呀,《老年人赶上了好时代》呀,不少节目反映的就是农民身边那些家长里短的事儿,与当下一些低俗的节目形成了鲜明对比。

“我们不是专业的,就演农民喜闻乐见的,所有演出的节目都是‘绿色的’、健康的。”刘春祥如是说。

2002年,农家乐小剧团演出的小品《假县长断案》获得了黑龙江省第八届“群星奖”铜奖。第二年,这个节目又获得了全省农民会演铜奖。

在全省第九届“群星奖”评选中,他们又获得了铜奖。

在宝清县每年组织的消夏文化艺术节和其他一些活动中,徐马村的农家乐小剧团都参与演出;从2003年开始,宝清县的春节联欢晚会也少不了他们的节目。

2008年,刘春祥参加了宝清县举办的“咱村也有文艺人”演出活动,他与搭档表演的二人转获得了优秀表演奖。

2011年,在全省首届农民红歌赛中,刘春祥获得了“优秀创作奖”。

县委宣传部、县人事局等部门领导知道农家乐小剧团挺不容易的,为他们购置了电子琴等乐器。

近年来,小剧团的发展得到了县里的大力支持。2011年,300多平方米的夹信子镇文化站建在了徐马村,一些部门帮助配备了电脑、液晶电视、照相机、录像机、电子琴、二胡、舞台灯光等设施设备。

最让徐马村老百姓称道的是,刘春祥他们这些农村文艺人儿虽然喜欢演出,却不耽误干农活。他们的演出不为钱,只图在自己乐呵的同时也给观众带来欢乐。他们白天干活,晚上排练,从不叫苦抱怨。

徐马村的烤烟、万寿菊、甜菜等经济作物生产发展很快,但这些经济作物不能全靠机械化作业,像打叉、摘花之类的活儿都得手工操作,干活时免不了枯燥、乏味。

刘春祥别出心裁,组织小剧团演员在田间地头排练节目。一群农家男女组织起来了,今天到你家干活,明天到他家干活,边干活边练节目,对台词啊,唱歌啊,乏味的劳动变成了轻松浪漫的娱乐活动。

一花引来百花开。徐马村农家乐小剧团的成功,带动其他村屯成立了多个农民小剧团。他们经常开展联合会演活动,搅热了乡村文化,提振了农民的精气神儿。

“秧歌队、小剧团扭转了社会不良风气,勾住了群众的心。”对于刘春祥他们这些文艺人儿,徐马村的老百姓认可了。

村民沙德贤在一次接受电台记者采访时说:“文艺活动对改善民风肯定有帮助。吃完饭了没啥事儿,到小剧团里排练排练,扭秧歌,搞娱乐,对身体有好处。就像我们昨天到宝清演出,晚上来不及回来,家里人啥话不说,可支持了。咱不像耍钱那样,就是一种娱乐。”

苗淑杰也是小剧团的成员。她说:“过去扭秧歌、排节目没人组织,多亏刘春祥回来。参加这些活动,最起码攒下了好心情。”

2012年6月,双鸭山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朱晓华来到宝清县,对宣传思想工作暨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县创建工作进行调研,专程到徐马村看望了农家乐小剧团,还送来了5000元的慰问金。

【4】给村民办实事

“咱村也有文艺人儿!”徐马村的许多老百姓都为之自豪。

40年前,这个村庄曾经有过辉煌。当时的“徐马五七学校”由于“走五七道路”,“以学为主,兼学别样”,成为“全省教育革命的一面旗帜”,远近闻名。

来自全国各地的参观者一度络绎不绝到此虚心学习,县文教科专门在学校附近设立了接待站。时任校长徐文清、大队党支部书记王福财,都是向参观者介绍经验的“焦点人物”。

随着时间的推移,徐马村那一次的辉煌早已化作了尘埃。不过,当时的一些学生在“以学为主,兼学别样”中倒也受到了锻炼,对日后的成长不无裨益。

农家乐小剧团再度给徐马村带来了辉煌。有所不同的是,在这一次辉煌中,精神生活不仅教化了人心,也实实在在地促进了物质生活的改善。

越来越多的村民们对刘春祥刮目相看,既钦佩他的文艺才能,更看重他的组织才能。

2002年,刘春祥加入了中国共产党。3年后,村领导换届时,他当选为村委会委员、党支部委员,相继担任过团支部书记、民兵连长、治保主任等职务。

在2008年的换届选举中,他又被选为村支书。

在接受采访时,刘春祥的妻子张苹坦诚说道:“他当这个村支书,说句心里话,我不愿意让他干。图啥呀?得多挨多少累,多受多大委屈呀,一年的工资才几千块钱。

“就凭我俩这么肯吃苦,他脑袋瓜儿也不笨,干点儿啥活儿挣不回来这笔钱?

“可他说什么,我当支书,不是为我个人发财,是想给老百姓做点儿事儿,也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等我不干那天,大多数村民能够说这小子还行,你看他干这些年,村里发生多大的变化啊!我就心满意足了。”

张苹还说:“他刚上任那咱,一看修路啊,维修办公室啊,该办的事情太多了,哪都得需要钱,可村里却拿不出钱。愁得他成宿成宿睡不着觉。”

刘春祥上任后,坚持两个文明一起抓。他带头学习,不断提高自己,参加了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宝清分院学习,还在“青春建功新农村、青年就业技能培训班”中被评为优秀学员。

村两委班子成员如今都是高中以上文化程度,整体素质得到了明显提升。他们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不断加大为村民服务的力度,共谋村域经济发展大计,尽最大努力为村民办实事、办好事。

为了提高村民素质,村里组织的农村远程教育等各类培训,让越来越多的村民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致富本领。

2011年,徐马村党支部被评为县“‘五个好’先进党支部”;2012年,徐马村党支部被评为县“优秀党支部”。

刘春祥本人多次被评为县“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支部书记”。2011年,他当选为宝清县人大代表,今年被评为“优秀人大代表”。

我在徐马村采访时,与几位六七十岁的老党员座谈。他们有的当过大队会计,有的当过大队长。

韦恒方说:“刘春祥品质好,给村里、给村民办事儿实在。俺们这个村,一点儿机动地没有,简直成了死水泡子,不选出个好人儿干,就得停摆。”

高成金插了一句:“他还有正义感,不贪便宜。谁干得好谁干得孬,俺们这些老家伙儿心里都有数,支持他工作。”

张宝山说:“他注重培养党员,上任这五年,已经发展了五名新党员。”

有人插话说:“刘春祥这个人大气,不像有的村支书多少年都不发展一名新党员,生怕新草芽子拱掉老草母子。”

他们指着办公室前的休闲广场说,这里过去是一片蒿草,垃圾遍地。刘春祥领着党员起早贪黑地铲掉杂草,清除垃圾,才有了现在这个模样。

当这个村支书不容易啊!几个人都感叹。

寒冬时,村里的自来水泵房总冻,管子冻裂好几次。刘春祥为了给村里省钱,一次次自己去用火烤,拿扳子去维修,大冬天里常常喷得满身是水,冷得直打哆嗦。

人心不一样啊。就拿统一安置彩色水泥栅栏来说,费用的大头是有关部门资助,个人只承担一小部分。可有的人家就是不同意出钱,村里还没钱,这就得不怕磨破嘴皮子反复地做工作。更有的人私心太重,愿意占便宜,一个豆咬不着就开骂……

几个老党员都夸刘春祥心地善良,对于村里的几个特困户,想方设法地帮助他们解决困难。

走进邹忠义家开办的超市里,我遇见了低保户甄艳。她说:“村支书实心实意为百姓着想,我都感到愧对书记。我爱人得了脑瘫后遗症,干不了啥活儿。俺家的稻田挨着支书家的地,秋天收割时,他就把稻子给拉回来了。俺家的杖子一推就倒,他也帮着换上了水泥栅栏。”

村民王奎胜是位残疾人,行动非常不便。我去他家采访时,看他在院子里正在加工焊制铁门,利用一技之长,挣钱贴补家用。我不由得对他产生了深深的敬意。

他对村支书很满意,说刘春祥热心帮着他家办低保、办大病医保。

正唠着时,他72岁的老母亲李淑珍过来了。

我问她:“老人家,你们的村支书刘春祥怎么样啊? ”

她说:“头子了,好!”

“他哪好啊?”

“哪都好!”

王奎胜的妻子患有癫痫病,说不上什么时候就昏迷过去,人事不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智力。她知道我们在唠扯刘春祥的事儿,大声豪气地说:“我姐夫在龙头镇当村支书,他来俺家串门时,都夸俺们村支书真行!”

现在我该回答上文那个问题了:刘春祥上任后,村里又是修路又是修广场又是维修卫生所的,面貌一新,投入的那么多钱是从何而来呢?

答曰:在很大程度上,是刘春祥不断地四处奔波,凭着一颗为村民办事的赤诚之心,通过各种关系,申请各种项目,得到了上级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的支持。

我们在前面说过,刘春祥在年轻时不大会处理社会关系,竟然让卫生防疫站把没收他的马勺给送回来。幸亏他在实践中不断地提高自己的处事能力,如今才能为村民办那么多实事、好事。

刘春祥首先动用各种亲属关系,真诚地跟对方说:我不是为个人的事儿求你,我是村支书,得给村民办点儿实事儿啊!村子里一个钱儿都没有,你们单位能不能帮一把?县委号召“百局联百村”“三下三解三促”,你们帮谁都是帮,我保证能干好,不会给你们丢脸!

他的人品,亲属都知道,放心。

刘春祥带领农家乐小剧团在多年的演出过程中,也结识了不少部门的领导。他向人家求援时说:恳请帮扶我们徐马村一把,如果需要我们去演出节目,随叫随到。

当刘春祥和农家乐小剧团越来越出名,当徐马村的村容村貌、社会风气越来越好,成为“十佳和谐村屯”“四星级村”“新农村建设先进村”后,不时地有上级领导来调研、视察,有关部门开始自觉自愿地帮扶徐马村了。

他们相信给予徐马村的资助不会糟蹋,一定会落实到实处,能够更好地体现本部门对社会的一种责任感。

据介绍,近些年来,宝清县财政局、农业局、交通局、城建局、扶贫开发办、新农村办和双鸭山市住房公积金办、邮政局等帮扶单位,都给予了这个村大力帮助。

刘春祥在接受采访时,用坚定的语气说:“县委书记看过我的节目,认识我。去年全县拉练检查组来到徐马村时,他看了我们村的万寿菊,亲切地勉励我,不光要演好节目,还要带领村民把徐马村建设好。有领导的关怀,还有这么多部门的帮扶,徐马村肯定会越来越好!”

(原载2014年第四期《挠力河》,有删节。文中图片源自网络,由衷感谢摄影者)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