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最美科技工作者 | 陈端 :争做现代版“大禹治水”的挑战者

原标题:寻访最美科技工作者 | 陈端 :争做现代版“大禹治水”的挑战者

寻访最美科技工作者 | 陈端 :争做现代版“大禹治水”的挑战者

编者按:为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科技工作者思想政治建设,树立优秀科技工作者的先进典范,激励全市广大科技工作者以“最美科技工作者”为榜样,为推进建设武汉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作出贡献,中共武汉市委宣传部、武汉市科学技术协会开展2023年度武汉“最美科技工作者”学习宣传活动,为此武汉科技报开设专栏“寻访最美科技工作者”,深入挖掘报道一批优秀科技工作者代表,充分展示他们的先进事迹和精神风貌。

观其人,温文尔雅,风趣幽默;闻其声,铿锵有力,自信笃定;言其成长道路,克难创新,勇挑重担——他就是长江科学院水力学所所长陈端。5月15日,记者采访了这位,在水利科研岗位矢志不渝奋斗23年的科技工作者。

十余年如一日 逐梦水利科研

“小时候读大禹治水的故事,渴望长大后当一名水利工程师,治理水患。”幼年时的故事在陈端心里埋下了梦想的种子。

2000年,大学毕业后,陈端到长江科学院水力学所上班的第一天,就被派到三峡工程施工工地开展水力学原型观测科研仪器埋设工作。从象牙塔里的“天之娇子”到工地上和施工工人一起干最基础的工作,风吹日晒、早出晚归,陈端没有一句怨言。

“中国有句俗语叫‘静水流深’,这里面不仅包含着我们水力学专业的科学原理,还包含着很深的做人做事的哲理,做科研也是一样,要能静得下来才能多出成果。”陈端说。带着“最初的梦想”和“静水流深”信念,他在科研一线一干就是十多年:主持和参与了包括国之重器的三峡工程、南水北调工程、金沙江乌东德水电站、清江水布垭水电站、乌江构皮滩水电站、汉江崔家营航电枢纽等十多项国内大型水电工程水利科研项目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水利部行业公益科研等多个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获得省部级科技奖励4项,主笔编写科研报告30余份,申请获得发明专利10余项,主编和参编著作3部,发表科技论文50余篇;他研究的水布垭放空洞异性挑流鼻坎成功解决了狭窄河谷大水位变幅下泄洪消能布置的工程难题,相关成果获水利部大禹水利科技进步二等奖;主持的高坝泄洪雾化研究成果在构皮滩工程中对设计的护岸工程进行了优化,节约工程经费近千万元,相关成果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搭建国际合作桥梁,讲好武汉水故事

2013年,陈端获得全额资助先后赴美国俄勒冈州立大学以及休斯顿大学进行长达四年博士后的研究工作。2017年初,因单位发展需要,长江科学院希望他回国推动科技交流与国际合作相关工作。

收到消息后,陈端毅然辞去了在美国做研究员的工作,带着一家老小回国。期间,他拒绝了国内其他经济发达区域的知名研究院所和高校抛来的橄榄枝,选择回到武汉,回到长江科学院。“学水利的人对长江都有着很特殊的感情,能做跟长江有关的工作,我感到很自豪。而且我也喜欢武汉这个城市,所以也想在推动武汉搭建水利国际科技合作新桥梁方面尽一点自己的绵薄之力。”他回忆说。

四年的国外工作积累,让陈端在国际合作交流工作中如鱼得水。回国后,他积极主动寻求相关资源,夯实长科院国际合作基础。在他和团队的努力下,“江湖保护与水安全保障国际科技合作基地”被科技部认定为示范型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组织编写了国家引才引智示范基地的申报书,基地获得科技部(外专局)批准,使得长江科学院成为当时水利部系统内唯一一家同时拥有两个国家级国际合作平台的机构。

2020年,疫情严重冲击着各项国际合作,但长江科学院仍成功组织获批长江科学院海智(离岸创新)工作站,成为湖北省科协批准成立的九个离岸创新工作站之一。为深化水利国际合作,他组织策划并主持或参与了美国能源部邦利维尔电力集团公司创新项目、英国牛顿基金项目、世行和亚开行等30余项水利国际合作研究工作,参编英文专著和译著各1部,并担任国际水利与环境工程学会(IAHR)与国际水协会(IWA)下设的水信息学联合专委会(Joint Committee on hydroinformatics)委员、美国土木工程师学会(ACSE)Environmental and Water Resources Systems Committee委员和国际灌排委员会(ICID)适应性洪水管理委员会委员,以及三个国际期刊的副主编和编委等职务,在多个学术会议和学术组织发出中国声音。

主动担当 大胆进行系统改革

2022年初,陈端同志被委以重任,担任长科院水力学所所长,科研和管理的双重压力接踵而至。如何把水力学所团队建设好,成为陈端日夜忧思的问题。

长科院水力学所作为一个成立已70年老牌院所,曾为我国已建和在建的重大水利工程提供了重要的科技支撑。随着水利发展进入新阶段,这个老牌专业所也面临着艰巨的科研转型任务。

任职以来,陈端同志积极谋划,主动担当,与所领导班子一起,从市场开拓、学科优化、人才培养、团队建设等多个方面开始进行系统的改革,针对相应的问题,制定了一系列的措施、制度和管理办法,并根据新时代水利工作的要求对研究专业进行了大幅的调整, 2022年该所新增合同额较2021年增幅42%,项目到款增幅36%,综合成本开支下降10%,职工全年人均收入稳步增长。科研人员的精神面貌也大为改观,青年科技人才奋勇当先,进一步增强了全所职工干事创业的信心。

提起陈端,同事们赞不绝口,称他是一名从科研一线成长起来的复合型人才,既有精准的专业把握和扎实的科技研究,也有很强的科技管理工作的能力;既具备丰富的国内外经历,也有开阔的国际视野,是科研领域难得的多面手……

来源:武汉科技报

记者:张宇驰

通讯员:李静

编辑:张成仙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