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6岁教授2年捡599坨屎,摔到肛裂,记录7只熊猫19年境况,只为阻止圈养大熊猫

原标题:86岁教授2年捡599坨屎,摔到肛裂,记录7只熊猫19年境况,只为阻止圈养大熊猫

熊猫要在野地里生,野地里长,在那里经风雨,见世面,这才是真正的一个生命。

最近大家都应该知道旅美大熊猫“丫丫”的新闻了吧,2岁出国,如今20岁却瘦骨嶙峋,明明是国宝,却过得甚至不如流浪狗。

而因为“丫丫”,则让我很想和大家聊聊关于大熊猫的话题了。

关于大熊猫,我就不得不提到一个人,他就是被称为熊猫之父潘文石教授,来自北京大学生命与科学学院,是国际著名的动物学家。同时也是一位充满传奇色彩的野外工作者。

且在他身上有许多的“世界第一”:

第一次发现野生大熊猫的社会结构、行为方式和婚配方式。
第一次发现大熊猫的DNA多样性还没有下降到近亲繁殖的程度。
他还是首位被《美国国家地理》杂志以人物专访形式采访的中国科学家。

而潘教授和学生吕植共同参与了《熊猫列传》这部纪录片,30年的野外科考,跟踪记录了一个家庭7只熊猫19年的生存境况。

80年代的时候,科学家觉得熊猫的数量在下降,但是这个原因大家并不是特别清楚。

就如同恐龙灭绝一样,新的一轮大型哺乳类动物的灭绝又开始了。

因为熊猫是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动物,所以潘文石教授决定走出实验室,要去野外了解清楚,到底出了什么问题。

为了让大熊猫摆脱濒临灭绝的威胁,1980年,我国有关部门与世界自然基金会正式确立了第一个大熊猫研究合作项目,潘文石教授也是从这一刻起介入了野生大熊猫的研究。

最初,在卧龙,他的工作只是研究熊猫的粪便和竹子

两年的时间里,潘教授就做了两件事情。第一,卧龙的竹子蕴藏量有多少。第二,熊猫是如何利用竹子的。

卧龙2600米以上是大片的冷箭竹,2600米以下一直到河谷下部都是拐棍竹。这两种竹子可以维持熊猫全年的生活。

潘文石教授每天就在山野间来回寻找熊猫的新鲜粪便。

整整2年的时间,总共收集到599团新鲜粪便。

这些新鲜粪便拿回去后,需要先把它烤干,然后再分离,因为需要计算粪便里头,熊猫吃的是哪一部分,叶子是多少,杆儿是多少,新竹子和老竹子的比例是多少。

1983年7月,研究小组的专家和林业部、环保总局的官员进行最后的总结整理,并写出了大熊猫科学史上第一本研究专著《卧龙的大熊猫》

1983年七月底八月初的样子,这本书的书稿通过后,潘教授就委托给芝加哥大学出版社出版。

可是到了九月,突然之间,几乎国内外的所有媒体都开始宣传一种说法“卧龙的冷箭竹开花,熊猫缺少食物,受到饥荒的威胁”。

甚至当时,在这场拯救大熊猫的运动中,还出了一首脍炙人口讲大熊猫吃不饱竹子的儿歌。

甚至现在,还有很多人都以为,竹子开花大熊猫就会饿死

金钱和利益的驱使下,大肆宣扬竹子开花,大熊猫面临食物困乏的危机。

利用人们的爱心和同情心,加上人们根本不了解远在深山中大熊猫的处境,逐渐开始匀染舆论。

终于,到了1984年夏天,由国务院的财政部批准,国家要建立十三个大型的大熊猫饲养场

而在潘教授的眼里,把野生大熊猫抓起来圈养是非常危险的事。大熊猫的种群本来就很少,一旦抓捕,种群的正常结构也就被破坏了。这种方式,完全就是在害大熊猫。

在纪录片里,潘教授没有明确地说出理由。但是根据当时的情况,也许这就是为了创造经济价值,而让抓捕大熊猫合法化的一个借口

但是,潘文石教授在卧龙的研究,证实了大熊猫濒危灭绝的原因不能归罪于竹子开花

“竹子开花,大熊猫面临绝境”,这是一种伪说。

如果熊猫是因为竹子的问题生存不下去,那么几百万年来是怎么过的呢?其实竹子开花是一个正常的现象,它不开花,就不能够繁殖。了解竹子的生长就应该了解,竹子开花必定是大面积的,必定是周体性的,这是生命的特点

并且,大熊猫吃掉的包括它毁掉竹子,只占总共竹子的2%。所以,熊猫对竹子的消耗量很少,而竹子几乎是漫山遍野都有。

面对舆论和压力,潘文石教授凭借科学工作者的良知,用了3个晚上的时间,把自己在卧龙这几年的研究写成了报告,上交给了民盟中央执行主席叶笃义。由于有理有据,中央就做出了停止建立大熊猫圈养场的决定。

1985年,潘文石教授带着自己的学生,开始了秦岭野生大熊猫的研究工作

虽然“竹子开花”这个舆论被散去,但是又出现了一个新的说法“熊猫不会繁殖,公熊猫对繁殖没有兴趣,母熊猫不会带孩子”。

结果一群没有去真正了解野外大熊猫繁殖的人,又要把大熊猫从野外抓进来,进行人工繁殖。

讽刺的是,这是在秦岭进行研究工作的潘教授团队,甚至看见了四只野生雄性大熊猫在为了繁育权而厮杀打斗

因为潘文石教授曾经反对将大熊猫从野外抓起来进行人工圈养,因此他也得罪了当时负责这一项目的相关部门,就在潘文石和学生吕植重新回到野外进行研究工作的时候,当地保护区便开始向他们频频施加压力

如果只是研究辛苦,潘教授是万万说不出“在佛坪的研究太艰难了”、“科学家在这种地方等于没有用”的这些丧气话。

虽然研究辛苦,佛坪保护区不给他们任何的支持,恶劣的天气他们吃不好睡不暖,潘教授的学生曾周还意外跌落悬崖身亡。学生吕植在农民家过夜,晚上差点煤气中毒送命。

但是他们还是成功地解救了一只棕色大熊猫丹丹,这可是世界首次发现棕白色的大熊猫

一些有权的人知道潘教授和吕植救下了一只棕色熊猫丹丹后,就立马派人过来处理。

潘教授真诚和他们说,帮丹丹养好病之后,恢复就应该放到野外去。因为棕白色是一个特殊的基因类型,如果抓进动物园里去,那么野外有可能就减少了或是失去了这个基因

当时,佛坪的领导找了很多“专家医生”过来,可是没有一个是真正懂大熊猫的。

那些“专家”天天大吃大喝,而潘教授和他的三个学生,只能去食堂排队吃那个五分钱一碗的面条,没有任何一点肉

他们不是真正拯救大熊猫的人。

潘教授在纪录片里忍不住地说道:心里难过啊,难过不是没有肉吃,而是为什么要这么对待我们。

潘文石一心想把得救后的丹丹放归野外,但保护区却不顾潘文石的反对,最后将丹丹送进了动物园。

1986年,潘教授心灰意冷的离开,也可以说是被迫,因为就算继续待在这儿,也无能为力,没有人会听他在说什么。

之后,陕西省林业局推荐他们去隔壁不远的长青林业局,可是那里却是一个森林采伐区。

抱着忐忑心情的潘文石一行人出发去了长青,却没想到如今回想起来还是很感动,来接待的局长叫高振生,他说:一直在关注你们做的事,你们来到这儿我全力支持。你需要考察,我给你派一辆吉普车,派一个营林科的副科长,我全都支持你,一切困难我来解决。

而事实也是如此,跑了一个月,吃饭带油费,一切费用都由局里来承担了。

正是因为长青林业局的支持,潘文石和吕植才正式开始了对大熊猫最重要的一项研究。

1989年9月21日,秦岭南坡,海拔1950米的一处峡谷中,大熊猫虎子出生了。

虎子是世界上第一只一出生就被人类跟踪记录的野生大熊猫。

而人类之所以有机会记录虎子的成长,都要归功于它的妈妈娇娇。而长青林业局正是大熊猫娇娇生活的地方。

在所有对野外大熊猫的记录中,它是被记录时间最长的一个。

从1989年,娇娇产下虎子开始,它先后生了六胎,被称为英雄母亲。

而在研究大熊猫的过程中,也是非常艰辛的,一天就吃1顿饭简直是家常便饭。偶尔能抓到蛇,大家还互相谦让着吃。

极寒的天气,只能在漏风的破屋里度过。

潘教授甚至从200多米的山崖上摔下,撞在一块石头上,肛门撕裂。一边流血一边往帐篷爬,靠蜂蜜和鸡蛋捡回一条命。

基于对大熊猫的保护,潘文石教授又向中央政府提议停止采伐,安排职工转产,建立新的自然保护区

建议被采纳后,1994年5月,砍伐全线停止。1995年,国家投资5500多万元建立了长青自然保护区。并引入世界银行477万美元贷款,保护了大熊猫在秦岭南坡的最后一片栖息地。

正是因为有潘文石教授这样奋不顾身、全身心为大熊猫好的科学家,才让大熊猫们有了喘息的机会。

可是,在利益与金钱面前,潘教授也无能为力。在潘教授离开长青后,娇娇还是被人抓进了动物园,虎子也是在潘教授的努力争取下,才回到大自然。

后续的其他新闻信息:

――北大王大军博士,“你知道娇娇的结局吗?现在的娇娇被关在楼观台人工繁殖中心的笼子里。在我们的研究小组撤离长青保护区后,那里的人偶然发现了娇娇和它的孩子。大熊猫发现外敌侵犯后,通常的反应是熊猫幼仔上树,母熊猫逃走。他们追不上逃走的娇娇,就把树砍断,把娇娇的孩子捉起来,然后埋伏在原地,等娇娇回来找孩子的时候再捉住它。这种让人不相信出自保护区人手下的事,居然在许多媒体上被宣传成救助大熊猫的先进事迹。娇娇这一生恐怕要终老于铁笼之中了……”
――吕植教授在访谈中也提到娇娇(有些激动):不好呀!娇娇现在很不好。2001年的时候,她被陕西那边抓起来了,关在一个饲养场里。娇娇现在十六七岁了,被抓走的时候还带着她的第6个小仔。后来我们跟林业部反应,林业部和陕西省都强烈要求把娇娇放回去,得到的答复却是他们组织了“专家”进行评审,说娇娇太老了,不应该放归,有生命危险;而小仔是因为太小了,也不能放归。这是一个挺可悲的事。
后续:2002年夏天,当地想发展旅游业,让游客观赏大熊猫。于是,当地林业局抓来娇娇和她第六个小崽“当差”。曾经为人类科研事业做出巨大贡献的娇娇,就这样离开秦岭,被更名青青。她的“小六”很快被人工养死,她也开始了漫长的“打工”岁月。终其后半生,被囚于铁笼,再无生育。2016年,于陕西楼观台去世。

我们保护大熊猫的目的是什么呢?只是把这个物种像博物馆的标本一样搁在那里吗?

不!这个物种 必须生活在野外 ,这个熊猫所代表的是它生存的整个生态系统、生物群落。

而不是说,动物园能饲养一个熊猫,实验室能克隆一个熊猫,我们的自然保护就成功了。

熊猫的濒危不仅仅是因为他们生存条件严苛,更重要的是因为人为的因素,人类肆意开发原本属于他们的栖息地,导致栖息地碎片化。

现在应该考虑的是,减少为了圈养而繁育的数量,已经圈养的继续,因为已经不具备野外生存的能力了,新生的进行合理正规的野化训练。

划出大片的保护区,还给熊猫栖息地,扩大野生熊猫种群。

我沉迷于它们的可爱,但是我更愿意看到它们回归大自然,拥有属于它们的自由

喜欢的话,记得 点赞+在看 哦!另外,推荐大家还可以去看看潘文石教授的野外工作记录片 《荒野的呼唤》,端正人对自然的态度!

本文图片素材来源:《熊猫列传》、《朗读者》、网络、见logo

不视为与图中人物建立任何商业合作关系,侵删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