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吕祖谦、张栻和陆九渊主持的白鹿洞书院、丽泽书院、岳麓书院、象山书院

原标题:朱熹、吕祖谦、张栻和陆九渊主持的白鹿洞书院、丽泽书院、岳麓书院、象山书院

转载 王立斌:从鹅湖朱陆之辩谈书院教育

发布时间: 2023-01-06 浏览次数: 41

作者:王立斌

朱熹、吕祖谦、张栻和江西学派的陆九渊是南宋时期四位著名的理学家,他们主持的白鹿洞书院、丽泽书院、岳麓书院、象山书院,世称南宋四大书院。他们和书院结为一体化,赋予书院更多的学术教育理念,使书院承担起研究学术、发展教育、推行教化的重任,并借鉴官方学校、禅林精舍、道家清规,形成各种教育制度。

诚如朱熹所称,“近世于学有规”的制度化管理成为一种普遍现象,朱熹在白鹿洞书院订立《白鹿洞书院揭示》,吕祖谦在乾道年间为丽泽书院制定《规约》,张栻在《岳麓书院记》中明确了新的教育宗旨,并旗帜鲜明地反对以应付科举考试为教育目的,提出书院应教育培养一种能“传道济民的人才”。陆九渊规定象山精舍(象山书院)的办学教育宗旨是“明理”“志道”“做人”,“明理”是指通晓先儒们所揭示的道理,“志道”就是用儒家之道来打造自己的精神世界,“做人”就要堂堂正正。

01 鹅湖之会与鹅湖书院

鹅湖书院亦名文宗书院,自南宋迄今有800余年,为中国古代著名书院,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是2017年新增的世界文化双遗产地,也是国家邮政局发行《古代书院》特种邮票时,第二套四枚入选书院之一。书院地址在今江西铅山县鹅湖山麓,仍为鹅湖寺旁。唐贞元元年(785),进士李翱,字习之,山南东道节度使,曾首创讲儒学经典于鹅湖寺。李翱对这一儒学“道统”,作了较为清楚的解释,开辟了唐宋儒、释、道学讲学教育,是讨论“尊德性”“道问学”的先河。

南宋孝宗淳熙二年(1175)春夏之交,吕祖谦入闽访朱熹,两人合编《近思录》道统一说。初夏,朱熹陪送吕祖谦道经江西铅山县鹅湖寺。吕祖谦约陆氏兄弟陆九龄、陆九渊相会于此,企图调解朱陆之间的学术分歧,教育方法论的“尊德性”“道问学”,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鹅湖之会”。

鹅湖之会是以二陆二首诗为开讲,三年后朱熹步原韵回诗而告一段落,围绕“为学工夫”教育治学,作了理论上的分歧发言,引导了鹅湖之会在中国哲学史上的一个学术论辩讲会高潮。鹅湖之会论及教人,朱子之意是令人泛观博览而后归之约,朱以陆示教人为大简。二陆之意欲先发明人之本心,而后使之博览,陆以朱之教人为支离,形成心性之对立的见解,因而为尊德性而道问学,展开了学术论辩。

论辩中共列举出十几个问题,四大主题分别是:读书崇理,论观无归,简易之法,邑于支离。“庆元党禁”之后朱、陆二派的理学家受到朝廷的打击,闽、浙、湘、赣四大门派的59人遭受禁毁,一段时期书院与理学教育受到严重的打击。

恰恰是在这种高压政策的压迫下,民间的理学士贤,自我凝聚、自我认同,开办民间书院继续传播理学教育。嘉泰二年(1202)朱熹去世后的第二年,政治形势发生了变化,宋宁宗首先解除了“庆元党禁”令,嘉定元年(1208),徐子融、陈文蔚等朱子后学曾先后建四贤祠于鹅湖寺,将朱陆同堂而祀,旨在调和、折中鹅湖这场“心性”争论。陈文蔚的《双溪书院揭示》,徐元杰的《延平郡学及书院诸学榜》都是受鹅湖朱陆之辩影响,陆氏后学,绍定年间任职江东提举后学又兼提刑的袁甫,曾作《四贤堂赞》。

02 朱熹与白鹿洞书院教育

鹅湖之会后,朱熹知南康军,恢复白鹿洞的教学并制定学规。这充分体现了白鹿洞书院教育以攻读经史、求索问道、赋诗作联的特色。

朱熹为白鹿洞书院订立的《白鹿洞书院揭示》“洞规”,成为南宋书院统一的教规,影响深远。

海内知名学者多来这里讲学,朱熹请陆九渊到白鹿洞讲“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的君子义利之章课题,开创了一场学以致用的讲学规程,达到了不曾预想的效果。因此,白鹿洞书院成为当时我国一个文化学术重要的教育学府,在我国哲学、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故有“庐山古迹以百数,惟白鹿洞书院最胜”的称誉。

朱熹是南宋“东南三贤”中杰出的教育家,一生与书院讲学结下了不解之缘。他的学术思想以及以他为代表的考亭学派,都是在各地书院的教学实践中逐渐形成并走向成熟的。笔者曾经考证了与朱熹教学生涯有关的书院多达67所,其中由他所创建的有3所,读书讲学的47所,题诗赋词的13所。

纵观古代书院教育史,能有如此众多书院与己有关,朱熹可说是天下第一人。他是推动南宋书院教育和传播理学格物致知发展与普及的大功臣。

鹅湖书院

03 陆九渊与象山书院教育

陆九渊创办的象山精舍,不仅建筑“气象万千”,而且教学和管理都颇具特色。首先,陆九渊规定了“明理、志道、做人”的教育宗旨;确定了以《诗》《书》《礼》《易》《乐》《春秋》《论语》《孟子》以及尚未编印在学徒中相互传抄的《象山先生文集》作为讲学教育的主要内容。

为了实践自己的教育主张,陆九渊在象山精舍采用了多种多样的教学形式,运用了一些与众不同的教学方法。诸如严肃认真的升堂讲学,颇似禅宗机锋的谈话教学,切己自反、改过迁善的自我修养,偏重精专创新的读书指导,寓教于乐的野游活动。除此之外,陆九渊在象山精舍办学还有两个突出的特点:一是不用学规,而提倡言传身教、相互感化;二是不建学生居住的斋舍,而要学生自行结庐而居,自己携粮就读。

虽然学徒来应天山求学,路途遥远,困难重重,但由于陆九渊独树一帜,久负盛名,因而“郡县礼乐之士,时相谒访。喜闻其化,故四方学徒大集”。象山精舍,平素就读的学生大约百人。五年之中先后来求见问学者“逾数千人”。在众多的弟子(包括此前门生)之中,据考证“卓然见于史册地志者,亦七十余人”。其中考上进士者计二十六人,他们之中的佼佼者则要数“甬上四先生”——杨慈湖、袁洁斋、舒广平和沈定川了。此时的陆九渊名噪一时,以至广泛流传着“非从学象山不得为邑寓贤”的说法。由此可见其声誉之高,影响之大。正因为如此,所以清代全祖望在全面考察书院教育“始终盛衰兴废”之后,指出:“岳麓、白鹿……东莱之丽泽,陆氏之象山,并起齐名,四家之徒遍天下”,乃为“南宋之四大书院”也。

陆九渊在象山精舍历时五年,绍熙二年(1191),奉诏知荆门,临时嘱托门生傅季鲁代为主掌,该书院一直延续到宋庆元二年(1196)贵溪知县刘启晖立祠泉山方丈之址。门人“春秋致祭惟谨”,彭世昌曾为其购集图书。绍定三年(1230)杨简门人赵彦悈任江西提刑,重修精舍,并作《象山书院记》。宋绍定四年(1231),陆九渊的再传弟子江东提刑袁甫,以应天山祠宇荒颓、交通不便为由,将书院改建于县城信江南岸的三峰山下的徐岩,书院落成,袁甫具以本末缘由上奏朝廷,绍定五年(1232)得诏赐“象山书院”匾额。袁甫还为象山书院确立了教育目的——“明道”,并将《陆象山文集》列为书院的教学内容,由于袁甫的亲自谋划,书院日益兴旺,以至“远近学者,闻风去集”。

鹅湖书院

04 吕祖谦与丽泽书院教育

金华丽泽书院由吕祖谦创办,是当时国内主要学派常驻切磋问学之所。当时,朱熹、张栻、陆九渊、陆九龄、薛季宣、陈傅良、叶适、陈亮等纷纷前来丽泽书院探讨商榷学问。“凡与此学者,以讲求经旨,明理躬行为本,肄业当有常,日纪所习于簿,多寡随意”。“凡有所疑,专置册记录,同志异时相会,各出所习及所疑,互相商榷”。“一时士人倾心向往,道统学派灿然昌明,名儒蔚兴,踵武相接,天下称婺州为小邹鲁”,金华学派得以创立。丽泽书院遂与岳麓、白鹿洞、象山并列而称南宋四大书院。

丽泽书院不受官府限制,书院讲学教育往往采取比官学更为自由的形式,其教学内容亦如此。丽泽书院盛行“讲会制度”,吕祖谦讲学授徒的同时,还邀请薛季宣、叶适、陈亮、陈傅良等前来讲学,吕祖谦也曾到东阳友成书院、开化包山书院、浦江月泉书室、西安明正书院、嵊县鹿门书院等处讲学。德高望重的宿儒名师也经常互访讲学,交流学术思想,丰富和活跃书院的讲学气氛。

同时,听讲者亦不限于本院生徒,四方学士皆可前来听讲问道,许多学士因慕名师而趋奔书院,有时达数百人,许多生徒在聆听了大师们的高论之后,受益匪浅,学问人品日益长进。丽泽书院的教育“会讲制度”,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当时浙东学术的繁荣,同时也为书院教育的发展开辟了一条宽广的道路。

05 张栻与岳麓书院教育

岳麓山上,清溪茂林之间,隐存着一座雅致的千年庭院,青舍密密,屋宇麻麻,大门前悬挂有一副楹联,上曰“惟楚有材,于斯为盛”。这就是北宋开宝九年,潭州太守朱洞在僧人办学的基础上,正式创立的岳麓书院。

单就清朝以来,书院便培养出1.7万名学生,其中包括陶澍、魏源、曾国藩、左宗棠、郭嵩焘、唐才常、沈荩、杨昌济、程潜等杰出人物。

历经宋、元、明、清各代,直到清末书院改制,1903年改为湖南高等学堂。辛亥革命后,又相继改为湖南高等师范学校、湖南工业专门学校,1926年成立湖南大学。1000多年来兴学不辍,堪称举世罕见的“千年学府”。大中祥符八年(1015),宋真宗召见山长周式,颁发经书,亲书门额“岳麓书院”。南宋时,著名理学家教育家张栻主持书院,朱熹曾两次亲自讲学,当时学生多达千人,故有“潇湘洙泗”之誉。

“惟楚有材,于斯为盛”。岳麓书院不仅是湖湘学派的摇篮,而且历代著名学者和不同学派的代表人物,都曾来此讲学或主持书院教育。千年以来,岳麓书院在我国学术史和教育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鹅湖书院

06 书院在教育上的特点

书院在教育上,主要有下列五个方面的特点:

第一,书院是一个教育机构,又是一个学术研究机构。学术研究是书院教学的基础,而书院的教学又是学术研究成果传播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学术研究和教学相结合,是书院教学一个最突出的特点。历史上有名的书院,大多数既是当时一方教育活动的中心,又是著名的学者探讨学术的胜地。在南宋,理学盛行的年代和地区,也正是书院兴盛的时期。书院的创建者或主持人,大都是当时一方有名的学者,他们多为书院的主讲,这是书院的传统。

第二,书院允许不同学派相互进行讲学,建立了讲会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教育形式。尽管这种争鸣还受到种种限制,但较之只此一家、别无分店的一般学校教育自由得多。这是书院区别于一般学校的一个重要标志。南宋时期,朱熹和陆九渊是两个不同的学派,在淳熙八年(1181)朱熹却邀请陆九渊到白鹿洞书院讲学,为不同学派同在书院讲学树立了典范。

第三,书院教学实行门户开放的办法,听讲者不受地域和学派的限制。一个书院有著名的学者在讲学,其他书院的师生或慕名前来的学子,都可以听讲、求教,而且受到热情欢迎,打破了一般学校关门教学的风气,有利于学术交流。

第四,书院的教学多采用问难论辩式,注意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自学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书院教学一般是以学生个人读书钻研为主,重视对学生读书的指导。书院特别强调学生要作读书日记。

第五,书院内师生关系比较融洽,师生之间的感情相当深厚。书院制度始于私人教学,以后也多属私人教学的性质,主教书院的名师热心教席,慕名求学的生徒能虚心请教,所以尊师爱生的优良传统在书院中体现得更为充分。

(作者系江西省上饶市鹅湖书院管委会原副主任、鹅湖书院院长、研究员,上饶师范学院朱子研究所研究员,中国书院学会副会长)

来源:“金华新闻”客户端2023-01-05

编发:中国文化书院(阳明文化研究院)中华传统文化与贵州地域文化研究中心 办公室 经作者授权转载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