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个世纪,他们跨越山海……

原标题:半个世纪,他们跨越山海……

在州中心医院120年的历史长河里,“青山一道,同担风雨”“山川异域,风月同天”的文化传统和仁心、仁术、仁爱的核心价值理念已深深刻入了一代又一代恩医人的心里,闪烁着人性光芒,留下点点星光,熠熠生辉。

1963年初,应阿尔及利亚政府请求,中国政府向阿派遣了第一支援外医疗队。这支以湖北省医务人员为骨干的援外医疗队远赴阿尔及利亚开展医疗援助工作,担起了中国医疗界履行国际人道主义义务的伟大历史使命,掀开了中国同第三世界国家以医疗队为主要形式的卫生合作和援助的友谊篇章。

在恩施,亦有一大批医务工作者义无反顾加入援外医疗这项充满爱与温暖的事业中。

1985年,原州人民医院理疗科主任邱再晶(左一)在 曼拉塞特与当地医生合影。

1965年,湖北省向阿尔及利亚派遣了由34名队员组成的第二批援阿医疗队,恩施专署人民医院外科医生高启华和助产士樊成道成为恩施地区首批援外医疗队员。他们从恩施启程,在历经半年培训后,登上北京开往莫斯科的国际列车,绕道前往北非的阿尔及利亚,开始了为期两年的援阿工作。

眼科中心副主任饶玉萍为阿尔及利亚患者检查眼睛。

在此后的57年里,刘幼卿、王国清、夏顺青、魏国强、张克尘、吴茂金、许志金、施爱玲、林益存、钟婵珍、胡春芳、张益诚、黄国军、陈品华、刘瑞奉、林泽娴、商婉华、魏民翠、蔡宣卫、邱再晶、夏庆芳、谢林富、梅玉成、李正本、谭英源、刘其章、李学周、鲍训敏、许苏英、张翼、曹祖玖、吴佳凤、饶玉萍、朱明莉、李印、黄家林等36名来自该院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眼科、耳鼻喉科、针炙科等专科的专家们先后赴阿开展援外工作。

中医部妇产科副主任朱明莉与新生儿合影。

在每一批次为期两年的援外工作期间, 700多个日夜,身在异国他乡的专家们将对亲人的思念深藏心底,他们每人几乎都经历过水土不服的折磨,却始终没有忘记党和祖国的嘱托。

在受援医院,专家们一边迅速调整自身状态,一边积极主动工作。他们通过临床带教、学术讲座等形式培训当地医务人员,收治了大量常见病、多发病患者,并根据自己专业所长,多方面大力拓宽当地医院的医疗范围。

眼科中心副主任李印为阿尔及利亚患者检查眼睛。

医疗队队员都是在各自专业上能独当一面且专业技术过硬的专家。他们中有的专家为了多做几台手术,总是和受援医院的医疗总监“讨价还价”,要求多安排手术,并开展了多项填补当地空白的先进医疗技术;有的为了多看几位病人,在门诊坐诊时把水“戒”了,创下当地医院日 接待门诊患者最多的纪录;有的将针灸推拿等中国传统医药以及中西医结合的诊疗方法“移植”到当地,中国中医药、针灸疗法被当地群众誉为“中国神针”。

医疗队员们以精湛的医术和高尚的医德赢得了阿尔及利亚人民的信赖和爱戴,被亲切地称为“穿白大褂的中国天使”。他们对“医者仁心”作出了跨越国界的注解,树立起了“中国医生”的良好形象,为祖国赢得了荣誉,也向世界展示了恩医人敢为人先、勇于担当的开拓精神和悬壶济世的博爱情怀!

恩施州中心医院医护人员的足迹不仅留在远隔万里的异国他乡,也留在了祖国需要的每一个地方。

1972年,恩施专区人民医院外科业务骨干胡廷仁援藏近两年;2021年,放射诊断中心业务骨干陈华东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蒙医医院放射科开展为期一年半的援疆工作……他们充分发挥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精神,为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和地区贡献了“恩医”力量。

放射诊断中心业务骨干陈华东(前排左三)援疆启程。

通讯员:刘铁强 侯丹丹

编辑|谭琼辉

审核|张晓玲

签发 |周志宏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