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战时期德国士兵的头盔普遍都带尖铁吗?

原标题:一战时期德国士兵的头盔普遍都带尖铁吗?

并非如此,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德军的尖刺头盔与后来的“煤斗盔”是两种阶段的事物。从1916以后,德军头盔就不再带有尖铁了。

据考证,德军尖刺头盔源于1842年普鲁士王国设计的样式,它们被德意志帝国传承了下来,这种头盔样式从1800中期一直使用到20世纪前期,并影响了德军钢盔的发展,成为德军的标准装备。

普鲁士人设计这种军帽是为了对抗“波拿巴式风格”,即拿破仑引起的世界军事潮流。当时法军使用的shako军帽几乎被所有的军队学习,但普鲁士人为了摆脱拿破仑的影响,打破头也要开发自己的风格。

这里面还有个有趣的故事。

1840年时,普鲁士国王威廉四世跑去拜访他的姐夫,俄国沙皇尼古拉一世。当他走进沙皇的办公室时,突然被扔在桌上的一顶皮帽吸引住了。

这顶带着尖刺顶的帽子是个古代头盔的复制品,一个农场女孩在利佩茨克旧战场上发现了它残破的本体,人们认为帽子的主人是12世纪莫斯科公爵雅罗斯拉夫·瓦沃洛多维奇,然后它被俄国贵族们复制了出来。

3威廉四世对这顶头盔非常痴迷,于是回到普鲁士以后,他要求军队以此为蓝本,设计属于自己的尖刺头盔。

1841年3月,第一个原型的尖刺骑兵头盔“皮克豪贝”(Pickelhaube)被提交给普鲁士军队,由埃伯菲尔德金属制品厂的威廉·杰格制造。普军在现场对头盔的样式、尺寸、重量、保护功能进行了评价,结果是“非常满意”。

于是,陆军部门也紧跟而上,开始基于骑兵盔的蓝本设计了新头盔。第一批步兵\炮兵尖刺盔是皮革质地的,之后才转为金属质地。

1842年式的尖刺头盔由皮革制成,供步兵团、掷弹兵团、燧发枪团团、炮兵团、先锋团、猎兵团和龙骑兵团使用。

还有球形顶的

金属设计的尖刺头盔在1843年被骑兵使用。头盔主体由厚重的植鞣压皮制成,呈圆锥形,并在背面缝合在一起。前帽檐采用方形切割,边缘饰有一厘米宽的金属饰边,后遮阳檐是纯皮革。

到1843年,普鲁士战争部已经完全接纳了这种头盔,开始由军需部下发了大量订单,普军也开始了自己的尖刺盔生涯。那些外表精美的骑兵盔甚至被许多人作为随身配件,风雨无阻地佩戴。

尖刺盔分为标准样式、龙骑兵样式、黑森样式。基本样式更突出帽檐,龙骑兵样式显得更紧凑,黑森样式更大一点。

头盔的“尖尖”标准尺寸为14cm高,安装在底座的中间。头盔主体后部的缝合区域由金属脊制成。

根据军团、选侯国、王国领地的不同,尖刺盔前面会贴上不同的前板徽章。前板非常重要,它体现出德意志的地区文化,精锐和历史悠久的军团还会配备独一无二徽章。据说当时仅德国的步兵就有多达30种前板徽章。

按照德国历史的说法,至1860年代的后期,除了萨克森、符腾堡和巴伐利亚等独立王国之外,所有被普鲁士统一的区域都使用了尖刺头盔。

到1867年德意志通过军事会议寻求建立德国和统一的国民军队的时候,普鲁士式的“皮克豪贝”尖刺头盔已经成为军服和各州代表礼服的一部分,它正式被确定成为“德意志风格”,

俾斯麦的尖刺盔

1857年时,普鲁士对尖刺头盔进行了一次改革,将头盔的总体尺寸减少了约2cm,也降低了重量。1860年进行了第二次减重,头盔尺寸被降低了4cm,尖尖的大小也降低了。

1867年进行了第三次大改,盔脊被取消,前帽檐被做得更圆润。不过1887年德国人又取消了金属帽檐,换成了皮革质地。

其后这种尖刺头盔一直在进行各种小的修改,1895年时基本上确定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的版本。

智利人也继承了尖刺盔

因为德国地位的迅速提升,“皮克豪贝”盔亦成为许多外国军队模仿的对象,比如旁边的瑞典,还有挪威、罗马尼亚、西班牙、葡萄牙、丹麦、智利、英国,甚至美国,都研发或装备过近似的尖刺盔。

需要注意的是,在后世亚德里安进行真正的头盔研发之前,并没有哪家军队特别看重头盔的火器防护功能,它们更多地是作为一种士兵盔和安全帽佩戴,仅具备基本的轻度防护能力。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烟云升起,顶着“皮克豪贝”的德军士兵走上战场。很快尖刺头盔上那些过于耀眼的饰物就被战场所淘汰。为了不当靶子,德军不得不发明出“盔罩”将整个“皮克豪贝”套起来。

当战争规模无限扩大后,德国大量扩军,战争初期制造的尖刺头盔很快被消耗一空。再加上对手的海上禁运和储备物资的减少,德国不得不用替代材料制造“皮克豪贝”。因此,许多尖刺头盔其实连皮质的都不是,而是用压制毛毡、纸浆、纤维、软木和压印锡制造的。

真正保持了金属质地的,只有头顶上那个尖尖。

不过,官兵们开始讨厌那个尖尖,它让头盔变得过高,更容易暴露目标,还容易在拼命钻防炮洞的时候导致头盔被磕掉,因此不少人选择将其拆掉了事。

于是这促成了Mod.1915盔的诞生。Mod.1915盔采用了哑光灰色涂漆和化学氧化的方式,将整个头盔搞得暗哑深沉,它设计了一个专门的卡口装置,好让士兵们将盔顶的尖尖轻松地拿下或安装。

但是,这并未解决“皮克豪贝”的根本性问题——它已经不符合这个炮火连天的时代了。

尖刺盔是贵族们基于旧时代军事需求而设计的,它充满了缤纷的色彩,有极尽奢华的装饰,锃亮的外表能满足任何一场盛大的游行,或者在线性队列的压进中摧毁对手的意志,却并不适合残酷肮脏又焦灼的堑壕阵地。

而且经历过大规模堑壕炮战的德军开始明白,士兵们需要更好的弹片防护头盔,防护能力更科学的金属盔能减少相当比例的炮火伤亡,这促成了1916“煤斗头盔”的出现。

德军更换尖刺头盔得到了德国高层的支持,因为那个尖尖是黄铜做的,而德国缺乏黄铜的炮弹壳,所以……既然“皮克豪贝”的尖刺惹人厌了,那么何不将拆回来用呢?

1916年,“煤斗头盔”开始装备德军,它们马上就以极快的速度取代了没用的“皮克豪贝”。很多部队就算装备量不够,也会拼起命从死人的身上剥下1916型钢盔,替换掉自己的尖刺盔。因此“皮克豪贝”消失的速度令人咂舌。

不过,一些老兵为了彰显自己的“资历”,或者说带习惯了,仍然会选择继续佩戴尖刺盔。尤其是某些军官,他们拒绝放弃旧军队的象征,一直到战争结束都仍然佩戴着“皮克豪贝”。

此外,当年德国本土的一些守备和二线部队依然佩戴着尖刺盔,毕竟他们的战争能力已经被消耗到极限了。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