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施州83年前的“奇术”,这支“天团”的诞生,你知道吗

原标题:恩施州83年前的“奇术”,这支“天团”的诞生,你知道吗

日前,恩施州首批“硒谷英才”名单出炉,全州共37人入选,州中心医院副院长陈洪波、宋秀胜在列。

回眸百廿恩医史,陈雄俊、高启华、高逸夫、邱友爱、胡廷仁、蔡宣卫、罗远光、黄国军、王国清等老一辈医疗专家,将个人奋斗融入恩施地区医学进步发展,组成一支医德医风过硬、医技医术精湛、人民群众满意的专家“天团”,见证了恩施州医疗事业取得的翻天覆地的成就。

83年前,

那场轰动山城的剖腹产手术……

恩施州医学事业的发展,和有着120年建院历史的恩施州中心医院息息相关,也受益于数辈恩医人的开拓与传承。一切,还得从83年前那场轰动山城的剖腹产手术说起……

据《恩施州人民医院院志(1902-1998)》记载,“1939年7月,陈雄俊为市民刘苏秀做剖腹产手术成功,一时轰动鄂西,传为奇术” 。短短30余字,记录的是山城医学史上的一个创举。

1939年7月,位于恩施城郊五峰山顶的杨湾医院(州中心医院历史名称之一)高薪聘请陈雄俊医生主管医疗事务。此时,医院扩大院内规模和业务范围,开设了内科、外科、妇婴科和产科,有60张病床,接待的患者扩展到部分普通民众,一些基本的手术和各科诊疗业务也相继开展。

上世纪60年代初的妇产科住院部

从恩施州地方志和恩施州人民医院院志上可以看到,当时,在仅有的一张手术床上,在一个助产士的协助下,陈雄俊运用刀、剪、钳、镊等普通的手术器械,为一位名叫刘苏秀的孕妇实施了“古典式剖腹产手术”,且手术获得成功。陈雄俊也成为恩施州第一例剖腹产手术的主刀者。

83年前,刘苏秀到底经历了怎样的危险以及手术中的诸多细节,限于史料缺乏已无从考证。但在那个缺医少药,仍然以中医中药为主的年代,于孕妇腹部“动刀”取出婴儿,没有医生过硬的技术,没有孕妇突破传统观念的勇气,现在看来最普通不过的剖腹产手术,几乎不可能实施并获成功。

科学精神,是现代医学事业发展的灵魂。83年前那场对恩施山城民众来说可谓“惊世骇俗”的剖腹产手术,向当地百姓直观地展示了什么是科学。这种科学精神,为州中心医院各阶段事业和各专业的发展,提供了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上世纪80年代的妇产科剖腹产

1952年,经历“三院合一”的恩施专员公署人民医院(恩施州中心医院前身),作为恩施地区第一所人民医院,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迎来事业发展的春风。

以妇产科发展沿革为例。建院初,医院开展了妇婴科、产科业务,但仅有4张产妇专用床位。1952年,医院成立外妇科后,置床20张,由时任副院长的陈雄俊主持该科工作。当时,从公医专科学校毕业后分配来院的李荫如成为该院第一个妇产科专科医生。

上世纪80年代的妇产科查房

随后,魏民翠、郭剑均、商婉华等一批新中国培养的产科专科学校、中等专业学校毕业生及妇幼保健人员,作为妇产科乃至全专区妇幼保健战线唯一大学本科毕业并专攻妇产科专业的湖北医学院助教程小兰等应邀奉调入院工作。

一时间,医院精英云集、人才济济,业务范围逐渐扩大,技术水平迅速提高。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恩施地区第一例子宫全剔术、宫颈癌淋巴清扫术、外阴癌根治术、腹膜外剖宫产手术、筋膜内子宫全剔术、卵巢肿瘤根治术等,均由这支代代传承的妇产科团队开展,造福患者及孕产妇数以万计。

如今,恩施州中心医院妇产科和州民族医院(恩施州中心医院中医部)妇产科蓬勃发展,分别以优异的成绩创建成为湖北省临床重点专科和湖北省中医临床重点专科,引领武陵山区域中西医妇产科专业全面发展。

2020年10月,作为恩施州重点建设工程、恩施州中心医院金龙院区武陵山医疗中心首期工程的妇儿医院落成并投入使用。这所集现代化、园林式、智慧型于一体的妇儿专科医院与清江彼岸的州民族医院妇产科遥遥相望,正携手并进,向着护佑武陵山区妇女儿童健康的方向不断前行!

恩施外科医学发展史上,

这支“天团”有点厉害……

新中国成立前,恩施两家医院见长于西医内科、儿科、妇科,虽然也有外科,但仅止于截肢术或剖腹产术之类手术。

1952年6月恩施军分区医院成建制转业,“三院合一”的恩施专员公署人民医院正式定型。

新中国成立后,恩施山区医疗卫生事业迎来了发展的春天。随着我们党培养的一批又一批青年人才、杰出专家不断输送到专医院,使其在专科设置及发展、人员年龄及知识结构上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也使得恩施乃至周边地区人民群众的健康得到了更有力的保障。

1951年底,刘黎自公医专科学校毕业分配来院,成为专医院第一个外科专科医师(因剖腹产手术轰动山城的陈雄俊系产科医师),负责接诊外科病人。遇到难度较大的手术,常常是刘黎主刀,妇产科专科医生李荫如为助手,陈雄俊以副院长身份做现场指导,有时也亲自主刀,做外妇科手术。专医院的外科专科发展就此进入起步阶段。

1952年,专医院成立兼有外科和妇产科业务的外妇科,置床20张。由副院长陈雄俊主持外妇科工作。李文兰专事外科护理。孙国珍、王俊明等恩施军分区转业来院医护人员从事外科工作。能开展的业务主要为一般清创、缝合、疝修补、阑尾切除。

1953至1958年,邱友爱、高启华、钱义、曾天栋、罗远光、胡廷仁、蔡宣卫、黄国军等医学高校毕业生与省直医疗单位支援山区人员来院进科,外科力量逐渐增强。

1954年,外妇科分别建制。外科有40张病床,手术室划归外科管理。尔后,中国人民解放军原某部陆军总医院外科主任高逸夫进科。

1959年至1966年,新建外妇科大楼竣工投入使用。外科床位由40张增至60张。王国清、曾纪葵等大批高校毕业生相继进科。

高启华、邱友爱、罗远光等先后分别去天津、武汉、广州等地大医院进修学习胸外科、脑外科、腹部外科、泌尿外科、神经外科、小儿外科、骨科技术,从此外科各领域都有了专科医师,相继开展了难度较大的手术,并且获得成功,一时声威大振。各专科护理技术水平亦相应提高,整体技术水平跻身省内同级医院先进行列。

期间,亦有两段佳话流传至今:

一是外科“三把刀”。即外科创建人之一、首批支援阿尔及利亚医疗工作的外科医生高启华;资深外科专家高逸夫;外科创建人之一、原恩施地区人民医院院长邱友爱。三人临床经验丰富、技艺超群,享誉恩施山城。到今天,还有不少老人熟知他们的名字。

二是“外妇科伉俪”,即高启华、郭剑均夫妇。高启华为外科医生,郭剑均为妇产科医生。外妇科分立后,外科与妇产科业务用房毗邻,夫妻两人互相支援、互相配合。

纪80年代的外科手术

随着1987年又一栋外妇五官手术室大楼落成启用,外科赢来又一个发展黄金期。此时,外科病床增加至120张,设置外科1、外科2。外科1收治脑外科、泌尿外科和部分普通外科病人;外科2收治普通外科、胸外科、小儿外科和烧伤病人;骨科成为专科专管。外科业务稳步发展,技术队伍相对稳定,并不断引进技术力量,医疗设备适时更新,服务功能与质量显著提升。

1998年,原州人民医院和原州民族医院强强联合,组建成立恩施州中心医院。外科专业也适应现代医学发展要求,步入二级专科细化、形成专病专科的现代化诊疗模式。

随着《“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印发,恩施州中心医院迎来又一个发展春天,并明确提出“建设‘双一流’研究型区域医疗中心,打造武陵山区域医疗中心”战略目标,确立“医、教、研”全面发展的总基调,形成建设省级临床重点专科集群的新态势。

如今的恩施州中心医院分科更细化、更专业。曾经的外科已细化为心胸外科、泌尿外科、结直肠肛门外科、肝胆胰脾外科、乳腺外科、神经外科、重症医学科、小儿外科、麻醉科等15个专科。更为重要的是,这些专科全部都是湖北省三级医院临床重点专科,意味着这是一支综合实力位居全省三级医院同领域专科前列的团队,是引领区域专业发展的品牌专科。

在恩施州中心医院百廿历史长河中,回眸这支外科“天团”,我们看到了高启华、高逸夫、邱友爱、胡廷仁、蔡宣卫、罗远光、黄国军、王国清等前辈们将个人奋斗融入本地区医学进步发展的无私奉献,也看到了他们弘扬大爱的为医情怀。前辈们的奋斗精神,将激励恩医后来人坚守初心,挺立潮头,用奋斗擦亮人生,让梦想照耀患者的生命!

来源:恩施州中心医院

编辑|阮 璐

审核|张晓玲

签发|周志宏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