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舞多情之声振林木|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影片展映

原标题:乐舞多情之声振林木|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影片展映

年/华/易/老,技/忆/永/存

2022年6月11日,是我国第17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为庆祝我国第17个“ 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在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业务指导下,国家图书馆联合 昆明市图书馆及全国181家各级各类图书馆举办“年华易老,技·忆永存——第四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作成果展映月暨工作回顾展”系列活动,带动社会各界更加深入了解和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点击可看大图)

今年展映的 115部纪录片均为2015年以来,由国家图书馆中国记忆项目中心验收完成的 872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作项目优秀成果,涉及题材和主体对象丰富多样、拍摄创意和技术手段新颖特别,其中 20部为首次发布。在验收过程中,评审专家们一致认为,这些作品除具有较高的文献及研究价值外,也兼具艺术价值与传播价值。

展映以 “故事故人”“乐舞多情”“匠心致美”“天人和合”四大单元15个主题,通过传承人项目实践、传承教学和口述历史等内容立体展示了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人生经历与技艺水平,呈现了非遗之美和非遗保护工作者的不懈努力。

6月10日至6月20日,昆明市图书馆陆续推出5期 云南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作优秀成果纪录片。为了让读者朋友们深入了解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作,我们接下来将通过四个单元15个主题,详细展示115个传承人记录工作的优秀项目。其中,第二单元的名字叫做“乐舞多情”,包括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舞迎吉祥3个主题。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 “乐舞多情”单元中 “声振林木”的非遗项目。

《毛诗序》说:“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音乐和舞蹈作为古老的艺术形式,往往相随相生,是非遗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一代代传承人在日常生活中兴之所至而有感触发,通过口传心授或以身示教等方式,或引吭高歌,或手舞足蹈,为我们展现非遗的多元之美,有沁人心脾的悠扬旋律,有蹁跹袅娜的曼妙舞姿,有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有勤劳勇敢的精神品质,有和谐友爱的融洽氛围,有诗情画意的民间故事,更有热情爽朗的民族风情。

“声振林木”出自《列子·汤问》,形容歌声或乐器声高亢宏亮。歌声当中有情感,器乐之下有共鸣,欣赏蒙古族长调民歌、侗族大歌、彝族海菜腔、侗族琵琶歌、花儿(松鸣岩花儿会)、藏族民歌(甘南藏族民歌)、南音、佛教音乐(天宁寺梵呗唱诵)、吟诵调(常州吟诵)、聊斋俚曲等十个非遗项目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的优秀记录成果,你将看到热情奔放、苍茫寥廓、纯真至善、清澈和雅、山乡厚谊等多元色彩,也将在迥异独特的音韵中铭记不同民族的精神特质,守望心中的那片麦田。

巴德玛 蒙古族长调民歌—内蒙古自治区

潘萨银花 侗族大歌—贵州省

后宝云 彝族海菜腔—云南省

吴家兴 侗族琵琶歌—贵州省

马金山 花儿(松鸣岩花儿会)—甘肃省

华尔贡 藏族民歌(甘南藏族民歌)—甘肃省

苏统谋 南音—福建省

松纯 佛教音乐(天宁寺梵呗唱诵)—江苏省

秦德祥 吟诵调(常州吟诵)—江苏省

蒲章俊 聊斋俚曲—山东省

1

巴德玛,1940年出生,女,藏族,内蒙古阿拉善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蒙古族长调民歌代表性传承人。蒙古族长调民歌作为蒙古族最具代表性的民族艺术之一,历经数千年而延承不断,并由于复杂的地域条件和部落传承形成众多风格流派,时至今日依然与蒙古族生产生活方式的各个环节息息相关。长调集中体现了蒙古族游牧文化的特色与特征,并与蒙古民族的语言、文学、历史、宗教、心理、风俗习惯等紧密联系,贯穿于蒙古民族的全部历史和社会生活中。

2

潘萨银花,1943年出生,本名潘玉清,女,侗族,贵州从江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侗族大歌代表性传承人。侗族大歌是一种多声部、无伴奏的合唱形式。至今已有数百年历史。侗族大歌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演唱形式及由此演绎出来的民俗事项,对推动社区的文明进步发挥着巨大作用,对本土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具有很大推动力。

3

后宝云,1942年出生,男,彝族,云南石屏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彝族海菜腔代表性传承人。彝族海菜腔是云南彝族特有的民歌种类,又称大攀桨、倒扳桨,俗称石屏腔,主要流传于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石屏彝族海菜腔属海菜腔变体的民歌,与其他三种变体曲调——沙悠腔、四腔、五山腔并称“四大腔”,彝族称之为“曲子”。

4

吴家兴,1942年出生,男,侗族,贵州榕江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侗族琵琶歌代表性传承人,2018年逝世。侗族琵琶歌流传在广大的侗族地区,其歌唱内容涵盖侗族历史、神话、传说、故事、古规古理、生产经验、爱情生活、风尚习俗、社会交往等各个层面,是研究侗族历史文化的重要史料。各地琵琶歌所使用的琵琶形制、定弦、土语、演唱场所和运用嗓音存在差异,形成许多不同的风格,从内容上大致可分为抒情歌和叙事歌两大类。

5

马金山,1946年出生,男,东乡族,甘肃和政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花儿(松鸣岩花儿会)代表性传承人,2020年逝世。花儿广泛流传于甘、青、宁及新疆四省区的汉、回、蒙、藏、土、东乡、保安、撒拉、裕固等9个民族中。花儿又称“少年”,在过去是只能在村寨以外对唱的山歌,其传唱分日常生产生活与“花儿会”两种主要场合。松鸣岩位于临夏州和政县城南,是甘肃省著名的三大花儿会场之一。松鸣岩花儿会于每年农历四月二十六至二十九举行。

6

华尔贡,1949年出生,男,藏族,甘肃甘南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藏族民歌(甘南藏族民歌)代表性传承人。藏族民歌可分为山歌(牧歌)、劳动歌、爱情歌、风俗歌、诵经调等类型。甘南藏族民歌是流行于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的一种歌唱形式,主要由艺人口传心授,集中反映了当地人的生活习俗和审美观念,是研究当地历史文化的重要参考材料。

7

苏统谋,1939年出生,男,汉族,福建晋江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南音代表性传承人。南音是集唱、奏于一体的表演艺术,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乐种之一。南音用泉州方言演唱,主要以琵琶、洞箫、二弦、三弦、拍板等乐器演奏,以“乂工六思一”5个汉字符号记写乐曲。其演唱形式、乐器形制、宫调旋律、曲目曲谱及记谱方式独特,为研究中国古代音乐提供了丰富的历史信息。

8

松纯,1927年出生,男,汉族,江苏兴化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佛教音乐(天宁寺梵呗唱诵)代表性传承人,2017年逝世。佛教音乐是佛教寺院在各种法事活动和庆典仪式中使用的音乐。梵呗是佛教音乐中以短偈赞颂佛与菩萨的一种唱诵形式。南北朝以来,梵呗发展形成了南北两大派,常州天宁寺梵呗是禅宗南派梵呗的代表。它是佛教文化和吴文化相结合的产物,完好地保留着1500余年前齐梁时代的雅乐传统和江南音乐风格。

9

秦德祥,1939年出生,男,汉族,江苏常州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吟诵调(常州吟诵)代表性传承人,2016年逝世。吟诵是中国古代文人吟唱诗词文章的一种读书方式。常州吟诵是运用常州方言进行的古诗词吟唱,较好地保留了吴语的音韵特色,体现出古典文学作品的声韵美和节奏美。其吟诵的音调方式无乐谱可循,也无乐器伴奏,郭沫若先生曾将之比喻为“无谱的自由唱”。

10

蒲章俊,1945年出生,男,汉族,山东淄博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聊斋俚曲代表性传承人。聊斋俚曲的流传地区主要在山东省淄博市,蒲氏家族及后人是其主要传承者。聊斋俚曲是清初文学家蒲松龄将自己创作的唱本配以当时流传的俗曲时调而形成的一种独特的音乐文学体裁,因蒲松龄的书斋名为“聊斋”,故称“聊斋俚曲”,又称“蒲松龄俚曲”。聊斋俚曲生动地反映了封建时代晚期的人民生活,是山东地区一种为群众所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

扫描下方二维码,进入国家图书馆官网非遗传承人记录成果线上展示专区(ich.nlc.cn),观看更多非遗传承人记录工作成果影片:

读者还可通过文化和旅游部官方网站、新华网、光明网、学习强国·学习平台、抖音、西瓜视频、今日头条、优酷网等平台观看展映影片。

END

昆明市图书馆

抬头见花笑

举步闻书香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