壬寅嘉禾星光历 | 徐律:了不起的编辑人,了不起的文化战士

原标题:壬寅嘉禾星光历 | 徐律:了不起的编辑人,了不起的文化战士

徐律

斯人已故去,钱江潮正涌。

2022/05/25

徐律:了不起的编辑人,了不起的文化战士

徐律(1914.11.26—1967.5.25),原名耀桢,平湖乍浦镇人。著名编辑、出版人。曾在华东新华书店主编月刊《新华文摘》。1953年,在人民出版社主编《新华月报》。1955年,调任浙江人民出版社任社长。后又调省文化局任副局长,仍兼社长之职。1965年,任北京外文出版社副总编辑。

一句话:斯人已故去,钱江潮正涌。

1967年5月25日,徐律在滔滔江水中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而如今的钱塘江畔,风中依旧飘过关于他的故事。

徐律出生在嘉兴平湖一个叫乍浦的小镇上,父亲虽是茶商,但生意长期处于困顿的状态。徐律小学毕业后只上个几个月的中学,家里就再也供不起他读书,于是还未满16岁的徐律就到上海谋生,经过亲戚的举荐,考取了华通书局的练习生。

那时正是动荡的几年。“一·二八”淞沪会战,日本军队从乍浦登陆,徐律的老家在战火中尽毁。家乡不复存在,让徐律心中满是怒火,对革命也产生了强烈的向往。徐律随即参加了中华职教社的补习,开始参加救国会的活动,还与同乡徐达等人一起组成了读书会,编写进步刊物,宣传抗日。

和很多革命家一样,徐律革命的道路走得非常艰难。1935年5月4日,为了纪念五四运动,徐律在法租界张贴所谓“激进”的标语传单,被巡捕房暗探逮捕。

邹韬奋聘请了沈钧儒、史良等10人律师团为他们做无罪辩护。不过也正因为这次入狱的经历,让徐律结识了共产党人吴渊、颜阿章,从而真正开始了解共产党,并渴望加入共产党。

1938年6月,在汉口经华应申的介绍,徐律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40年底,徐律被派去延安。当时抗日战争还处于水深火热的时期,延安和敌后根据地很需要“精神食粮”。生活书店、读书出版社和新知书店前往太行和延安等地联合经营开设华北书店,新知书店就是派徐律去的延安。

而华北书店出版的《兄妹开荒》《白毛女》《血泪仇》《绘图新三字经》等通俗读物,领袖像、年画和连环画,都在当时引起不小反响,对唤起民众的抗战意识起到了重要作用。

抗战胜利后,徐律机缘巧合留在了山东新华书店,主编《新华文摘》杂志。这本杂志是1946年叶籁士主持山东新华书店编辑部时创办的,是一本深受山东根据地党政军民欢迎的半月刊文摘杂志。因内战全面爆发,受条件限制而变为不定期发行,在徐律主编时,定为月刊。

这本杂志发表过恽忆群的《蒋党真相》、陈辛仁的《罗炳辉将军传》以及与书店同行的美国女记者葛兰恒介绍美国情况的文章等。这些都让山东根据地的群众爱不释手。

在文摘的基础上,杂志社策划出版了一套《新华文摘丛刊》,包括《马克思主义与美国“例外论”》(威廉·福斯特著)、《游美印象记》(爱伦保著)《美国政党内幕》(符龙斯基著)等翻译图书。从组稿选编到排版设计,无不浸透着徐律的心血。

而当时这本文摘月刊,编辑只有三人:徐律、秦秋谷、殷国秀。

抛开徐律文化战士、主编、社长等一些身份,其实他更多展示给人们的都是普通人的形象。在浙江人民出版社的时候,每逢报社内乒乓球比赛,他都带着小女儿亲自观战。他打球属于“进攻型”选手,常常脱掉衬衫,皮鞋,光着膀子打,大家都叫他“赤脚大仙”。

平常相处他也不做作,和报社的同志们一起下乡调查群文化工作的先进典型,徐律自己起火,还背着米袋自己去镇上买米,五六斤重的煤屑砖说搬就搬,完全没有领导的架子。

对于这样一个温和的人,上天或许都会厚待他几分,但事与愿违,徐律选择在钱塘江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但其实他的生命,早在他坚定地加入共产党的那天,就被永远地照亮了。

►►►

参考资料

参考资料:

1.《斯人已故去 钱江潮正涌》徐光

2.《编辑的匠心——纪念徐律和他主编的<新华文摘>》宋原放

3.《徐律同志二三事》 《浙江出版史料》《万里石》

策划:邓钰路

统筹:陈苏 刘博见

作者:赵宇微

编辑:赵宇微 吕同

责编:邓钰路 孔越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