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谈 |“野生派”方声涛:写生绘画连接作者和观众的心

原标题:访谈 |“野生派”方声涛:写生绘画连接作者和观众的心

访谈 |“野生派”方声涛:写生绘画连接作者和观众的心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朱绍杰 通讯员 刘丹妮 实习生 杨蕊

日前,《抱朴初心——方声涛油画展》在广东美术馆举行。展览梳理和展示了粤东画家方声涛1978年至今数十年间创作的油画精品约100幅,将持续至3月18日。

方声涛1958年生于粤东,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广东省写意油画学会副主席。方声涛是学院之外的业余艺术爱好者,凭借天生对艺术的执迷和潮汕海边乡土的淳朴情怀,从渔村走到了艺术的殿堂。

在多年的油画写生创作中,方声涛将自己对故土初心不变的深厚情感,融入小岛、海滨、渔港等各种南方景致中……作为长期扎根粤东的艺术家,方声涛的创作呈现出鲜明的现实主义风格,以朴实之风营造的油画意境。

在方声涛看来: “色彩是油画形式语言的灵魂,是最具生动表现力和视觉冲击力的形式”。(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羊城晚报:本次展览涵盖了1978年至今的作品。回顾起来,您如何将自己的创作划分阶段?

方声涛:这次展览,主要是展示我从1978年到2021年所创作的油画作品。

1978年到1988年可以算作我的初期阶段,写生都是比较有乡土味,展示浓重的地方特色,当时的作品稍微有印象派的效果。

从1988年开始的《齐心协力》,到2008年《拆旧船的工地》,这段时间所谓创作偏向于比较有力量感,色彩也更绚丽一点,视觉冲击力比较强。《拆旧船的工地》是我那个阶段最满意的作品。

羊城晚报:这些年来您的创作有什么变与不变?

方声涛:刚才说的1978年至今,每幅画都是我的心理描述,都是我想给大家讲的家乡故事,所以如果仔细品味,应该能感觉出每幅画色彩的表达和手腕力度的不同:悲伤时的重压,开心时的轻抹,一切尽在不言中,

随着年纪和阅历的增长,我已不再年少轻狂,看待事物力求探寻本质,解开我遇到的心中的疑惑。

羊城晚报:从艺术履历上看,您似乎是一位非学院派。您如何看待自己的“业余”身份?

方声涛:虽然我不是学院派的,但画画是从小就痴迷的兴趣,可以说是“骨灰级”爱好了。自己翻阅各种美术资料、和前辈们请教,大量时间的练手和思考,我甚至付出了比一些学院派更多的努力,各种酸甜苦辣只有自己清楚。

社会上还有挺多像我这样的美术从业者,我给这样的群体取了一个还算贴切的名称,叫“野生派”。但我的素描写生、色彩写生跟学院派也殊途同归,大同小异,该怎样表现一种事物,基本都能做到。

君子和而不同,我也有很多学院派的画家朋友,我们经常互相交流,一杯清茶,一口醇酒,凭着那股激情,相约起身用画笔描绘着共同的想法。

那种感觉真的胜似亲兄弟,每次聚会分别都依依不舍,一个小小的聚会都能经历出人生的缩影,偶尔有跟兄弟因为一个观点不同争得面红耳赤,但不例外地,最后都是杯酒解千愁。

所以,能从作品中找到共鸣,还管这幅作品的作者业不业余吗?我们要的不就是心弦被拨动那一刻的感动吗?

羊城晚报:您注重写生。在影像发达、拍照便捷的时代,写生有怎样的新的意义?

方声涛:写生是作为绘画者身处大自然中,对山川之雄奇,水流之柔美,草木之生机,云天之壮阔,人物之真实等等的观察和感悟。在观察中将它们鲜活的景象铭记于心,用我们人类对色彩和光线的感知将它们描绘下来。

当然,影像和摄影也能做到这一点,这是绘画和摄影的共同点,艺术是相通的。

区别在于画面的形成过程,摄影是在一台冷冰冰的机器中打印出画面,是一种特别理性的上色过程;绘画的每一笔都是有情感、有情绪的血肉之躯在不同感受,不同力度下酝酿出来的。

所以我认为摄影能让人们看到镜头前的美景,而写生绘画能让欣赏者与绘画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如果说摄影是连接摄影师和观众的眼球,写生绘画是连接绘画者和观众的心。

方声涛《渔港》

【艺 评】

浑朴与初心之间

文/李劲堃

方声涛老兄的新画册印出来,我慢慢地欣赏学习,发现这新画集中,很多却是旧作,正如画册题目所说的,这里保留了他艺术的“初心”,从初心出发,我也看到了他最近的新作,不难看出,他对于油画的初心,至今没有变改。

与美院体系的很多画家不一样,方兄是院外的业余艺术爱好者出身,今天可以学艺的道路很多,但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除了艺术院校,几乎没有什么可选的学习油画的途径。就是靠着一股天生对艺术的执迷和潮汕海边乡土的淳朴情怀,声涛兄从渔村走到了艺术的殿堂,却依然保留着淳朴的初心。

作品之中,色彩最动人的应该是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一批写生作品,《厦门系列》的色块涌动,光线在潮湿海水空气中的跳动感觉,令人仿佛闻到闷热的海风气息,大块面的色彩则已显示出他年轻时已掌握成熟的表现技巧,虽说有模仿印象派的痕迹,然而却没有稚嫩的笔触,一切都是如此老练,大方。

从那时候起,方老兄的作品中,热烈的色彩与坚实有力的线条就成为了基调,1980年代末的《齐心协力》,到近年的《拆船厂工地》,这些获得好评的作品都沿袭了他淳朴的基调,海的温和深沉,海边人的质朴耐劳,海水倒映各种色彩的光暗明灭,都是有迹可循的。

我留意到方兄很注重写生过程,他的“写生”很注重“生”,也就是生活化,他笔下的写生作品,是有感情的。所以他画的题材,大都是熟悉的海边生活场景,我虽然也是广东人,看到他笔下的海滨场景,也常常莫名的感动,因为没有像他那样亲近大海,亲近海边人,海边风景。然而他又很注重“写”,也就是用笔。我们国画家说的“写”,特指用线条,方兄的线条功夫,即使在国画家来说,也是非常纯熟老辣的。

但看他早在《厦门系列四》中,近景老树的表现,已经具备了传统线条的审美,而这些线条正是当年印象派大师们梦寐以求的东方元素所在!《山寨》系列也是融汇了很多东西方的元素,线条悄悄藏在古老房屋的外墙上,窗户中,色块的概括则令人想到塞尚和莫奈的光线跳动,当年这些大师曾为东方线条苦苦琢磨,作为熟悉线条的方声涛运用起来,特别得心应手。

近年的一些作品中,他尝试将线条与色彩更深沉地融为一体,所以我们看到有《屋顶》系列的出现,空间的分割,瓦片具有墨痕的效果,显得更为炉火纯青。我们看他近年的作品,除了色彩变化更足,线条的使用更加随心所欲,但是淳朴的本心,一直没变。

方老兄多年来,一直就是不停地画,不停地探索,他话不多,却有一种择善固执的精神,而在这本画册中,我能看到他艺术的初心和追求,不受外物和潮流的驱使,这在当今尤为难得。

(李劲堃,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广东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广州美术学院院长,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主席)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易芝娜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