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蔡教育世家:11人“问德”讲台 总教龄252年

原标题:上蔡教育世家:11人“问德”讲台 总教龄252年

上蔡教育世家:11人“问德”讲台 总教龄252年

金桂飘香,石榴泛红,一群群信鸽在上蔡县东岸乡东岸村一处农家小院的上空自由自在的飞翔。

教师节前夕,这个只有春节期间才特别热闹的农家小院再次热闹起来,大家围拢在两位老人的旁边,共同朗读一份9月3日的《教育时报》,《光荣的教鞭在他们手里代代传递——解析河南省首批教育世家的传承密码》,这版文章里说,他们这个家庭被评为河南省首批教育世家,而且还以全省前三的名次,被推荐到教育部参评全国首批教育世家审核认定。

坐在正中间的这位老人名叫张问德,现年89岁,1956年初师毕业后,开始在远离老家30多公里的周口地区教学,一教就是10多年。1969年,回到他的家乡上蔡县东岸乡继续教学,1995年他在东岸乡中心小学光荣退休。

张问德老师脾气好、人勤快,在哪都是大家称道的好老师,39年教龄没有“动学生一指头”,全靠耐心的说服教育。50多岁的时候,他还经常义务给学生修桌凳、换灯管、安玻璃。

张问德的学生、东岸乡中心小学退休教师刘安告诉记者:“上世纪70年代,他凭着对教育事业的忠诚,让我们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我们对张老师非常敬佩和爱慕。后来有幸和张老师成为同事,得于他的言传身教,使我在工作中有所建树。”

“人勤地不懒”,是张问德老师常给学生和自家孩子说的一句话。为了不耽误教学,他每天早上4点起来给几个孩子做好饭,在家时反复叮咛妻子,5点半准时喊几个孩子起来读书,到了学校,他又坚持抓早操、抓纪律、抓卫生,他认为“农村孩子要想走出去,上学是唯一的出路”,他不想让一代又一代农村人,再像他一样,过一辈子的苦日子。

张问德的妻子周桂枝感慨地说:“当时的日子确实苦得很,兄弟姐妹6个人,就他那几十块钱的工资,根本不够花,我自己在家里,得种好地教育好孩子啊!一天时间,我把700斤红薯,做成红薯干子,再一兜子一兜子地背过河,洒到地里晾晒。大集体割麦的时候,我从来不当第二把镰,我必须抢在别人前头,人家还给我起个外号,‘妇女队长’!”

“俺妈天天下地干活,腰都累弯了,粮食才刚刚够吃。一到开学该交学费的时候,俺家里不是卖粮食,就是到处借钱,我父亲退休的时候,还有几千块钱的外债没有还完哩!”上蔡县东岸乡中心小学校长、张问德的的次子张松海说。

“干了一辈子,苦了一辈子,说起来“三间房子、一张床娶了仨媳妇”,村里人都笑话,要不是家里穷,谁愿意睡妯娌们睡过的床啊!我刚来他们家的时候,饭都吃不习惯,感觉着很难下咽,俺娘家人还偷偷地给我送来好吃的。后来我想,既然是一家人了,就得同甘共苦,慢慢地也习惯过穷日子了。”说起过去,东岸乡中心小学教师、张问德的次儿媳刘宁也颇有感触。

“人穷志不短”,在次儿子张松海考上师范回乡工作后,除大儿子、大闺女因贫辍学外,张问德老师的其他3个儿女也相继考上师范。“这个家庭书香浓”,是当年的民办教师刘宁相中张松海的一个原因,91年结婚的时候,她娘家还专门给她陪送了一个书柜。

“农村孩子不好好学习,就根本没有出路”,为了让更多的人走出穷乡僻壤,张松海兄妹几人,连同他们各自的配偶,也相继接过张问德老师的“教鞭”。

“对学生对孩子,我都要求得很严。我给三个孩子说,你们考上大学了,我砸锅卖铁也要供应你们,要是你们不上学了,你们出去打工的路费,我都不给你们出!”刘宁告诉记者,她的教育理念是“严是爱,松是害”。

“俺大哥的闺女患有小儿麻痹症,打小就行动不便。俺爸退休后经常背着她去上学。她考上上蔡一高后,考虑到上大学后不可能再背她,她的下半辈子还要自己独立生活,俺爸就天天陪着她练习拄双拐上下楼。几年努力下来,她不仅能自己行动,还考上了河南中医科大学,到南京大学读了研,如今在河南省农村出版社找到了工作。”张松海接着向记者介绍。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经济条件稍有好转的张松海开始资助家庭困难的学生完成学业。

“我是个孤儿,那时没钱交学费想退学,张老师多次带饭给我吃,帮我垫付学费,让我一定要读,将来做对社会有用的人。”作为受资助的学生之一,如今已经在南方经营一家公司的刘大举,说起受资助的往事,依然感慨万千。

又经过第二代人近30年的接续奋斗,河南省级名师、河南省骨干教师等数十项殊荣相继在张问德家呈现,就在刚刚过去的教师节当天,张松海被表彰为上蔡县“最美乡村教师”,上级教育主管部门也传来他们家被国家教育部表彰为全国首届教育世家的大好消息。

张问德家庭的第三代人,陆续在华东师大、空军勤务学院、海军工程大学、大连理工大学、武汉大学等高等学府深造,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都有了张问德孙辈们工作的身影,孙女张雪芳、外孙女张莺歌、准孙媳妇于萌萌3人又成了立志于“学高为师、德高为范”的人民教师。

“我们一家人共有11名教师,截至目前全家总教龄已经达到252年,按每人每年培养50名学生来算,我们一家人已经或多或少地改变了12600个左右家庭的命运。面对“教育世家”的荣誉,我们问心无愧,我们人人感到自豪!”张问德的四儿媳、省级名师、省骨干教师、省优质课教师于春红说。

有什么样的教师,就有什么样的教育;有什么样的教育,就有什么样的学生。作为一名在偏远乡镇的偏远小学刚入职两年的青年教师于萌萌,对“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也有了自己的理解。她认为明道、信道,就要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爱是前提,勤是途径,奉献是天职。

“去年因为疫情和教育均衡验收,我们两次推迟了婚礼,今年因为青少年防溺水、防意外伤害宣传,我们又推迟了婚礼。现在,因为疫情还没有完全解除,我还要给孩子们上网课。上网课比现场教学难很多,效果也不理想,我只有给学生多进行线上沟通,必要时还得挨家挨户地家访。我得对几十名学生的成绩负责,再进一步来说,是对几十个留守家庭负责,我感觉考虑婚礼现在还不是时候。”小岳寺赵集小学教师、张问德的准孙媳妇于萌萌告诉记者。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把“最大的爱”留在“三尺讲台”,把“最真的情”撒在“半亩方田”,张问德家的第三代人民教师也成了几所学校的业务骨干。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面对自己家庭一代又一代人民教师的丰硕教育成果,张问德老师现在感觉特别满足,衣食无忧,儿女孝顺,孙辈们更有出息,他们已经成了村里人个个羡慕尊敬的人。

“放飞的是希望,守巢的总是你;写下的是真理,擦去的是功利;画出的是彩虹,洒下的是泪滴”。一位现年89岁的老人和他的10名后人,以总数252年的教龄,给了农民启蒙,给了农业新知,给了乡村振兴的希望,唯独心里考虑最多的不是自己。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上蔡县东岸乡张问德家庭,用三代人的接力,响亮地回答了关于品德的最高荣誉——为人师表!

“我认为,教育这门儿也不赖!”采访的最后,张问德说干教育这行,他不后悔!

上蔡融媒记者:宋永亮 史卫动 程书堂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