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襄《行书自书诗》卷后“匡山凷翁”题跋小考

原标题:蔡襄《行书自书诗》卷后“匡山凷翁”题跋小考

编者按:故宫博物院藏蔡襄行书代表作《行书自书诗》卷后有历代题跋多则,其中款署为“匡山凷翁”一跋前人对作者未有详论。此文通过此卷前后题跋以及相关文献记载,考证出此跋作者为明初人吴勤,且因受当时的收藏者管讷的邀请而书此题跋。通过对“匡山凷翁”身份的揭示,可以更清晰地了解此卷在明初的流传轨迹,对此间书画鉴藏史的研究或有裨益。

【北宋】 蔡襄 行书自书诗 纸本水墨 28.2cm×221.2cm 故宫博物院藏

故宫博物院藏蔡襄《行书自书诗》卷,是蔡襄的传世书法长篇,为其行书代表作,卷后有蔡伸、杨时、张正民、蒋粲、“霍状元”、向水、张雨、张枢、陈朴、“匡山凷(kuài)翁”、胡粹中、王文治、朱文钧多人题识。

【北宋】 蔡襄 行书自书诗(局部) “匡山凷翁”跋 纸本水墨 故宫博物院藏

关于“匡山凷翁”一跋,徐邦达先生在《古书画过眼要录》初版[1]和再版[2]中皆称“明匡山凷翁跋”;朱家溍先生在《从旧藏蔡襄〈自书诗卷〉谈起》一文中,则称其为“原迹题跋中明洪武九年的跋语”[3]。可见前辈学者对此跋者姓名皆未有详考。本文拟对该作者身份等略作考证,现录跋文如下:

楚纪善管公竹间示余所藏宋学士君谟诗累幅。学士自书其作凡十有一首。字画清劲,诚一代名笔,如华星秋月,辉映大虚。当时欧阳公、龟山先生俱有品题,阅之,诚希世之宝也。夫自皇祐至今流传数百载,非好古博雅之君子,孰能知所宝乎!今观学士所书,殆不止此,惜其有缺简耳。竹间公宝而藏之,可谓好古博雅之君子矣。洪武九年正月庚寅匡山凷翁。

跋前钤“匡山云林”[4]白文方印一方,后钤“勤西”[5]“凷翁山房”白文方印两方。

后接胡粹中一跋,跋文如下:

【北宋】 蔡襄 行书自书诗(局部) 胡粹中跋 纸本水墨 故宫博物院藏

昔者孔子读诗至“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曰:“诗之好仁如此,盖高山景行,人自不能不仰之行之耳。”蔡公君谟文翰有名一代,此其自书所为诗,辞气类陶彭泽、韦苏州,书法得晋人笔意,当时欧阳文忠已称其极有古人风格,龟山杨文靖公亦赞其左方。夫以蔡公之才贤,自足为二公所敬仰,况二公文章道德尤为古今所崇望,观此卷者,安得不起高山景行之思。卷末题识尤多名士,余同僚云间管侯得之珍重特甚,非好仁之君子恶能然。壬午冬十二月甲子会稽胡粹中拜观敬书。

跋后钤“粹中私印”“蓬居子”白文方印两方。

此跋作者胡由,字粹中,《明史》无传,《明史·艺文志》记其有《元史续编》77卷[6],四库馆臣在《元史续编》提要中言:“《元史续编》16卷,明胡粹中撰,粹中名由,以字行,山阴人,永乐中官楚府长史。”[7]此跋与“匡山凷翁”跋内容大体相同,皆言及此卷的收藏者为“楚纪善管公竹间”“余同僚云间管侯”,所称“管公”“管侯”即管讷。管讷《蚓窍集》前吴勤为之所作序言中称:“云间管公,字时敏,竹间其别号也……师事廉夫杨先生,执经座下,为高弟……壮年时仕为楚府纪善……”[8]《江南通志》卷166载:“管讷,字时敏,华亭人,九岁能诗,长师杨维贞(桢),友袁凯。洪武中历官楚王府长史,事王20余年,以忠谨称,所著有《蚓窍集》,子延枝亦工诗。”[9]

“管延枝印”朱文方印

可知在此卷本幅接缝处屡次出现的“管延枝印”朱文方印,即其子之印。胡粹中生卒年未详,其为管讷诗集《蚓窍集》所作序款署“永乐元年(1403)岁次癸未春三月望日奉议大夫楚府右长史山阴胡粹中序”[10],且跋中胡自言与管讷为“同僚”,据此推知,胡粹中题跋此卷的时间(壬午冬十二月)或为建文四年(壬午,1402),与作序时间仅相距三个月。

胡粹中于跋中称管讷为“同僚”“匡山凷翁”于跋中称“楚纪善管公竹间示余所藏”似亦有同僚之意。遍考与管讷相交者,以吴勤最引人注意,吴勤在洪武31年(1398)正月为管讷《蚓窍集》所作序中言:“(管讷)壮年时仕为楚府纪善,扈从来武昌邂逅旅邸,一见知为佳士……别去20余年,余忝教命,来是邦,复得朝夕见。”[11]洪武31年上推20余年,即洪武九年(1376)左右,而“匡山凷翁”一跋就是作于洪武九年。吴勤,《明史》无传,但非默默无闻之人,其墓志铭与神道碑分别为明初名臣解缙与杨士奇所撰,见于《解学士全集》卷九“墓志铭”之《吴先生(己巳)》[12]《东里续集》卷二八《太史吴先生墓碑铭》。《太史吴先生墓碑铭》[13]载:

先生讳勤,字孟勤,姓吴氏,其先自大梁徙荆州至箎,官南康,遂家匡庐之阳……洪武初诏下兴学,征儒师,郡举先生,中书考经义第一,除武昌府学教授……居数年,先生援例去官,楚昭王聘为诸子师……永乐初召修太祖高皇帝实录……改教授开封府学……以疾不起,永乐三年(1405)二月二日也,春秋七十有六……自号匡山樵者,晚更号凷翁……

可知匡山凷翁当为吴勤[14],蔡诗卷“匡山凷翁”跋即为吴勤书,验之书法,尚可见康里巎巎的影响,还是元末明初的风气。吴勤于永乐三年以76岁故,据此上推,则吴勤生于元文宗天历三年庚午(1330)。此跋作于武昌府学教授任上,洪武九年(1376)其年47岁。

胡粹中与吴勤两跋辞意相近,似是受管讷邀请而作。管讷师事杨维桢,“执经座下,为高弟”,向其学习经术。杨维桢儒学上师从倪渊,上承敖继公,为赵孟頫的师侄,则管讷学术渊源可以通过杨维桢、倪渊、敖继公、张淳、吴表臣、周行己、程颐、周敦颐等学者上溯到“宋初三先生”,乃至范仲淹。《宋元学案》中谓欧阳修为“高平(范仲淹)同调”[15],两人的道德理念、哲学思想相似,尤其在历史观上,总结兴亡教训,将五代割据的原因归结为士风浇薄,道德沦丧,欧阳修在修《新五代史》时,将“褒贬义例”[16]的道德评判放在首位,就是由此而发。而孙复、胡瑗等人在道学上上承范仲淹,下启周敦颐、“二程”、杨时,与欧阳修、尹洙等人一并受到范仲淹提携,他们在道德名节与文章学问上互相砥砺,开启宋儒理学的先声。而蔡襄与欧阳修、尹洙等人皆为一时名贤,尤其在景祐党争中,与欧阳修等一同抨击权相吕夷简、谏官高若讷,道德为时人所推重。但是作为范仲淹、欧阳修等人的同道,蔡襄的道学身份却鲜为人知,《宋元学案》中《古灵四先生学案》记蔡襄为北宋学者周希孟的“学侣”,在以枢密直学士再知福州时,曾延请当地以道德著名的学者陈襄、郑穆、陈烈、周希孟为诸生教授经学[17]。欧阳修在为蔡襄所做墓志铭中亦言:“公得先生周希孟,以经术传授,学者常至数百人。公为亲至学舍,执经讲问,为诸生率。延见处士陈烈,尊以术礼。而陈襄、郑穆方以德行著称乡里,公皆折节下之。”[18]

【北宋】 蔡襄 行书自书诗(局部) 吴勤跋 纸本水墨 故宫博物院藏

【北宋】 蔡襄 行书自书诗(局部) 胡粹中跋 纸本水墨 故宫博物院藏

在吴勤、胡粹中两跋中,两人对此卷所附宋元诸跋皆避而不谈,唯反复点出欧阳修、杨时两人对蔡襄此卷的题跋与赞赏,尤其胡粹中在跋中更是盛赞蔡襄、欧阳修、杨时的文章道德,这些跋语应该都是针对管讷儒士的身份而发。两跋一方面通过对卷上前儒的引述,指出了管讷的儒学渊源;同时也通过对前贤道德文章的赞扬,从侧面赞颂了此卷当时的收藏者管讷的道德修养亦如古人,即所谓“好古博雅之君子”“好仁之君子”。

此外,就书法而言,吴勤有擅书之名,解缙言其“尤善行楷书,在史馆时,70余矣,运笔如飞,馆中能书者数百人啧口称叹”,杨士奇亦称其“谨书法”,《书史会要续编》载:“吴勤……字有晋人风格,不择纸笔,俱得其妙,老年灯下小楷,片时数千,湘献王尝遗以诗,有‘清才美德冠时儒,辞翰欣看逼褚虞’之句。”[19]《永新县志》载:“成祖践极以胡文穆公广大,荐其善书,召见命书御制《永乐大典》序例,字几万余,勤神闲意定,书至终纸,点画一无纤讹,上大悦。解学士缙尝称其书曰:‘行草余或有少长,至楷法不及远甚。尤工题跋,有他人锐思所不能逮者。’”[20]吴勤书法除此跋外还见于故宫博物院藏扬无咎《雪梅图》卷、中国美术馆藏传苏轼《潇湘竹石图》卷后题跋墨迹两件,另有刻本一件,为附于管讷《蚓窍集》前的序言。墨迹中,蔡襄《行书自书诗》卷后题跋书于早年,行草书,行笔迅疾劲健,结体用笔受康里巎巎影响,陶南村记康里能“日写三万字”[21]《书史会要续编》谓吴勤“老年灯下小楷,片时数千”,正是继承了康里书写迅疾的特点。

【北宋】 苏轼(传) 潇湘竹石图(局部) 题跋 绢本水墨 中国美术馆藏 风入松摄

苏轼《潇湘竹石图》卷后题跋,行楷书,与高让、钱有常、蔡源、李景让、吴仲庄诸跋位于钱复及包彦肃两跋之间。钱复跋作于永乐元年(1403)5月18日,包彦肃跋作于永乐甲申(二年,1404)五月既望,则吴勤作跋时间当在此之间,此时距其永乐三年亡故仅一、二年,书法结体端正,用笔峰棱泯灭,运笔迟滞,是极晚年书。

【宋】扬无咎 雪梅图(局部) 题跋 绢本水墨 故宫博物院藏

跋扬无咎《雪梅图》,款署“匡山吴勤”,无年款,书法运笔多滞涩不逮处,或亦是老笔。此跋前还钤有“听雨斋”白文长方引首印一方,应即吴勤之印,则听雨斋亦为吴勤号,或可补史籍缺载。

综上,蔡襄《行书自书诗》卷后作于洪武九年的“匡山凷翁”一跋,其作者为吴勤(1330-1405)。胡粹中一跋,或作于建文四年。胡、吴二人受当时此卷的收藏者管讷的邀请而分别题跋。此卷在流传中涉及的管竹间与管延枝[22]并非一人,两者是父子关系,卷中屡次出现的“管延枝印”为管讷之子的藏印。通过对此段题跋的简单考证,可以更清晰地了解此卷书法在明初的流传轨迹,对此段时间书画鉴藏史的研究或有所帮助。

脚注:

1、徐邦达:《古书画过眼要录:晋、隋、唐、五代、宋书法》页162,湖南美术出版社,1987年。

2、徐邦达:《古书画过眼要录·晋隋唐五代宋书法一》页217,紫禁城出版社,2005年。

3、朱家溍:《从旧藏蔡襄〈自书诗卷〉谈起》,载氏著《故宫退食录》页21,北京出版社,1999年。

4、此印《木雁斋书画鉴赏笔记》标点整理本中释为“厓山云林”,见张珩:《木雁斋书画鉴赏笔记 二》页872,上海书画出版社,2015年。

5、此印《木雁斋书画鉴赏笔记》标点整理本中释为“勤囱”,见前揭张珩《木雁斋书画鉴赏笔记 二》,页872。

6、(清)张廷玉等:《明史》卷九七《艺文二》,页2379,中华书局,1974年。

7、(明)胡粹中:《元史续编》页1,文渊阁《钦定四库全书》本。

8、(明)管讷:《蚓窍集》页1,《四部丛刊三编》,商务印书馆,1936年。

9、(清)黄之隽:《江南通志》卷166,页三,文渊阁《钦定四库全书》本。

10、前揭管讷《蚓窍集》,页9。

11、前揭管讷《蚓窍集》,页112。

12、(明)解缙:《解学士全集》卷九,页316,哈佛燕京图书馆藏宴少溪刻本。

13、(明)杨士奇:《东里续集》卷二八《太史吴先生墓碑铭》页20,文渊阁《钦定四库全书》本。

14、 张伯驹于《宋蔡忠惠君谟自书诗册》一文中直言此跋为“吴勤”,未作详考,“胡粹中”亦作“胡粹”。文载张伯驹:《烟云过眼(插图典藏本)》,页24,中华书局,2014年;亦载张伯驹:《春游琐谈》页125-126,中州古籍出版社,1984年。

15、(清)黄宗羲:《宋元学案》卷三《高平学案》表,页2,北京大学图书馆藏本。

16、(宋)陈师锡:《五代史记序》,见(宋)欧阳修:《新五代史》页2,光绪癸卯冬十月五洲同文局石印本。

17、前揭黄宗羲《宋元学案》卷五《古灵四先生学案》,页17。

18、(宋)欧阳修:《欧阳文忠公集》卷三五《端明殿学士蔡公墓志铭》页6,《四库丛刊初编》本,商务印书馆,1922年。

19、(明)朱谋垔:《书史会要续编》,见《中国书画全书》第4册,页475,上海书画出版社,1992年。

20、(清)王翰修,(清)陈善言纂:《永新县志》卷四,页15,哈佛燕京图书馆藏本。

21、(元)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一五,页11,《四库丛刊三编》本,商务印书馆,1936年。

22、朱家溍先生在讲述此卷藏印时涉及“管延枝印”,但在论述此卷递藏时言:“可以明确蔡襄《自书诗卷》的收藏者⋯⋯明人有管竹间,清人有梁蕉林⋯⋯”或容易让人误会“管延枝印”即为管竹间(管讷)之印。见前揭朱家溍《从旧藏蔡襄〈自书诗卷〉谈起》,页21。

编辑 | 王 甜

制作 | 冯雅颖

校对 | 王 甜

《中国美术报》艺术中心内设美术馆、贵宾接待室、会议室、茶室、视频录播室,背靠中国国家画院,面临三环,功能齐全、设备完善,诚邀您到此举办艺术展、品鉴会、研讨会等活动。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54号

《中国美术报》为周报,2021年出版40期。邮发代号:1-171

总编室邮箱:zgmsbvip@163.com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