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头这些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你了解多少?

原标题:汕头这些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你了解多少?

【本文是汕头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联合搜狐汕头打造的《汕头城市名片》系列文章。】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是一个国家文化底蕴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个地方历史文化的有力见证者。

非遗来源于生产和生活,是最具活态的文化。但由于非遗最初存在的社会基础本身已经发生变化,非遗之于现代社会,有的已经失去契合市场的活力。也因此,很多非遗正在消失,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一旦消失,便是无可挽回的损失。

作为璀璨历史文化的结晶,非遗不仅是一门技艺,更是人类在每一个时间节点上的特殊记忆,可以满足人们认知世界、认知历史、认知特色文化的需求。所以,非遗的传承和保护对于培育民族精神、建设先进文化、推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005年,汕头开始了非遗普查、申报工作。目前,汕头市共有市级以上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102个,其中国家级项目名录13个、省级项目名录39个,涵盖了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传统美术、传统技艺等类别。

搜狐汕头走进汕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与大家共同来了解汕头的国家级非遗项目以及项目传承人。其中包括:谜语(澄海灯谜)、潮州音乐(汕头市)、英歌(潮阳英歌)、蜈蚣舞、潮剧(汕头市)、剪纸(广东剪纸)、潮州木雕、内画(广东内画)、镶嵌(嵌瓷)、抽纱、陶瓷微书、太安堂麒麟丸制作技艺、贵屿双忠信俗。

谜语(澄海灯谜)

澄海灯谜起源于古代隐语,早在明代已形成猜谜习俗,有文字记载的历史至今有三百多年。

澄海灯谜最大的艺术特色是中原灯谜文化的“雅致”化,谜目有一百多项数百种,新的开猜形式如电控抢猜、网路猜射、函猜、笔猜等项目更是多姿多彩。2008年被选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澄海灯谜

传承人:

张哲源,谜号小流,2009年被广东省文联、省民协授予“广东省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称号。2014年被认定为广东省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他从事灯谜创作和组织活动50多年,主编出版《谜海观潮》、《薰南谜萃》和个人专著《阿源谜谭》。

(张哲瀚 图源:南方都市报)

潮州音乐

潮州音乐素有唐宋遗响活化石之称,品种繁多,笛套古乐就是其中之一。

潮阳笛套音乐被誉为潮阳民间艺术“三瑰宝”(英歌舞、笛套音乐、剪纸)之一,属于套曲式的音乐品种。它以笛、管、笙、箫为主奏乐器,有机地配以三弦、琵琶、古筝和其他的弦乐、弹拨乐等。在吹奏方法上,潮阳笛套音乐是传统的(宫廷式)“龙头凤尾指”,领奏乐器的大笛(横笛)是28节大锣鼓笛,比一般的笛子要长一倍,可以说是整个笛套音乐的“灵魂”所在。

传承人:

吴礼和,青年时师从郑国瑞先生,学习吹笛,深得传统技法,在长期实践中积累丰富经验,运气自如,音色饱满。1993年与其他同仁共创“雯禧苑乐社”,培养青少年笛套接班人。1999年他的名字被录入汕头市艺术研究会编辑出版的《潮州音乐人物传略》一书;2012年被评为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潮州音乐(笛套)项目传承人。

(吴礼和 图源:汕头日报)

英歌(潮阳英歌)

潮阳英歌舞是汉族民间广场情绪舞蹈,独特的表现形式融戏剧、舞蹈、武术于一炉,尽显阳刚之美、稳健之美、粗犷之美。

潮阳英歌舞在流传、转化中形成了不同的英歌流派和风格。按舞蹈节奏的板式划分,大致是慢板英歌、中板英歌和快板英歌三种。快板英歌又分为南山文派和南山武派以及对打套式。表演人数有36人,72人,最多为108人。2006年,潮阳英歌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传承人:

杨卫,有50多年跳英歌的丰富经验,在七槌套路上形成了个人的独特风格,组织排练有108人之多的英歌表演,带领的英歌舞队赴京参加第四届CCTV电视舞蹈大赛,获优秀表演奖和“网上人气最旺”的殊荣,还曾获岭南民间艺术节金奖。

(杨卫 图源:文木)

洪飞英,1969年组建了西岐英歌队,任总教练。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创制出西岐英歌舞的打法,着重在展示“力”和“势”下功夫,将武术、戏剧的元素融入英歌舞表演,形成动作勇猛刚劲,舞姿丰富多彩,阵势变化无穷的快板对打套式。

林忠诚,1991年与潘摩登等9人重新组建了潮阳棉北后溪英歌队,任总教练。把后溪原中板英歌与快板英歌结合,融入了南拳北腿武术,在原“老七槌”的基础上演变出新槌法、马步以及多种套式,使之成为传承发展潮阳英歌舞的一支生力军。

(林忠诚 图源:汕头日报)

蜈蚣舞

蜈蚣舞起源于清代同治至光绪年间,其创始人是澄海西门乡陈成锦和石文勇等民间艺人,是融音乐、舞蹈、武术于一体的广场式大型动物舞蹈。表演时由一人擎彩珠带引,十五人藏身蜈蚣腹下,弯腰屈腿,擎棍操纵蜈蚣蜿蜓爬行,穿梭盘绕、翻肚、盘柱、咬尾、吐焰。2008年,蜈蚣舞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蜈蚣舞 图源:汕头发布)

传承人:

陈喜顺,自幼随父辈学习蜈蚣舞表演技艺,1985年带动村人恢复蜈蚣舞表演,并借鉴龙舞技巧等改进蜈蚣舞的动作套路。多年来积极带队参加各类比赛活动,获文化部颁发的第十届群星奖(舞蹈)铜奖。2012年被国家文化部认定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

陈喜顺

潮剧(汕头市)

潮剧是中国粤东地区一颗璀璨的艺术明珠,潮汕乡土文化典型的代表。其语言注重本色及文采,大量运用方言、俚语、歇后语。唱腔分轻六、重六、活五、反线等不同情绪的曲调和头板、二板、三板等不同板式。潮剧于2006年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传承人:

姚璇秋,从艺六十多年来,成功塑造了《辞郎洲》的陈璧娘、《苏六娘》的苏六娘、《革命母亲李梨英》的李梨英等人物形象,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厚的艺术功底享誉海内外。2008年被文化部授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潮剧代表性传承人,2010年获广东省首届文艺终身成就奖,2020年获第四届“中国非遗年度人物”。

(姚璇秋 图源:广东潮剧院演出院线)

方展荣,主演或导演了100余部戏剧作品,塑造了近百个观众喜爱的艺术形象,是一位家喻户晓的潮丑名家,“李老三”形象深入人心。代表作《柴房会》被中国艺术研究院录制收藏,由中国剧协摄制成首部潮剧电视片,并编入《中国地方戏曲集》。2008年被评为国家级非遗项目潮剧代表性传承人。

(方展荣)

剪纸(广东剪纸)

潮阳剪纸艺术的风格特点是纤巧明丽、清雅脱俗,是南方剪纸主要流派——潮汕剪纸的优秀代表。目前已整理出剪纸花样近五百个,具有花中套花、疏密有致、玲珑剔透等艺术特点。2006年,潮阳剪纸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传承人:

许遵英,国家级非遗(潮阳剪纸)省级传承人,其创作继承了潮阳民间剪纸的传统特色,代表作《八仙骑八兽》曾获2007年中国剪纸艺术精品博览会金奖。

(许遵英 图源:汕头日报)

郑少燕,广东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潮阳剪纸)代表性传承人,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善于用现代题材作为表现形式,从而不断创作出特色鲜明的剪纸佳作。

(郑少燕 图源:汕头日报)

潮州木雕

潮州木雕是根植于民间沃土的艺术奇葩,是我国四大木雕之一。潮州木雕历史悠久,始于唐代,盛于明清,是一种纯手工技艺,按技法分为:沉雕、浮雕、通雕、圆雕、镂空雕等。作品以题材广泛、构图饱满、雕刻精细、玲珑剔透、多层镂空、金碧辉煌等特点而称誉海内外。

传承人:

何汉林,何氏木雕第三代传人,2008年被命名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木雕代表性传承人。从事木雕设计制作40余年,作品多次获国家级、省级金银铜奖,其中《百鸟朝凤》获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金奖。

(何汉林 图源:汕头日报)

陈炎坤,从事木雕制作40多年,全面掌握木雕各种技艺,曾参与广东东方宾馆大型木雕《大观园庆元宵》、《清明上河图》的创作。其作品获得第一、第二届广东省民间工艺精品展银奖和优秀奖。

(陈炎坤 图源:汕头民生档案)

秦宪生,擅长多层次镂通雕,作品形神兼备,尤其擅长雕刻佛像。历时六年雕刻完成巨型木雕代表作《法界源流图》,全长38米,1999年被确认为世界最长的木雕艺术品,2000年11月荣获国工艺美术金奖。

(秦宪生)

内画(广东内画)

作为粤派唯一代表的汕头内画艺术,创始人是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吴松龄。它以独特的正圆玻璃瓶造型、瓶外描金加彩装饰,彩绘技艺与设色、彩绘工具的特别而独具一格,形成自己的流派风格。以中国画的构图、笔墨、设色,在瓶的内壁上反手作画,纳山光水色、飞禽走兽、奇花异卉、古今人物、神话传说与于瓶内之中,素有“奇特绘画艺术”之誉。2008年被认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传承人:

吴泽鲲,自幼随其父吴松龄学习内画,从事内画创作40多年,技艺精湛,其作品多次参加国内的各类展览,并被选送到英国、法国等展览。

赖斯佳,自小跟随父亲赖乙宁(中国内画大师)学习内画技艺,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内画(广东内画)省级代表性传承人,作品荣获国家级和省级金奖。

镶嵌(嵌瓷)

大寮嵌瓷艺术是以潮汕风格为主兼带闽南特色的民间建筑装饰工艺,是建筑工艺重要的组成部分,至今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是已故艺人许石泉及其一家,被誉为“嵌瓷世家”。大察嵌瓷以其独特的造型美,广泛应用于祠堂、庙宇、民居等大型建筑物的装饰,对于研究潮汕古建筑和嵌瓷文化具有一定的史学价值。2008年,嵌瓷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传承人:

许少鹏,大寮嵌瓷第四代传人。掌握平贴、浮雕、立贴等多种技法,擅长民居、庙宇、祠堂等建筑的嵌瓷装饰,曾应邀为新加坡双林寺、香港慈云阁制作“双龙戏珠”、“八仙过海”等多件大型嵌瓷作品。

(许少鹏 图源:汕头日报)

许少雄,大寮嵌瓷第四代传人,擅长立体人物、半立体人物及屋脊花鸟的嵌制,代表作有《杨贵妃醉酒》、《三雄图》、《罗通扫北》等。经他之手装饰、修缮过的祠堂、庙宇、民居等传统建筑已经有数百座。

(许少雄 图源:汕头广电在线)

抽纱

抽纱是以潮汕地区先民的衣物缝补及装饰品、日用品纹样绣制、编织手艺为基础,在清末融合西方图案纹样、色彩及刺绣、编织手艺形成发展起来的特殊技艺。类别上可以分为抽通类、绣类、编织类、补布类和拼接类。抽纱产品从设计到完成都是手工操作,享有“南国名花”之称。2014年,抽纱入选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传承人:

陈树泽,有40多年抽纱产品纹样设计的经验,以工种应用合理、图案结构严谨、纹样线条流畅、表现手法生动、装饰性较强自成风格,在传统抽纱技艺发掘、保护和传承方面有较大的贡献。2008年3月和2009年12月,分别被省市两级文化部门命名为该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陈树泽 图源:汕头日报)

陶瓷微书

陶瓷微书是在白瓷上绘上彩色颜料的字画艺术品,是将中国书法艺术与彩瓷艺术完美结合的民间绝技。陶瓷微书是凭裸视用特制毛笔书写,再烧制而成器。字体小至能在每平方厘米的瓷面上书写五十多个繁体汉字。它不仅继承发扬了中华传统微书技艺,又填补了我国瓷艺的历史空白。

传承人:

王芝文,先后师从蔡永青、刘再盛学习潮彩技法,将中国传统书法艺术及陶瓷彩绘相结合,以完美的技艺、创作出集诗书画瓷于一体的陶瓷微书作品,被媒体誉为“华夏一绝”。其作品箭筒微书《三国志》入选“大世界基尼斯”纪录,许多作品被故宫博物院、人民大会堂机构收藏。

(王芝文 图源:中国文化报)

太安堂麒麟丸制作技艺

太安堂麒麟丸制作技艺是融合太安堂历代制药精髓及明代太医院的医道用法及宫廷药制法的核心制作技艺。清雍正年间,太安堂第七代传人以古今种子第一方“五子衍宗丸”为基础,研发出经典名方“太安五子衍宗丸”。其后人又将此方发展为治疗不孕不育的成方“太安堂麒麟丸”。

太安堂麒麟丸制作技艺,秉承太安堂“遵古重拓,方经药典,精微极致,大道无形”的制药理念,严格对麒麟丸方中药材进行洗、剪、切、蒸、炙等制作,采用特殊中药对何首乌进行特殊炮制处理,保持中药药性,提高组方疗效。

(太安堂麒麟丸非遗博物院 图源:汕头日报)

传承人:

柯树泉,太安堂集团董事长,是太安堂第十三代传人,秉承“秉德济世,为而不争”的堂训,在传承、弘扬太安堂中药文化、药品技术和企业拓展中作出了较大的贡献。2018年,柯树泉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遗传承人。

(柯树泉)

贵屿双忠信俗

宋代,河南睢阳(在今商丘市)为纪念忠烈殉国的唐代河南节度副使的张巡和睢阳太守的许远修建“双忠”祠庙,形成双忠信俗。据光绪《潮阳县志》记载,宋熙宁十年(1077),贵屿开始修建祠祭张巡、许远的“灵威庙”以及“双忠祠”、“双忠行祠”,定期举行祠祭活动,每年农历二月举行“双忠”祭典及游神赛会,历时三天三夜。自明嘉靖十二年(1533)出现贵屿“街路棚”习俗与“双忠”祭祀、赛会融为一体,存续至今,经过近五百年的传承沿革,成了集广场式书画作品展示和游艺活动于一体的民俗活动。2014年入选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传承人:

陈民,20世纪80年代开始参与贵屿双忠信俗活动的筹备与组织工作,并成为贵屿双忠信俗理事会主要成员之一,掌握贵屿双忠信俗民俗文化庙会的整套运作程式。近30年来,陈民在贵屿双忠信俗组织安排、活动形式、内容筹办、创新教化内容等方面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为该民俗活动的传承、传播奠定了良好的基础。2011年认定为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陈民

结束语:

非遗是汕头这座城市在历史长河中的见证者,非遗传承人是非遗的重要承载者和传递者。正是有传承人的存在,才让这些国家级非遗项目在现代社会中得以传承与创新。在非遗为城市增加历史厚度的同时,也希望可以有更多传承人加入其中,共同守护潮汕地区人们历代以来创造和积累的重要文化财富。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