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专家王光||为您揭开锦州海上盘古之谜

原标题:民俗专家王光||为您揭开锦州海上盘古之谜

锦州海上盘古

“盘古之君,龙首蛇身,嘘为风雨,吹为雷电,开目为昼,闭目为夜。死后骨节为山林,体为江海,血为淮渎,毛发为草木……”盘古生前完成开天辟地的伟大业绩,死后永远留给后人无穷无尽的宝藏,成为中华民族崇拜的英雄……

“锦绣之州”依山环海、历史悠久、风光秀丽、物阜民丰,渤海锦州湾一座跨海天桥直通笔架山岛,在岛上有一座世界上唯一的海上盘古神像, 多少年来,这座笼罩在迷雾之中的神秘石像,面对游人不尽的遐思和疑问,默默地守望着锦州湾的碧波……

著名民俗专家王光老师将为您揭开这层神秘的面纱……

▲笔架山岛、海上天桥、锦州港

锦州是位于辽西走廊的历史名城和旅游胜地。北依古代圣山医巫闾,南临渤海的最北端锦州湾,有很多蜚声海内外的人文、自然景观。而“笔架天桥”就更是锦州湾里的天下奇观:一条宽9米、长1600多米的沙石路与潮汐的规律同步,时而被海涛淹没、时而显浮出海面,从锦州湾的海岸蜿蜒通向海中一座三峰并立、形似笔架的仙境般缥缈玲珑的小岛——笔架山。这条在汪洋大海中神秘隐现的石路,恰似一座天桥,连接着仙境、人间。当地人传说,这是三霄娘娘为善良的渔民王小到笔架山采仙草给母亲治病搭筑的天桥。美丽的传说伴随着潮起潮落,使得锦州湾的笔架山成为了人们神往的地方。然而,这奇妙的自然景观还只是“笔架天桥”的绝妙之一;“笔架天桥”的另一绝,就是矗立在笔架山上巧夺天工的、不着一钉一木的花岗岩石楼建筑群,和造型奇异、技艺精湛的汉白玉石刻艺术造像群。而在这数百件石刻艺术作品中,最令人叹为观止的,就是修建在笔架山最高峰的石楼——三清阁的最高层上的巨型盘古神石刻造像。

▲盘古写意图

盘古是古代中华民族崇拜的创世神。在中原和南方少数民族地区,至今还保存着众多的盘古创世神话和盘古山、盘古庙、盘古祠等盘古崇拜遗迹。东北地区也有盘古神话流传,而且,在黑龙江、吉林两省,还有叫盘古山、盘古镇的地名。但除了辽宁省锦州笔架山的盘古像之外,还没有见到现存的盘古崇拜实物遗迹。从马卉欣先生在《盘古之神》一书中收集到的丰富的例证中,我们可以看到,在中原地区和南方少数民族地区还保留着的大量的盘古神庙、神祠里,盘古像的造型虽然也各有差异,但基本上都是以古人为原型,只是身上披挂的东西和手中举持的物件不同。如,有的盘古神身披草叶树皮,手举开山巨斧;有的盘古神身着古代衣袍,怀抱阴阳八卦……

▲锦州笔架山岛盘古造像

而锦州湾的小岛笔架山的盘古神像却独树一帜。这尊神像,是一位披着道袍、魁伟雍容的老人,但老人的头却是由五条分别象征耳、鼻、口的奔腾游弋的小龙组成。在双目上方又塑有两只象征左日右月的眼睛;头上立一喙衔葫芦面向正前方的凤鸟;神像左手托着象征太阳的火球,右手握着象征月亮的明珠;胯下是一象征阳具的昂首巨龙。

▲锦州笔架山岛

为什么要在这座海中孤岛上造巨型盘古石像?为什么这座盘古石像有着这么奇异的造型?

前几年,一个台湾盘古教旅游团来到了笔架山,见到这尊神像惊喜万分。他们说,这正是他们寻找了多年的盘古像,是他们心中真正的盘古神。台湾盘古教徒对笔架山盘古像的虔诚膜拜,更增加了这尊神像的神秘色彩。

▲王光当年采访刘德进老先生

几年来,我查阅了大量的地方史志,对当年在岛上做雇工的当地群众进行了广泛的调查。2000年春天,我又去北京采访了当年在岛上参加石像群雕刻长达八年,并亲手雕刻了盘古石像的民间石刻艺术家刘德进老先生。年已八旬高龄的老人,向我详细介绍了笔架山石建筑群的修建过程和盘古石像的雕刻过程,为解开笔架山盘古之迷,提供了珍贵的历史文化背景资料。这些调查研究,使我对笔架山盘古神像的象征意义和文化内涵终于有了一个比较清晰的了解。而且我还认为,这一研究工作对于了解近代辽西地区民间信仰形态,了解东北地区盘古文化的流传,盘古信仰与道教文化的关系等,也提供了一些有价值的信息。

▲锦州笔架山岛

自然景观奇异的笔架山,很早以前就是道教的福地,建有道教的宫、观。民间流传的三霄娘娘筑天桥的传说,正是道教文化在这一地区影响的产物。据刘德进老人介绍: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道教龙门派十九代传人玉清真人俗名朱洁贞,为寻找修建龙门派道教圣地的福祉,走了很多地方,才找到了笔架山这块宝地。她对后来负责笔架山道教建筑工程的弟子孙金言说:“笔架山是一只船,能让所有的善男信女同舟共济。在笔架山的最高峰建三清阁,就好比在船上立起桅杆,更有天桥通向大海的彼岸。真是登上笔架山,更上一层天。”这段话后来就成了孙金言向岛上的工匠宣传笔架山是道教圣地的重要内容。

▲海水退潮后的天桥与笔架山岛

笔架山是海中小岛,常年经受海风吹袭,以致原来岛上砖木结构的道教建筑,都已坍塌、破败。为了建立永久性的道教圣地,也为了体现玉清真人玉洁冰清的道骨仙风,玉清真人决定在岛上修筑不用一钉一木的纯石材建筑和汉白玉石像雕刻。这是一项极其艰巨的工作,需要大量的资金和具有极高建筑、石刻技术的工人队伍。然而还没等计划实施,玉清真人就羽化仙逝了。她的在家弟子孙金言成了岛上的住持。为了纪念玉清真人,孙金言发誓要完成这一宏伟艰巨的工程。

▲笔架山岛景区夜色(洪亮摄影)

孙金言是一位具有传奇色彩的人物,有很强的社会活动能力和广泛的社会交往。他是辽宁省岫岩县人,原来是位江湖医生。来到锦州后,在辽西地区兴办博济慈善会,收养资助一些孤儿上学。所以人们又称呼他“孙会长”。自从到笔架山拜在玉清真人门下,就成了玉清真人的得力弟子,决心辅佐玉清真人完成在笔架山修建龙门派道教圣地的大业。为了笔架山的道教工程,他开始到全国各地化缘。1941年,孙金言找到了一个大施主赫宝江,解决了笔架山工程的经费问题。

赫宝江是山东人,在东北伯力县拥有大量的土地和财产。他把这些土地和财产变卖成大洋拾贰万陆千元,全部施舍笔架山修筑三清阁,并把家也搬到了山上。后来,他的夫人在岛上病故,他就出家当了道士,道号赫明乐。

有了雄厚的资金力量,孙金言又找到了一支技艺高超的民间石像雕刻队伍——“北京石头刘”。刘德进就是“石头刘”家族中的一员,上岛时十六岁,和他一起上岛的刘家石匠共有十一人之多。“北京石头刘”祖籍河北曲阳。曲阳是闻名海内外的石刻之乡,雕刻石像是刘家祖传的手艺。曲阳与宗教圣地五台山只有300里之遥,五台山的佛像雕刻作品很多都是出自曲阳石匠之手。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末,“石头刘”家族在北京开办了石木雕刻厂,为全国各地很多寺庙和陵墓雕刻神像,很有名气。

▲渤海岸边看笔架山岛

资金有了,工匠艺人有了,那高高的石楼和几百尊神像的设计图和范本又从何而来呢?

▲刘德进老人讲述当年雕刻盘古像的情景

刘德进老人是这样回忆的:“岛上所有的建筑工程和神像模型都是由孙金言一人设计、验收的。他设计的方式大部分是靠嘴说,有时也画个草图。好在我们老家离五台山不远,石匠们经常到五台山雕刻石像,也经常去学习观摩在那里雕刻石像的各地来的石匠的技艺……所以他说的样我们都能揣摩着刻出来。但他还是要反复修改。其中改动最大、最多的是盘古神像。孙金言管这尊神像叫鸿钧老祖,是岛上最大最复杂的石像。我和我二哥从1946年7月开始动手雕刻,因为孙金言经常改动设计,所以进度特别慢。等到要刻完了,有一天,孙金言又说鸿钧老祖给他托梦了,在梦中给他现了真身。然后孙金言闭上眼睛,好像又做起梦来了似的,比划着说老祖头上这是龙、那是龙,身上又什么什么样,仗着我们年轻记性好,还都照着刻下来了。可那也又改了不少,一直到1947年3月,差不多经过一年的工夫才算把这尊石像刻完。”

刘德进老人讲的这尊鸿钧老祖像是否就是盘古像呢?我认为正是盘古神像,而且是世界上唯一的一座海上盘古像,也是中国历史上成像最晚的一座盘古像。

▲网络盘古画像

首先,笔架山盘古石像的造型,符合古籍记载的神话中的盘古形象。

盘古是中国古代各民族的创世神。在古老的神话故事集成《山海经》中的《海外北经》中,就有了盘古神的原型:“视为昼,暝为夜”的钟山之神烛阴。

最早记载盘古神话的史籍,是三国时期吴国道士徐整写的《三五历纪》和《五运历纪》。后来,盘古神话又在《古今图书集成·岁功典》《述异记》《开辟衍绎通俗志传》等古籍中多有记载。统观这些史料的内容,大致可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对盘古“生于鸡子”“龙首人身”等卵生来历和神奇形象的记述;另一部分就是对盘古“开天辟地”“化生万物”的创世伟业的记录,如“垂死化生”“左眼为日、右眼为月”,等等。

▲锦州笔架山岛盘古造像局部

笔架山盘古神像以耳、鼻、口分别为龙,象征龙首;以日月象征双目。头上立一象征鸡的凤鸟,而凤鸟喙啄的葫芦,又是“浑敦(混沌)未开”的象征。可以说,这尊神像,比较完整地体现了史料记载中勾划出的传统盘古形象模式。

▲锦州笔架山岛三清阁

再有,笔架山三清阁,如所有道教建筑群一样,是笔架山上的主要建筑,因为三清是道教的最高神。三清包括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和太清道德天尊(太上老君)。东晋时期道教著名学者葛洪在《元始上真众仙记》中记述:“昔二气未分,溟幸鸿蒙,未有成形,天地日月未见,状如鸡子,混沌玄黄,已有盘古真人,天地之精,自号元始天王。……”这段文字明确地记述了道教对民间盘古文化的吸纳和融合,同时也明确地记述了盘古神在道教中最高神的地位。

▲盘古造像

如前所述,笔架山道教建筑群是道教龙门派第十九代传人玉清真人选择的圣地。北京白云观是道教全真第一丛林,又是道教龙门派的祖庭。在白云观中,三清四御楼是观中的主体建筑,楼上的三清阁又是白云观的最高空间,是道教最高神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和太清道德天尊的神位所在。但是,作为龙门派的圣地,笔架山的三清阁却是六层石楼,而且最高层的三清界却独尊一神:道教第一神盘古大帝。

▲锦州笔架山岛盘古文化广场主图雕塑

那么为什么在造这尊神像时,孙金言把这尊神像叫鸿钧老祖呢?鸿钧老祖与盘古大帝又是什么关系呢?刘德进先生回忆中提到的这个似乎是细节的问题,我认为,却正是解开海上盘古奇观之迷的关键所在。

当年在笔架山石楼石像的修筑过程中,石匠们都不知道孙金言构图的依据是什么。很多工匠也相信了孙金言的“一切图形都是神示”的宣传。当然,孙金言所谓的“神示”,只不过是为了造就笔架山道教圣地的神秘,而故弄玄虚。

▲笔架山岛

那么,笔架山上神奇的宫殿和诸多造型特异的石像,到底是依据什么修造的呢?让我们先看看石楼三清阁的结构和楼中神系、神位的编排吧。

▲三清阁石结构建筑

三清阁是一座六层的石楼,面积依次缩小,形成塔式。最低一层的主神位,是孔子、关公。周围供奉的分别是:郎郎圣母、女娲娘娘、宝莲圣母、值日功曹、公绍佛、太阳神、月亮神,等等。第二层的主神位是弥勒、如来、释迦牟尼三位“西方来者”。周围供奉的是南海大士、普照光佛、火龙真人、青龙真人、琼霄娘娘、碧霄娘娘、玉霄娘娘,等等。第三层是玉皇大帝。第四层是清元君。第五层是前后左右背靠背的四尊神像:元始天尊、通天教主、太上老君、慈航道人。而最高一层第六层,便是太阳先佛理圣盘古。

▲三清阁正南门

这是一个多么杂乱的神仙世界呀!以往人们在谈论笔架山三清阁文化内涵时,常说三清阁里的神像是“儒、释、道三教合一”。可是,在对三清阁石像成像过程的考察中,我终于认识到,笔架山三清阁里的神仙世界,其实是按照被称为中国民间神系宝典的通俗神魔小说《封神演义》“阐、截、人三教并谈,道教为宗”为指导思想组装的。

在《封神演义》中,“三教并谈”并不是传统所谓的“儒释道”三教。在《封神演义》中,人道一般指人间君臣父子。所以在笔架山三清阁中,把代表人间君臣父子礼教的文武圣人——孔子、关公为主的中国民间神放在了第一层;在《封神演义》中,阐教和截教,教主分别是元始天尊与通天教主,他们同是鸿钧老祖的弟子,同属道教。道教中的阐、截两个派别,其实是《封神演义》作者的创造。据鲁迅在《中国小说的历史变迁》中解释:“这‘阐’是明的意思,‘阐教’就是正教;‘截’是断的意思,‘截教’或者就是佛教中所谓断见外道。”所以,在笔架山三清阁的其它几层石楼里,连同门神在内,几乎包罗了《封神演义》中出现过的道、佛以及民间传说中所有的神魔。而且这些神魔的神号都是照搬《封神演义》的:把佛一律称为“西方圣人”,把如来佛称为“接引道人”,把观音菩萨称为“慈航道人”等。

正因为如此,在笔架山的三清阁中,“四御”成了元始天尊、通天教主、太上老君、慈航道人的神殿;而阐、截两教教主的师傅鸿钧老祖就按《封神演义》之说成为了道教主神,作为三清阁第一大神,高居盘古神位。“鸿”是大的意思,“钧”为下级对上级的称谓,“钧座”是也。号为太阳先佛理圣盘古,是为老祖之意。

▲三清阁石结构建筑

作为道教龙门派的圣地笔架山,竟会出现三清阁这样“离经叛道”的建筑,其实是特定的历史、时代和地域文化的偶然聚合。

道教龙门派的创始人是北京白云观长春真人邱处机。邱处机又被奉为玉石业的祖师。元朝定宗年间,邱长春的第三代传人著名的金石学家、雕琢大师肖道然来到锦州肇建了离阳宫,俗称火神庙,复兴了辽西地区从新石器时期就已高度发达了的玉石雕刻艺术,并发展成传统性的地方产业。同时也开了道教龙门派进入锦州的先河。这与笔架山很早就建有道教建筑,以后龙门派的第十九代传人玉清真人来到锦州,又要在笔架山这一风水宝地肇建宫殿,必然有着重要的联系。

▲锦州城

但是,地处历代为兵家必争之地辽西走廊的锦州,在近代史上更是战争频繁,民不聊生。尤其是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以来,随着军阀混战和日本殖民主义统治造成的社会大动荡,各种民间神祇信仰在水深火热的百姓中异常活跃。使本来在民间就没有深厚基础的佛、道等宗教,进一步走向衰微。正是这种繁纷复杂的民间信仰状态,为在这一时期建造的笔架山道教建筑,留下了鲜明的时代印记。

位居三清阁最高位的盘古雕像,甚至还把近代才形成的中华民族是龙的传人的观念,和民间盘古人祖的崇拜观念捏合起来,在盘古神像的胯下塑一昂首欲飞的巨龙。这在天下的道教客殿中,恐怕也是绝无仅有的。

▲鸟瞰笔架山岛(胡国旭摄影)

在笔架山上,把宗教教义、通俗文学作品及民间信仰交流、融汇在一起修筑宗教建筑的情况,确实有着许多偶然的因素。如:岛上的开山主持玉清真人在开工之前即已去世,工程期间正值乱世,更没有真正的神职人员上岛指导工程修筑;为了保证资金来源,有时,也不得不听命于一些大施主和当时地方上的权贵的瞎指挥,等等。然而,也正是由于摆脱了神职人员的约束,并不真正懂道教教义的民间下层知识分子孙金言,才能以他个人所能得到的各种文化滋养,包括通俗文学作品、简单的宗教知识、民间传说、历史文献等,“肆无忌惮”地勾勒出笔架山建筑群和石像群的蓝图。他到全国各地化缘,见多识广,可以对全国各地的三清阁进行考察和对比,也有机会、有条件不断地四处收集有关盘古的资料。正因为他掌握的盘古资料不断增加,所以他才要如刘德进老人在回忆中叙述的那样,不断地修改原来的方案。直到认为找到了最原始、最能体现盘古混沌初开时创造宇宙和天地万物的创世神的形象了,才借盘古托梦的神化手段,完成了这史无前例的盘古神造型。参与岛上工程修筑的,还有很多民间能工巧匠,他们以自己掌握的传统技艺和自身传承着的民间文化,积极参与了孙金言的创造。也可以说,是他们,充分发挥了民间艺人的艺术创造力,以唯美的形式,体现了一个民间下层知识分子对中国本土文化的理解和热爱。也许,也只有在那个政权更迭、动荡不定,因而也可以无法无天的历史文化背景下,才可能在战火燃及不到的孤岛上,出现如此不受约束、如此异想天开,又如此独具匠心、美不胜收的建筑群、石像群。天下奇观的笔架山,与其说是一处道教圣地,不如说,更是一处展示民间石刻艺术和民间神祇崇拜的中国民间宗教艺术圣地。

▲雪中的笔架山景区

其实,我觉得这个“无心插柳柳成荫”的偶然中,似乎也蕴含着中国民族文化发展的一个非常普通的规律。那就是社会主流文化与民间文化虽然经常隔膜,甚至有时还相互对立,但它们毕竟同根同源,并存于同一时空,不可能不相互渗透。通过各种中介,主流文化在不时地吸纳民间文化,得到民间文化的激活和丰富;民间文化有时也融汇主流文化,使主流文化得到普及、使民间文化得到升华。这正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这棵大树根深叶茂、长青不老的根源所在。而在这些中介队伍中,像孙金言这样名不见经传的民间下层知识分子,也是重要的一员。

建筑是凝固的历史。锦州湾的海上盘古,因形象资料丰富而集盘古文化之大全,是特殊的文化历史背景下产生的奇迹,也是这段特殊的历史文化留在锦州的投影。

作者简介

王光,1946年出生,原锦州市民协主席、辽宁民间文艺家协会专家顾问、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国民俗协会理事,现为辽宁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长期从事民间文学、民间文艺学、民俗学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及地方史志研究工作。参与锦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掘和保护工作。主持国家级和省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文本制作:医巫闾山满族剪纸、吴氏风筝、辽西绳结、锦州葫芦雕刻、锦州布老虎、道光廿五满族白酒酿造等。出版了《寂寞的山神》《神山医巫闾》《大山的神灵》《辽西古塔寻踪》《医巫闾山满族剪纸传承人汪秀霞》等专著;主编《辽西文化丛书》《中国民间剪纸集成·医巫闾山卷》《医巫闾山满族剪纸图录》等大型文化书籍。获得首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及“辽宁省社科优秀科研成果奖”等奖项。被授予中国民协德艺双馨民间文艺家和辽宁省优秀文化志愿者称号。

热爱家乡,关注“锦州文化”

信息发布/《锦州文化》新媒体平台

文稿撰写/王光

VR全景摄制/林江 李铭

图文编辑/林江 赵倩

责任主编/张佳鹏

【锦州文化】辽宁地区最大的文化共享平台,见识、态度、深度!给您一道站在高处的风景!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