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二代导演:电影的现实行者

原标题:中国第二代导演:电影的现实行者

中国电影来到三四十年代,这被看作是20世纪中国电影两个最好的发展时期之一,这一时期的导演被称为中国电影的“第二代导演”。

他们脚踩大地、关注现实,将中国电影从古装片、武侠神怪片的怪力乱神中转向了现实主义新片;他们以影像叙事艺术创造和电影表现的独特性,确立了中国电影的审美品格;他们用写实主义手法大胆的揭露、充分的反映下层社会的真实现象。

可以说,从第二代导演开始,中国电影才开始显出深刻的思想和独立的价值。与第一代导演多数半路出家自学入门、摸索成才不同,他们大多为二十至三十岁前后的青年,且不少由美国或日本留学归国,接受过系统而专业的电影理论,有着良好的电影素养和学识,在一次次电影实践中创造了具有民族特色的现实主义电影风格。

第二代导演人数较多,华谊兄弟研究院(ID:HBresearch)就挑选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导演,为大家介绍其代表作、创作风格及其电影思想。

第二代导演经典代表作

蔡楚生

蔡楚生是中国电影早期现实主义领头人,主张现实主义的艺术价值和商业价值相结合,是当时叫好又叫座的导演。在旧中国创造了首映最高票房纪录的4部故事影片中,有3部为蔡楚生所编导的——《都会的早晨》(1933)、《渔光曲》(1934)和《一江春水向东流》(1947,与郑君里合作)。

1935年,《渔光曲》更在莫斯科国际电影节上获“荣誉奖”,使中国电影首次享誉国际影坛。建国后拍摄的《南海潮》,曾获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影片。在法国电影历史学家乔治·萨杜尔所著《世界电影史》中,蔡楚生被评为世界上最知名的200位电影艺术家,是其中唯一的中国人。

现实主义取向是蔡楚生的创作特点。1933年的《都会的早餐》是蔡楚生的成名之作,1934年以东海渔民悲惨生活为题材的《渔光曲》,让其享誉国内外。但这种现实主义取向并非一蹴而就的,蔡楚生的电影思想也经历了转变。他早期拍摄的电影《粉红色的梦》还主要描写男欢女爱,风格清新优美,遭到以郑伯奇为主的电影界严厉批评,加上左翼运动发展壮大,他意识到今后拍片要从幻梦走向现实,于是才有了以上代表作,走出了思想的狭隘而达到了新的境界。

蔡楚生为现实主义取向电影的审美风格做出了良好示范,注重题材的真实处理,强调纪实性特征。在早期《都会的早晨》还缺少真切的生活体验,存在凭空想象而使情节发展凑巧,到了拍摄《渔光曲》时,蔡楚生则带领摄制组到浙江象山石铺镇感受渔民生活,力图真实刻画旧中国渔民的苦难人生,不断追求“抓住现实”“凝视现实”。

费穆

在以知识分子为主的第二代导演中,费穆仍是更博学多才的那个。从小家境殷实,学识贯通古今,既熟读唐诗宋词,又精通英、法、意、俄多种外语。1928年,费穆在业余时间里撰写影评的过程中积累电影理论和知识,随后又参与了翻译字幕等电影制片工作,逐渐熟悉了电影制作流程,并在1932年得到了上海一厂电影导演的机会。

1933年,他执导的批判现实的剧情片《城市之夜》受到广泛关注,随后费穆先后执导了由阮玲玉主演的剧情片《人生》,之后又编导了同为阮玲玉主演的剧情片《香雪海》,费穆一直保持着较高的创作水平,在抗战和解放期间仍不断有作品诞生。抗战胜利后重返影坛,1948年,费穆拍摄了由京剧大师梅兰芳主演的、中国第一部彩色影片《生死恨》,达到了建国前戏曲片拍摄的最高水平。之后执导了《小城之春》,开启了中国诗电影的先河,将中国传统美学和电影语言进行完美的嫁接,开创了具有东方神韵的银幕诗学。

代表作《小城之春》是其对于电影的理解和艺术表现的集大成之作,在强调现实真实的作品中,还注意凸显“人性的真实”,特别是对人物心理活动细致入微的展现。《香雪海》中通过刻画细腻的人物心理,通过迂回的节奏增加剧情的悲凉的情绪;《小城之春》更是把镜头探进人物内心世界,在男女情欲与伦理道德冲突中挖掘人的心灵审核的人性深度。该片更是被海外影评家评为中国电影十大名片之首,具有强烈的个人风格和艺术感染力。

与蔡楚生同样,费穆的电影创作过程也经历了转变,他曾说:“中国电影到现在能担当起文化的任务,电影批评者有着极大的功效。现在电影在中国,已经是相当反映了真实的社会现象之一般,这不能不说是一种特殊的奇迹。

桑弧

在第二代导演中有一个茕茕孑立的异数,他就是桑弧。原名李培林,是一名土生土长的上海人。之所以说是异数,是因为比起其他导演们的“大格局”,桑弧始终热爱关注市民的生活轶事和小家庭景观,看似缺乏大历史的深度但有着人生的质感,于是后人还给他标上了“海派”导演标签。可也正是由于这不多见的电影风格,他在第二代导演中有的独特的地位。

桑弧的现实主义题材是取材于上海市民生活,由于自身出生于此,对于刻画这类人的银幕形象也是得心应手。桑弧的成名作《不了情》是与著名作家张爱玲共同打造的,仅用了两个月便一炮而红,随后再次共同创作了《太太万岁》这部代表性的作品。

在《太太万岁》中,桑弧娴熟的运用摄影机和场面调度、以及中近景镜头展现人物关系与表情,生动地透过婚姻家庭看到小市民的喜怒悲欢,在喜剧的外表下包裹着人性洞察的内核,真实的反映了当时社会下每个小人物的生存状态,让电影成为那个时代的真实写照,这就是二代导演们不变的现实主义主张。

在中国电影历史中,桑弧还有更光辉的成就:1949年拍摄第一部彩色戏曲片、第一部彩色故事片、第一部宽银幕立体声故事片。但这些成就不如《太太万岁》《假凤虚凰》这种市民电影更获青睐,作为二代导演,比起蔡楚生、孙瑜等导演,桑弧似乎不够犀利和批判,但是他的电影很好了补足了中国市民电影的缺失,以及对中产阶级的关注,他是个人所属阶级的表达者和批判者。

程步高

程步高毕业于上海震旦大学,读书期间曾为《时事新报》副刊撰写影评,1924年开始从事电影编导。1928年是其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转入明星影业公司任编导,与夏衍、田汉、阳翰笙、洪深都有多次深度合作,到1938年十年间,导演了近40部影片。

《春蚕》是其作为第二代导演的现实化题材代表作,是五四以后新文艺作品搬上银幕的首次尝试,描绘了在帝国主义经济侵略和封建地主欺压之下,中国农村破产的凄惨情形和农民艰难生存状态的真实境况。在这部片中,程步高注重镜头画面对叙事的创造,而中国导演较早探索长镜头的就是该片借鉴德国影片《日出》中的“跟镜头”,此后,长镜头就作为中国电影叙事抒情的重要手段。同时,程步高有意采取纪录电影的方式还原“养蚕”的方式,以严谨平实、质朴逼真的电影风格给人以深刻印象。

袁牧之

袁牧之是二代导演们中,少数从演员转型做导演的,1934年由他主演的《桃李劫》不仅获得极大反响,还成为左翼电影的经典,也是中国第一部真正的有声影片。由于对人物神态刻画突出,他的演技水平被称誉为“千面人”。

演而优则导,袁牧之在1936年转入明星影片公司,开始编导更多电影作品,《马路天使》便是其中代表作。与其他导演类似,运用白描手法,描写底层人民的痛苦与欢乐,批判社会不公和现实黑暗,在日常琐事中揭示出人生的隽永,成为了1930年代中国社会图景拼图中重要的一片。

结语

通过回顾第二代导演及其代表作可以发现,现实主义是其鲜明的特征。1930年代初的严酷现实将电影人从甜蜜中惊醒,战争不断、民生疾苦,让电影人们开始追求直面人生的现实主义艺术精神,通过电影创作面对严酷的社会现实,将现实的本来面目揭示给人们,并给予人们力量和鼓舞。所以,费穆说:中国优秀的电影导演“几乎没有一个不正视现实”。通过他们的不断探索,他们的《马路天使》《一江春水向东流》《小城之春》等影片,成为20世纪中国电影创作的第一座高峰。

第二代导演们的重要作用还在于确立了现实主义创作的美学原则:真实性。如果电影不能以电影所特有的表现方法来给人以真实感,那就无论如何总不会感动人的。可以说,2018年的热门影片《我不是药神》《无名之辈》等,也是沿袭了前辈们的现实主义精神,扎根大地,表现社会,去展现真实的人生百态,或感动、或热血、或悲恸、或令人深思……

①郑伯奇. “评《粉红色的梦》”. 晨报. 1933.9.6.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