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永青: 评曹喜蛙的起哄哲学

原标题:林永青: 评曹喜蛙的起哄哲学

评曹喜蛙的起哄哲学

——《赢在互联网》读后感

文、林永青

林永青

一、曹喜蛙著《赢在互联网》以书有一小节,特别以“价值中国网”为案例佐证,也肯定地、正面地、阐述了价值中国网在以往所做的努力。个人观点是:曹先生的书的确很有价值,我也因为书中的一些观点而很受鼓舞。比如,明确地谈论“虚拟社会”;明确地谈论“网络时代的弱势力”......所以,我不请自来地为本书写一点感想。

二、本书给我印象最深的一点是,曹喜蛙先生居然用起哄理论来解释知识经济的合理性和必然性。

三、猜测曹先生的年龄,应当不是80后。80后是互联网原住民,出生、懂事儿就泡在互联网里了。他们对互联网的态度是拿来就用,不会、也不需要关心互联网的文化问题或哲学问题。反而是我们这一代的互联网移民,因为互联网生态与以往的传统不同,这一代总是比较深刻地,也是痛苦地在做反思。我比80后年纪大不少,但我并不认为我是互联网移民,我是比互联网原住民更早的互联网建设者。同时,我也记得,在90年代初,国外有不少研究互联网文化的学者,较出名的如《Wired》杂志的主编 Kevin Kelly,还有,一位号称“北美土狼”的家伙布洛克曼,新近还出了一本书,《未来50年》。而国内,当时比较知名的人物,第一位当然是张树新。90年代中,张的赢海威公司邀请了一些人,像胡泳、姜奇平、吴伯凡等,出了几套互联网丛书,都是中国最早的“想为中国互联网启蒙”的人物们。胡泳最近反而一直在不同场合呼吁,要对互联网的“不可控风险”提高警惕。我比胡泳的“革命精神”更彻底,我一直在鼓吹互联网需要通过立法来管理。

曹喜蛙先生在书中引用了波普尔的《通过知识获得解放》的一些结论,这很让我吃惊。因为研究互联网的多数人,只了解技术和商业模式,研究文化的很少,研究哲学的更少。曹先生应当是个另类,当然,我也是。我说两句题外话:1、技术和文化,区别只在于一个是已经物质化了的思想,一个还在演进中的思想。2、思想决定行为、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文化是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思想;而制度就是一个国家或民族的物质化了习惯。

四、应当承认,曹喜蛙先生的起哄理论,行文叙事的风格很精彩。但我个人认为,我们完全可以用原有的话语体系,描述出同样的内涵。我认为曹氏这里的起哄理论,其核心就是“创新+话语权+去中心化”。比如,书中说“知识就是起哄”,这是很深刻的结论,而如果用我的保守一点的词汇说,就是“创新就是创造知识”;再比如,“起哄是网民的特权”,也可以用“老”一点的词汇来说就是,网民向权威或精英争夺话语权。

还有,曹先生将起哄理论定义为他的互联网哲学。我却认为,更准确地,这不是哲学,而应当是某个立场的互联网社会学。以后现代的解构立场著称的福柯,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如果哲学不干涉政治学,那将是哲学对政治科学的最大贡献”,大意如此。我想表达的是,哲学其实只是方法论,甚至不是世界观,哲学什么也不是,哲学是“结构”。社会学,或者政治学,或者历史学,才是“内容”。请不要误解,我并不认为结构高于内容,结构与内容是共生的,缺一不可。这也是为什么价值中国网既有媒体-内容,也有人脉-结构。

欢迎曹先生批评。

2008年9月9日于北京

林永青,价值中国网发起人、创融国际资本公司董事总经理,北京师范大学MBA客座教授、英中商会BCCC企业家论坛执行委员、美国金融学会AFA会员,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纽约大学商学院、巴黎商学院全球联合EMBA。

曹喜蛙 著《赢在互联网》 ,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8出版

曹喜蛙,本名曹喜斌,1966年3月8日生,山西运城河津人,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研究生。媒体人,互联网哲学家,诗人,艺术评论家,策展人。

1988年在《北京文学》发表诗歌处女作,1992年开始北漂,先后在《诗刊》《星星诗刊》《中国诗人》《诗选刊》《诗歌月刊》《红豆》杂志等发表诗歌,组诗《核武器与癌》获得过全国哲理诗大赛一等奖,诗歌《爱因斯坦肖像》入选过北京大学出版社全国中学教辅书,有诗歌入选《北漂诗选》《中国网络诗歌年鉴》《中国诗人生日大典》《中国大湾区诗汇年选》等选集。从1998年开始,到2008年完成互联网哲学构建后,2010年开始侧重艺术评论,2013年获得雅昌艺术网年度最佳艺评人,2015年任中央数字电视国学频道主编兼美术馆馆长。迄今,已在《文艺理论与批评》《传记文学》《美术报》《中国美术报》《中国美术馆》《中国文化报.美术周刊》《收藏与投资》《大河美术》等专业报刊发表文章。2016年5月开始为独立学者,兼李可染画院宣传部副主任、人民大学休闲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优制谛酒文化沙龙名誉会长,被80后、90后的青年艺术家誉为中国第二代当代艺术教父。著有《赢在互联网》《和明星去旅行》《中国吼狮》等。

曹喜蛙自传《半碗沙史》内容梗概

他是黄河的子孙,黄河药葫芦滩码头艄公的后人,他的祖先在黄河浪尖上滚生活,一代代讲述着鱼跳龙门的古老传说。这是以黄河流域百年风云变幻为背景中华民族的一部独立个体史诗,这是一部小人物的自传。

他是一个老生子,生下来父母就快五十岁,贫家有子贫亦娇,自幼聪慧痴爱旅游诗书,在乡村闭关自修五年,放浪形骸不拘小节,长期浪迹底层民间。浪子回头脱胎换骨,经历可谓一路坎坷,一波三折不忘初心,北漂游学寻找人生的路。

32岁进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研究生班苦读,悟透人生真谛,始知人间正道是沧桑。34岁正式进入媒体界,历任人民日报海外版策划编辑、旅游中国周刊总策划、环球游报总编辑、中式生活主编、中央数字电视国学频道主编,现为独立学者。

2017年5月,在一次艺术研讨会发言结束后众目睽睽之下脑溢血倒下,数月失去记忆,他以顽强的毅力与病魔抗争。2018年康复期间开始艰难撰写自传,历尽磨难克服常人罕见的困难,重新寻觅自我湮灭的踪迹。这是一个小人物的侘寂前行,遥远与当下心灵的摸索……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