骄傲!广东籍院士黄旭华、曾庆存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广东这些高校也有大收获…

原标题:骄傲!广东籍院士黄旭华、曾庆存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广东这些高校也有大收获…

今天,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国家科学技术奖揭晓。其中最受瞩目的大奖——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由两位老院士获得。

他们是 94岁高龄的原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九研究所研究员 黄旭华85岁高龄的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曾庆存

记者发现,两位院士均为 广东籍,其中黄旭华原籍为广东省揭阳市,曾庆存出生于广东省阳江市。

他们是今天 最耀眼的“80后”“90后”

黄旭华院士:

隐“功”埋名三十年,父亲直到去世也未能再见他一面

黄旭华院士。新华社发

90多岁的中国工程院院士黄旭华外表看起来朴实无华。

作为第一代攻击型核潜艇和战略导弹核潜艇总设计师,黄旭华仿佛将“惊涛骇浪”的功勋“深潜”在了人生的大海之中。

黄旭华说:

“从一开始参与研制核潜艇,我就知道这将是一辈子的事业。

“从一开始参与研制核潜艇,我就知道这将是一辈子的事业。

1926年,黄旭华出生在广东汕尾。上小学时,正值抗战时期,家乡饱受日本飞机的轰炸。海边少年就此立下报国之愿。高中毕业后,黄旭华同时收到中央大学航空系和上海交通大学造船系录取通知。在海边长大的黄旭华选择了造船。上世纪50年代后期,中央决定组织力量自主研制核潜艇。黄旭华有幸成为这一研制团队人员之一。

执行任务前,黄旭华于1957年元旦回到阔别许久的老家。63岁的母亲再三嘱咐道:

“工作稳定了,要常回家看看。

“工作稳定了,要常回家看看。

但是, 此后30年时间,他的家人都不知道他在做什么,父亲直到去世也未能再见他一面。

1986年底,两鬓斑白的黄旭华再次回到广东老家,见到93岁的老母。他眼含泪花说:

“人们常说忠孝不能双全,我说对国家的忠,就是对父母最大的孝。

“人们常说忠孝不能双全,我说对国家的忠,就是对父母最大的孝。

黄旭华院士在办公室查阅资料(2017年12月15日摄)。新华社记者 熊琦 摄

在核潜艇极限深潜试验中,黄旭华亲自上艇参与试验,成为当时世界上核潜艇总设计师亲自下水做深潜试验的第一人。

正是凭着这样的奉献精神,黄旭华和团队于1970年研制出我国第一艘核潜艇,1970年12月26日,当凝结了成千上万研制人员心血的庞然大物顺利下水,黄旭华禁不住热泪长流。 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的伟大誓言,新中国用了不到一代人的时间就实现了……

几十年来,黄旭华言传身教,培养和选拔出了一批又一批技术人才。他常用“三面镜子”来勉励年轻人:

一是放大镜——跟踪追寻有效线索;

二是显微镜——看清内容和实质性;

三是照妖镜——去伪存真,为我所用。

一是放大镜——跟踪追寻有效线索;

二是显微镜——看清内容和实质性;

三是照妖镜——去伪存真,为我所用。

作为中船重工第七一九研究所名誉所长,直到今天,90多岁的黄旭华仍然会准时出现在办公室,为年轻一代答疑解惑、助威鼓劲……

这就是黄旭华!

(视频:人民日报

大气科学家曾庆存院士:

做起科研来

“他脑袋是尖的,屁股是方的”

图为曾庆存。中科院大气物理所供图

1935年曾庆存出生在广东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曾庆存弟兄一边劳动、一边读书,成绩却一直名列前茅。 此后,兄弟俩因成绩优异获得了难得的公费读书名额。

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急需气象科学人才。1952年,曾庆存考入了北京大学物理系,服从国家需要,被分配学气象专业。

20世纪50年代,即将毕业的曾庆存到中央气象台实习,看到气象预报员们废寝忘食地守候在天气图旁进行分析判断和发布天气预报。但由于缺少精确计算,做天气预报往往只能定性分析判断,凭经验做预报,心里没把握。

“那时我就下决心要研究客观定量的数值天气预报,提高天气预报的准确性,增加人们战胜自然灾害的能力。

“那时我就下决心要研究客观定量的数值天气预报,提高天气预报的准确性,增加人们战胜自然灾害的能力。

1957年底至1961年初,曾庆存被选拔派遣至苏联科学院应用地球物理研究所作研究生。在苏联学习期间, 他研究提出的“半隐式差分法”,成为世界上首个用原始方程直接进行实际天气预报的方法,随即被用于实际天气预报业务,沿用至今。

资料图片:曾庆存研究手稿。中科院大气物理所供图

曾庆存毕业回国后,集中精力研究大气和地球流体力学以及数值天气预报中的基础理论问题。

曾庆存在数值天气预报与地球流体力学的数学物理基础理论研究中有开创性、系统性贡献,并对数值天气和气候预测模式的研制与计算地球流体力学进行了开创性研究。

在中科院大气物理所研究员赵思雄的眼中,曾庆存有着安贫乐道的精神:

“陈景润是鞋儿破,曾庆存是帽儿破。对于吃喝穿戴这些,他从不去关注的。

“陈景润是鞋儿破,曾庆存是帽儿破。对于吃喝穿戴这些,他从不去关注的。

“做起科研来,他脑袋是尖的,屁股是方的,就像钉钉子一样,专心钻研到底”。

“做起科研来,他脑袋是尖的,屁股是方的,就像钉钉子一样,专心钻研到底”。

“对于科学研究,他着迷、痴迷,如痴如狂,他常说,饿着肚子推公式,越推越精神!

“对于科学研究,他着迷、痴迷,如痴如狂,他常说,饿着肚子推公式,越推越精神!

地球系统模式是当今全球气候和环境变化问题研究的制高点。曾庆存是建立我国地球系统模式的主要倡导者、领导者,并参与具体设计和研制。

曾庆存的科研工作硕果累累,熠熠生辉。

他先后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两项,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两项,何梁何利科学技术进步奖,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五项和杰出成就奖一项,2014年被美国气象学会授予其最高荣誉——荣誉会员,2016年被联合国世界气象组织(WMO)授予该组织的最高奖——国际气象组织奖(IMO Prize)。

他先后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两项,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两项,何梁何利科学技术进步奖,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五项和杰出成就奖一项,2014年被美国气象学会授予其最高荣誉——荣誉会员,2016年被联合国世界气象组织(WMO)授予该组织的最高奖——国际气象组织奖(IMO Prize)。

资料图片:曾庆存手书。中科院大气物理所供图

“科学家精神是什么?为国,为民,为科学。

“科学家精神是什么?为国,为民,为科学。

曾庆存提出问题,并以身作则做出回答。

这就是曾庆存!

(视频:人民日报

粤50个项目获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

在获奖项目方面,广东斩获佳绩: 我省共有50个项目(含专用项目2项)荣获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为近年来最好成绩,比2018年增长11.11%,我省获奖项目数占全国获奖项目总数比例达到16.23%,再创新高。

广东省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获奖项目数量统计(图源南方+)

10项由我省单位或个人牵头完成的获奖项目(图源南方+)

广东高校方面,来自 华南理工大学陈克复院士团队获得了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实现了 广东省内高等学校牵头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励一等奖零的突破

来自 广州中医药大学的许能贵研究员领衔的项目,获得了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同时, 广东工业大学作为第一完成单位荣获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2项,其中1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获奖数量位居广东省榜首。

华工陈克复院士:

十年努力,助造纸业摘掉“污染大户”帽

此次华工陈克复院士团队获奖的项目为制浆造纸清洁生产与水污染全过程控制关键技术及产业化。这一次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是广东省内高等学校牵头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励一等奖零的突破。

陈克复院士和团队成员在讨论课题。

如何让造纸业脱掉“污染”帽,是陈克复院士团队这十年来做的事情。陈克复带领科研项目组建产学研创新团队,经过近10年的努力,终于突破“化机浆废水高效低耗蒸发技术”等10项关键技术及11项支撑技术,取得了化机浆废水全资源化利用等10多项成果,形成5套先进可靠的技术体系,并在现代化大型生产线实施产业化及推广应用。

陈克复院士

陈克复告诉记者,其项目研究构建了清洁生产与末端治理相结合的水污染全过程控制新模式,所推广应用的企业,其清洁生产技术水平达到国际领先,单位产量废水和COD排放指标远优于欧盟标准,为造纸行业新旧动能转换和绿色制造提供了示范。据公布的数据,在本项目的推动下,在全行业的共同努力下,造纸行业废水与COD排放总量比2011年下降38.2%和55%,在其他行业同样进步的情况下,废水和COD排放量已低于多个重点排污行业,摘掉了“污染大户”的帽子,完成了国家提出整治造纸行业水污染的这一重要任务。

广中医许能贵:

针刺治疗缺血性中风,残障率可降至17.9%

在本次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来自广州中医药大学的许能贵研究员,他领衔的针刺治疗缺血性中风的理论创新与临床应用项目,获得了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都说“十年磨一剑”,谈起研究针刺治疗缺血性中风的时间,许能贵掐指一算,竟快30年了。

许能贵在今天的 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现场

据了解,中风在我国发病率居首位,每年有超过250万新发病例(其中缺血性中风占 56.6~80%),死亡超过150万。许能贵告诉记者,中风是中医的病名,分为缺血性中风和出血性中风两大类,分别对应现代医学说的脑梗塞和脑出血。中风绝大部分都是缺血性的。“相对说来缺血性中风一旦发病了以后,病人的生命体征都是比较平稳,所以可以尽快地使用针灸进行治疗。缺血性中风,针灸一早介入效果更好,留下的后遗症也少,所以说我选择了针刺治疗缺血性中风作为突破点来进行研究。”

针对该问题,许能贵创新地提出“督脉为脑脉、主治脑腑疾病”的学术思想,创建了以“通督调神针刺法”为主体的缺血性中风偏瘫的分期治疗方案。经国内外多中心、大样本循证医学研究证实,该方案可使缺血性中风偏瘫的残障率由国际上的平均40%降低到17.9%。本项目组主持制定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针灸治疗中风病的临床路径和针灸国家标准1项。

2005年,许能贵团队针刺对脑缺血后神经元损伤保护及突触可塑性促进作用的研究,获国家教育部科学技术奖励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项。2013年,团队针刺治疗缺血性中风的临床与基础研究,获国家教育部科学技术奖励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有了这两项部级一等奖之后,就开始冲击国家科技进步奖。2015年首次申报,2017年再次申报,都以失败告终。

“事不过三,2019年终于成功了!”说到这里,许能贵连声感叹。

广工斩获两项国家科学技术奖

“与广东崛起共成长,为广东发展做贡献。”采访中,广工两个获奖团队都不约而同地提起广工的这个办学理念。他们希望,通过科研能提升广东产业,为国家发展做出贡献。

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高端电子制造装备高速高精点位操作的关键技术与典型应用

陈新教授和团队成员

20年前,全球电子产业开始大规模转移到我国。时至今日,电子制造产业已成为我国重要的支柱产业,广东地区成为了全球电子制造中心。电子制造装备种类繁多、换代迅速、竞争激烈,高端装备与关键零部件长期依赖进口、价格昂贵、技术受制于人、产业基础薄弱。高速/高精点位操作是众多高端电子制造装备共性需求。时至今日,点位操作的速度/精度矛盾日益突出,成为行业国际竞争的制高点。

陈新教授介绍,定位的精度要求达到头发丝的五十分之一至七十分之一,这个精度在没有速度的要求下比较容易实现,但一旦有了高速度的要求,就变得非常难。“这项技术制约了我们很多高端装备都做不出来,或者做出来也比国外的效率低、精度差。”

为了解决这个难题,陈新教授领衔的团队,瞄准高端电子装备高速高精的共性需求,历经二十年的基础研究与技术攻关,突破了多项关键技术,建立了高速精密电子装备数字化设计与制造的理论与技术体系,研制了系列核心基础部件和典型高端装备,获得国内国际一流龙头企业的严格认证与批量采购。项目有力推动了系列电子制造装备的自主可控,服务企业千余家,为我国电子制造产业的高速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高端印制电路板高效高可靠性微细加工技术与应用

高端印制电路板,被誉为电子工业基石,又称电子工业之母。现在,随着技术发展,电路板变得越来越小,所有的线路和元器件都要放在电路板上,可想而知,电路板的加工精度和难度必然水涨船高。

“最典型的就是手机,从大哥大到现在的手机越来越轻薄。现在传输信号更快,要求信号也不能失真。这就对加工提出了更高要求。”广工大王成勇教授说,电路板有很多层,元器件是放在电路板上的,通过打孔联通,如果一个孔坏了,电路板就全坏了。

据了解,目前我国印制电路板产值约占全球的53%。高端印制电路板的微孔群密度高,线宽间距小,异质材料层数多,加工难度大,对高品质大长径比微细刀具与加工工艺要求极高,存在微细刀具易磨损、易折断、微孔群加工质量差等行业难题,严重制约了我国电子制造业的发展。

“现在的加工难点在于,电路板越来越小,一个芯片如果有几十个甚至几百个‘爪子’(针脚)来与主板相连,孔就要越来越小、越来越密。在厚板上钻孔,就像纳千层鞋底一样,鞋底太厚,针容易断。”王成勇说,这就要求打孔的钻头一不能断,二磨损要小,三是钻出孔的质量要高。

为了突破这个难题,王成勇教授团队联合深圳市金洲精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深南电路股份有限公司、株洲硬质合金集团有限公司、广州杰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生益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市柳鑫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多家企业,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级计划项目等支持下,经过近十年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终于突破了微细刀具材料、大长径比刀具设计制造以及微孔群加工工艺等技术,创建了微细加工质量保障工艺体系。

祝贺获奖者!

感谢他们为国家科学技术

作出的卓越贡献!

他们是广东的骄傲!

信息时报记者 孙小鹏 实习生 林晓欣 通讯员 华轩 肖建喜

综合人民日报、广州日报、南方+、新华社

编辑:Raven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