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师说药」天然美舌藻驱蛔良药-鹧鸪菜

原标题:「药师说药」天然美舌藻驱蛔良药-鹧鸪菜

作者:广东省药学会 中山市人民医院 梁镇标

鹧鸪菜,别名美舌藻、蛔虫菜,拉丁文名Caloglossa leprieurii.红藻门红叶藻科的一属。形态特征为,藻体暗紫色,干后黑色,薄膜质,匍匐丛生,高1~4cm,宽约1mm,叶状,扁平而窄细,二叉式分枝,枝节间狭长,节间有些缢缩,叶片中肋明显,延伸及顶,末端分叉,舌状披针形,中肋的分枝处常有次生副枝,其腹面有时生出假根状固着器。四分孢子囊四面锥形,沿中肋向两边集生;囊果圆球形,生于分枝上部及中肋腹面。本品粉末灰褐色,叶边缘薄壁细胞排列整齐,壁薄;叶中部薄壁细胞类圆形、类多角形或不规则形,壁较厚,内含紫红色物。

鹧鸪菜为泛亚热带性海藻,繁生于温暖地区河口附近的中、高潮带的岩石、防波堤以及红树树皮的阴面。日本、马来群岛、太平洋东岸、玻利尼西亚、澳大利亚、新西兰、大西洋西岸的温暖地区、印度洋以及我国广东、福建、浙江等长江口以南省份沿海均有分布。全藻含α-海人草酸(α-kainic acid) 、α-异海人草酸(α-allokainic acid )与海人草素(digeneoside)、甘油酸钠甘露糖苷(sodium mannosidoglycerate), 多种游离氨基酸及胆甾醇等。夏、秋季采收,洗净杂质,晒干或鲜用。

中医临床疗效证明,鹧鸪菜具有良好的驱杀蛔虫的作用,其性平味咸,归肾经、大肠经,功能驱虫杀虫,主治蛔虫证、蛔虫性肠梗阻、虫疳等,是一味应用历史悠久的传统中药。文献记载,鹧鸪菜始见于《漳浦县志》卷四(1530年),谓:“生海石中,散碎,色微黑,小儿食之,能下腹中虫”。《闽书》,谓:小儿腹中有虫病,炒食能愈。《本草纲目拾遗》(1765年),谓:“鹧鸪菜疗小儿腹中虫积,食之即下如神”。

鹧鸪菜为何能驱杀蛔虫?

原来鹧鸪菜含有能抑制蛔虫肌肉的脱氢酶,抑制蛔虫呼吸,溶解和分离其肠道上皮同时使运动肌麻痹而瘫痪,使其失去活性而排出。现代药理学研究也证明,鹧鸪菜煎剂在玻皿内可杀死蚯蚓,能使蛔虫(猪或人的)先兴奋后抑制;用蛔虫活动描记法,5%鹧鸪菜生理盐水溶液,可使猪蛔虫抑制乃至麻痹。

在后期中西医结合的发展中,鹧鸪菜这个传统中药已经有一系列的制剂出现,如香港宏兴鹧鸪菜散,双料肥儿鹧鸪菜等。功效:除虫,健脾化痰消积,安神。主治:小儿因虫积或食积而致腹胀腹痛,消化不良。伴随症状有﹔或腹大青筋,或腹大肢瘦,或厌食消瘦,或能食而消瘦。面色枯黄,心烦意烦。用法用量:每日二次(一岁至三岁)每次一包。(三岁至七岁)每次二包。( 七岁以上 )每次三包。温水开服。

(鹧鸪菜成方制剂一)

(鹧鸪菜成方制剂二)

(鹧鸪菜成方制剂三)

如使用原药材,笔者则推荐以下用法用量:

1、内服:煎汤,鲜品30-60g;小儿酌减;或干品研末,当晚临睡前和次晨空腹两次分服。

2、民间经验:l~4岁30克,5~8岁60克,9~15岁100克,l6岁以上125克 (均鲜用);洗净按剂量煮服佐餐,或研细拌面粉制饼分食。但凡低血压患者,孕妇慎用。

注:文章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在此向作者致谢!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审稿:广东省药学会 中山市人民医院 刘锐锋

以上为“药品安全合作联盟”志愿者的原创作品,如若转载请注明作者和来源!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