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出生于隆江米街,民国年间,他白手起家!

原标题:他出生于隆江米街,民国年间,他白手起家!

民国年间,广东潮汕惠来县唐崇和白手起家,凭着超凡的智慧与谋略,务实拼搏的干事精神与毅力。怀着一颗诚信仁厚之心,开创当时惠来县享有盛誉的“和兴”商号。

唐崇和,字孔,人称孔太,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九月十二日出生于惠来县隆江米街,1960年8月30日病逝,终年63岁。唐崇和父亲唐世治,号学端,乳名:森,系是清代潮汕名士唐有叶玄孙唐盛桐长子,清代光绪年间秀才,以执教私塾为生,名播龙溪邻里。母亲黄氏,生有四子,夫妇勤劳朴实,教子有方。

幼时的唐崇和家境贫寒,天资聪颖。少年力学而家苦贫,遂弃学经商,为养家糊口,身为长子的唐崇和放弃学业,在一些商铺当学徒。从干杂役做起,开始跨进了不平坦的人生道路。世事无常,仰圣尊贤行可学;治家有道,传孙教子品宜端。其父唐学端教子有方,经常勉励唐崇和在社会为人处世,应谦虚谨慎,厚道笃诚。对人对事要言而有信,事而有心,方能有所成就。那时的唐崇和经常饿着肚子干活,勤劳踏实的作风,得到“东家”的信任。

民国五年(1916),风华正茂的唐崇和,看到素有“三百六十乡墟集”美誉的惠来县隆江市埠,商贾云集。惠来西部村庄的百姓汇集至此交易,古镇商贸市场前景广阔。意识到家庭经济负担过重,决定选择自己创业发展。显示为改变苦困环境,敢闯敢干的性格。幸得诸多亲友帮助,四处借贷银子,满腔热诚的做起水果、菠萝、柚柑、姜薯等小本买卖。风雨兼程,餐风露宿,来往于青坑、河林的山区小路。唐崇和勤奋好学,热情好友,对市场独到的眼光和精明能干的发展策略。在经营中诚信为本,倾注了心血,从长远的市场意识考虑,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基础。经过一番挫折,生意一天天红火起来。后来,经亲戚介绍,唐崇和与隆江区岐石乡的大家闺秀陈瑞美喜结良缘。

唐崇和开始创办“和兴”碾米坊。起初,由于经验不足,经营几个月亏损,但唐崇和对其创业充满信心。其父亲不断鼓励并告诉唐崇和,只要以诚待人,以信经营,总会有更多的顾客前来惠顾。特别是粮食销售,更是在做道德良心。在他的苦心努力下,生意有了很大的转机。唐崇和决心以诚信仁厚,依靠质量信誉,把生意做大做强。同时经营起大米、面粉、仁油等副食品贸易,收购优质稻谷,自行碾磨加工销售。

经营中他货真价实、童叟无欺,从不坑蒙欺骗顾客,逐渐树立起自己的商业形象。有一次,一位顾客来到“和兴”商号买仁油,虽然只装二两油,可是顾客左一遍右一遍地问,翻过来掉过去地看。唐崇和向其介绍这仁油的优质,不响鼎、不爆花、不起沫、不沉淀。但顾客家好像没听见似的。看着顾客满是怀疑的目光,唐崇和为其承诺:本店若有假劣,货源保退保换。经过唐崇和真诚的介绍,一笔小本买卖交易得以成功。

先秦陶朱公,晚清胡雪岩,二位红顶商人是唐崇和崇拜的人物。唐崇和不管是卖水果还是做粮油,一直坚持着货源品种好,秤头足的经营策略。秤头是路头,只有斤到两足才能能得到顾客的回头惠顾。“和兴”商号对于稻谷碾成的大米,包装成袋时。唐崇和考虑到大米存放时间长会掉秤,要求工人装大米时,每袋五十斤要多装半斤,确保“和兴”商号的信誉度。在一次,唐崇和发现销售的某一大米品种有劣质的现象,他及时找回已售出的大米,退赔顾客,并将进行降价处理,使顾客对“和兴”商号更加信赖。

有一次,他组织二百担梅饼运去香港销售,回来顺购二船大米到汕头。大米进仓后当地遇台风袭击,米价一路上涨,使他获得丰厚利润。唐崇和知书达理,诚信经营人缘甚好,有较丰富的社会经验,逐步在商界初露尖角,渐渐积累经商规律,把握市场行情,奠定他事业坚实基础。

唐崇和认为做生意必须讲究双赢,要让顾客对商号的货源满意,诚信为本。在商贸往来中,他秉承“人弃我取,人取我与”的理念,运用智谋,灵活变通,敢于探索市场,抓住机遇,随机应变,着力从事粮食贸易。这时,唐崇和为兄弟着想,帮助二胞弟唐崇盛在隆江公立高等小学校谋到执教职业。另两位胞弟事业各有所发展,三胞弟唐崇东任惠来县隆江区常委,四胞弟唐崇梅任惠来县隆江区区长之职。兄弟也跟当时的名门望族成为姻亲,良好的社会关系,使众多豪绅与他交往密切,成为生意上合作伙伴,事业中良师益友。唐崇和待人诚恳,不计得失,短短时间利润颇丰,在隆江市埠名声大振。

当时的汕头小公园附近的多家米行,稻谷品种优,米质好,成为“和兴”商号购进粮食的主要渠道。民国廿五年(1936),从汕头运销惠来8万包大米,4万包面粉,8千包洋糖等,使“和兴”商号生意如日中天。是年,唐崇和在惠来隆江城内西门处大动土木,兴建“世治唐公祠(秀才祠)”,匾额邀请书法家陈庆瑾(岐石乡人)题书。世功集美繁千叶,治产和兴惠八方。祠堂雕梁画栋,结构严谨,古朴精堪,蔚为壮观。祠坐东向西,门额有阳刻“世治唐公祠”五个行书大字,背面镌刻分金水字曰:“本祠坐乙向辛兼辰戍,用辛卯辛酉分金水出庚,方于丙子年庚寅月壬午日壬寅时建筑连捷上梁。

民国二十五年岁次丙子二月日立”。门额两侧有戏剧人物石刻通雕石画幅,造型生动、内容丰富。门肚有“吉祥八宝”、“龟曲脚”等各种精美图案浮雕、花纹雕饰,精雕细刻。门廊有“喜鹊伴梅”、“荷塘情趣”二幅石刻通雕;花鸟石刻别具匠心,雕工极为巧丽。

报以寸心兴祖宇,本承一脉敬先贤。堂名曰:报本堂。匾额为唐崇和所书,并撰堂联:“报德报功报先祖,本善本好本后人”。世治唐公祠内正堂梁架为传统的“三载五木瓜”结构,梁枋两端饰以形象各异的祥瑞动物、花鸟、虫鱼等,梁柱间穿插构件内容丰富,雕刻惟妙惟肖,极为雅致。整座建筑物运用黑漆装金、五彩装金、本色素雕等木雕。屋脊墙壁饰着灰塑、瓷彩画,花鸟、人物故事等,千姿百态,刻工精湛别致,层次分明,具有很高的工艺水平和艺术欣赏价值。其屋脊布满灰塑艺术,有“千祥图”、“丹凤图”等一批精品图案,美不胜收。建筑结构装饰豪华,富丽堂皇,雄伟壮观,祠堂至今保护完好。其结构的考究与艺术的精妙,具有一定的历史文化价值。民国廿八年(1939),惠来神泉港成为潮梅地区唯一对外贸易口岸,更让“和兴”商号生意如鱼得水。

为富且仁善好施,多做义举赢美名。唐崇和夫妇一贯以省吃俭用,慈善布施而名闻邻里。每逢洪涝灾害,济世惠民。令人称道的是他与勤劳贤惠的夫人陈瑞美,宽厚仁慈,济困扶贫。民国三十二年(1943)惠来遇到严重自然灾害,连续八个月大干旱,庄家枯萎,田园断青大饥荒。接着瘟疫流行起来,穷苦人家有的饿死,有的被疾疫夺去生命。他们主动的向穷苦人家施稀粥,供灾民充饥,分米粟送番薯,广兴善举,真诚回报社会,让“和兴”商号赢得更佳美好的商业形象,为古镇悠久商业文化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唐崇和以“忠孝崇德,和睦友善,勤劳节约,谦恭礼让”为其家训。唐崇和夫妇以“孝顺,友善,勤奋,节俭”为治家之良法,培育其子孙后代。民国三十五年(1946),爱国华侨林连登在隆江市埠买地60亩计划建新市。商界驰骋的唐崇和租地数亩,打理租石,苦心经营,勤劳耕种,以其强烈的创业精神谱写了商业上的辉煌。

解放战争时期,唐崇和经常到圆墩、头寮、尾寮、曲溪、鲁阳等乡村地收购粮食、番薯。1946年2月,中共惠来特别支部建立。他利用往来曲溪的机会,与武工队张水龙同志联络,为驻地的武工队通风报信,并得到大南山武工游击队队长马毅友的信任,马毅友同志还为唐崇和出据证明,证明唐崇和是大南山游击队联络员,请沿途军警给予方便放行,并亲笔签名盖章。1948年10月,惠南抗征第三中队在鲁阳村成立,唐崇和经常联络林茂兴、方锡佳二位同志,为后方机关工作起着重大的作用。在这段期间,唐崇和为惠来县隆江城的解放,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同时也为他的“和兴”商号经营打下坚实的基础,创造辉煌的多彩人生。

崇尚诚信,和气兴业。唐崇和以诚、信、仁、厚的做人处世,从一位小伙计成为社会名流,使他的事业蒸蒸日上。

作者:唐兹成,惠来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广东省书法家协会会员,揭阳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潮汕历史文化中心揭阳市研究会副秘书长,惠来县书画院院长。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