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梦·践行者】东莞男子坚持吹唢呐41年 年近花甲仍难觅徒弟

原标题:【中国梦·践行者】东莞男子坚持吹唢呐41年 年近花甲仍难觅徒弟

吴培雄常在大朗体育馆吹奏唢呐

文/图 金羊网记者 文聪 通讯员 戚嘉琳 方晓文“嘀嘀嗒嗒……”在东莞市大朗镇体育馆的正门,传来一阵阵婉转悠扬的唢呐声。循声望去,年近花甲的吴培雄坐在树荫下,手里拿着一把古铜色的唢呐,动情地吹奏着《老酒》。乐曲声越过繁华的马路,穿过高耸的大楼,传向四面八方。

吴培雄从16岁开始学习吹唢呐,至今已有41年。尽管曾经一度为了谋生卖掉了唢呐,但内心的坚持让他重拾“老伙伴”。多年难觅徒弟的他,如今仍在坚持,希望能吸引更多的人来学习和传承发扬唢呐文化。

外公葬礼上与唢呐结缘

今年57岁的吴培雄是湖南怀化人,2000年的时候来到大朗镇工作。平时除了家人和朋友,唢呐是他最亲密的伙伴。27日,吴培雄在家中打开柜子,从一个盒子里轻轻拿出伴随了自己19年的唢呐。这把唢呐管身乌黑泛光,暗黄的喇叭口上沉淀着一些铜斑。吴培雄一边仔细擦拭,一边向记者介绍称:“唢呐的管身是木制的,呈圆椎形。上端装有带哨子的铜管,下端套着有铜制的喇叭口,也称作"碗"。唢呐是中国民族吹管乐器的一种,音色高亢、嘹亮,不少人举办婚丧寿庆、乔迁新居仪式,都会请唢呐演奏师傅前来吹奏一番。”

这把唢呐已陪伴吴培雄19年

吴培雄第一次近距离接触唢呐,是在外公的丧葬仪式上。那时的他才16岁,尽管现已过去了四十多年,但他仍然清晰记得当初唢呐声给他带来的那种震撼和吸引力。“当地两位颇有名气的唢呐师傅前来葬礼上伴奏,他们吹奏唢呐时,手指跳跃于管孔之上,凄扬的乐声被吹奏出来。我不禁被吸引住了,看着放置在一旁的唢呐,好几次都忍不住想摸一下。”

葬礼结束后,吴培雄到处打听有关唢呐的知识。知子莫若父,父亲看出了他的心思后,便带着他上门拜师。吴培雄很感谢父亲的坚持,“过去的门户之见比较深,有些人怕把唢呐技艺教给别人,就砸了自己的饭碗。我父亲张罗了好久才找到一个愿意教我的师傅,以前的师傅是以"口传心授"为主,因为我有8年吹笛子的基础,因此在学习唢呐方面还是有一定的天赋,短短四天就学成出师,从此踏上靠吹唢呐谋生的路。”

曾经卖掉唢呐外出打工

入门容易,想真正吹好唢呐却很难,一首吹奏迁入新宅的曲子,吴培雄就练了八年。吴培雄拿出两把唢呐,向记者展示了一次同吹两把唢呐的技艺。“在迁入新宅仪式上,就需要我们唢呐师傅一张嘴同时吹奏两把唢呐。一边吹唢呐,一边爬梯子。爬到梯子的顶端后,还得在曲子不停的情况下,巧妙地用尾指勾开红布,拿到红布里的大红包,寓意着红红火火。”

唢呐是一门独特的民间艺术,由于过于冷门,唢呐演奏师傅的收入都不太稳定。1998年,因为吹唢呐不足以支付整个家庭的开销,吴培雄不得不狠下心,卖掉唢呐,离开家乡外出打工。2000年,他来到大朗镇工作,平时看到公园里有人在吹唢呐,心里不禁泛起一阵羡慕之情,想上前交流,却碍于情面又忍住了。

“最后我还是没忍住,买了一把48块钱的唢呐。那把唢呐做工不好,发音不标准,我特地回去老家一趟,向大伯求得一把1982年买的唢呐,平时吹完都放在盒子里锁起来。”吴培雄在来莞的这些年,先后结识了三位唢呐爱好者。每次邀约切磋技艺时,他都会带上那把大伯送的唢呐。

同时吹奏两把唢呐

表演市场较小难觅传人

与吉他、钢琴这些乐器相比,唢呐的表演市场比较小,很少有年轻人愿意学。吴培雄说,他曾经收过两个徒弟,两人都有吹笛子的基础,对唢呐也非常感兴趣,但最终因为多方面的原因,最终还是放弃了唢呐的学习。

这些年来,吴培雄再也没有收过徒弟。对此,他也很无奈,“吹唢呐是个力气活,想要学好不容易,必须控制好高音、低音,要一句一句、一段一段,不断反复练习,所以,很难找到愿意坚持的年轻人。现在时代都变了,婚丧嫁娶、礼乐典祭都不再需要唢呐伴奏,各种先进科技产品已经逐渐取代传统艺人的地位,一个按键就可以随意播放音乐,唢呐调也濒临失传”。

吴培雄希望通过媒体的报道,能吸引更多的人来学习和传承发扬唢呐文化。吴培雄笑着说,只要自己坚持,终会有收获。“说不定哪一天,我在体育馆的树下吹奏着最爱的《老酒》,一个年轻人会走上来问:"老师傅,能教我吹唢呐吗?

作者:文聪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推荐阅读